高频考点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4030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频考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频考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频考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频考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频考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频考点1.docx

《高频考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考点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频考点1.docx

高频考点1

考前再回首

(二)教材回归

【高频考点1】古代中国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古代中国对地方的管辖主要有分封制(奴隶社会的地方制度,西周确立、春

秋时期瓦解)、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国并行制(西

汉前期实行,引发七国之乱)、行省制(元朝开始实行,为明清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

等重要制度。

(2)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任官原则由宗法血缘向行政任命的变化,标

志着我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郡县制向行省制的转变反映行政区划的变

化,行省制下设路、府、州、县,反映出地方区划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小,中央

对地方的管理日趋严密,这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3)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转变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

不断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高频考点2】三省六部制内容、特点及影响

(1)内容:

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

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事

务。

(2)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节制君权。

(3)影响:

共议国政,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

权,可以防范宰相擅权。

【高频考点3】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措施: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

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趋势: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并发展到顶峰;相权不断

削弱,最终丞相被废除。

【高频考点4】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演变: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实行的世官制、战国时期实行的军功

制、汉代实行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趋势:

选官的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官的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

到公开考试并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官的权力从地方收

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

【高频考点5】古代中国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

变。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

古代基本生产模式,它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

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三种类型:

国家土地所有

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

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

【高频考点6】宋朝前后,“市”的变迁

(1)在时间上:

汉唐时期有严格的开市、闭市时间规定,宋朝出现早市、夜市,

打破了时间限制。

(2)在管理上:

汉唐时期设有市长和市令对市进行严格管理,而宋朝时市不再受

官府直接监管。

(3)在空间上:

汉唐时期坊市严格分开,宋朝“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

买卖”,城市中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在一些交通方便之地出

现了数十座市镇,著名的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高频考点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时期:

老子主张“无为”,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2)战国时期: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代表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

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

于如何改造社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

取精神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的推崇【高频考点8】西汉新儒学的内容和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西汉新儒学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适

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以适

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统治秩序。

(2)汉武帝尊儒措施:

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上,起用儒

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教育上,儒家经典成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高频考点9】宋明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1)主张:

①程朱理学:

宇宙观,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伦理

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宣扬三纲五常,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达到明道德之善。

②陆王心学:

宇宙观上,提出“心即理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

认识论上,强调“发明本心”,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2)影响:

①积极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

道德,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②消极影响,用三

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高频考点10】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了孔

子是“天生圣人”的观点,令维护儒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不已。

反封建专制——清

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

下之大害”的结论。

强调“经世致用”——顾炎武力图以此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时代要求——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的主张。

(3)影响:

批判的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一定意义

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高频考点11】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1)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形式经过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的变迁过程。

《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代表了北、南诗歌两种不

同的风格。

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唐诗风格多样,

千古传诵,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

式灵活,极具歌唱性。

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

情叙事兼长。

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

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2)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的逐

渐平民化等趋势。

【高频考点1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特点、局限和意义

(1)确立:

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

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

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伯利克里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伯利克里时期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2)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

(3)局限:

雅典民主政治排斥了妇女、奴隶、外邦人,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

作主”。

雅典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

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4)意义:

思想上,雅典民主氛围所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

辉煌成就;政治上,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

础。

【高频考点13】罗马法的演变、内容和作用

(1)演变:

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②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民法是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③从

零散到系统: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

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内容:

维护奴隶制、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作用:

罗马法为罗马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

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高频考点14】人文精神的起源、兴起、发展历程及特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起源(智者运动)—复兴(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

革)—成熟(启蒙运动)的历程。

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具体各不相同。

古希腊人文

主义突出人自身,突出人的作用。

文艺复兴肯定人和人性,强调人的价值。

宗教改

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力,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启蒙运

动以理性主义旗帜,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

启蒙运

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

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

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高频考点15】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

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掠夺的财富加快了欧洲资

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②政治方面:

首先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

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传统的贵族和封建主受到了削弱。

③思想文化方面:

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合。

(2)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世界市场而言: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

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②对欧洲殖民国家而言:

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

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对殖民地而言:

促使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④对国际关系而言:

由于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殖民争霸战争的发生。

【高频考点16】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大机器生产取代

手工操作,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工人运动兴起;

近代城市兴起,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

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

【高频考点17】英国光荣革命确立发展与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确立发展: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为君主立

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

了宪法保障,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第一

任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

了更多的议席,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特点:

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

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实权。

以国王为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高频考点18】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及作用

(1)联邦制的原则:

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

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

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形成和

谐统一的关系,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2)分权制衡原则:

将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分别授予参众两院、总统、最高

法院三个部门,它们之间互不统属又互相制约。

三权分立实现了权力之间制约平衡,

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主权在民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

这就使美国政

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高频考点19】德国代议制的确立过程、特点

(1)过程:

1871年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

的颁布,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2)特点:

德意志皇帝控制行政权和军队,拥有广泛的权力;德意志宰相由皇帝

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

机构,但无实权,法律须经皇帝批准。

德国是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高频考点20】牛顿力学体系、相对论、量子论和达尔文进化论

(1)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完成了人类对

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它为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和启蒙运动奠

定了科学基础。

(2)相对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同时,它也发展了经典力学,将其概括在相

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相对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

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

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

架。

促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开阔了人们的

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4)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极

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对处于危亡的国家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对整个世

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频考点2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

对中国,使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客观上推动

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对列强,拓展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甲午中日战争及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

增多;侵华政策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高频考点22】辛亥革命的结果、意义和教训

(1)结果:

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胜

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意义:

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创造了条件;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从

整体史观看,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3)教训: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

不通。

【高频考点23】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高潮、意义及其失败

(1)兴起:

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

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高潮: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初,北伐军占领南京、上海,

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3)意义: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4)失败: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

命运动失败。

【高频考点24】中国共产党纠正革命中右倾和“左”倾错误的会议

(1)“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

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共第

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它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

矛盾和分歧,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高频考点25】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

(1)国内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国际意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频考点26】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开始解体。

造成中国农民、

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贫困,因而具有“破坏”作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

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为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列强侵华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观

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

国的近代化。

【高频考点27】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点、原因和启示

(1)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

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抗战期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三大改造时期,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获得新生。

(2)原因: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府政策、列强侵华、革命运动与战争、实业救

国思潮等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启示: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

的。

【高频考点28】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1)原因:

经济上,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政治上,戊戌

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思想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等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外因上,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

俗也传入我国。

(2)表现: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法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

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

为简约文明。

民国时期,人们逐步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这是近代文明发展的表现,也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

【高频考点29】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1)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

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

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将学习西方由器物层次推进到制度层次,起到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

为主要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

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次深入一步。

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接受

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帮助,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3)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

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

反封建推进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解放。

【高频考点30】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李大钊

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2)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包括“工农武

装割据”理论(土地革命时期即1927~193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抗日战争时斯)、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解放战争时期)等一系列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有关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用。

(3)邓小平理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

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

旗帜。

【高频考点3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余粮收集制,其特点是用军事、行政手

段控制社会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质是试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一方

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

的胜利,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超越生产力水平,引发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粮食税,其特点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质

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

权,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高频考点3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

①工业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

的发展提供资金。

②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③体制上,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影响: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

业化模式。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化强国,为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但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它

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日后苏联经济政治发展

埋下了隐患,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高频考点33】罗斯福新政特点与“福利国家”的评价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①新的理论:

运用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特点:

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

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③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

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④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2)“福利国家”的评价:

①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