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3998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前面两个单元我们从环境中与人类联系最为密切的事物和现象入手,认识了地球表层,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

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各圈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地理总体性的高度来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融合,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困难不大。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教材分析:

地球是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的。

其中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在地球表层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的特点、机理各异,地貌、土壤、水、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组合也存在时空上的差异,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的差异性。

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本节课自始自终贯穿的主线。

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教材以叙述课文和各种案例的形式,说明了地理环境差异性,最终得出:

人类活动必须因地制宜、适应环境,否则就会破坏地理环境。

(三)教学目标与要点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和自然带,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地理环境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分析其温度、水分的差异,使学生了解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影响地域分异的原因和地域分异规律,初步学会辩证分析为问题的方法;明确人类活动必须因地制宜、适应环境,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教学难点: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

根据山体自然带能达到的高度判断山体在南北哪个半球;根据山体雪线判定迎风坡与背风坡;山体自然带的变化及其达到高度的不同。

影响不同地区非地带性的因素。

(四)教学策略设计:

运用图像导学、问题启发、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判断、推理、归纳地理现象和结论,培养学生应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分析地理事物的综合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过程设计:

通过活动,设置情境,引入。

通过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引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情况。

通过对非洲的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的分布以及亚欧大陆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来说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对中纬度亚欧大陆自然带的分布来说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对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来说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对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的分布、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带的分布、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带的分布来阐述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

对于每一部分知识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进行思考、讨论、解答,经过学生合作探究后由教师解答析疑、进行总结,同时运用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对与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掌握规律和方法。

最后以一定量的练习题加以巩固练习。

二、教学实施:

(一)新课导入:

如果你由中越之间北仑河口沿我国东部沿海北行至中朝之间鸭绿江口,沿途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是否有规律可循?

参考课本53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并阅读本节一、二部分教材,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预习是应紧紧围绕“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明确各种自然带的名称和位置,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要与世界气候图作比较,总结两者分布规律,找出分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归纳出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讲授新课

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展示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图片:

干枯了的胡杨林、椰树、雪莲、荷花。

提出问题:

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区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

通过图片,很容易的可以回答出各种植物生长环境的不同。

(2)、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提出下列问题:

世界各地的气候和自然带是否都是单一的形式存在?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看图,学生就可以得出,世界气候和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多样的,即不同地域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是有差异的。

通过对比两幅地图,可以明显看到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基本吻合的。

充分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有章可循,这个“章”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3)、总结出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对应关系:

冰原气候

冰原带

苔原气候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请同学们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中:

非洲自然带的南北分布状况、亚欧大陆北部自然带的南北分布状况以及中纬度亚欧大陆自然带的东西分布状况,阅读课本59页和60页的水平地域分异,结合前几单元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表现:

太阳辐射从赤道到两极:

(递减)

热量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

(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

(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的表现:

海陆间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

(减弱)

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

(递减)

植被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填写表格

根据课本60页陆地自然植被与热量、水分的关系总结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的表现:

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

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中纬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尤为显著。

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的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4)、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61页“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并阅读课本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知识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规律:

地表景观随(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成因:

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有垂直变化

垂直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在的(纬度)、(相对高度)有关

(5)、总结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几个规律性问题:

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如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山麓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山体所在的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

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

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6)、影响山体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有: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7)、在判定各自然带分布高度的纬度差异时,要注意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

山体所在的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

降水量---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

(8)、阅读课本第61页最后一段,思考后,填写下列表格

从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到内陆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沿纬线(东西)方向

沿南北(平行于海岸)方向

更替

方向

沿南北方向

沿东西(垂直于海岸线)方向

形成基础

热量

水分

影响因素

水分

海陆位置

典型地区

低、高纬度低平地区

中纬度大陆地区

举例说明

非洲大陆沿东经20度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亚欧大陆中部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南纬3度到南纬30度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

(四)巩固练习:

1、以亚洲为例,说明地域分异的表现

2、说明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丰富多样的原因

(五)总结地理环境差异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现实意义:

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分异规律,有利于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观念,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优势条件,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三、教师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运用了多种多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较为和谐,效果较为理想。

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

引导学生复习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在讲课中应及时的诱导和铺垫;课本中的相关的图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在今后的授课中应、加强运用;对于乡土地理的涉及内容较少,应加强乡土地理的教学。

四、专家点评

本节注重学法渗透及读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各知识点系统连贯,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略显不足。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工业地的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并结合实例来认识。

2、了解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3、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地域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4、了解工业分散形成条件,带来的结果,工业分散产生的原因;当前工业地域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工业联系

概念:

作用:

1工业集聚可以加强和,降低和,进而降低,提高,还可以共同利用,节约,取得

2一个大企业形成后,它的配套企业都会形成,形成

工业

集聚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按形成分类

工业

地域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按性质分类

二、重难点突破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分类:

由于工业之间存在着生产工序上的和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为了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隆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利润、取得规模效益,或者为了节约生产建设投资而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的聚集,这样就形成了工业地域。

其形成方式有自发形成的和规划建设形成的。

由于工业地域内部工业联系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其中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又往往发育成工业城市。

【知识梳理】

1.工业集聚与分散

原因

表现形式

结果

工业集聚

 

工业分散

 

2.两种工业地域的比较

工业部门

发展条件

区域特点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区域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区域

【典题解悟】

例1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

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

据此回答

(1)—(5)题。

(1)该厂产品可能是

A、化工产品B、电子产品C、建筑陶瓷D、生物药品

(2)该工厂布局首先需考虑靠近

A、海港B、航空港C、公路枢纽D、铁路枢纽

(3)该企业还对我国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加以培育,这一过程称为

A、本地化B、全球化C、城市化D、工业化

(4)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业

A、快速交货,及时应变市场变化B、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C、集体快速转移生产地点D、降低产品销售费用

(5)要吸引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以集群的方式布局工厂,应当

A、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B、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提供广阔的市场D、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解析:

(1)解答该组选择题的切入点是根据所给材料判断该企业生产的是什么产品。

“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将产品运到欧洲”这一句话说明该产品的生产速度较快,同时该产品应具备体积小、质量轻、便于快速运输的特点。

因此可以排除化工产品和建筑陶瓷等两类产品,“生物药品”有一定迷惑性,生物制品可以快速生产和发货,但生物药品不需要材料提示的所谓“零部件”,所以可以确定该产品为电子产品。

(2)从其运抵欧洲所需时间仅为一个晚上来看,应利用航空运输方式,这也是电子工业产品的常用运输方式之一。

(3)该企业对我国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加以培育,是为了提高其企业自身的生产水平和能力,不属全球化范畴,是本地化的一种表现。

(4)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快速交货,及时应变市场变化,并可节省交通费用。

(5)电子产品所需原料少,且从题意可知市场在欧洲,据此排除A、C;欧洲企业选择我国建厂,目的主要是利用我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短,因此也需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研究开发新产品。

答案:

(1)B

(2)B(3)A(4)AB(5)BD

例2下列各组工厂,每组工厂之间基本上没有生产上的联系,而是地理空间可以联系在一起的是

A、钢铁厂、汽车厂、气门厂、棉纺厂B、塑料厂、织布厂、汽车厂、印染厂

C、服装厂、制鞋厂、制伞厂、包带厂D、机械厂、石灰厂、造船厂、水泥厂

解析:

(1)汽车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钢铁,而气门是汽车的零部件,因此汽车厂与钢铁厂、气门厂在生产上有密切的联系。

故A错。

(2)塑料产品可作为汽车的零部件,因此,塑料厂和汽车厂之间存在着工业联系。

织布和印染是生产过程中两道重要的工序,二者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着工业联系。

故B错。

(3)服装厂、制鞋厂、制伞厂、包带厂等工厂都是劳动密集型工厂,这些工厂之间基本上没有生产上的联系,而可以建在一些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内,存在空间上的联系。

故C是对的。

(4)机械厂与造船厂有密切的生产联系;石灰厂和水泥厂有生产上的联系。

故D错。

答案:

C

【当堂检测】

1、现代工业集中布局的“集聚效应”,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A、劳动力因素B、环境因素C、社会协作因素D、技术因素

2、关于图4-2-2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水资源的消耗增加D、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3、下列关于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地域都是自发形成的B、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C、工业地域的扩展往往形成工业城市D、钢铁工业区属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4、以下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B、可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C、与获得利润的多少无关D、增大能源消耗

5、体现工业形成逻辑关系顺序的是()

①工业地域②工业城市③工业集聚④工业联系⑤工业地带

A、②①④③⑤B、①④⑤③②C、④③①②⑤D、⑤①③④②

6、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

B、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简单

C、生产工艺越来越全面

D、工艺日益简单化

7、下列工业分散现象中,受廉价劳动力因素驱动的是()

A、“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B、上海的企业在新疆建纺织厂

C、鲁尔区的钢铁企业在荷兰沿海建炼铁厂D、美国的汽车企业在瑞士建齿轮厂

8、有关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②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小,潜力小,发育程序低③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其工厂间只存在地理空间上的联系④钢铁工业是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从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看,应集聚的工厂是

汽车厂—化纤厂化纤厂—石油加工厂钢铁厂—水泥厂自行车厂—电视机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纺织厂最有可能是

A棉纺织B毛纺织厂C合成纤维厂D麻纺织厂

10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产生的影响是()

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②促进了全球政治一体化

③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④明显缩小了世界南北贫富差距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1.图4-2-3表示某国工业公司在异国发展的过程。

a、b两国为发展中国家,c、d两国为发达国家。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I阶段,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B、原料C、市场D、动力

(2)在Ⅱ阶段,该公司考虑其厂址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B、原料C、市场D、技术

(3)根据生产布局的这种变化推测,该公司在第Ⅱ阶段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最主要的优势是()

A、品牌优势B、成本优势C、管理优势D、技术优势

(4)该公司经过合资、新建、收购、兼并等手段,完成了生产布局的本土化向化转变。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知识梳理】

1.工业集聚与分散

原因

表现形式

结果

工业集聚

获得规模效益

①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

②新兴产业集聚

形成工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

工业分散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①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

②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都会销售到很多地区

形成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

2.两种工业地域的比较

工业部门

发展条件

区域特点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区域

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

经济较落后,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

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工业发展势力较小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区域

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

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工厂多,工厂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

面积广,发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当堂检测】

1、C2、C3、B4、A5、C6、A7、A8、D9B10B

11

(1)A

(2)C(3)A(4)全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