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3203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x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阶段检测卷9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阶段检测卷(九) 流域整治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师用书独具)

一、选择题

(2019·广西重点高中联考)下图为某区域1月等温线分布图。

近年来,M地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  )

A.1月等温线向南弯曲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B.东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分布

C.M地年降水量比N地多

D.M地气温年较差比N地小

2.M地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牧过垦,土地退化加剧

B.修路开矿,破坏地表植被

C.城市面积扩大,非农用地增加

D.动物迁徙,踩踏啃食草皮

3.治理M地土地荒漠化的措施是(  )

A.修建梯田,平整土地

B.增加能源输出,消除贫困现象

C.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发展

D.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1.B 2.A 3.D [第1题,图示区域东部有大兴安岭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1月等温线向南弯曲主要受地形影响;M地处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N地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冬季N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气温较高,M、N两地夏季气温差别不大,因此M地气温年较差比N地大。

第2题,由图可知,M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处于农牧过渡地带,过度放牧和农垦活动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第3题,良好的植被覆盖能减少风沙灾害,增加土壤水分,防治土地荒漠化。

合理的载畜量有利于草场的持续利用,故退耕还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可以有效治理土地荒漠化。

]

江西省梦港河小流域属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带。

近年来积极实施将水保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生产条件和结构改善相结合的措施,即山上种植各类果树、山腰发展生态观光、山下种植水稻和发展水塘养殖,使昔日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小流域走上了山清水秀、林茂果丰、稻塘共生的生态良性循环之路,初步实现了富民目标。

据此完成4~6题。

4.该小流域昔日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未发展生态农业   B.降水和地形影响

C.不合理的人类活动D.人口多且增长快

5.为进一步实现富民目标可采取(  )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乳畜业

B.推广技术,大力发展温室农业

C.修建灌渠设施,引水上山发展粮食种植

D.进行农产品加工,拓展销售市场

6.当地发展该生态农业模式会(  )

A.提高当地环境承载力B.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C.使农业灵活地适应市场D.增加江西省农民的收入

4.C 5.D 6.A [第4题,自然状态下,不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

第5题,进行农产品加工,拓展市场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量。

第6题,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实施,会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环境承载力。

]

读艾比湖1940~2010年平均水面面积变化图,回答7~9题。

7.图示时期,艾比湖的面积(  )

A.先缩小再扩张B.波动变化明显

C.整体上处于扩大趋势D.在不断缩小

8.1970~1980年艾比湖面积变化对湖区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使气候类型发生变化B.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C.使径流量变大D.使沙尘天气增多

9.2006~2010年,艾比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流域内耕地面积增加 ②对流域内用水进行统一调度

③入湖河流中游修建水库 ④流域内植被面积增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D.③④

7.B 8.D 9.C [第7题,由图可知,艾比湖面积的变化波动比较明显。

第8题,1970~1980年,该湖面积整体呈缩小趋势,湖床裸露面积增大,会使沙尘天气增多;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区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变大,但不会改变气候类型;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蒸发量变大,再加上人们取水量变大,径流量变小。

第9题,2006~2010年,艾比湖湖泊面积变大。

流域内耕地面积增加和入湖河流中游修建水库均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小,①③错;对流域内用水进行统一调度和流域内植被面积增加会使湖泊面积增大,②④对。

]

(2018·福州市一模)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称为土壤容重。

黄土区的严重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等。

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10~11题。

土层深度(cm)

土壤容重(g/cm3)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旱作耕地

0~10

0.78

1.13

1.17

1.23

10~20

0.79

1.18

1.20

1.35

20~40

0.87

1.19

1.23

1.45

40~60

0.93

1.23

1.25

1.47

60~80

1.15

1.24

1.28

1.30

80~100

1.24

1.27

1.30

1.33

10.据表可知(  )

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C.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

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11.能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

A.施用化肥B.增施有机肥

C.掺施熟石灰D.压实保墒

10.C 11.B [第10题,表中显示人工混交林、人工纯林和旱作耕地等的土壤容重较相同土层深度的自然恢复阔叶林大,可推知人为耕作活动会使土壤养分流失,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

第11题,由养分大量流失会使土壤容量增加的规律可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减少土壤容量。

]

(2019·广东实验中学测试)由于往年枯干的芦苇容易引发火患且消耗养分,宁夏沙湖景区多采用放火烧的方式来清除。

今年景区摈弃了以往火烧的做法,组织400余人对15000亩芦苇进行人工或简单的机械收割。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4题。

12.沙湖景区15000亩芦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增加景区经济收入B.防治景区沙漠化

C.美化景区环境D.净化空气、改变景区气候

13.沙湖景区对芦苇进行收割的季节是(  )

A.初春B.初夏

C.初秋D.初冬

14.相对往年,沙湖景区今年对芦苇的处理方式,将(  )

A.增加土壤肥力B.杜绝废弃物排放

C.减轻大气污染D.不利于来年芦苇生长

12.C 13.D 14.C [第12题,读材料,芦苇主要分布在景区,可以判断其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而非为了增加经济收入,C正确,A错误;芦苇属于湿地植被,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但不是景区的主要价值,D错误;芦苇生长在湿地内,湿地内不会存在沙漠化现象,B错误。

第13题,由材料可知,芦苇干枯的季节会进行收割,结合芦苇的生长周期可知,初冬芦苇停止生长,处于干枯状态,适宜进行收割。

选D。

第14题,沙湖景区对芦苇进行收割,减少了火烧芦苇带来的大气污染。

选C。

]

(2019·重庆重点中学适应性考试)读我国南方某水坝剖面示意图,完成15~17题。

15.建坝后,泥沙淤积最严重的是(  )

A.a处B.b处

C.c处D.d处

16.汛期水库降低水位,有利于(  )

①发电 ②防洪 ③航运 ④排沙 ⑤护坝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⑤

17.水坝建成后,坝体下游河段所在地区(  )

A.气候变湿润

B.枯水期水资源更加短缺

C.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

D.航运通行能力提高

15.B 16.C 17.D [第15题,建坝后水库库尾地区是河流流速由快变慢最明显的区域,即泥沙主要淤积在水库低水位库尾处。

第16题,汛期水库降低水位,不利于发电;使库区水面范围变小,不利于航运;降低水位可以使水库留有防洪库容,因而利于防洪。

第17题,水坝建成后,水坝可以调蓄径流,增加坝体下游河段枯水期水量,保障枯水期水资源的利用和提高枯水期河流的航运通行能力。

]

(2019·甘肃诊断考试)读长江荆江河段及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回答18~20题。

18.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

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

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

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

19.“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

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

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

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

20.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

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

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

18.A 19.C 20.B [第18题,从图中可知,南五洲位于荆江河内,属于河心沙洲,是泥沙沉积形成的。

河道弯曲是河流侧蚀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荆江分洪区内有公安、闸口等聚落,因此汛期不可能大量蓄水;人民大垸位于荆江的凹岸处,因此会受到洪水威胁。

第19题,“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增高,河水易漫出河道,形成洪灾。

第20题,禁止开发会使分、蓄洪区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是对分、蓄洪区土地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把分、蓄洪区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土地性质发生改变,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将消失,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开挖成湖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二、非选择题

21.(2019·湖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及茶卡盐湖位置图,回答问题。

地处柴达木盆地的茶卡盐湖是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湖面海拔3100米,与其他盐湖不同的是,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白雪皑皑的雪山和牧草如茵的草地间,湖面似镜子一样反射天空景色,被旅行者们称为我国的“天空之镜”。

湖畔生长的茶卡羊,羊肉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自古被冠以“贡羊”之美誉。

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流通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像茶卡羊这样的绿色食品未得到充分开发。

2016年10月31日“中粮茶卡羊生态养殖基地”挂牌,利用“互联网+”助力绿色产品加快市场化、网络化步伐,走出青海。

(1)简述茶卡盐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茶卡盐湖成为“天空之镜”的原因。

(3)分析茶卡羊品质优良的原因。

(4)分析“中粮茶卡羊生态养殖基地”挂牌对茶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茶卡盐湖位于干旱的柴达木盆地,属于内陆湖,地势低洼,积水汇入后不能排出,加上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导致盐分不断聚集,湖泊盐度升高。

(2)题,从气候、人类活动、水质等方面分析茶卡盐湖成为“天空之镜”的原因。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从牧草、水源、气温等方面分析茶卡羊品质优良的原因。

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茶卡盐湖地处柴达木盆地,地势低洼,积水汇入后不能排泄,导致盐分聚集;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湖泊盐度升高。

(2)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晴天多;人类活动少,水质洁净;固液并存,水面反射率高。

(3)茶卡羊生活在盐湖附近,所吃牧草等植物富含矿物质和天然盐分;饮用冰川融水和含有矿物质的无污染的水;气温低,生长周期长。

(4)将茶卡羊这样的绿色、高品质的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增加了牧民的收入;保护高原生态又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民族团结。

22.(2018·福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陂,古代水利工程。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2014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上图是木兰溪局部流域图。

木兰陂建设前,木兰溪下游平原是一片冲积荒地,溪海为患,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

木兰陂工程枢纽部分为闸坝,可按需求提闸、落闸,配套部分为沟渠和海堤。

2015年当地政府启动建设宁海闸工程。

(1)当地古代人民先建了钱陂,但毁于洪水。

与钱陂相比,分析木兰陂选址合理之处。

(2)指出木兰陂对发展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

(3)说出在正常年份木兰陂发挥蓄水拒咸功能的时期,简述理由。

(4)从水文角度,分析宁海闸建成后对木兰陂的保护作用。

[解析] 第

(1)题,解题时,注意比较钱陂和木兰陂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性,并根据两者的差异说明木兰陂比钱陂水流冲蚀力弱的原因。

如木兰陂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宽阔、地形平坦,水流缓慢等。

(2)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木兰陂位于木兰溪下游平原冲积荒地的西端,其闸坝可按需求提闸、落闸,为配套沟渠提供灌溉水源或减少洪涝灾害的威胁,而冲积荒地变良田,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等。

第(3)题,蓄淡主要在枯水期关闸,截取上游入海的淡水,提供灌溉水源;拒咸主要在涨潮期关闸,防止海水倒流,影响灌溉水源的水质。

第(4)题,对木兰陂的破坏主要来自河水和海潮的侵蚀,因而宁海闸的保护作用主要从拦阻河水(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流速变缓)和海潮的角度分析。

[答案] 

(1)本兰陂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溪水对木兰陂的冲刷能力较弱。

(2)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改良土壤;增加耕地;发展渔业。

(任答4点即可)

(3)时期:

枯水期和涨潮期;枯水期,河流流量小;涨潮期,海水上溯,落闸蓄水,防止海水倒灌;引所蓄溪水,沿北、南干渠及沟渠灌溉田地,冲淡盐度。

(4)宁海闸拦蓄木兰溪上游来水,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流速变缓,减弱河流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潮对木兰陂的破坏。

(有因有果才可得分)

23.(2019·河北衡水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恐怖”胶林面积。

西双版纳位于100°16′E~101°50′E和21°10′N~22°24′N之间,是全国最适宜橡胶种植的地方之一。

全州植胶总面积从1988年的7.7万公顷增加到41万公顷,使云南省一举超越海南成为全国橡胶产量最大的省份。

虽然这个数字还有人认为太保守,但是当地人都用“恐怖”这个词汇来描述西双版纳的胶林面积,胶林左右着当地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 橡胶林——绿色沙漠。

橡胶树在20~30℃才能正常生长和产胶,5℃以下即受冻害,并且橡胶枝较脆弱,橡胶树采割期为25~30年,有淡旺季之分。

每年2~4月、8~10月为淡季,每年5~7月、11月到次年1月为旺季,胶林具有独占性。

橡胶种植过程:

砍伐烧尽原有森林→土壤挖深重翻→种幼苗→除去再次生长的植物(往往使用光谱性除草剂)以保证橡胶树健康生长——5~6年后开割橡胶。

为了保证橡胶林的产量,需要控制单位面积的植株数,尽量扩大间距。

材料三 西双版纳气候资料柱状图。

(1)说出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最高气温出现在5月份的主要原因。

(2)分析西双版纳大面积发展橡胶种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3)分析西双版纳大面积种植橡胶前后气候的变化。

[解析] 西双版纳位于热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5月份降水少,太阳高度大,气温高。

西双版纳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增加,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

由于树种变得单一,植被较以前稀疏,气候变干,温差增大。

[答案] 

(1)气温:

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

降水:

年降水10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分配不均,明显地分为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主要原因:

5月,太阳高度大,降水较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

(2)①森林被砍伐,(橡胶林的幼苗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②地表径流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易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③热带季雨林被毁,野生动植物锐减,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脆弱(橡胶林独占性导致物种单一);④气温上升,温差变大,降水量减少,气候较以前干旱(土壤温度升高,蒸发变强,土壤变干,地下水水位下降);⑤使用除草剂,污染土壤和水源。

(3)种植前:

原有森林覆盖,雨林长得高大茂盛,有不同群落不同层次,大气环流稳定,蒸腾旺盛,空气湿度大,多浓雾,气候湿润。

种植后:

橡胶林替代了原有森林,树种单一稀疏,不利于雾的形成,没有雾罩着,太阳直接照射地面,水分蒸发旺盛,气候变得干旱,气温较差变大。

24.(2019·北京东城区统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怒江的河流补给类型及其水系特征。

怒江流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活的博物馆”。

(2)简述怒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2004年8月,云南省提出怒江流域13级水电开发方案。

(3)简述怒江流域河流梯级开发优势的自然条件。

怒江开发自提出之始就饱受争议。

2016年4月国家能源局两次召开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其中包含怒江水电开发项目。

由于怒江流域面积的58.3%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有机组成部分等原因,2016年6月“自然之友”等七家国内环保组织呼吁暂缓怒江水电开发。

(4)请列举反对怒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理由。

[解析] 第

(1)题,怒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以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

(2)题,怒江流域山高谷深,垂直差异明显,且位于亚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第(3)题,梯级开发优势自然条件应主要以落差、水量、地形等方面分析。

第(4)题,主要从工程建设会破坏当地生态的角度分析。

[答案] 

(1)补给类型:

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

水系特征:

河流自北向南流;流域狭长;外流河,支流多短小,多峡谷,落差大。

(2)纬度低;相对高度大;远离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不便,受外界干扰少;地理位置偏僻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

(3)落差大;多峡谷,水量大,水能蕴藏丰富。

(4)河流梯级开发将破坏三江并流等景观;导致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减少;该区多地震,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淹没耕地;工程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加剧水土流失;对河流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引发国际争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