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2606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

《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职工安全教育.docx

新职工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讲课

同志们好:

欢迎大家来公司工作。

今天我们是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对新入厂或调换工种的人员,必须经公司、站队、班组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

经过岗位培训,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后,方准独立操作。

探讨原油、天然气储运过程中的一般安全常识、规章制度、消防知识等。

通过向大家介绍自己多年来从事安全工作的体会,抛砖引玉。

共同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一、安全的定义安全的定义就是“人的身心和物质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

”这里指的人的身心即是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状态;这里指的物质就是生产设备、周边环境。

国家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生产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将安全生产提高到关系社会安定、祖国繁荣昌盛的政治高度。

因此,保证在生产中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输油(气)生产由于其特殊介质和工艺,生产性质不同于其他企业行业,对安全生产有更高的要求。

二、原油、天然气的特性决定了安全生产的必要性

原油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性、易产生静电、易蒸发、易泄露等特性,因此,需做好“五防”工作,即防火、防爆、防静电、防蒸发和防中毒腐蚀工作。

1.闪点低易燃、易爆,大面积燃烧后不易扑灭

闪点: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油品蒸气、天然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接近火焰闪出火花并立即熄灭时的最低温度。

一般的说,某物质火灾危险性的大小,是以该物质闪点的高低来评定的,闪点愈高火灾危险性愈小;闪点愈低火灾危险性愈大。

原油闪点<28℃,在常温下和储运过程中遇火燃烧危险性很大。

石油蒸汽、天然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混合比范围时,遇火即发生爆炸的混合比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爆炸最低的混合比称为爆炸下限;爆炸最高的混合比称为爆炸上限;混合比低于爆炸下限时危险性较小;高于爆炸上限时遇火燃烧;高于爆炸下限,低于爆炸上限时(爆炸极限内)遇火爆炸。

输油生产发生的石油火灾事故有突发性强、不易控制、损失大的特点。

石油火灾不仅燃烧与爆炸相互转化,而且一旦引燃就会以2m/s的速度迅速向周围蔓延。

原油在燃烧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每升含热能29307-46054kj),温度可达1200℃。

研究人员对2000m3原油罐着火热辐射测定,在2.2m/s风速,气温13℃的条件下,距离等于油罐直径时,顶风温度达49℃,无防护服装很难靠近。

根据测算,原油罐火灾着火面积燃烧速度100kg(m2h);热波移动速度0.53∽1m/h。

一旦原油罐失火,丧失了扑救初燃的机会,由于罐底水的作用,可形成原油的沸溢。

沸溢猛烈喷出高达70-80m的火柱,顺风喷射距离可达1200m,形成火烧连营,造成消防人员和灭火车辆损失。

扑灭大罐容原油火灾国内外没有很好办法,一旦固定消防设施毁坏,只能等油尽自灭。

黄岛油库火灾烧了几天几夜,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

热波移动

速度

0.53∽1m/h

2、总矿化度高,易腐蚀储油容器、输送设备造成事故

1990年前管道局

设备事故原因分类表

事故原因

次数

比例

密封事故

78

41.1

腐蚀

33

17.4

附件质量差

31

16.3

设计不合理

3

1.6

其它

29

15.2

不明原因

16

8.4

总数

190

100

原油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和水。

原油含水中存在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碳酸根、硫酸根等多种矿化物,每升总矿化度最高达三十万毫克。

矿化度高的水导电率高,在储运过程中会加速电化学反应,加快输油管道腐蚀。

原油中高矿化度水与硫相互作用,易引起输油设备严重氧化腐蚀。

1982年-1991年美国输油管道共发生事故1901起,其中发生腐蚀事故523起,占总事故的百分率27.5%。

具统计,截止1990年,我管道局的输油管道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共发生大小事故628起,输油设备事故190起;管道腐蚀事故发生134起,设备腐蚀事故发生33起;分别占总事故率21.3%和33%。

3.有毒性

原油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化氢(H2S)以及硫醇、硫醚等有机化合物,在容器中或通风不良时,原油中硫化氢聚积。

人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会发生急性中毒,引起生命危险。

4.易产生静电

石油是导电率极低的绝缘非极性物质,电阻率一般为1012Ω。

当其沿管道流动与管壁摩擦、盛装在容器运输中与罐壁冲撞或装卸过程中的油流的喷射、冲击都会产生静电。

静电的产生与空气中的湿度、油流的速度、导管或容器的压力及导电率有关。

一般来讲,空气干燥、原油在导管流动速度快、在容器或导管中承受的压力大,导管导电率低或容器绝缘性好产生静电强。

科学家测试,空气中相对湿度为47-48%时,灌装原油时,接地电位达1100v。

静电电位高于4v时,发生的静电火花达到汽油蒸汽点燃能量(油气最小点燃能量0.25mj),引起着火爆炸。

因此,安全生产要求原油装卸时在管内流动的速度不能超过4.5m/s,必须有静电导出设施。

5.易蒸发、泄漏

根据科学家测试,1kg汽油大约可蒸发0.4m3的汽油蒸汽;装卸原油烃类挥发达万分之4.4。

原油中大量的可燃气体成分在收油、外输、装车时及高温、多风或干燥的天气中蒸发速度加快,增加了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

存放在密闭容器和封闭管线中的原油,由于夏季温度升高或冬季伴热会引起体积膨胀,当体积膨胀超过容器所能够承受的压力时,就会造成容器渗漏或爆管。

在夏季和冬季工艺设备常发生法兰渗漏、盘根渗油往往是此种原因造成的。

天然气的一般性质

1.天然气通常是无色的气体,比空气轻;气田气的密度一般是空气的0.55—0.60倍;伴生气的密度一般是空气的0.75—0.85倍。

2.含有硫化氢的天然气带有臭鸡蛋味,含有戊烷以上烃类的天然气带有汽油味。

3.天然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空气混合后,当其浓度在5—16%范围内时,遇火源即会发生燃烧或爆炸,低于下限值时不燃烧。

4.天然气和空气混合后,只要温度达到650℃左右,即使没有火源,也会自行着火。

5.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气态烷烃,这些烷烃本身是无毒的,天然气中的硫化氢对人身有害,大量天然气泄漏到空气或室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使空气中含氧量减少,使人窒息,天然气燃烧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对人体有害。

天然气属可燃气体,可燃气体存在着如下火灾危险性:

1.燃烧性,燃烧速度快,放出热量多,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危害大;

2.爆炸性,处于高压下的气体一旦爆炸,相当数百公斤,甚至数吨炸药的强大威力;

3.受热自燃性;

4.扩散性;

5.毒害、腐蚀和窒息性。

综上所述,天然气除具有易燃、易爆、易泄露特点外,还具有隐蔽性强、一旦渗漏,高压情况下易发生燃烧爆炸等特点。

三、输油生产中高温、高压、输量大、库存不稳定及输油(气)生产中点多、线长、管道埋设地形和地貌多样,造成安全监控和抢险的困难

由于有些原油存在粘度高、含蜡高、凝固点高的特性,需要加温加压,出站压力高、温度高(如轮库线输油首站出站压力达到5.8Mpa,中间加热站出站温度达60—70℃)、输量大(轮库复线每小时输量600m3以上);用油单位不同时期的需求不同,有时造成输油生产中原油压库高库存,有时又造成低库存运行。

高库存运行容易发生冒顶事故;低库存运行容易发生输油泵抽空、油罐抽瘪等事故;高低库存运行都存在着流程切换频繁,易发生误操作事故。

新疆的输油、气管线主要分布在人烟稀少的沙漠、戈壁或沼泽地区,输油站或中间截断阀间距几十公里,事故点也许发生在某个输油站、也许发生在某段输油、气管线或某个截断阀处;发生事故也许在白天、也许在深夜;不易及时发现;在易燃易爆现场抢险中的照明、车辆、人员和设备的进入、抢修动火存在一定困难和危险性。

为保证输油、气生产安全,针对原油、天然气的特性和输油生产的特点,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集团公司和管道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规定和标准;为杜绝“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保证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公司依照有关法律和规章,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生产要求。

四、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防火防爆十大禁令》

1、严禁在站区吸烟及携带火种进站。

由于生产区是油气覆盖区,原油、天然气有易燃易爆的性质,闪点〈28℃、点燃温度〈500℃。

据测试烟蒂内最高温度可达700—800℃,高于原油、天然气闪点及点燃温度。

抽烟人习惯成自然,有时烟瘾上来,随手打火吸烟,叼着烟卷乱转,抽烟后随手扔烟蒂。

烟蒂随风滚动,一时不能熄灭,极易引起火灾。

2、严禁未按规定办理用火手续,在站区内进行施工用火或生产用火。

工业用火的定义:

凡使用气焊、电焊、铝焊、塑料焊等工具,在含油气、易燃易爆危险区域内作业和生产维修油气容器、管线、设备及盛装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设备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施工作业均属于工业用火。

由于生产区存在着火灾、爆炸的危险性,集团公司对工业用火的管理有严格的规定,大规模或生产要害部位动火要办理逐级动火手续,由消防队保驾。

由于生产区许多设备带油、气,因此生产需要动火要严格履行安全审批手续,配齐消防器材,在安全措施完善,有人监护的条件下方可实施。

3、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油、气区工作。

国家发的劳保防护用品,是保护工人身体不受外伤害、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物品,上班时必须穿戴整齐。

电气焊工作人员着装主要是防止灼伤、烫伤、烧伤等,电工主要是防电击,运行岗位主要是防静电、防油气腐蚀。

万一发生火灾,化纤服装受热收缩,产生粘性和毒性,粘在人体上,加重烧伤。

东北某化工厂一女工到成品油罐检尺觉得不方便,在检尺口旁脱棉袄,化纤衣服与毛衣摩擦产生静电火花,造成火灾爆炸当场死亡。

因此从事输油、气生产作业人员,必须穿戴防静电劳保用品。

4、严禁穿带铁钉的鞋或拖鞋进入油、气区及易燃易爆区工作。

穿钉鞋在金属罐上行动容易打滑;铁钉与路面摩擦容易产生火花。

穿拖鞋在油中行走容易滑倒,容易碰伤脚,发生事故奔跑不灵活。

东北局某输油站一加热炉工值班穿凉鞋,炉管突然爆裂跑油,她想过去停炉,又怕将脚烫伤,犹豫时延误了处理事故时间,致使火灾发生,将加热炉岗烧毁。

5、严禁用汽油、易挥发溶剂擦洗设备、衣物、工具及地面。

带油拖布、手套棉纱不准放在暖气上。

用汽油、易挥发溶剂擦洗设备、衣物容易造成静电聚集;带油拖布、手套和棉纱放在暖气上容易烤糊着火,两者都容易引起火灾、爆炸。

6、严禁未经批准的各种机动车辆进入生产区、油罐区及易燃易爆区。

进入罐区的车辆,排气管要按规定带防火帽,经检查合格后方能进站。

排气管排烟达上千摄氏度,远远高于原油、天然气点燃温度。

南京某化工厂一辆未带防火帽的拖拉机在油罐区行驶,排气管将油罐挥发油气点燃,引起火灾。

7、严禁在站区摆放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

生产区域内应做到“三清”〔设备、地面、门窗墙壁清洁〕;“四无”〔无油污、杂草、明火、易燃物〕;“五不漏”〔不漏油、气、水、电、火〕。

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本身存在燃烧爆炸的危险性,本身自燃爆炸或外界影响发生燃烧爆炸都会造成火烧联营,引起事故扩大造成严重后果。

8、严禁在油气区内用黑色金属或易产生火花的工具敲打、撞击和作业。

使用非防爆工具操作时容易产生火花,遇到油、气容易燃烧爆炸,尤其是高温多风天气更要严加注意。

9、严禁堵塞消防通道及随意挪用或损坏消防设施。

消防通道是生产区发生火灾事故,消防车及消防物资进出人员疏散的道路。

堵塞消防道路,随意挪用或损坏消防设施,无疑延误救火时间,致使火灾扩大,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违反《消防法》和《治安处罚条例》有关规定,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时公安机关要追究刑事责任。

10、严禁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使用非防爆电器。

严禁在生产区乱设临时线,电缆接头必须经过防爆处理,严禁损坏站内各类防爆设施。

某单位清罐时使用非防爆灯具,电灯掉地打碎发生爆炸造成罐毁人伤。

电气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屡见不鲜。

五、其他一般安全要求

1.雷雨天、五级以上大风天禁止上罐,严禁五人以上同时上罐。

严禁在罐顶开关手电筒。

库尔勒东火车站有两名职工在检修原油罐车时,在罐口开关非防爆手电引起罐车内油气爆炸,造成伤亡。

2.未经岗位人员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操作岗位上的设备。

3.上岗人员不得会客,不准带小孩和外人私自进入生产区。

4.严禁酒后上岗,严禁在生产区打闹。

5.女同志禁止发辫过肩、穿裙子和高跟鞋上岗。

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带有共性的事故大致可分为五类:

及机械性事故、爆炸事故、电气事故、热伤害和化学物质伤害事故。

其中对输油、气生产威胁最大的是火灾事故,下面就消防工作谈以下见解:

六、消防

1、消防工作的方针:

消防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所谓“预防为主”就是提高安全意识,把预防火灾发生摆在首位,治理火险隐患,落实各项防火措施,避免火灾发生。

“防消结合”就是将防火和灭火有机结合,积极做好各项灭火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有效地予以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2、燃烧三要素:

要想预防火灾,就要了解燃烧的原因,原油、天然气燃烧的条件。

原油、天然气燃烧同其他燃烧一样,要具备三个条件(要素):

即①可燃物(原油、天然气),②助燃物(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③能够燃烧的温度(火源)。

助燃物

火源可燃物

火源:

静电打火,铁器碰撞产生火星,抽烟,电器启动或短路,工业用火……防火:

就是对这三个条件分别加以控制,不使三种因素同时发生相互作用;

灭火:

破坏或消除这些已经发生的相互作用,至少消除了三种因素的任何一种,则能制止燃烧,达到防止火灾发生,

灭火目的。

3、扑灭石油、天然气火灾的基本方法:

①窒息法:

设法使燃烧液面或气体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主要方法如下:

a.用不燃烧物或难燃烧物压盖着火面,用湿毛毯、湿棉工服覆盖液面。

b.用蒸气喷射燃烧液、燃烧气体表面,稀释空气中的含氧量,当空气中的含氧量降到16%以下时,火焰便会因缺氧而熄灭;

c.密闭着火的容器孔口,使容器内的氧在燃烧过程消耗后得不到补充。

发现着火后马上盖检尺口、油罐口盖或封闭漏气点。

②冷却法:

采用冷却的方法主要是控制燃烧的速度和范围。

将灭火剂喷洒在着火面,将燃烧温度降到燃点以下。

向着火罐和临近油罐罐壁喷水降温,以降低高热传导或高热辐射温度,收到控制燃烧速度和范围的效果。

使用冷却法还有一用途,即增强容器即阻火设施的耐火强度,为救火和防止火灾扩大赢得救火时间。

如罐壁喷淋,防火门冷却……

③隔离法:

将着火物与可燃物隔离,限制和控制火灾蔓延。

(a)迅速移去火场附近的油料及其他可燃物。

(b)把着火物迅速移离生产区;如让机车及时拖走着火罐车,移开着火油桶等。

(c)封闭火场附近的一切储油、气容器和输油、气管道;

(d)拆离与火场连接的可燃建筑,设施。

(e)一旦油罐破裂,堵截着火油流,防止火灾蔓延。

④化学抑制法:

化学抑制法,就是使灭火剂与燃烧发生链锁反应,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又立即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停止。

采取这种方法可使用灭火剂干粉、1211、1202等。

灭火时,一定要将足够数量的灭火剂准确的喷射在燃烧区内,使足够的灭火剂参与和中断燃烧反应,否则,将起不到抑制燃烧反应,达不到灭火的目的。

同时要采取必要的冷却降温措施,以防复燃。

在火场上采取那种灭火方法,应根据燃烧物质的性质,燃烧特点和火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消防装备的性能进行选择。

4、常用灭火剂的使用、效能及使用注意事项

(1)土

土是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灭火剂,对于小面积着火,几锹土就能将其扑灭。

土有较好的隔热、窒息性。

将跑、冒、滴、漏的原油、天然气渗漏点掩埋能及时隔断火源与易燃物,控制火灾。

(2)水

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之一。

把水喷洒在燃烧物上,能起隔离和吸热作用。

水的灭火范围主要是木材、纸张、棉花、塑料等物质。

但由于水的密度比油重,又不溶于石油,若直接把水喷射到油料燃烧面,不但不能扑灭油火,反而能因液面抬高或油滴四溅而使火灾扩大(做饭油锅效应)。

在高温及火焰旋涡中,水会很快被分解成能够自燃的氢和助燃的氧,加大火势。

另外水能导电,在电源未被切断的情况下用水扑救电气火灾会危及人身安全。

此外,电石、黄磷等能够遇水发生化学反应及遇水产生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的物质,严禁用水扑救。

(3)泡沫灭火剂

某些发泡物质与水或空气接触后迅速产生泡沫,覆盖着火面,达到隔绝空气供应而实现灭火目的药剂称为泡沫灭火剂。

泡沫灭火剂分为化学泡沫灭火剂和蛋白泡沫灭火剂。

化学泡沫灭火剂由于储存时易失效,对放置场所有较高的要求,在石油企业已基本不使用。

一般消防队和生产区固定消防设施使用的大多为蛋白泡沫。

蛋白泡沫灭火剂与水或空气接触后产生的泡沫密度仅为水的10%,当一定厚度的泡沫覆盖油品燃烧面时,就能隔绝空气来源,同时也阻止火焰的热量对于液面的辐射和传导,使着火面因缺氧而停止燃烧。

泡沫灭火剂可用于一般可燃固体、可燃液体的扑救,但不能用于扑救电石、黄磷等遇水化合成易燃、易爆气体、液体的物质火灾,由于泡沫有导电性,不能直接用于扑救电器火灾。

扑救原油和重油火灾时,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油品沸溢或喷溅。

(4)干粉灭火剂

干粉灭火剂是由化学基料(如钾盐、重碳酸盐、磷酸铵、氯化钠等)和少量防潮及流动促进剂(如滑石粉、云母粉等)组成的细微颗粒状灭火剂。

使用时用干燥的加压气源(液态二氧化碳等),使其形成浓云状粉雾,喷洒在着火面上使着火物与空气隔绝窒息停止燃烧。

干粉灭火剂具有无毒、不腐蚀、绝缘、灭火效力大、速度快且久储不易变质的特点。

使用干粉灭火剂注意事项:

①不能与蛋白泡沫灭火剂联用,因为干粉灭火剂对蛋白泡沫灭火剂有较大破坏作用。

②扑灭固体火灾如木材、棉花、宿营房、煤……效果不好,覆盖性差,要防止复燃,可以和水、土联用。

③大面积火灾要多具灭火器一齐喷射,以保证灭火效果。

④不适于扑救精密仪器、高级电器火灾,有一定污染。

使用方法:

①在距离火源4—5米距离将灭火器放稳。

②摘去胶管防潮堵头,拔去保险销。

③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提起提把,将喷口对准火焰根部。

④压下压把,瓶阀上的密封膜片被刺穿,二氧化碳气体进入筒体,干粉在气体压力作用下,从喷口喷出。

⑤扑救地面油、气火时,要采取平射,左右摆动,由近及远,快速推进。

⑥在使用前将筒体上下颠倒几次,使干粉松动,喷粉效果更佳。

(5)“1211”灭火剂

“1211”灭火剂即二氟一氯一溴甲烷(CF2ClBr)灭火剂。

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卤化液,使用时由于喷射而气化,与火焰接触受热产生溴离子,用于扑救石油、天然气火灾时,溴离子与燃烧产生的活性氢化合,能使链锁反应的链传递中断而停止燃烧,并具有一定的冷却窒息作用。

“1211”灭火剂用量少而灭火速度快。

当有一定量“1211”灭火剂喷入燃烧区时,在该区空间内立即形成均匀的浓度,与火焰接触,1秒内即可灭火。

其具有较强的抑爆能力并可多次使用,适用于扑救油类、天然气、电气和精密仪器的火灾。

但由于使用时其成分中的氟破坏臭氧,且具有一定毒性,公安部已明令限制使用。

使用方法基本同干粉灭火器。

(6)二氧化碳灭火剂

二氧化碳(C02)是一种既不燃烧也不助燃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重量为空气的1.524倍。

沸点极低,经高压压缩成液态冲装在钢瓶里。

液态二氧化碳在还原过程中,大量吸收空气中的热量(1kg液态二氧化碳能吸收577.78kj热量),能使温度降低到-80℃,形成雪花状覆盖物,起隔绝窒息和冷却作用。

它的灭火功能主要是增加了空气中既不燃烧也不助燃的成分,相对减少着火物周围空气中的含氧量。

当燃烧区的含氧量低于15%或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0%-35%时,燃烧就会窒息。

二氧化碳是一种惰性气体,对大多数物质无破坏作用。

灭火后,二氧化碳喷出后所形成的雪花状覆盖物很快消失不留痕迹,也无毒性,所以适于扑救各种易燃液体和固体火灾,也可用于扑救600V以下的带电设备火灾。

但不能扑救锂、钠、镁、铝、锑、钛、铬等金属及氢化物的火灾。

室内灭火后应注意通风。

2000年3月5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