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2415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0.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1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

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

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

(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

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

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

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溫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

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99.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100.第

(2)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101.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

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

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

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102.第(9)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

99.示例:

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100.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101.放在文中【B】处处更恰当。

因为第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

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段中心贴近。

102.作为全文总结;点题(呼应题目)。

【解析】

【分析】

9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如可提取第8段的“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作为答案。

点睛:

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00.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

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

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即1段的“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101.试题分析:

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

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

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所给材料的内容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这正好和第4段论述的中心“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相符。

所以要放在文中【B】处。

102.试题分析:

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就有收束全文,呼应标题,点明主旨的作用。

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

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

潘裕民

①常常有人问我,该读什么样的书?

我的回答是“经典”。

因为经典原著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书籍所不能比拟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②所谓“经典”,指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著作。

经过千百年来的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是生命力最强、最有价值的经典。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和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话,可以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思考。

苏格拉底曾说:

“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

”没有经典,当然不会有好的生活。

③我认为读经典,一定要真正意义上的“读”。

所谓“读书”,不是说你今天去书店买两本书,明天从网上购回一包书,这不难办到;难以办到的是,你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尤其是要阅读经典著作。

④哲学家周国平说: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

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和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阅读经典著作。

日本有一位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值得庆贺;一个人读完一本书也不容易,也同样值得庆贺。

⑤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如果不读经典,只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机器,还有什么灵魂和境界可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读经典是为了人格更加完善,包括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灵魂的自我觉醒。

在我看来,精神追求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强大。

比如我们读哲学,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已故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曾指出,“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明天可能去哪儿,这样才能生活得比较自在、比较自信,也更加乐观。

⑥其实,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

叔本华说过一句话:

“谁向往哲学,就必须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不朽的大师。

”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

朱光潜先生说: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这是因为,读书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

10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05.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句能否删去?

为什么?

106.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03.运用设问,引出论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能够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104.运用道理论证,论证了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105.不能,“从一定意义上说”表限制修饰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全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06.首先引用哲学家周国平说: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

”提出此段的观点,然后举日本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的例子加以论证,最后写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解析】

103.试题分析:

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第一段运用设问的方法,引出了本文论述的问题——阅读经典的好处;同时,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4.试题分析:

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文章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

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的时候,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结合各种论证方法的具体的作用进行分析。

语句引用了叔本华的话是道理论据,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105.试题分析:

考查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分析能力。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本题重点从议论语言的严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一定意义上说”起修饰限制作用,指的不是全部,若去掉,则指全部。

这样,议论的语言就不严谨了。

据此理解作答。

106.试题分析:

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文章第4段,首先引用哲学家周国平说的“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这句话,提出分论点;然后列举日本哲学家柳田谦十郎的例子,运用事实论据论证这一论点;最后交代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点睛】

①举例论证:

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听海的心

迟子建

①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②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③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

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④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⑤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

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

⑥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

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⑦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

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

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

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⑧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⑨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⑩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⑪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

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⑫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

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

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

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

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

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⑬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

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

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

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

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

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⑭是啊,如果我们对大自然没有怀抱一颗“惊奇之心”,我们身体埋藏的“灯”,就不会闪亮,这世界就不会诞生那么多优秀的童话,我们在冬夜的炉火旁,也就没有听神话故事的美好时光了。

其实对大自然的“惊奇之心”,不仅孩子应该有,成人也应该有,因为它能持久地生发心灵的彩虹,环绕我们黯淡的人生。

(选自《大河文摘报》2017年7月26日)

107.由盲人老妪听海引发了作者对家乡的哪些回忆?

108.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09.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

110.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07.

(1)故乡的冬里赏大雪和听神话。

(2)认知森林里自然事物的乐趣。

(3)把山林里带回的疑问抛给大人们。

(4)发现大人们关于大自然的神话是编撰的。

108.承上启下。

承上文盲人老妪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世界的密切联系,开启下文,叙写对热爱自然的深刻认识。

109.“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写出老妪虽为盲人,但一样具有一颗亲近大自然之心。

110.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

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

【解析】

【分析】

107.试题分析:

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文章1~8段写盲人老妪听海的情形;9、10段过渡;文章的11~13段则叙写回忆的内容。

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文章11~13段内容筛选信息并概括即可作答。

108.试题分析:

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文章第9段“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这句话,内容上,承接上文盲人老妪的故事,引起下文自己对家乡的回忆和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理解作答。

109.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本题作答可结合语句中的“虔诚”这一形容词,从老妪人的神情态度进行分析作答。

也可以从语句中运用的“伫立”“抱拳”“望”等动词的角度,分析老妪人神情,表现其亲近大自然的角度作答。

110.试题分析:

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

文学作品主旨的归纳,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即可作答。

本文通过盲人老妪的故事及“我”对家乡的回忆,引发了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我们对大自然没有怀抱一颗‘惊奇之心’,我们身体埋藏的‘灯’,就不会闪亮”可概括为人应该用心感悟自然;“这世界就不会诞生那么多优秀的童话,我们在冬夜的炉火旁,也就没有听神话故事的美好时光了”可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来反思;“对大自然的‘惊奇之心’,不仅孩子应该有,成人也应该有”可从人应该敬畏自然的角度分析概括。

【点睛】

归纳文章的主旨,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可以利用一点小技巧:

(l)紧扣文题。

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

(2)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文中的议论有的是揭示人物品质,有的揭示事件意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

文中抒情句其实已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显示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都有助于对主旨的理解。

(3)注意文中一些特殊句子。

如矛盾句、反问句、警句等,往往与主旨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