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docx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据理臆断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众服为确论。
(3)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阅:
经过,经历;竟:
终了,最后;是:
这;臆断:
主观地判断
(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阅”是“经过,经历”;“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2)①句中的“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几个词是赋分点;②“服(信服)、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石头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据此,可从“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的角度来谈文章蕴含的道理。
如:
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等。
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①经过,经历;②终了,最后;③这;④主观地判断
⑵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⑶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及\鲁肃过寻阳
C.曝麦\于庭
D.不觉潦水\流麦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 往事:
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 更:
________
③妻尝之田 尝:
________
④时天暴雨 时:
________
(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旦辞爷娘去
B.治经为博士邪 其后遂为名儒
C.妻尝之田 康肃笑而遣之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往事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5)甲文中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乙文“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________。
【答案】
(1)D
(2)历史;重新;曾经;当时
(3)B
(4)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5)吕蒙变化告诉我们:
①开卷有益。
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
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
(1)“不觉潦水/流麦”改为“不觉/潦水流麦”。
句意为:
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
此题要注意把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之间划开。
故选D。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往事”:
历史。
“更”:
重新。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当时”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A.前者“推托”,后者“告辞,辞别”。
B.都是“成为”之意。
C.前者动词“去,到”,后者代词,指卖油翁。
D.前者“认清”,后者“了解”。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但”:
只。
“涉猎”:
粗略地阅读。
“往事”:
历史。
“怪”:
感到奇怪。
“方”:
才。
(5)一空,写吕蒙变化的启示。
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
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还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
二空,可分析“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等句,即可归纳出“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答案。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历史;②历史;③曾经;④当时
⑶B
⑷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⑸吕蒙变化告诉我们:
①开卷有益。
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
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义结合词义。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
“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二)
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
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
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
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
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①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②,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①未遑:
来不及。
遑,闲暇。
②旧窑:
年深日久的陶瓷。
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②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
(1)的;仅仅,只
(2)C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
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
⑴的;仅仅,只;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
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
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
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
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
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4.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
是非木柿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请结合第②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目中无人、狂安自大”的。
(4)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鲁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 )
A.
B.
C.
D.
(5)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答案】
(1)是/非木柿
(2)D
(3)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
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B
(5)C
【解析】【分析】
(1)语句“是非木柿”的意思是:
这(石兽)不是木片。
依据主谓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
是/非木柿。
(2)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
故选D。
(3)本题作答要结合“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笑”和“尔辈”来分析作答。
这里的“笑”是对那些僧人耻笑和嘲讽,实则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用“尔辈”来表明讲学家自己的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4)本题可依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
B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
故选B。
(5)《河中石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语句“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的意思是:
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
这与《河中石兽》所表明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是/非木柿
⑵D;
⑶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
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形象;
⑷B;
⑸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
(选自《列子》)
(1)解释下面句划线的词语。
( )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③卒逢暴雨________
④伯牙善鼓琴________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吾于何逃声哉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5)“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乙)中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知音的语句是:
“________”;(甲)中“________”也可谓老河兵堪称是石兽的“知音”。
【答案】
(1)经历(经过);倒塌;通“猝”,突然;擅长或善于
(2)隐藏;逃跑;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3)D
(4)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②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当求之于上流。
(或:
遂反溯流逆上矣)
【解析】【分析】
(1)“阅十余岁”翻译为“过了十多年”,“阅”意思是“经过”。
“山门圮于河”翻译为“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圮”意思是“倒塌”。
“卒逢暴雨”翻译为“突然遇上暴雨”,“卒”同“猝”意思是“突然”。
“伯牙善鼓琴”翻译为“伯牙擅长弹琴”,“善”意思是“善于”。
(2)“吾于何逃声哉”翻译为“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所以“逃”的古义是“隐匿”,在现代汉语中“逃”意思是“逃跑”。
“尔辈不能究物理”翻译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句中“物理”意思是“事物的道理”,在现代汉语中“物理”是一门学科。
(3)A.代词,指这件事。
B.代词,指石兽。
C.代词,指这件事。
D.助词,的。
故选D。
(3)①“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句中“然则”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臆断”意思是“主观判断”。
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句中“每”意思是“每次”,“辄”意思是“就”,“穷”意思是“穷尽”。
据此翻译即可。
(4)对于事物的清楚认识建立在对对方的知晓的基础上。
甲文中,老河兵由于经验丰富,所以他认为石兽“遂反溯流逆上矣”,乙文中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的弹琴,而且对他的感情理解的很透彻,“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可见两个人是真正的知音。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①经历(经过);②倒塌;③通“猝”,突然;④擅长或善于。
⑵①隐藏;逃跑
②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⑶D
⑷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②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当求之于上流。
(或:
遂反溯流逆上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