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69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docx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及解析

安徽省二○一八年初中学业考试暨高中阶段统一招生考试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三大题16小题,满分60分。

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He-4Na-23Cl-35.5K-39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

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混合B.

成型

C.

晾干D.

烧结

【答案】D

【解析】A、将原料混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

B、将泥巴成型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

C、将瓷器晾干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

D、瓷器烧结需要燃烧,发生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2.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寻找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B.施用大量农药减少植物病虫害

C.合成新型洗涤剂减少氮磷排放D.研发易降解材料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B

【解析】A、寻找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故合理,错误;

B、施用大量农药会造成空气污染,不合理,正确;

C、合成新型洗涤剂可以减少氮磷排放,合理,错误;

D、研发易降解材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合理,错误。

故选B。

3.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答案】C

【解析】A、相对原子质量不能带g,错误;

B、硼是非金属元素,错误;

C、由图可知,硼原子的核电荷数是5,正确;

D、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故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故错误。

故选C。

4.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答案】A

【解析】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加入药品后,要先预热,后对准药品加热,故错误;

C、收集气体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故错误;

D、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后停止加热,故错误。

故选A。

5.化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硬水经过滤后可软化B.食用碘盐可预防骨质疏松

C.霉变大米经淘洗后可食用D.控制油脂摄入可减少肥胖的发生

【答案】D

【解析】A、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不能除去,故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错误;

B、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故错误;

C、霉变大米有毒,故不能食用,故错误;

D、控制油脂摄入可减少肥胖的发生,正确。

故选D。

6.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为

A.化学反应分类

B.物质分类

C.地壳中元素含量型

D.金属的化学性质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故正确;

B、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错误;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错误;

D、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金属氧化物,不是盐,故错误。

故选A。

7.科学家研制出一中代号为DEPA的安全驱蚊剂,其化学式为C12H17NO。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无机物B.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

17

C.由4中元素组成D.由31个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A、C12H17NO是有机物,故正确;

B、C12H17NO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

17,故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12:

17,故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C12H17NO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和氮元素四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D、C12H17NO是由分子构成,故错误。

故选C。

8.为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科学家用固碳酶作催化剂设计了如下转化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COB.固碳酶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X的化学式为CH2D.该过程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答案】D

【解析】A、该反应方程式缺少条件,故错误;

B、固碳酶是催化剂,故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C、由图可知,X的化学式为C2H4,故错误;

D、该过程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正确。

故选D。

9.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B

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影响

C

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D

探究CO2与水反生反应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红墨水分子在50ml的热水扩散的速度比冷水中快,故能说明分子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快,故正确;

B、该实验中缺少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的对比实验,故错误;

C、该实验中缺少不与氧气接触的白磷的对比实验,故错误;

D、酚酞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都不变色,故错误。

故选A。

10.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答案】B

【解析】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应用

“蛟龙号”深潜器

“神舟”五号宇航员航天服

新型水处理剂

用到的材料

特种钢

高强度涤纶

纳米铁粉

(1)上述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属于合金的是_________。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可除去污染物。

下列物质也能因吸附而具有净水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生石灰b.活性炭c.纯碱

(3)纳米铁粉还能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写出铁粉与含硫酸铜的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涤纶

(2).钢(3).过滤(4).b(5).Fe+CuSO4=FeSO4+Cu

【解析】

(1)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涤纶,属于合金的是特种钢;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过滤后可除去污染物。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化水,故选b;

(3)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12.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常温下,CO2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应CO2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反应类型)。

(3)常温下,下列收集CO2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向上排空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c.排饱和NaHCO3溶液法

(4)某同学进行图D所示的操作时,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颈漏斗

(2).A(3).CaCO3+2HCl=CaCl2+H2O+CO2↑(4).复分解反应(5).b(6).二氧化碳倾倒过快,先使高处蜡烛火焰附近氧气浓度减少

【解析】

(1)X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可以选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可以选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收集,故选b;

(4)其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倾倒过快,先使高处蜡烛火焰附近氧气浓度减少;

13.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Sn+SnCl2=2SnCl4

(1)SnCl4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___(填“强”或“弱”),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答案】

(1).+4

(2).弱(3).Cu(4).2SnCl2

Sn+SnCl4(5).避免焚烧塑料产生污染,更加环保

【解析】

(1)SnCl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锡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弱;铜没有参加反应,故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铜;

(3)SnCl2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Sn和SnCl4,反应方程式为2SnCl2

Sn+SnCl4

(4)该工艺中可以避免焚烧塑料产生污染,更加环保;

14.“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

盛有氢氧化钠、亚甲蓝(C16H18N3SCl)、葡萄糖混合液的试管,经振荡、静置后溶液颜色会出现反复变化(如图1)。

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液中属于人类进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振荡实验后溶液变蓝的原因进行如下猜想:

①溶液中溶入CO2;②溶液中溶入O2;③溶液中溶入_________(填化学式)。

(3)小红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混合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由此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①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猜想②,利用图2装置设计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葡萄糖

(2).N2(3).不能(4).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和氧气等(5).从A端通入氧气,若溶液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