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9683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45-46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六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整百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片出示口算题)请同学们口算:

100×6300×54×208×60

200×7400×813×3023×20

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出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么想吗?

(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条件)

3.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那么乘数是整百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乘数整百的口算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投影)例1的坐标纸图,让学生横着数每排有几个小方格,有几排,这张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引导学生先明确,用乘法计算:

100×4板书:

 100×4=400

(2)再引导学生竖着数有多少个小格?

启发学生明确:

用乘法计算4×100板书:

4×100

(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根据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因为100×4=400所以4×100=400

2.出示100×12启发学生先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

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即12个一百是1200

12×100就是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两个0.

反馈练习:

6×100 18×100 27×100 49×100

(先口算,再指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通过说算理,既加深了学生对例1算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例2的学习做了铺垫)

3.

(1)出示,7×200引导学生想200是几个百?

(2)那么7和200相乘得多少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口述:

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也就是1400

(3)出示算式:

12×300学生独立试算,订正时汇报算法.

[通过(12×100)、(7×200)逐步过渡到(12×300)不但使教学的层次清楚,而且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总结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1)教师提出问题:

根据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分组讨论后汇报.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概括:

用整百数乘,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3)完成46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三个题说应怎样想)

(通过基本题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新知内化)

三、巩固发展

1.47页练习六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三人说说前三组题中上下两题的关系(含义和计算的想法)

2.练习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六第5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材第47-48页,练习六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熟练程度。

2、结合口算乘法复习已学过的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四、教具准备:

口算卡。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

从32×0=至32×10=

2、完成第2题。

请两名学生板演,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第47页第3题。

1)先创设生活情境,同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2)质疑:

如果买3份是21元的食品,钱够吗?

如不够,还差多少?

(二)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18×2=36×3=260×3=380×2=

42×2=120×4=38×2=140×4=

2、

接龙。

14×20

3、教材第48页“思考题”

读题,理解题意。

自主尝试。

指名板演,讲述解答过程。

5、有30个2分硬币和8个5分硬币,这些硬币的币仁的和正好是1元,用这些硬币不能组成1元之间的币值是()。

独立思考、共同探究,尝试填数,交流结果。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49-50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14×2 314×5 314×30 314×200 3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

(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4.导入: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学生试做例1

(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

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

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

为什么?

若改为4、5、6……呢?

(5)练习:

50页的做一做

2.概括法则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3)练习:

 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

(3)练习:

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27183 7×9=63 a×b=c

(4)完成53页做一做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   )

(2)用乘数(   )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   )对齐.

2.判断改错.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55页1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例1:

法则:

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材练习七的第5-13题。

二、教学目标

1、巩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书写检查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30×0=至130×10=

2、

123152246

×16×23×34

804156864

134104628

93911967144

错题门诊。

看一看:

观察这三道题,看看计算对不对,如果有错误应该怎样改?

议一议:

同桌互相说说错误应该怎样改。

小结:

第一题:

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被乘数,所和的积表示134个十,所以这步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而不是个位。

第二题:

乘数个位的3没有乘百位上的1;乘数十位上的2去乘被乘数的百位1后,只写了进上来的1,而没有加上这一步的乘积2。

第三题:

每一步乘完都忘记加进位数了。

3、教材第51页第6题。

(二)巩固练习

1、不用计算,判断对错

58×18=453()88×34=318()

2、教材第52页第12、13题。

了解当一个因数是11时,积与另一个因数之间的关系。

(三)思维训练

修一条公路,每天能修15米,那么10天后修了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巩固了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同学们经过练习不仅每步计算都很准确,而且还提高了计算速度,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

 

第 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材53页例2,练习八中的1-4题.

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一步可以省略,省略后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20 31×300 25×40 300×2 260×2

304×2 4100÷41 3700÷37

2.提问:

6×50,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4×20,这道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

(2)启发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

(3)尝试笔算。

甲:

160乙:

160

×30×30

0004800

480

4800

(4)提问:

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在乘得的数末尾怎样添0?

(6)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3、出示:

287×304=87248

教师提问:

从式题当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

第二部分积是0,既然这一步乘积为0,在计算中是不是可以省略?

引导学生明确:

用0乘这一步分可以省略.教师提问:

省略这一步作你能准确计算吗?

应该注意什么?

试试看.学生在书上完成.学生板演.

请板演的学生讲述计算过程:

第二部分得零不写,第三部分的积末位与百位对齐.

3.把计算补充完整

4.完成53页做一做(学生能运用法则和所学简便算法去完成)教师订正.并提问用2和5去乘被乘数所得积的末位与哪位对齐?

5.小结新知: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投影出示)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三、巩固发展

1.计算:

(小组赛)

55页1题的后2个

55页2题的前2个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法则.

五、置作业:

60页3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0至32×10

2、文字题,口头列式解答。

(1)5个24是多少?

(2)30个20是多少?

(3)4个23是多少?

二、新授:

1、建立概念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2)讲述概念。

像刚才同学所介绍的各种交通工具,人们为了用起来方便,把每小时或每分、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那么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

我们继续探究。

2、学习例3

(1)学生读题。

(2)提问:

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所行的路程是多少?

(3)指名回答,并列式计算。

(4)归纳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5)举例:

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56页第6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120米/分是什么?

15分钟是什么?

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问题?

大约跑步多少米?

怎样求?

(3)集体分析后独立解答。

2、第57页第10题。

(1)小组合作共同

(2)体交流,说明思考方法。

(3)教师补充。

3、小唐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达学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根迟到3分钟,那么小唐家距学校的路程有多远?

四、全课总结。

 

第五课时: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58页例4,练习九。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数学规律的教学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20 15×30 16×200 18×30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以几.

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

15,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5

(2)练习:

①6扩大4倍是多少?

                   ②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200缩小20倍是多少?

             ④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学例4.

(1)出示表格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

发现了什么?

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

①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积也随着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

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

58页做一做,说说是怎么想的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使每位学生透彻理解]

(5)观察1、2、3、4组第2个因数与5组第2个因数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6)启发学生把发现的两条规律进行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7)填空练习:

①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   )倍

②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   )倍

3.

(1)出示

(2)启发学生从用两位数乘的方法类推出用三位数乘的方法

①先自己试算.

②订正:

使学生明确怎样列竖式最简便

(3)练习:

59页做一做1(直接填在书上)

59页做一做2

三、巩固发展

1.填表

观察:

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

积有什么变化?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也(   ).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

3.练习九6题(填在书上)

4.改错

5.练习九7题第一横行(三人板演,全班齐练)

6.练习九8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61页7题第二横行、9题.

六、板书设计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例7:

280×340=95200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L教材第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行估算练习,使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估算。

2、进一步体会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恰当选择估算方法。

难点:

如何对两个因数的积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听算。

2、谈话:

小红的妈妈根到商店买沙发靠垫,每个靠垫45元,妈妈要买12个,请你说一说妈妈带多少钱比较合适呢,并说明理由。

3、导入:

如果遇到较大的数时需要估算,你们能用这些知识进行解答吗?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1)板书例题,读题。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

你们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个问题怎样理解?

(4)列式计算。

49×104

提问:

既然不要求我们算出精确值,那么结果前面要用什么符号呢?

(≈)

2、合作探索。

(1)独立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

方法一:

49≈50方法二:

49≈50

104≈100104≈110

50×100=500050×110=5500

质疑:

你们认为哪种方法符合实际情况,更接近于准确值呢?

你们在对两个因数的积进行估算时,有什么原则?

(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结合你们的估算过程,总结一下估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