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733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

因为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不过,陶渊明之采菊,不单是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

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

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可见,菊是可吃的。

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

“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如《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就有菊花。

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

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专列菊,其中记道:

“《神仙传》曰:

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

”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

“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录了一种“刘生丹法”:

“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

”效力的确惊人,惜乎缺乏实证。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

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

“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

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

“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

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

现存陶诗125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5处,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

《饮酒二十首》之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九日闲居》:

“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

”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

还有《和郭主簿二首》: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

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

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摘编自李修建《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菊是中国的特产,而在六朝以前它的最主要的功用是用来吃的,这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可以找到例证。

B.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菊的养生功用、高洁坚贞等特点和意义,在他之前的历代诗文中已经具备。

C.除了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外,六朝文人在诗文的吟咏中,还赋予了菊以高蹈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意味等文化意义。

D.包括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内的历代编著中,有不少服用菊花得以成仙、延寿的记载,只是这些记述缺乏实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可见其影响之大。

B.菊花的药用价值早就被古人认识,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而后它长久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

C.现存陶渊明的诗中提到菊花的有五首,在内容上并没有超越他之前形成的文化传统,但他在诗中赋予了菊高逸贞洁的喻意。

D.比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中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可以发现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强调菊花的功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菊最早的关注,是它可以吃、药用以及养生等实际功用,而后才在诗文中把它作为审美的意象加以表现。

B.钟会写出了菊的五美,并赋予菊以道德价值,体现菊的审美意味,这使他的文章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写菊作品中的佳作。

C.魏文帝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说明对菊养生延寿功能的认识已从民间走向宫廷。

D.古人把菊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记录在医家典籍之中,反映了古人在行医实践中对菊的药用价值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

D“只是这些记述缺乏实证”表述有误,原文中“惜乎缺乏实证”针对的是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所记录的“刘生丹法”“效力的确惊人”而言,并非指“这些记述”。

见第4段。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C“他在诗中赋予了菊高逸贞洁的喻意”说法有误,原文中的“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指的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菊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见第1段和第6段。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B“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写菊作品中的佳作”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

见第5段。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叔者。

赵陉城人也。

叔喜剑,学黄老术於乐巨公所。

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

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

谓张王曰:

“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赵王啮指出血,曰:

“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

公等奈何言若是!

毋复出口矣!

”于是贯高等曰:

“王长者,不倍德。

”卒私相与谋弑上。

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於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是时汉下诏书:

“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

”唯孟舒、田叔等十馀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

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馀人。

上尽召见,与语。

汉延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叔为汉中守十馀年。

后数岁。

叔坐法失官。

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

景帝曰:

“梁有之乎?

”叔对曰:

“死罪!

有之。

”上曰:

“其事安在?

”田叔曰:

“上毋以梁事为也。

”上曰:

“何也?

”曰:

“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

此忧在陛下也。

”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

相曰:

“王自夺之。

使相偿之。

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相毋与偿之。

”於是王乃尽偿之。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

“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

人死数日后尸体生虫。

比喻死后无人掩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B.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C.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D.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分别指黄帝和老子,黄老之术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流派,对后来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B.“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

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C.“右”作为方位名词指右边,与“左”相对。

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D.“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是古代专制社会惨无人道的刑法之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途径赵国时,虽然赵王张敖对他的礼节十分恭敬,但还是被高祖傲慢地呵斥,这让赵王的手下十分不满。

B.赵王张敖为人忠厚,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制止,致使赵王受牵连获罪。

C.出于对太后身体的忧虑,田叔劝景帝不要管梁孝王犯法的事,景帝因此觉得田叔非常贤能,让他做了鲁相。

D.田叔对赵王十分忠诚,在贯高谋反事发后,以家奴身份追随赵王,后来事情查清,赵王向皇上推荐了田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

公等奈何言若是!

(2)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答案】

4.D

5.C

6.C

7.

(1)我死去的父亲(祖先)失去了国家,没有陛下,我们这些人会死后尸体生蛆无人收尸,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

(2)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我)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我)做好事。

【解析】

4.

试题分析:

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考点:

理解常见古文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C田叔主要忧虑是皇上而不是太后。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

田叔喜欢剑术,曾在乐巨公的住处向他学习黄、老的学说。

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

汉七年(前200),高祖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

当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张敖说:

“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

”赵王咬破自己的指头出了血,说:

“我的父亲失去了国家,没有陛下,我们会死后尸体生蛆无人收尸,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

不要再说了!

”于是贯高等议论说:

“赵王是忠厚长者,不肯背弃皇上的恩德。

”就私下里互相谋划弑杀皇上。

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

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愿被囚系。

这时汉朝又下诏书说:

“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

”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

贯高等人谋反的事搞清楚了,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就推荐称赞田叔等十多人。

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

田叔做汉中郡守十多年。

几年后,田叔因犯法失去汉中郡太守的职务。

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

汉景帝说:

“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

”回答说:

“臣死罪!

梁王有那件事!

”皇帝说:

“有罪证吗?

”田叔说:

“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

”皇帝说:

“为什么呢?

”田叔说:

“现在梁王如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

”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

田叔刚刚到任,一百多位百姓主动找他,指责鲁王夺取财务的事情。

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对他们发怒说:

“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

怎么敢毁谤君主呢!

”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他们。

田叔说:

“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

国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

”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

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鲁王用一百斤黄金给他作祭礼。

小儿子田仁不肯接受,说:

“不能因为一百斤黄金损害先父的名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吴门①春仲送李生还长干②

钱谦益③

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

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

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

尊酒前期君莫忘,药囊我欲傍余生。

【注】①吴门:

苏州。

②长干:

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

③钱谦益:

明末东林党的领袖之一。

后降清,官至礼部侍郎。

8.本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写到了柳,所抒写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第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如何表达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本诗的“夜乌啼断门前柳”借门前春柳丝长写出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3分)王诗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借春天雨后柳色之新,表现出内心的轻快。

(2分)

9.第一问:

表达了诗人友人的离别和自身的状况的无奈苦闷之情。

(2分)

第二问:

第三联借物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晚上乌鸦的哀啼仿佛能将门前的柳树压断,春天的鸟儿嘴里衔着被雨摧残的花朵这一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和自身的状况的无奈和苦闷之情。

(4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

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

(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商隐《锦瑟》中“,”两句,运用两个典故表现人生的迷惘、社会的虚幻和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

(2)李煜《虞美人》中“,”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自己因为深得读书之乐,而不考虑吃穿比不上别人的两句是“,”。

【答案】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李鸿章“瞒天过海”修铁路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不断打开的时代,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为当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封疆大吏,李鸿章明确提出铁路乃自强根本,成为兴修铁路的积极主张者,并且在直隶境内主持兴建了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当然,李鸿章倡导铁路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不少坎坷和争论。

中国大地上最早的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的一条长13公里的铁路,因为当地群众反对,清政府最后把铁路赎回,然后拆毁。

当时不仅老百姓不懂得铁路的重要性,即使一些政府官员也坚决反对修筑铁路。

早在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也曾反对修建铁路,认为“费烦事巨,变移山川”,但后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他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转而大力主张兴修铁路。

然而,在风气未开的时代,要想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谈何容易。

李鸿章知道,由于自己的身份特殊,如果自己贸然提出修筑铁路的主张,必然遭到顽固派和政敌的坚决抵制,于是他就暗地里让别人提出建议,自己则大力声援。

1876年,李鸿章授意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请在台湾修筑铁路,朝廷采纳了丁日昌的建议,但由于经费不足而搁浅。

1880年,李鸿章又授意刘铭传上了一份《筹造铁路以图自强》的折子。

这个奏折明确提出:

铁路乃自强根本,建造铁路对漕运、赈灾、商务、矿务、厘捐、旅行都有好处,朝廷可以先造一条北京到清江浦的铁路,以沟通南北交通。

折子一上,立即有人出来反对。

内阁学士张家骧上疏说,铁路有三大弊端:

一是洋人可能借此深入中国内地,二是百姓可能不愿意,三是白白浪费国家资金。

李鸿章很快复奏朝廷,指出修建铁路有九个好处,并建议任命刘铭传督办铁路公司事宜。

但顽固派继续阻挠,有个大臣叫刘锡鸿,他最可气。

因为其他的反对兴修铁路的顽固派几乎都没有走出过国门,不知火车为何物,仅仅是徒发空论,危言耸听,但是刘锡鸿曾经担任过驻英国副使,有与外国交往的经验,也具有坐火车的经历。

此时他以知情者的身份上疏说,火车是西洋的玩意儿,中国万万不可仿照学习,修筑铁路有不可行者八条,无利者八条,有害者九条。

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轮船,也能民丰物阜,国力强盛至于边塞,西洋相偕来朝。

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朝廷最后没有同意李鸿章等人的建议。

李鸿章并没有就此罢休。

因为在兴办开平煤矿时,李鸿章已是深感“开煤必须筑铁路”,所以从实际出发,一面批驳顽固派势力,争取朝廷允许修筑铁路,一面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主持由开平煤矿出资修筑唐山到胥各庄(唐山丰南的一个镇)的铁路。

1880年唐胥铁路动工,第二年即建成。

直到这时,李鸿章才正式奏报朝廷。

为了减少阻力,李鸿章故意在奏折中把这一条铁路说成是一条运输煤炭的“马路”。

然而,唐胥铁路通车后不久,清政府就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下令禁止使用机车。

因此,唐胥铁路被迫改为驴马拖拽。

李鸿章又四处活动,据理力争,他称:

“中国欲求富强之策,舍此莫由焉。

”终于在1882年争取到恢复使用机车牵引。

唐胥铁路虽然只是一条长约20里的小铁路,但却标志着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开始,意义重大,不仅是直隶铁路主干线的始基,而且也堪称后来全国铁路的初祖。

修建唐胥铁路的初衷是为了便利开平煤矿煤炭的外运,所以一经通车便为开平煤矿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开平煤矿1881年正式投产,使用外国机器开采煤矿,日产量大约是300吨,以后产量不断提高,1884年以后的两三年中维持在900吨以上,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

开平煤矿的发展,带动了唐山、秦皇岛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其由“萧瑟荒村”发展为“大市落”。

(选自《河北青年报》)

【相关链接】【来源:

①李鸿章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

从60年代起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事业。

(摘自《辞海》1999年缩印本)

②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以喜事。

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

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

(摘自《李文忠公全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鸿章为寻求国家自强之路,不拘成法办洋务,他在直隶境内主持兴建的唐胥铁路,既是全国铁路的初祖,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B.李鸿章对铁路的认识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他曾反对过修建铁路,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他逐渐认识到铁路对国家自强的重要性。

C.李鸿章曾经授意丁日昌、刘铭传奏请分别在台湾、北京修筑铁路,但都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他们的建议最后都被驳回。

D.李鸿章深感“开煤必须筑铁路”,所以他一方面亲自出面斡旋,就修建铁路一事与朝廷取得共识,一方面主持唐胥铁路的修建。

E.唐胥铁路通车后为开平煤矿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带动了唐山、秦皇岛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其发展为“大市落”。

(2)从修建铁路这件事看,李鸿章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文中写朝廷对修建铁路的反对,为什么要举张家骧、刘锡鸿的意见?

两者为什么有详略之分?

请简要回答。

(6分)

(4)李鸿章身为朝廷重臣,为什么修铁路要“瞒天过海”?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以国事为重,敢于担当。

身为朝廷重臣,李鸿章以强国为己任,他有远见,顶住各种压力修建铁路,以建“奇业”,重振日渐颓萎的国势。

②敢于坚持,百折不挠。

李鸿章在倡导和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屡遭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最终建成了唐胥铁路,并得以通车。

③处事老练,富有智慧。

李鸿章虽知修建铁路的重要性,但预料修建铁路所要遭受的种种阻力,他采取迂回战术,以让别人提出建议,自己则大力声援的谋略来倡导。

(每点2分)

(3)第一问:

因为这两个人的意见具有代表性,所陈述的反对理由能够代表当时大多数大臣的意见。

(2分)第二问:

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一个是没出过国门的,一个则是出过国门的。

张家骧没有出过国门,他的意见属于“徒发空论,危言耸听”,没有什么说服力。

而刘锡鸿则是出过国门的,文中介绍他的国外经历,叙述他的反对意见,是因为他的意见对朝廷的影响更大,所以详写。

(4分)

(4)①虽然李鸿章自己认识到铁路乃自强根本,但朝廷内外对修建铁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用“瞒天过海”之策属于无奈之举。

②顽固派和政敌的坚决抵制导致阻力重重,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地走,不“先斩后奏”“瞒天过海”必然受到他们的诋毁和阻止。

③李鸿章深知朝廷大臣对洋务存在偏见,反对声音激烈,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