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393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docx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心得体会集锦

小学初中教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培训

心得体会集锦

新课标实施已经几年了,但新课标的要求与我们的现实的考核存在着许多矛盾,让许多思想品德教师难以适从。

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师生都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现在认真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

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1、师生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

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

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

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

”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

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而思想品德课程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且是传承和培育优良文化传统、正确思想意识、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价值观念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在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时深切体会到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和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形式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教学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根据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形式。

具体而言,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活动(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从活动范围看,可以划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下面以山东版《思想品德》为例,着重探析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的几种常见组织形式。

1、小组讨论。

这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好形式。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是有效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是真正意义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到一节课来论,讨论往往为的是明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拿来讨论,学生早已明白、在教材中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拿出来讨论了,一些带有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类的问题一般不宜做讨论题,否则就是浪费教学时间。

一般说来,一节课中设置的讨论题以1~2个为宜。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更需要教师组织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比如在《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

这一讨论问题的设计,源于前面教学中所提及的各种不良诱惑造成的危害,所以此时组织学生讨论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可谓是水到渠成。

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归纳拒绝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提出的方法甚至超越了书本所提供的答案,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使讨论取得较好效果,教师对讨论主题的选择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可以使整个讨论充满活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并能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发扬民主风气。

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一课中,教师创设了这么一则教学情境某校初二学生小亮,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

一天,网友“风中笑”在与小亮聊天时提出两人见一面并一块外出游玩。

小亮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

由此设问“小亮该不该与网友见面?

”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也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各自谈了去与不去的理由。

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同时这一讨论又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教学和现实生活距离最近,容易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该发挥这种特殊优势,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

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

为此,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针对这个结合点来设置讨论题。

讨论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特别注重挖掘利用当地德育资源,例如《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中我引用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青藏铁路”“宁夏经济发展”等事例,以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赋予生活中的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特长爱好、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家庭背景、守纪状况等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这样有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按能力水平将学生混合编组的目的是提倡同伴互教,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

除此之外,还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丰富学生的思维。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那么,小组的规模就应最小不少于3个人,最大不多于5个人。

若多于5个人,每个成员参与的程度就会降低,其结果是小组的效率减弱,每个成员的满意程度也相应减弱。

5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也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组,少数派也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2、课堂辩论。

学生围绕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

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辩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

(1)选择辩题。

教学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成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特点决定了辩题必须和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

根据这种联系的性质与程度的差别以及组织辩论的具体目的,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选择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

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

如《面对不良诱惑》一课中,为使学生认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利弊,特组织安排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组织辩论小组。

辩论小组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甚至不刻意去划分辩论小组,就根据辩题随机展开辩论,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

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充分准备。

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推选四名同学当辩手,在自由辩论中本组其他同学做补充发言,最后由老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

3、课堂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种途径。

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情景展示活动。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做游戏完全符合学生的天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能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还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合作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一位教师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教学时创设的游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师生一起编织“生命之网”,班内9位学生上台扮演稻谷、小鸟、鼠、昆虫、青蛙、狼、羚羊等,各代表一种生命,并头戴标有这些动植物图案的帽子,然后要求他们找出相关生命的位置,拉好线并把线球传递给相关的生命,而台下的学生也可以提醒、帮助台上的同学把线球快速向相关的生命传递。

活动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很是热闹,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团队精神、创新意识,感知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除此以外,我认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始有终。

我们还应该在新课的导入和结尾的设计上用心思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本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中我们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让《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更好得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我参加了韶关市“511教师培训工程”20**年教师全员培训,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年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年版)》的修订主要是本着“大结构不变,只做修补完善”这样一个原则来进行的,力求体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具体变化在保持大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具体内容和表述上的微调。

一、课程目标的细微调整。

各分类目标中新增了一些具体的目标内容。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新增加“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

2、“能力”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基础上,提出“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在“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基础上,明确要学会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知识”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将原课程标准中的“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单列出来,作为一条新的目标内容呈现,增加“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目标内容;在“基本国情、国策”的基础上增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目标内容。

二、课程内容的重要调整

具体课程内容和条目的调整为此次修订的重点,涉及许多细微之处,有增有删、有丰富也有精简。

以知识点来衡量,缩减约5%,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

1、“成长中的我”部分重要修订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

与实验稿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相比,对于青春期现象,调整为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从而能够面对青春期问题。

2、“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重要修订修订后的课标强调学生与父母间的有效沟通,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

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

3、“我与国家和集体”部分重要修订标题的顺序和内容有较大改动。

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4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3部分。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修订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认真学习、研读,真正读懂、吃透,灵活准确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

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接受新的教学观念。

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生活的区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把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带入课堂,结合教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课堂情境的设置来增长经验与亲身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以此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初中生已经不仅仅是小学生,受认知和思维成熟的局限,他们虽然想要独立,但其实又一时独立不了,想要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但其实摆脱不了。

我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更积极的心态去做这种建设性的工作。

让他们学会如何与父母一起来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家庭气氛,在和睦的家庭中,成员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面对问题时不能依靠棍棒、谩骂,甚至通过负气的出家、轻生来解决问题。

又如,这些年,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加上各种多媒体陆续出现,全民介入、参与或利用互联网的数量和深度都不一样。

现在孩子对于网络的利用能力,甚至比很多成人都要强的多。

我们主要是要引导他们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即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视野。

学生不仅要能利用网络学习,还要能利用网络来形成媒介批能力。

这需要他们有清醒的头脑,学会理性地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比如,网络对公共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事件经常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我们的孩子如何对它们进行识别,如何参与?

如何不盲目地听信谣言?

如何学会理性地判断是非,理性地、冷静地利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这是一个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如前所述,需要我们有公民能力、公民意识。

而公民意识不是仅仅靠说教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切实的锻炼,以使学生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因此,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提高到良好的媒介素养,让他们能够理性地对待网络及各种多媒体。

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认真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讲座讲坐已来,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与新课程的理念接轨,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路同行,和孩子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真真切切地走进新课程。

一、人教版教材的总体特点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统领下,全国出现了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教材就是其中之一。

其鲜明的特点表现在

1.整个教材体现出先进的编写理念。

①基于“学习论”的德育观,实现了“由培养论向学习论”的转变,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学习”作为教材的主要功能。

②基于“生活德育论”,教材走进学生生活。

③充分体现当前德育改革的精神,以“主流价值观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引领学生过健康的生活。

④基于德育美育观,教材图文并茂,以美的方式呈现。

2.新颖的总体设计思路。

教材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注重动态教学过程与学生心理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相统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3.独特的教材体系的构建。

教材在结构上采用子模块系统链接方式,每个单元围绕一个生活主题整合相关内容。

二、人教版教材带来的教育理念转变

理念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

1.以人为本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观。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2.回归生活的生态观。

以前课堂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堂。

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背景。

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基于“生活德育论”,教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3.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也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与环境的整合。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设计者。

学生是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共造者。

教师的教学观应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生活。

重要的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以学为本,以学统教,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知识建构观。

4.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教学没有在下课铃响中结束。

教师的角色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发现者、反思者;引导者、欣赏者、创新者;参与者、开发者、促进者。

三、新课程教学引发的反思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反思能使教师远离平庸,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教学经验+反思。

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1.反思我们追求的思想品德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体现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思想品德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们追求的课堂应是思想鲜明的课堂;应是思想理性的课堂;应是思想求真的课堂。

2.反思思想品德课应该怎样回归真实的生活。

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真回归真实生活,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统一的目标”;要呈现合适的教育内容,真诚面对学生世界。

3.反思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应树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已知的经验、个性特征出发,建构交流平台,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反思教师应怎样与教材对话。

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尺度认识和分析教材,以教材为蓝本,理解和加工教材,以学生为根本,挖掘和构建教材,以自身个性为基础,创造和开发教材。

5.反思如何使课堂洋溢美的光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做到寄情山水,丰富美感体验;潜心艺术,提高审美情趣;阅读美文,滋养美好品德;品味生活,陶冶美丽心灵。

6.反思思想品德课堂如何突出实践的特点。

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抓好“找”、“评”、“做”、“演”、“动”这几个环节。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学生亲身体验。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为本,以学统教”的实践观点。

总之,面对全新的课程,我们的观念要更新,我们的角色要重新定位。

过去的知识传授者、“道德说教者”应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同时,面对新课程,让我努力做一名虔诚的学习者。

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听了北京教育学院黄聪教授的有关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受益匪浅。

尤其是有关学习《课程标准》有利于提高有效教学,颇受启发。

由此我也进行深入的思考。

首先,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教学。

由于课程标准到具体的教学还需要经过较多的转换,因此,教师必须在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