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249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docx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

家乡的清明节作文1000字800字6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日子。

在我的老家保康,清明节习俗的形成要上溯先楚时期楚人的祭祀活动。

楚人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地抵、人鬼”。

其中,楚人祭祀包括祖先在内的人鬼的主要方式是墓祭。

楚人墓祭分为腊祭和春祭。

腊祭就是在阴历腊月23日小年之后,楚人给死亡亲友的坟墓上坟,其主要方式是烧祭火,送灯,给坟墓培土。

这种风俗主要源于楚人崇火,希望祖坟上冒青烟,后人香火延续不断。

腊祭活动以家庭为主。

公元前1043年,第一任楚子熊绎在荆山立国,定都丹阳,也就是现在的保康县马良镇重阳。

那时,楚人就开始了春祭活动。

楚人春祭十分隆重。

当河边柳树刚吐翠抽条时,楚人便相约到来到祖坟地,修理坟前拜台,植松柏保风水,给坟墓培土,而且坟上的土堆的越高越好。

另外,楚人还割去坟墓四周的杂草、荆棘,然后集中烧掉。

这些整理坟墓环境的工作结束后,楚人便挑来饭菜,众人席地而坐。

族长先在坟墓前的拜台上摆放酒、菜、饭,然后又磕头,依次叫死去的祖宗吃饭。

完毕,众人方可用餐。

楚人这种风俗主要体现楚国早期的政治是以宗法统治为主。

宗法统治是族长说了算,族长通过这种墓祭活动,凝聚人心,教育后人不忘记祖宗功德,启迪后人光祖耀宗。

同时,族长也通过这种春祭方式惩恶扬善。

在楚国早期,常有不孝之子在春祭中被族长拉到祖坟地处死。

保康的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从前荆山有一个书生,他的父亲为了让他能够继续读书求士,在伐木中被树木砸死了。

书生安葬了父亲后外出考学,到了清明节那天也没有给父亲的坟墓上插清明吊。

有一日夜里,书生梦见了父亲。

父亲指责书生不孝,让他在阴间倍受折磨。

原来,到了清明节这天,阴间要举行清明大会。

每个亡灵要高举着清明吊参加评选,看谁的清明吊漂亮。

没有清明吊的亡灵则被赶出会场,被罚苦工。

听罢,书生赶快跪下给父亲磕头,哭着承认自己的过错。

哭着哭着,书生醒了。

书生便把自己在梦中见到的情景告诉给荆山的人们。

第二年清明节前夕,书生给父亲的坟墓上插满了清明吊,以弥补自己的过错。

从此,不管是再忙的荆山农人,还是再远的异地学子,总是在清明节前夕回到故里,为亲人的坟墓插满清明吊。

这个传说证明了一个事实:

人们在清明节祭祀活动中感恩前辈,教育后代要孝顺父母。

现在,清明节祭祀上坟插清明吊成为保康当地习俗已得到很好传承。

远在千里之外保康人,如果不能回来,便打电话拜托他人代插清明吊。

保康清明节的这些习俗,都是为了怀念死者,祭奠先人,教育后代不要忘既自己是炎黄子孙!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天清气明的日子里,人们沐浴斋戒,祭祀先人,我的家乡也不列外。

家乡主要的祭祀活动是扫墓,也叫“挂山”,这也许是先人的墓葬大都在山上的缘故吧。

扫墓的时间很讲究,一般要求前三后四,即是清明前三天和后四天的时间段内,否则就不为敬了。

不像上海人提前半个月就扫墓了。

而且还看黄历,如果在要求的时间段内有不宜的日子也不行。

在此期间清明节那天称为正清明,最为敬了,但若是那天不宜也只能作罢。

祭祀活动也很讲究。

首先是挂山,即是鸣放鞭炮,不仅香雾缭绕而且声音响彻山谷,此事便启动了乡民,知道谁家的子孙来祭拜先人了,有孝心。

接着便贡献祭品,插上香花蜡烛,烧纸钱元宝,跪拜致礼。

祭品多寡随儿孙意愿和能力,没有定规。

一般是酒肉点心米饭馒头水果之类。

很有意思的是,香插三柱而且串上三片冥钱,不点燃。

问其故,没人知其源,只是说:

“千思万念,当不得清明一吊钱。

”由此可见清明祭扫在人们心中是多么重要。

然后便是培坟,即是给坟堆培土并清除坟旁杂草及整理清洁等。

诸事完毕最后则在坟墓上插上清明吊,这是清明扫墓的隆重象征。

从前使用白纸剪成的长长的花式各样的带有流苏的串串,用竹竿高高挑起,一片肃穆悲凉。

现在的清明吊更是花式各异形象独特,而且是流光溢彩五颜六色缤纷灿烂争奇斗艳,显示出一派繁华荣昌,更具喜庆韵味。

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于生和死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从前清明节扫墓,路上行人匆匆,而且满怀忧伤。

于是便有了古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的诗句。

借酒浇愁,何等凄凉!

今天,又值清明长假。

人们不仅乘车扫墓而且很多人还自驾小车前往。

城里人更是兼带着踏青赏春。

一路欢声笑语,在风景如画的自然山水中尽情放飞心情。

此情此景,我不知道诗人将会如何描写他。

永远的清明,永远的祭祀先人。

但随着丧葬制度的改变,家乡今后扫墓应是另一番风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到清明节,空气里总是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人们怀着悲痛沉重的心,情扫墓,以表达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然而,在我的家乡可不是这样的,清明节这天,我们会非常开心,穿得非常讲究,因为我们要让死去的亲人放心,我们想让他们知道我们过得很好,让他们安息。

清明节前一天,我刚回到家,妹妹就拉着我去挖红鸡蛋根。

这红鸡蛋根是一种植物,叶和茎都是绿色的,茎上有一些小刺,但不会伤害到手指。

我们主要吃的是根,根有粗的,也有细的,细的还嫩,粗的就表示这鸡蛋根有些年龄了,因为根长在地下,挖出来时有许多泥土。

要把鸡蛋根上的泥土洗干净之后,才用锤子凿,直到有红色的汁儿冒出来,然后把凿好的根放到盆里熬,大约30分钟后,把鸡蛋放到里去煮,煮出来的当然就是红通通的鸡蛋啦。

之后,我们又去摘了染饭花,这染饭更不得了,它可以把饭染成黄色,而且染出来的饭里还有淡淡的花香,吃起来又香又糯,这可是我的最爱哟!

第二天,我们把煮好的红鸡蛋和染好的饭,还有洗好的菜和肉拿到墓地去,挂完纸以后我们开始扫墓,除杂草,扫灰尘……接下来就是在坟边做饭吃,因为坟旁边大多有柴火,我们就用砖块搭灶,全家人一起在坟边忙活。

做完要先把饭放在墓前,烧点“钱纸”,用以供奉死去的亲人,然后我们才可以吃饭。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戴“柳帽”,坟边种得有柳树,人们说柳树是宝,可以驱邪避魔,所以便有了这样一句话: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至于柳,头发长的姑娘把直柳中间的茎抽掉,然后就这样绑在头发上。

这天,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便可以到处都看得到柳,如果坐车,车上的中国结一定换成了柳;如果走路,路边的招牌上一定有柳。

看!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每逢清明时节,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客居他乡的人纷纷赶回家乡,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人们又称它为踏青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除了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习俗,许多地方还有放风筝,插柳枝,等习俗,为节日增加了许多欢乐的氛围。

我生在农村,在我的家乡,清明节也有许多习俗。

仍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一个残疾但手巧的老爷爷,他住在离我家不远处的一个阴暗小房子里,房子里堆满了他扎的纸房子,纸电视等,堆的好高好高,长短不一的扫帚杆散落一地。

我常常跟着爷爷去他那里坐坐,爷爷陪他聊天,而我就自己在旁边摆弄他扎的五颜六色的纸房子,很是精致。

每临近清明节,老爷爷就开始忙活起来,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小楼从他那双粗糙而又灵巧的双手中完美编制出来。

小楼虽多,但样式从不一样,还有那电视机,简直跟真的一样,有时候我差点戳下假的但又逼真的按钮,看我喜欢的动画片呢。

在清明节前,爷爷奶奶就煮一大块猪肉,买一些烧纸,用一张崭新的毛爷爷在烧纸上象征性地印下许多印子。

清明节当天,一大早起来就看到门上插了柳条,桌子上放着爷爷奶奶准备的猪肉,水果和馒头。

爷爷奶奶在地上点两支蜡烛,拿出一部分印有毛爷爷印子的烧纸烧掉,说着话好像在和已故的亲人聊天一样。

每到这时候,我总会感到异常害怕,但不久这种感觉就烟消云散了。

到了傍晚,晚饭前,各家各户都会在篮子里装上吃的,蜡烛,鞭炮,抬着在老爷爷那里买的纸房子,带着铁秋去坟地上坟添土。

家乡的习俗,女人在清明节是不能去坟地上坟的。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有次带着年幼的我去了坟地,我只知道那是我记事以来唯一一次在清明节上坟。

依稀记得我在太爷爷坟前瞌了头,没敢说一句话。

小时候的我贪玩成性,一般吃了晚饭和小伙伴一起玩好久才回家。

但在清明节我出家门会有一丝害怕的感觉,好像离开家就失去了保护的屏障。

我们称清明节为鬼节,据说当天晚上鬼魂都会来到人间,但它们害怕红色的东西,身为孩童的我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每到这天我会穿上红袜子我才安心。

但小伙伴们每每在我身后幽幽地说鬼来了的时候,我仍然害怕的不知所措。

清明节正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节,放风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家的杂物间里仍然保留着一个破旧的爸爸给我扎的风筝,小时候爸爸教我放风筝的欢乐画面扔深深烙在脑海中。

风筝飞在天空,我们心中的烦恼也随之飞去。

除了放风筝,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自己编织的秋千。

午饭过后,抱着自家的的秋千到树林里,绑在树上绑结实了。

大人们坐在秋千上聊家常,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在空地上做游戏,玩够了,跑累了,就坐在秋千上摇起来。

如今,我已上大学,远离家乡。

小时候和小伙伴互相以鬼来恶作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的画面也渐渐模糊。

远居他乡的年轻人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有的在清明节也没时间回乡祭祖,看看父母。

如今的清明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祭奠先祖,清明节也成为儿女们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平平凡凡的清明节。

若今天,我在家里的话。

祖父估计老早就叫醒了我,催促我穿上毛衣,拿上纸钱用塑料袋装上,还有杨柳枝什么的。

饭,一般情况下不吃就出家门了。

乡村的清明与城里的不同,乡村的清明是更像清明的。

路边长满了齐膝的杂草,都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

轻轻走过,裤腿就都湿了,鞋子也湿了,还会沾满泥土。

估计每天的这个时候,这里的草都这样挂满露珠吧。

远处有些墓地上已经插满了白色的纸钱串。

可想杂草已经不只湿这一回了。

乡村里的墓地大多埋葬的是老人们所称的“老祖宗”,虽然有点迷信,但是老爷爷老奶奶们却都是深信不疑的。

祖父手里拿着柳枝,吃力地插入泥土中,把一串纸钱挂在上面,嘴里还嘀咕着,有时还清清杂草,表情严肃。

完了,点上一枝旱烟,抬起头(似乎在回忆他小时候的清明),给我说这是某某某的坟墓,当年建立家业多么多么艰辛……大概从我刚记事起,每个清明,我都会这样的看着祖父,听着他唠叨。

看着祖父晃动的背影,我有时会想到自己,我老的时候,会变成怎样的呢?

我家“老祖宗”的坟墓有多处,所以大多时间都花费在赶路上。

小时候,经常会走到一半路而觉得累、渴。

然后,祖父就叫我停下来休息一下,掏出他那个老杯子,泡得都是那种很差的茶叶,有点苦,但是渴的时候也就不觉苦了。

趁着这个空当,祖父又点上一枝烟,开始了他的“言教”了。

说什么我家以前是多么穷困、艰辛,做庄家做了好几代了,至今生活依然艰辛。

叫我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东西,将来走出这个小村庄,去大城市,住到大房子里去,过年过节别忘了回家看看父母亲。

说什么到那时他和祖母恐怕都已经不在了。

这是我就会大叫:

怎么会,到时候我要买好茶叶给您喝,买暖皮鞋给祖母!

时间慢慢地,慢慢地,都已经是2009年的清明了,祖父已经度过了77个清明了,而我也已经度过将近20个清明了。

跟在祖父后面的那个小孩已经长大,已经离开家乡,去寻找梦想。

可是跟着祖父上坟的画面却依然清晰。

这个清明,雨下得很大,我和故乡相距千里。

不知祖父早上会不会叫弟弟,催他穿毛衣,让他拿纸钱,拿杨柳枝……呵呵,我是不能听祖父唠叨了,不能看他晃动的背影了,也喝不着那杯苦涩的茶叶水了。

可是这个清明,我的心却依然跟着祖父踏着露水走在清明的小道上。

早晨,很冷,我还得披上厚厚的外衣才能坐在这里。

这天气颇似家乡清明时节的清晨。

在这般季节,教人如何不思念故乡,教人如何不思念故乡的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

清明节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按照我们家乡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按长幼次序进行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大家分吃掉酒食回家,据说这样会得到先人的庇佑。

现在的习俗是逐渐的中西合璧,在旧习俗的基础上,年纪的人都会带上一两束鲜花放在已故亲人的坟头,取代焚烧纸钱的习惯,这样一来既方便,又环保,再者又安全。

要不,特别是私坟的山头,那些护林员们每逢这几日都是如临大敌,严阵以待。

所以现在每每到清明时节,鲜花店的生意却是最红火的,少则五元,多则上百无的鲜花,都会销售一空。

再有就是现在的人们对这个节日越来越重视,加之放有国假,故每年的4月4日——4月5日这几天各大通往公墓的道路那个真是车水马龙,场面绝对不可谓不壮观啊!

在祭扫完已故亲人后,另一半的重头戏就是郊游踏青,平时也难得有时间,趁此机会正好和家人,朋友小聚一下,赏春游园,而比如此时的梅园、鼋头渚正是山花浪漫,风景如画时,却是再好不过的去处了。

或是放放风筝,或是垂钓小憩,对于现在整日奔波忙碌的人们来说,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清明节是人们祭祀先祖或亡故亲友的节日。

故乡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们的脸上不像喜庆节日里的样子,脸上挂着的是对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节被国家列入了法定的节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携妻儿往家赶,一进大门,院子里干干净净的,黄黄的土地上一尘不染,星星点点地洒上了清水,屋顶的炊烟正缓缓地飘着,母亲举着两只沾着面的手从屋里迎了出来,儿子从院心飞进了母亲的怀里,惊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腾”地一声窜上了布满红霞的天空。

不用问,母亲在蒸祭祀用的供馍和面做的燕子。

祭祀用的供馍和燕子是用发酵的面粉蒸的。

供馍像大一点的象棋般大小,出笼后还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红色的颜料,点上一个圆圆的点。

一份供馍四个,一个坟墓就要摆上三份,一共十二个。

每家都要蒸上几十个,因为哪家也有几个老祖宗的坟墓。

我小的时候,物资匮乏,农民自己种的白面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但每逢清明,母亲总要把攒下来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为什么一份不是三个或五个?

我在小的时候就多次问过母亲,母亲总是一边捏着供品一边警示我,不要乱问,但她又总是要告诉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这时,我总不再多问,感觉到这就是一项很严肃的大事业,因为母亲亲手蒸的馍要供奉给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则可以说是母亲的工艺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态各异,或飞或站,或张嘴鸣叫,或回眸张望,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是一只大燕子的背上还背了一只小燕子。

母亲说,河里的冰化了,燕儿们从南方回来了,老远呀,小燕子飞累了,妈妈就背上他吧。

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后,要有家里的男人们装在一只竹篮子里,连同炒好的各种菜肴和酒,还有各种水果,再把香烛和专供亡人用的冥币装好,扛一把铁锹到坟地里祭供先人。

到了坟前先要把祭品摆好,点了香烛,敬了酒,焚化了纸钱,然后再用铁锹铲上新土轻轻拢在坟头上面。

每到清明,小孩子们就要嚷着跟大人们去上坟,但不过十二的小孩是决不会让去的。

至于什么原因,我没有问过父母亲,估计这中间还有些迷信的色彩吧。

我从十二岁那年起,父亲就主动叫上我去上坟,我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扛上铁锹,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亲的后边,和父亲并排相跟着祭祀长眠在坟地里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后来参加工作后,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节的,我一定要回家培着父亲去为祖先们上坟,但长大后的我已经觉得这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虽然母亲的供馍照样蒸,燕子照样做,各种各样的菜肴照样烹炒,我也附和着总是在路上买上些花花绿绿的冥币,父亲看见后就笑着说:

“若能花上这钱,倒好了,嘿嘿,哄鬼了。

”但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地上坟、烧纸。

从坟地回来,父亲总要用铁锹折上一截酸枣树枝,把母亲做的燕子细心地扎上去,举回家中,把它别在窗户上面。

一时间,就会感到一种春和景明,燕语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亲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里有一种别样的踏实,我问他们,那死去的爷爷奶奶真能吃上你们蒸的馍,花上我给他们的钱么?

父母亲相视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

“哈哈哈……儿子,你是记者,还不知道这?

这就是孝心啊!

人死如灯灭,就不存在了,但作为儿孙后辈却要记住前人的养育之恩啊!

夜里,春雨沥沥拉拉地下,我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

孝敬大人有饭吃!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用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流传给了我们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义代代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