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607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docx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

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将“法”改为“律”,是在()。

C

A夏朝B西周C战国时期的秦D汉

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

D

A五百B一千C二千D三千

3、“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B

A习惯B战争动员令C祭祀D礼仪

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D

A昏B墨C贼D杀

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

“杀人不忌为()”。

C

A昏B墨C贼D杀

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7、《竹书纪年》记载:

“夏后芬三十六年作()”。

D

A囹圄B夏台C钧台D圜土

8、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

C

A圜土B钧台C夏台D囹圄

二、多项选择题

1、夏朝的监狱叫做()。

ABC

A圜土B夏台C钧台D囹圄

2、“昏、墨、贼,杀”是夏朝的法律制度,其中的罪名是()。

BCD

A杀B昏C墨D贼

三、问答题

1、禹刑

禹刑是夏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的总称。

2、甘誓

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3、法律是如何起源的?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开始出现,习惯逐渐无法调整阶级矛盾了。

这时,奴隶主阶级将某些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原始习惯赋予阶级内容和国家强制力,通过国家的认可,上升为法律。

法律就这样产生了。

4、如何理解“昏、墨、贼,杀”?

这是《左传》昭公十四年所记载晋叔向回答韩宣子关于刑侯与雍子争田案时征引的夏朝规定。

昏、墨、贼为夏朝的罪名,杀为刑名。

“己恶而略美为昏”,即自己有了罪恶而掠夺别人的美名。

“贪以败官为墨”,意思是贪婪败坏官纪。

“杀人不忌为贼”,是指杀人而毫无顾忌。

5、夏朝法律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有哪些不同?

(1)法律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而是少数统治者的意志。

(2)法律不是靠舆论来维持,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法律建立在残酷的刑罚基础上。

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炮烙之刑出现于()。

D

A、夏朝B、西周C、春秋D、商朝

2、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C

A、商王B、贵族C、卜者D、掌戮

3、商朝在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后,又逐渐实行了()。

A

A、嫡长继承制B、兄终弟及C、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D、诸子均分

4、商朝刑法的总称是()。

D

A、九刑B、禹刑C、宫刑D、汤刑

5、把犯罪者晒成肉干的刑罚称作()。

A

A、脯B、醢C、墨D、劓

二、多项选择题

1、商朝的罪名主要有()。

BCD

A、昏B、不吉不迪C、暂遇奸宄D、不从誓言

2、商朝的监狱称作()。

ABC

A、圜土B、牖里C、囹圄D、廷尉

3、商朝的肉刑有()。

BD

A、醢B、墨刑C、劓殄D、劓刑

4、商朝死刑处决方法除斩、戮以外,还有()。

ABCD

A、炮烙B、醢C、脯D、劓殄

三、问答题

1、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商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了夏朝的神权思想。

这种神权思想,把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包括他们运用法律的活动,都说成上帝和鬼神的力量。

这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的。

夏商时期,刚刚从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奴隶主贵族便利用人们对自然界的愚昧无知而形成的对原始图腾和祖先神崇拜的习俗,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是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以及对其他不服从统治的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

从而给他们的统治和对人民的镇压,披上一层宗教迷信的保护色。

2、商朝继承制度的前后变化。

继承制度也是私有制的产物,王位继承与财产关系的继承是一致的。

商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弟及为主,也就是说,在商初,主要是兄死后,其王位由弟继承,而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

商末则完全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

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周穆王曾命()依照夏朝的赎刑作《吕刑》。

B

A子产B吕侯C邓析D赵鞅

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

A明德慎罚B法令由一统C德刑并用D法网严密

3、西周时期,对公族试用的死刑方法为()。

B

A斩、戮B磬C定杀D醢

4、西周早期,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即所谓的()D

A女徒顾山B龙凤合挥C坐嘉石D田里不鬻

5、西周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为()。

A

A大司寇B小司寇C士师D乡士

6、周有乱政,而作()。

C

A禹刑B汤刑C九刑D吕刑

7、在西周,殷商政权留下来的某些规则或旧法,被称作()。

D

A誓B命C遗训D殷彝

8、西周时期,起诉要缴纳诉讼费,民事案件要交()。

C

A质剂B傅别C束矢D钧金

二、多项选择题

1、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分别叫做()。

AC

A傅别B朋C质剂D锾

2、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

ABCD

A誓B礼C遗训D殷彝

3、“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耄”、“悼”分别指()。

AC

A7岁以下孩童B70、80岁以上老人C100岁以上老人D16岁以下孩童

4、“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有()。

ABCD

A辞听B耳听C气听D色听

5、西周的司法机关的有()。

ABCD

A大司寇B小司寇C乡士D遂士

6、西周的中央政府设有大批官吏,组成()。

AB

A卿事寮B太史寮C内服D外服

7、西周的“三不去”指()。

ABC

A有所娶无所归,不去B与更三年丧,不去

C前贫贱后富贵,不去D生子传宗接代,不去

8、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BC

A西周的“狱”指刑事诉讼B西周的“讼”指,民事诉讼

C西周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D西周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

三、问答题

1、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

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

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

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

(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依据罪行轻重量刑。

“”

(4)罪疑从赦:

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罚或赦免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周朝使疑罪从轻从赦原则定型化。

2、简述西周的“六礼”。

“”

六礼是中国古代结婚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1)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

(2)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3)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

(4)纳徵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

(5)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

(6)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3、简述西周的司法机关。

西周的司法机关有:

(1)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2)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

(3)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

(4)乡士,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5)遂士,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4、九刑

九刑是西周初期的一部刑书,即在五刑基础上加上了流、赎、鞭、扑四刑。

因“乱政”而作。

5、田里不鬻

在西周初期,周王对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即所谓的“田里不鬻”。

6、明德慎罚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周统治者意识到神权不能维持其统治,提出了“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的思想。

在立法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出“明德慎罚”。

所谓“明德”就是尚德。

提倡德教,”“”“”

对犯罪者施以宽缓的政策;所谓的“慎罚”,就是对刑罚的适用采取审慎的政策。

7、五听

五听是西周审判中采用的察颜观色的审讯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8、嫡长继承制

嫡长继承制是中国古代王位继承制度,意思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9、七不去

西周时期,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

即当妻子出现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等七种情况中的一种时,丈夫就可以与妻子离婚。

第四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晋国赵殃公布成文法时遭到的反对()。

A

A孔子B叔向C商鞅D子产

2、“被庐之法”是()国制定的。

B

A郑国B晋国C楚国D秦国

3、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严厉镇压盗贼犯罪的法典是()。

D

A禹刑B吕刑C九刑D法经

4、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

C

A韩非B赵鞅C商鞅D屈原

5、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B

A晋国B郑国C楚国D齐国

6、在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的是()。

B

A孔子B子产C邓析D商鞅

7、在我国古代,作“竹刑”的是()。

C

A孔子B子产C邓析D商鞅

8、《法经》的作者是()。

A

A李悝B子产C邓析D商鞅

9、《法经》的首篇是()。

A

A盗B贼C网D捕

二、多项选择题

1、楚国在楚文王和楚庄王时两次制定法律,分别称作()。

AC

A仆区法B刑书C茆门之法D竹刑

2、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

BCD

A明德慎罚

B“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C“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D“重其轻者”

3、商鞅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

BD

A制定法经B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

C善平籴D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4、郑国两次制定法律,制定者分别是()。

AD

A子产B赵鞅C商鞅D邓析

三、问答题

1、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争论。

(1)公布成文法的措施

郑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公元前501年,郑国公布由邓析私造并写在竹简上的竹刑。

晋国曾制定“被庐之法”、“常法”,但未公布于众。

直至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正式公布成文法。

(2)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

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遭到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晋国铸刑鼎,遭到孔丘的反对。

2、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但由于其锋芒仍然是指向劳动人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3、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

整顿户籍,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奖励告奸;奖励农业生产;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制度。

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特别是秦国,改革比较彻底,国势日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4、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

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