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艺学综合性实验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的制备.docx
《制药工艺学综合性实验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的制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药工艺学综合性实验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的制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药工艺学综合性实验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的制备
制药工艺学开题报告
题目:
磺胺的制备及工艺条件考察
学生:
学号:
25
院(系):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制药工程
指导教师:
2011年3月12日
制药工艺学实验开题报告
一·实验题目:
磺胺的制备及工艺条件的考察
1.1磺胺及磺胺类药物简介
1.1.1发展历程: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了控制。
同时它的作用机制的阐明为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代谢拮抗。
早在1908年,磺胺就被合成,但当时仅作为合成偶氮染料的中间体,无人注意到它的医疗价值。
直到1932年Domagk发现了百浪多息,可以使鼠、兔免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次年报告了用百浪多息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败血症的第一病例,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极大兴趣。
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
而由于乙酰化是体内代谢的常见反应,因此推断百浪多息在体内代谢成磺胺,而产生抗菌作用。
然后证明磺胺在体内外均有抑菌作用。
从此之后,磺胺名字很快在医疗界广泛传播开来;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工作发展极为迅速。
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至1946年共合成了5500余种磺胺类化合物,并有20余种作为合成抗菌药在临床上使用。
磺胺类药物在细菌性传染的化学治疗上,有卓越的功效。
它的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的磺胺药物合成上的研究成果,是医疗事业上一件有极重要意义的事。
人类依靠了磺胺类药物,在与病菌作战中,取得过空前的胜利。
许多严重的危机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诸如产褥热、丹毒、猩红热、败血症以及肺炎、骨髓炎、流行性脑膜炎、细菌性痢疾和各种创伤传染及眼耳鼻喉等的化脓性传染等,都纷纷低头;它的治疗功效,在化学治疗学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1.2磺胺(对氨基苯磺酰胺)
【结构式】:
【化学名】对氨基苯磺酰胺
【中文通用名称】磺胺
【英文通用名称】Sulfanilamide
【其他名称】磺酰胺、对苯胺磺酰胺、对磺酰胺苯胺。
【性状】从乙醇水溶液中析出者为白色叶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先微苦而后甜,遇光变色。
相对分子质量172.22。
相对密度1.08。
熔点165~166℃。
不溶于苯、乙醚、氯仿,溶于水(g/l):
10℃时2.6、25℃时7.5、40℃时17.0、60℃时40.0、100℃时477,也溶于乙
醇,每37ml乙醇可溶1g,每5ml丙酮可溶1g,溶于甘油、丙二醇,溶于盐及氢氧化钠(钾)溶液,磺胺水溶液石蕊试纸呈中性。
【药物功效】本品为磺胺类药物中毒性较低者,对婴儿、妊妇、产妇及月经期间均可应用,但不得大量服用。
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丹毒、产褥热、扁桃腺炎)、尿道感染(淋病)等均有效;也是合成其他磺胺类药物的中间体(如磺胺脒、磺胺甲嘧啶及磺胺甲氧嗪等)。
现在磺胺药物用
的很少,主要用于降糖和利尿。
与抗菌增效剂联用制成复方新诺明,抗菌效果增强十倍至几十倍。
【药理作用】属于广谱慢效抑菌药,通过干扰敏感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
该类药物与对氨苯甲酸发生竞增争性抑制所致,对氨苯甲酸是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合成叶酸的必须物质,有了叶酸才能逐步合成核酸,直至综合成核蛋白,以保证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在利用对氨苯甲酸合成叶酸的过程中,对氨苯甲酸需要与细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相结合。
磺胺类药物因化学结构与对氨苯甲酸相似,故亦能与细菌利用对氨苯甲酸的此种酶相结合,于是发生争夺细菌的这种酶,以致细菌不能利用对氨苯甲酸合成叶酸,导致核蛋白不能合成。
二·实验方案
2.1确定药物合成的工艺路线
2.1.1工艺路线的比对
(1)由乙酰苯胺制得:
经典反应以苯胺为原料,经过乙酰化、氯磺化、氨解、水解再酸化而得。
具体反应:
其中,乙酰苯胺由苯胺(新制)经乙酰化而得。
(2)由苯氨基甲酸甲酯制得:
仍是经过氯磺化、氨解、水解而得。
反应原理与上述过程相似。
具体反应:
其中,苯氨基甲酸甲酯的制备:
据文献介绍,上述两种方案国内单位均有用到。
国外资料上则有很多介绍后种方法。
利用苯氨基甲酸甲酯制得磺胺的主要优点避免使用醋酐,醋酐属于管制试剂是可以解决醋酸供应的不足,而光气在化学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成本低廉且容易获得的。
在中间体处理和成品收率方面第2种方案都较第1种好。
然而制备苯氨基甲酸甲酯必须消耗相当量的甲醇,且用到了有剧毒的光气,对人身是有伤害的。
这就要求有较优的甲醇回收的装备,否则大量甲醇蒸气散入空气中,既造成浪费又有碍于工业生产的安全卫生。
(3)由二苯脲制得:
由二苯脲经氯磺化、氨解、水解三步反应制得。
具体反应:
其中,二苯脲的制备:
制备二苯脲是要用到有剧毒的光气的,会对人有伤,应避免使用。
(4)由二苯脲合成的改进法:
据文献介绍,上述反应后的氨化产物要经过吡碇溶解,脱色,再用热水处理,或用氢氧化钠溶解,盐酸酸化才进行下一步水解反应。
改进后的方法述氨化产物不经提纯,直接水解,简化了操作,总收率由45%一50%提高到65.7%,同时,对二苯脲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
上述方法需用大量的醇或苯胺作为溶剂,本法革掉了溶剂,同时加入少量锌粉,采用氮气保护,以防高温下苯胺被氧化.且收率达到94.5%。
具体反应:
同时,该方法制备二苯脲摒弃了光气,虽然在化学工业发达的地方光气的供应不是问题,但光气本身的剧毒性是必须考虑的,应避免使用。
因此,3法不如4法。
但该法用尿素和苯胺合成二苯脲这一步骤时,通入氮气保护,实验更为精细严谨,但是对设备及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而且反应要求1h后,升至190℃,5h后,达240℃,继续反应1h……反应加热的温度过高时间过长,能耗太大。
(5)氯苯法:
以氯苯、三氧化硫、氯化亚砜、氨水为原料,进行磺化、酰氯化反应和胺化反应,
得到产品对氨基苯磺酰胺。
据文献报告,该反应产品含量达到99.2%。
具体反应:
该法由氯苯制得对氨基苯磺酰胺的途径看似比前几种方法较简捷,而且产物中二氧化硫、氯化氢均为气体,因此反应产物易于分离纯化。
但在磺化酰氯化反应需要四口烧瓶,装置过于繁琐复杂;而且制备对氯苯磺酰胺中间体时,要求在四口瓶中加入浓氨水,搅拌下滴加酰氯化反应液,滴加温度控制在l0C以下,时间l.5h,之后升温至40~42C保温2h。
在粗磺胺的制备时要在钛材高压釜中进行,对设备和人员的操作要求够高。
由于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均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因此要求反应尾气吸收完全,以防造成环境污染。
2.1.2工艺路线的选择综合上述工艺路线比对、分析,选择第1条合成路线。
2.2合成方案
醋酐乙酰化
2.2.1.工艺路线:
氯磺化
水解
氨解
苯胺乙酰苯胺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
水解
氨解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对氨基苯磺酰胺
(1)装置图:
苯胺新制——减压蒸馏
氯磺化反应
(2)主要试剂、中间产物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试剂名称
性状
分子量
(M)
密度
(d)
熔点
(mp/℃)
沸点
(bp/℃)
溶解度
水
乙醇
乙醚
苯
硝基苯
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有苦杏仁味
123.11
1.20
(水)
5.7
210.9
不溶
溶
溶
溶
苯胺
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有强烈气味
93.12
1.02(水)
-6.2
184.4
微溶
溶
溶
溶
醋酸酐
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气味,其蒸气为催泪毒气
102.09
1.08
(水)
-73.1
138.6
—
溶
溶
溶
乙酰苯胺
白色有光泽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在水中重结晶析出呈正交晶片状
135.17
1.22
(15/4℃)
114.3
305
微溶
溶
溶
溶
氯磺酸
无色或淡黄色的发烟液体,有刺激性臭味
116.52
1.753
-80
151-
152
—
溶
溶
溶
对氨基苯磺酰胺
白色颗粒或粉末状晶体。
无臭,味微苦
172.22
1.08
164.5~166.5
—
微溶
微溶
易溶
混容
(3)主要试剂规格及用量
试剂
规格
分子量(M)
用量
备注
g
mL
mol
理论
实际
硝基苯
化学纯
123.11
剧毒
Fe粉
化学纯
55.85
苯胺
化学纯
93.13
4
剧毒
醋酸酐
分析纯
102.09
6
刺激性极强管制试剂
乙酰苯胺
化学纯
93.13
5
氯磺酸
化学纯
116.5
20
腐蚀性极强
2.2.2工艺考察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主要用于合成磺胺类药物,其传统生产工艺是以乙酰苯胺为原料,经氯磺化得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产品收率80.00%,再经氨解反应得最终产品.据文献描述,以苯胺为原料,用醋酐为乙酰化剂合成了乙酰苯胺,在氯磺化过程中,以四氯化碳为溶剂,在反应后期加入干燥的氯化钠,产品收率明显提高,废弃物排放量减少,在氨解反应中,反应温度由5℃提高到了13℃,节省了能源,方便了生产。
(1)确定工艺的影响因素、水平
据文献中实验描述,可确定出工艺的三个影响因素:
温度、原料配比(氯磺化反应过程中加入氯化钠有利于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的生成)、反应时间
(2)因素水平表
因素
原料配比
n(乙酰苯胺):
n(氯磺酸):
n(氯化钠)A
反应温度
B
反应时间
C
1
1.0:
4.0:
0.2
50℃
1.5h
2
1.0:
4.3:
0.4
55℃
2.0h
3
1.0:
4.6:
0.6
60℃
2.5h
(3)正交试验表
正交表
试验号
A
B
C
1
1
1
1
2
2
1
2
3
3
1
3
4
1
2
2
5
2
2
3
6
3
2
1
7
1
3
3
8
2
3
1
9
3
3
2
正交方案试验表
实验号
水平组合
n(乙酰苯胺):
n(氯磺酸):
n(氯化钠)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h)
产率(%)
1
A1B1C1
1.0:
4.0:
0.2
50
1.5
2
A1B2C2
1.0:
4.3:
0.4
55
2.0
3
A1B3C3
1.0:
4.0:
0.2
60
2.5
4
A2B1C2
1.0:
4.3:
0.4
50
2.0
5
A2B2C3
1.0:
4.3:
0.4
55
2.5
6
A2B3C1
1.0:
4.3:
0.4
60
1.5
7
A3B1C3
1.0:
4.6:
0.6
50
2.5
8
A3B2C1
1.0:
4.6:
0.6
55
1.5
9
A3B3C2
1.0:
4.6:
0.6
60
2.0
三·产物定性定量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最大吸收波长在257nm和313nm处。
TLC:
在氯仿、正丁醇、石油醚(1:
1:
1)系统为展开剂时,Rf值为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