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重要古诗词赏析.docx
《初中重要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重要古诗词赏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重要古诗词赏析
初中生必备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手册
1、《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作者以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
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
此处“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
后两章写求之既得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综观全诗,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关雎》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
各章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更换了其中个别的字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2、《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3、《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实写观海之所见的句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
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
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
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
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4、《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鉴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诗人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意趣。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
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称“初唐四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
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
只要世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互相鼓舞、互相勉励,一想起对方来,就会感到亲切、感到安慰,这不同近在比邻一样吗?
同时该句诗还蕴含有既然怀有一番做事业的雄心壮志那即使是在海角天涯,又有什么值得感伤的呢?
该句诗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原因是它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反而显得乐观开朗。
6、《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
住宿,止歇,这里指船停泊。
客路:
旅途。
青山:
指北固山。
风正:
风顺。
海日:
指长江下游宽阔满面上升起的太阳。
残夜:
指夜将尽但还未尽,却天将破晓之时。
赏析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突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大。
“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蕴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借归雁表达了思乡之情。
7、《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描绘出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
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直”,写出了孤烟之高;“圆”,写出了落日之低,以十分工整的对仗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景象描绘的入木三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
首句诗人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和“风”,赋予月和风以人的特性。
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表达了诗人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的还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
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当诗人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
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10、《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未了:
不尽。
.造化:
天地,大自然。
钟:
聚集。
神秀:
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
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
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决:
张大。
眦:
眼角。
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会当:
终当,终要。
.凌:
登上。
【鉴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割”,划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前四句,诗人是形象地描写了泰山的广度,高度及其天然神韵,突示了它高拔伟岸的气势雄姿。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意即“一定要”。
这两句诗表达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1、《春望》《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
国都。
国破:
指长安被攻占。
感时:
感慨时事。
花溅泪:
看到花令人掉泪。
恨别:
为离别而伤感。
诗人当时与家人分别。
鸟惊心:
飞鸟掠过也令人心惊。
烽火:
古代边塞发生战争时以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
家书:
家信。
抵:
值。
搔:
用手指轻抓。
浑欲:
简直要。
不胜:
承受不住。
【赏析】 《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方法。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方法。
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写出了战火仍连续不断。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 “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全诗分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似乎传来阵阵风声。
“风怒号”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
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罥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已无法收回。
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
“自叹息”的“自”字尤为沉痛。
如此不幸,却无人同情和帮助,只有“自”叹“自”嗟“。
世风之淡薄,意在言外。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词约义丰,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
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表现理想和希望。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得到庇护,个个欢乐开怀;无论风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稳如山!
这几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贫寒者“俱欢颜”的理想。
诗句情感愉快,境界阔大,声音宏亮,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诗人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④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⑦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⑧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②写塞西北的飞雪奇景。
“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③④⑤写风雪严寒中的军营生活。
“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表现边地将士苦寒生活,写出了天气的奇寒,白雪的威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夸张的笔墨写出了送别的氛围:
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这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⑥⑦饮别。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⑧⑨送客。
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
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我们从此可以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
(结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同一的境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
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留下了悠悠不尽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