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962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docx

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

 

硕士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传统聚落与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

 

课程名称:

传统聚落与民居

年级:

2012级

专业:

建筑学一级学科

姓名:

一力

学号:

********

******

 

传统聚落与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

(一力12081007建筑学院)

摘要:

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其天然真趣之境界。

用道家的经典来分析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对理解传统建筑中承载的历史含量、文化支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道家美学观传统聚落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美学容丰富,风格独特,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影响最为巨大。

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与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形成了“中国式”的建筑美学精神。

中国之纯美艺术精神原出于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精神。

“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建构从精神境界渗到审美境界,蕴涵深厚,为中国美学中审美理论的丰富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艺术的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与传统音律老子云游阴阳相生、相克

 

中国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特定人群的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建筑美学形态上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构成。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建筑形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其中道家美学思想对于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态的影响明显、深厚。

道家“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在其的外部环境的选择、处理及内部意境的表达中有着直接的体现。

一、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聚落

“聚落”作为一个由自然环境、建

宏村聚落景观

凤凰古镇

罗城古镇——旱码头

构筑实体和具有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的人所成的有机整合体,社会文化在其涵和外延上都具有主导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并且支配、控制着聚落的空间形式。

传统聚落中儒道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思想在基点上是相融相通、互为补充的。

立足于聚落的实质环境中,道家的主题精神与儒家注重建筑环境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不同,它强调在聚落环境中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与山水的契合中追求自然质朴之美。

具体表现在选址、风水及其空间组合、景观布置等方面,透射出“美”与“真”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表现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等审美文化特征。

1、聚落选址

聚落选址上,道家推崇“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的观点,表达其思想中对自然的尊崇和顺应;“择吉择中”而居传达出建筑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功能。

这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标准反映到选址上——自然的因借和山水的契合,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及其天然真趣的境界。

永嘉县芙蓉村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

置于自然,也与整体环境相呼应,整个聚落形态构成抽象的“自然物”。

芙蓉村聚落布局风貌鸟瞰村口风水树

2、风水之术

聚落环境的选址相地过程中,哲学思维的巧妙运用处处可见“风水之术”中道家建筑文化因子。

“风水术”的选址方式不仅表现出传统社会人们对自然的顺应和对宗族兴旺、田园耕读文化生活的理想和向往;更重要的是风水术中“藏风得水”的理念所蕴涵的生态观。

藏风就是避风,得水便是聚水,藏风得水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平静而滋养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万事万物的生长。

阆中风水以负阴抱阳为形,以蕴藏生气为本。

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类型,阆中风水对古镇居民而言,影响最多、最大的其实是心理上的感应。

风水模式的层层护卫形制会缓解心理场的紧,形成封闭的防卫空间。

阆中风水布局江边景观天心十字

3、空间布局

四川福宝古镇三面环水,地山脊,聚落基址狭窄而陡峭,整个古镇顺应山脊布置,和自然山水相融相依。

巧用山势,使古镇呈现“五龙抱珠”的独特地理形制和自然空间格局。

社会因素:

传统聚落空间布局方式富有人文寓意,一方面从安全防御的角

度出发,表现出封闭内向的特点。

另一

自然因素:

传统聚落空间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强调对山水的因借和避让,使得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表现出相生相栖的和谐美。

福宝聚落景观

街巷与地势

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重血缘关系、宗族聚居思想的影响,聚落常常表现为以宗祠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围绕宗祠,按尊者居中的原则,聚落空间层层展开,主次分明、分区明显。

其聚落文化中强烈的归属感、秩序感便在建筑布局中突现。

省黟县“桃源洞”便因战乱等社会因素而选着这般独特的“避世”空间环境。

桃源洞入口聚落风貌聚落水体景观

4、景观布置

聚落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物体都不自觉地纳入人们对住区环境的整体规划中。

这些自然之物的点缀深刻地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涵。

中国古代美学素有“仁者,知者乐水”之说,并由此开启了以自然之物比德的审美情趣。

反映到聚落环境中,常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属性喻清正廉洁的品德,以青松翠柏岁寒不凋的属性喻坚贞不屈的精神。

在提升着居住环境的文化涵的同时,形象生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展望。

江南河网与民居古城婺源菜园景观

二、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道家美学认为,美在于自然。

道家提倡自然全美的境界,讲求客观的全美,注重非人为,要求返璞归真,追求一种潇敬觉远的自然之美。

道家“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环境意匠,它一方面表现为追求一种模拟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为注重对自然的直接因借,与山水环境的生态契合。

1.空间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庭院空间——仿照自然。

传统民居注重整体空间结构的丰富多变和部空间的开敞流动。

庭院作为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构成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场所,院落围合的形态构成相对封闭独立的空间,相对于传统民居封闭单调的外立面,院落空间更显通透优美,空间外的强烈对比反映了道教思想注重心修为而不扬的特征。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形态的构成基础出发点是使用主体对“微气候”的需要。

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而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建筑空间。

不管是北方的庭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都是以有效排除外界干扰,保持安静的部环境,满足部空间的采光、通风等为目的。

以四合院空间的“四正思维”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在整体上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

从外空间层次演进上看同样体现阴阳组合关系。

从东南位置的宅大门→垂花门→中院正房→院后房→后罩房,不仅反映出等级尊卑的礼制观念,而且“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系”。

四合院方位布局空间格局院景观

自然世界。

山水、阴阳,正是围龙屋所包裹的内涵,恰如浑沌之中包孕的阴阳和天地一样。

而且,前后的龙池与龙台环抱中间的人居空间,根据道家“崇效天,卑法地”的象征原则,人居处于天地的环抱中,从而构成天、地、人——“三才”相合的宇宙图景。

故“龙池”、“龙台”与人居表现天、地、人的图景。

客家土楼特殊的围合形制形成“绝无仅有天地间”的空间感受, 并在在建筑中以图象或符号表现道家的自然哲学概念。

再如客家围龙屋,其前后两端的龙池与龙台这一山一水的具体形态构成了微型的

土楼部空间

天、地、人空间联系

2.景观

中国传统民居建景观布置——复刻自然。

在庭院、天井种植花草树木,点缀石景,嵌入水体、引入自然、再造自然,把室外景观引入室,延伸空间,使室外在视觉感受上相互衔接,意在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

道家思想对传统民居的景观空间影响深远的,其哲学思想便是其重要理论支撑。

道家的景观美学观的核心涵就在于“境生象外”的意境魅力,它的根本特征便是“无”“虚”“空”,这与道家“无中生有”“有无相生”哲学思想的基础理论不谋而合。

“景”与“室”彼此阴阳相对、虚实相合,使自然意境给人启示和遐想。

这些审美意趣的表达方式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道家对生命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3.选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选材——取于自然。

传统民居建筑,多就地取材,兼顾经济实用。

选取时,首选原生的土、石、木而且注重材料本身的色彩、花纹、质地等的表现;使用时,尽量保持材料的原貌。

这种择取使用原则无疑是对“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反馈——顺应自然,无扰自然。

若要更深层次的剖析传统民居建筑选材中道家元素,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建筑与人的物质互动,在适度使用前提下,土、木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物理属性较好,可塑性强,能满足农业社会“短期、简易”的使用需求;二、建筑与人的心理互动,土、木皆具自然生命特征,宛如生长于。

这种模拟自然又融于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体现。

湘西劳庄土家族聚落地处武陵山区,木材、石材、粘土砖在民居中应用最为普遍,其中民居悬吊的木结构阳台、吊廊等是顺应木材天

然表现力的典型力作。

木结构的吊脚楼对于湘西阴雾潮湿的气候和山中野兽虫蛇的侵扰无疑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此外,就地取材,其材质质感既丰富多变又协调统一;色彩清新素雅,天然石材、木材、青砖、灰瓦,造就了与自然界浑然一体的建筑形象,建筑与周围山区环境融为一体。

土家族全木结构转角楼

民居吊脚楼

4.色彩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色彩——融于自然,并基于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辩”的审美思想。

故此,民居建筑的色彩运用,不同于宫殿建筑的金碧辉煌,它以黑白为主色调,崇尚自然本色,大气而朴实,以黑、白、灰色层次变化形成的整体色调有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感。

传统民居黑白相间的色调体系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首先,阴阳学为基础的宇宙观。

“阳”为日光,即白;“阴”为黑夜,即黑,黑白关系也即“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世界最根本的关系。

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认为过于看重色彩是对“真”的破坏,妨碍人们对本质的认识,使人浮躁不安,达不到真正的艺术境界。

其次,排斥色彩的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文人对“形而上”的道孜孜以求,天生便具有一种有别于“形而下”的雅正之气体现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更偏爱朴素无华的平淡天真,把“好色”做为不好的品行。

“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这是传统徽州民居的特点写照,也道出了其典型的建筑色彩,即粉白和青黑。

从外部看来,建筑的色彩组合简单,线条洗练,都由黑白二色构成。

加上岁月的冲蚀,黑、白、灰互相融合,构成了中国山水画、水墨渲染的奇妙效果。

再次黑白灰的色彩序列呼应皖南地区特有的山区、田园景色,给人强烈的艺术冲击。

徽派民居黑白之色

徽派民居马头墙

5.装饰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色彩——象征自然。

老庄“观物取象”美学思想,偏重去想和幻想,充满着浪漫情怀。

“自然本源”、“虚静”的精神修养主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装饰艺术中。

道家的象征性思直接映射到传统民居装饰装修上,可总括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广大的民居建筑,多以福禄喜庆、长寿、戏文故事、花草纹样为题材,往往通过某种自然现象的比喻关联、寓意双关、谐音取意、传说附会等形式,使人联想到神话传说、谚语古语、历史典故、民间习俗等容,从而抒发祈求吉祥、消灾弭患的愿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

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图案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吉祥符号,具有广泛的通识性。

道仙八宝 左乾右坤纹饰门簪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宏观的浅析聚落选址、民居建筑中道家美学观的表象运用和涵延展,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认知。

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受道家美学观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相当深刻的,可谓中国道家哲学的缩影。

透过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可以形象而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道家文化的思想资源和基本精神——生命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总之,道家的美学思想对揭示民居建筑的文化特质,分析空间中无形承载的历史含量起着文化支撑的作用。

参考文献

詹石窗《中国道家之精神》复旦大学,2009

晓瑞《道家生态思想下的人居环境建构研究》建大,2012

王祥生《传统建筑材料表情的当代表达》建大,2012

律广《建筑艺术与道家精神》美术师,2006

周丽萍《中国民居中的美学思想》建筑,2010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域建筑》中国建筑工业,2004

十庆《明清徽州传统村落初探》东南大学,1986

连波《道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林业大学,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