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935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x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

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

试卷满分:

150

题型

题量

每题分值

总分

单选

15

3

45

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2

10/10

40

作文评价

2

8/12

教学设计

3

20/20/25

65

一、教学设计

 

教案的基本结构: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4.拓展延伸

5.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主要内容

1.诗歌教学

2.文言文教学——写景状物类/议论抒情类

1、主要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确立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主要内容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规范表述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目标要适度

 

 

2、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

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XXXX》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主要选择了类的文章。

文章主要描写了()(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

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x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的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

基于此,我确立了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例题:

教学设计柳宗元《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写出你对《小石潭记》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0分)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断,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5分)

参考答案:

第一题: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第二题: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苏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

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小石潭记》所在单元主要选择了写景游记类的古代散文。

本文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文言知识,掌握写景手法,提高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

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易文言文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文言作品的深入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

基于此,我确立了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设计

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

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2.不同文体新课教学设计

整体答题框架

1.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大声朗读/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通过初步感知课文,可以得出:

(呈现上问题答案)。

3.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得出:

问题二: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XXX段落,可以得出:

问题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4.拓展延伸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巩固练习/拓展视野活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5.小结作业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回顾、总结本课内容。

给学生布置课下任务:

(搜集.......)

课堂导入的设计

(一)导入的作用:

①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②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③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

④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⑤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二)导入的方法:

①情境导入(多媒体居多:

利用图片、视频引入)②生活实例导入③故事导入④以旧引新导入(文言文)

表述示例:

①:

开课之初,利用课件/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的视频/图片/音乐,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聆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结束之后,请学生畅谈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②:

开课之初,询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有没有经历过……”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见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③:

开课之初,给学生讲授XXX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询问学生听完故事后的感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诗歌教学/教学流程:

整体感知

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朗读、意象、情感

1.诗歌主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景物?

3.读完诗歌,你能初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可顺势补充诗人资料及创作背景)

深入研讨

品析词句

表达技巧

体会情感

1.诗歌采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具体是如何运用的?

2.诗歌的X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

3.诗歌的X联中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4.诗歌的X联中用的最好的是哪个字?

好在哪?

拓展延伸

诵读

比较鉴赏

知识链接

1.举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2.给学生补充诗作《XX》,引导学生对比两首作品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3.引导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和XX有关的诗句,并畅谈感想。

 

写景状物类/教学流程

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整体感知

主要内容

景物特点

1.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为我们描写某一景物的?

(XX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分别描写了什么?

深入研读

解读文本

品析语言

体会感情

1.文章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作者描写的XX景物有何特点?

3.在这一段/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4.某个字/某个词用的好吗?

好在哪里?

5.通过对XX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补充视频/音频资料,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2.仿照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写一小段景。

3.组织朗读比赛。

议论抒情类/教学流程

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

提炼论点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3.作者在文中谈了哪几个问题?

深入研读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辨别论据

1.请同学里出本节课的提纲,看作者在论证时使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引论、本论【并列、递进、对比】、结论)

2.作者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使用了哪些论据?

3.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何特点?

某句话/某个词/某个字在此处有何作用?

好在哪里?

拓展延伸

1.你如何看待作者论述的现象?

2.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

为什么?

3.请同学运用……论证方法写一个小段。

案例分析题

题型

分值

1.教学案例分析

1.分析教师行为1

10

2.分析教师行为2

10

2.作文评价

1.找病句/错别字

8

2.分析作文优缺点

12

一、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主观题——真题类型

1、作用/目的/意图类

1.

教师所用教学资源的作用

2.教师所提问题的目的

3.引用别人的评价的意图

2、

复述/评价做法类

4.概括/梳理教学任务

5.评析该老师是如何……的?

6.从……的角度,评价该老师的教学行为

7.评价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8.对比、评价两位教师的优缺点,提意见

 

题型一:

播放视频/图片/音频的目的/作用是什么?

(1)总说:

采用视频/图片/音频教学,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法新颖,能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

(2)分说:

(微观作用)

结合案例,找出具体内容,阐述这个情境创设:

能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能否使学生获得某方面能力的提升(观察、想象、语言表达、思考)/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说明文:

语言严谨性)

题型二:

教师在某环节中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1)总说: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中常见的互动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课堂提问,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动,是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同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检验教学效果。

(2)分说:

此处教师提问;(问题具体内容),让学生回归文本、钻研文本,理解的作用。

具体分析提问的作用。

题型三:

引用某人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1)总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感受与鉴赏”目标指出:

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分说:

教师在引用名家名言作为总结,不仅实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总目标,也有利于实现本课目标。

激发了对的兴趣,拓展了,开阔了,促进了。

题型四:

概括/梳理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该老师是如何……的?

 

(梳理教学过程,概括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一、

二、

三、

(或首先,然后,接下来,最后……)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课程内容,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

2、解决阅读障碍,疏通字词

三、整体感知,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深入研读,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重点分析拟人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课下练笔,介绍喜欢的动物。

(1)

题型五:

“评析该老师是如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组织课堂活动、组织阅读活动)”或“请从(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学活动)角度评价该教师教学行为”类。

总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分说:

分条列举教师行为+好处,重点关注教师以下行为:

①教师如何提问;②提问后如何引导;③学生回答后如何点评;④点评完如何总结

教师是如何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疑,合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耐心引导,客观评价。

 

二、作文评价

确定文体:

记叙文:

写人(品质/性格);叙事(事情的道理);写景;状物

议论文

写人、记事、抒情类点评角度

评价学生习作要素

一、主题优点:

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主题集中;

缺点:

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二、内容(材料)优点:

1.贴近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章中……

2.【叙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

文中祥写了……略写了……表达出……

叙事跌宕起伏,不落俗套,引人入胜。

3.【写人】叙述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

文中描写了XXX的语言、动作、心理……

4.【景物】按照空间顺序,引人入胜,景物描写传神逼真,遣词造句贴切得体,情景交融。

缺点:

1.内容前后联系不紧密,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够密切

2.【叙事】详略失当,主次不够分明。

文中……

3.【写人】人物描写匮乏,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3、

结构优点:

1.标题设置悬念

2.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

3.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文中……

缺点:

结构混乱,脉络不清。

4、

语言优点:

1,语句通顺,言辞优美,语言表达能力强;

2,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3,语言平实质朴,刻画细致

4,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缺点:

语言过于平淡,语句多处不通顺;遣词造句不恰当。

修辞手法运用较少。

5、

情感优点:

感情真挚、细腻、发自肺腑

缺点:

感情过于平淡,情感缺乏深度

答题模板(150字)

(1)本文通过叙述……,突出了“……”这一主题。

(概括作文内容)

(2)这篇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直接指出缺点)

(3)建议……。

如:

…………。

(给出改进建议)

议论文:

《拿来主义》《劝学》

(1)理顺思路,严谨结构。

①“提出问题”。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讲与论点相关的小故事生动引出论点;借名人名言有说服力的引出论点;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论点;由与论点相关的优美语句引出论点。

②“分析问题”。

对论点进行论证,重中之重。

按照一定的层次展开论述。

一般来讲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三种。

③“解决问题”。

对论点的重申或针对现实的号召。

(2)理性议论,彰显深度。

①摆出事实论据后,对论据有中肯的分析。

②围绕论点进行理性议论。

(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③做严密性的补充论述,彰显思想上的深度。

议论文点评角度优点:

1.中心论点明确

2.论证结构合理、清晰、完整。

3.论据充分,与论点统一;论证方法多样化;

4.论证语言清晰流畅,表达严谨,逻辑性强,用词准确

缺点:

1.中心论点不明确。

2.论证结构混乱(不完整)

3.论据脱离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单一,无法论证中心论点。

4.论证语言不够流畅,表达漏洞较多,逻辑性差,用词不当。

答题模式:

(总说)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本文论据和论证方法都很单一,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现代汉语第一节:

语音

第二节:

汉字

第三节:

词汇

第四节:

句子

第五节:

标点符号

第六节:

修辞

第一节:

语音

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yunying

考点一: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考点二:

音变

①上声(三声)变调

a两个上声相连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b三个上声相连三声+三声+三声——二声+二声+二声

三声+三声+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②“一”的变调在四声前,变为二声(例:

一半)

在非四声前,变为四声(例:

一般,一连,一举)

③“不”的变调在四声前,变为二声(例:

不变)

④轻声轻声的作用:

区别词义和词性,如:

对头(仇敌,名词)对头(正确,形容词)

⑤儿化儿化的作用:

①区别词义:

头(脑袋)——头儿(领头的)

②区别词性:

盖(动词)——盖儿(名词)

③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

小猫儿、小孩儿

第二节:

汉字

考点一:

汉字形成的演变

汉字七体——甲金篆隶草楷行

1、甲骨文(写在动物兽骨、龟甲上):

殷商时代——象形文

2、金文(最早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西周——象形文

3、篆书(体正势圆,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大篆——春秋战国时代秦国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的文字

4、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狐为直)

秦隶——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以秦隶为基础演变,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5、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6、楷书“楷”——笔画平直、规矩整齐,可为楷模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7、行书:

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笔画连绵,各自独立。

《兰亭集序》

第三节:

词汇:

成语

望洋兴叹——庄子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韩非洛阳纸贵——左思

完璧归赵——蔺相如、廉颇闻鸡起舞——祖逖四面楚歌——项羽

炙手可热——杜甫老骥伏枥——曹操学而不厌——孔子舍生取义——孟子

东床坦腹——王羲之紫气东来——老子韦编三绝——孔子

第四节:

句子

考点一:

句子的成分

 

我狠狠地打死可爱的你。

(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后作补语)

窗外的树叶几乎黄透了。

口诀:

主干就是主谓宾定语修饰代和名状语总在形动前补语却在形动后

考点二:

病句辨析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1.成分残缺或赘余

主语残缺:

【标志:

遇到介词等放在句子开头,居中使用“使”、“令”等词】例经过……,使……

宾语残缺:

这个节目表达了同学们要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相当汇报成果。

成分赘余:

班会上,班长首先第一个站起来发言。

2、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我县的粮食总生产量,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动宾搭配不当:

出租车无论……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主宾搭配不当:

今年麦子的收成是近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3、语序不当

定语顺序排列不当:

规律——属数动形名(我的一件刚买的新的羊毛大衣。

状语语序排列不当:

规律——因时地情人(小明的父亲为了弄清小明和人打架的原因,昨天在派出所心情沉重地和张所长谈了一次话。

虚词位置不当:

a.“把”字句表否定式“把”的位置不当。

否定词+把

b.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后;

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前。

4、句式杂糅常见句式杂糅标志:

①本着……为原则②对于……问题上③原因是……造成的④是因为……的原因⑤是由于……的结果

5、表意不明

①指代不明②词的多义导致表意不明③停顿不同导致表意不明④修饰语两可导致表意不明

6、不合逻辑

①一面对两面

②否定失当【标志:

不要、不会、禁止、忌、以防、劝阻、阻止、避免、忘记、反问句】

第五节:

标点符号

考点一:

问号使用注意事项

①有疑问词但事实陈述语气,不用问号

②选择问句在最后加问号

③主谓倒装的倒装疑问句在最后加问号。

例:

怎么了,你?

考点二:

顿号使用注意事项

1.表示概数的两个连用数字之间不加顿号

2.句末有“啊”“啦”“呀”等不加顿号

3.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不加顿号

4.并列双引号、书名号之间不加顿号

考点三:

冒号使用注意事项

1、“某某说”在引文中间,不应用冒号

2、仅做句子某成分的引用部分,前不用冒号

3、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

4、同一句中不能出现两个冒号

5、冒号后不用再加提示性词语

考点四:

引号使用注意事项

1、整句引用时,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内

2、局部引用时,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外。

3、报纸、杂志、电视等栏目名,法律法规文件名,电影、电视片名等各种作品不用引号

4、转述他人的话不用引号

考点五:

破折号使用注意事项

1.破折号不能与“是”“有”等提示的词同时使用

2.破折号起解释说明作用时,不与括号连用

考点六:

省略号使用注意事项

表省略是不能与“等”“等等”“什么的”同时使用。

第六节:

修辞

考点一:

比喻:

①条件:

甲乙本质不同,且有相似点

②种类:

明喻、暗喻、借喻(只出现喻体)、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A像B,像C,又像D)

考点二:

比拟

特点: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拟人——事物人格化

拟物——把人当作物、把甲物当作乙物,把抽象概念当作实物来写

考点三: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同他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例:

红领巾在做广播体操。

借代无法还原成明喻

考点四:

对偶

①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

②对偶的种类:

正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反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串对(逻辑、假设)——“流水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考点五:

通感(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考点六:

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

考点七: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双关的种类:

①语义双关——词的同义(路)/②谐音双关——词的同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考点八:

反语:

运用跟本以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通假字

第二节:

古今异义

第三节:

词类活用

第四节:

常考虚词

第五节:

文言特殊句式与修辞

中外文学

专题一:

古代文学

第一节:

先秦文学

考点一:

《诗经》:

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公305篇。

风雅颂、赋(直言其事)比(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引起所讲之物)——六艺《关雎》《蒹葭》

考点二:

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楚辞》第二部诗歌总集。

考点三:

史传散文:

1.尚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书》

2.《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4.《国语》《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点四:

诸子散文

1.儒家孔子“仁”;孟子“性善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荀子“性恶论”《劝学》

2.道家老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