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03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docx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

 高考地理知识内容及网络

一、自然地理和地图

  

(一)地球在宇宙中

  [考查内容]

  1.天体和天体系统

  天体。

恒星。

星云。

星座。

  天体系统:

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概况。

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系的成员。

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地球上具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3.地球

  地球的大小。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

地轴。

两极。

赤道。

经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纬线。

纬度。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日界线。

北京时间。

  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经度的时差;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的偏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地球上的五带。

  [主要知识网络]

  1.天体和天体系统

  明确天体的类别、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总星系的组成

  2.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他成员在太阳的引力下绕日转动,形成一个有序的天体系统。

熟悉九大行星的名称和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在水星和木星轨道间有一个小行星带。

关于卫星要明确在九个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不同数量的卫星,其中以土星为最多,了解彗星的结构及彗尾的成因。

流星体是绕太阳运动的质量很小的天体,当它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生热发光形成流星现象,燃烧不尽的落到地球上叫陨星。

  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九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是根据它们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分为类。

  此部分知识网络见下列图表。

  太阳的基本知识

  太阳的外部结构

  3.地球

  地球作为九大行星之一,有它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地球上有存在生命的物质条件,一是温度适宜,二是水可以固、液、气三态同时并存,三是有大气。

生命存在的这些条件是地球有适当的质量和适当的日地距离造成的。

这说明地球本身的物理特征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球的特性,主要是两种运动:

自转与公转。

它们的规律和地理意义见下表:

  

(二)地球上的大气

  [考查内容]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征。

  2.大气的热状况

  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意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3.大气的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月和7月全球高、低气压中心及其季节变化。

  季风环流。

  4.大气降水

  水汽的凝结。

  降水的形成。

降水的类型。

降水的季节分配。

降水的水平分布。

  5.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气团及其分类。

  锋面与天气。

  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主要知识网络]

  地球上的大气,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来首先要通过大气圈,地球上的热量平衡、水分的循环、地表形态的变化、动植物的生存、自然带的形成以及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与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运动、大气的降水、天气与气候五部分。

  1.天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大气的热状况

  以太阳辐射能的传播与转化为中心,表现为气温的变化分布,它是引起大气运动,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本因素,也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过程的能量来源。

  3.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和能量的转换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又直接形成各种天气现象,所以大气运动的规律是了解天气变化的钥匙。

  4.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是大气运动的产物,降水的形成、类型、分布都和大气运动有关。

  5.天气与气候

  天气:

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风雨、冷热、阴晴等大状况。

  气候:

指一个地方多年的气候特征。

  锋面与天气: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分为: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

  

(1)冷锋与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做冷锋。

当冷锋过境时,一般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2)暖锋与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做暖锋。

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三)地球上的水

  [考查内容]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水平衡。

  2.海洋水

  海水的盐度,气候和洋流对海水盐度分布的影响。

海水的温度,太阳辐射和寒暖流对海水温度分布的影响。

  洋流。

洋流的分布。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陆地水

  河流的补给。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冰川的类型和分布。

  地下水的来源。

含水层和隔水层。

潜水。

承压水。

[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量平衡原理: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量。

  外流区域内,某一时期水量平衡方程式:

  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储水变量

  从多年平均来说:

  海洋: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陆地外流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全球: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3)研究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意义:

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

人类活动对前者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例如一个地区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就是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

  2.海洋水

  河流的补给:

河水的来源叫河流补给。

  (四)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考查内容]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和划分依据。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地壳的化学组成和分层。

  矿物的概念。

  岩石、矿产和矿床的概念。

  地壳物质的循环。

  3.地壳运动

  地壳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地质构造:

褶皱,断层。

  4.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与更新。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5.地球内能的释放——地热、火山、地震

  地热资源及其分布。

地热能的利用。

  火山的构造和分类。

  地震。

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分布规律。

  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团结成岩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7.地壳的演化

  地层和化石。

  地壳的演化史。

  [主要知识网络]

  这部分知识有四个方面:

  1.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

  2.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

  3.地壳的运动

  4.地壳的演化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壳结构和物质循环

  3.地壳运动

  4.地壳的演化

  (五)地球上的生物圈和自然带

  [考查内容]

  1.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植物的分布与环境。

  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平衡。

  3.自然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陆地上的自然带。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主要知识网络]

  1.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物在地理环境的巨大作用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促进了岩石的破坏作用和土壤的形成。

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条件(气候:

光照、热量和水分)对植物的地理分布的影响;二是植物本身对环境的适应,植物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2.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这部分内容主要掌握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区别、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了解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同时反过来也影响其他因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项流动,逐渐递减的。

系统内的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这个桥梁进行的。

当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即达到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着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3.自然带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地域分异是指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形成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呈条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

  

(2)陆地上的自然带

  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

其中温带森林包括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

各自然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成条带状。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差异导致热量的差异为主导因素,其次水分条件差异也有影响。

这种分布规律,低纬和高纬地区较明显。

  ②经度地带性:

各自然带与经线大致平行伸展成条带状。

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

这种分布规律中纬地区较明显。

  ③垂直自然带: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主要因为高大山脉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的结果。

  ④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分布。

主要因为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

  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窗体顶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