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015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0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

《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官法戒录上综述.docx

在官法戒录上综述

在官法戒录序

天下之人。

无过善不善之两途。

而人之慕乎善而远不善也。

则不外于法戒之两念。

予有四种遗规之刻。

盖冀天下人。

无男女少长。

贵贱贤愚。

均有所观感兴起。

见善者而以为法。

见不善者而以为戒也云尔。

既又思之。

人有在四民之外。

势所不能无。

而又关系民生之利害。

吏治之清浊。

不可以无化诲者。

则官府之胥吏是也。

古者三百六十之属。

皆有府史胥徒府掌廪藏者。

即今之库吏也。

史掌文案者。

即今之吏典也。

胥。

即今之都吏。

为徒之什长。

徒。

即今之隶卒也。

是为庶人在官。

其禄同于下士。

其田在远郊之地。

充人掌之。

春秋月吉。

读法书其孝友睦姻得与于乡举里选之列。

故当时僚隶舆台之守法循分。

岂惟风俗之醇。

抑上之人。

教养成就之有其具也。

秦燔诗书。

人以吏为师。

汉制能讽书九千字以上。

乃许为吏。

当时刺史守相自辟其属。

恒求其贤者。

以为吏而进达之。

而吏亦皆束身自好。

以※不负上之知。

故一时名公巨卿。

起家掾吏者。

不可胜纪。

两汉吏治。

最为近古。

非由吏之得人而然乎。

魏晋而后。

流品遂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

吏始不得与清流之班。

沿及隋唐以降。

科贡之势重。

而吏之选益轻矣。

然国家设官置吏。

官暂而吏久也。

官少而吏众也。

官之去乡国常数千里。

簿书钱谷。

或非专长。

风土好尚。

或多未习。

而吏则习熟而谙练者也。

他如通行之案例。

与夫缮发文移。

稽查勾摄之务。

有非官所能为。

而不能不资于吏者。

则凡国计民生。

系于官。

即系于吏。

吏之为责。

不亦重乎。

而为吏胥者。

类皆有机变之才智。

不能安于畎畝耕鑿之朴。

以来役于官。

因盘据其间。

子弟亲戚。

转相承授。

作奸犯科。

相习熟为固然。

而不知礼义之可贵。

为官者亦多方防闲之。

摧辱之。

几若猛兽搏噬之不可驯扰。

夫防之愈严。

作弊亦愈巧。

摧之愈甚。

自爱之意愈微。

将嚣然丧其廉耻之心。

以益肆其奸猾狡黠之毒。

官吏相蒙。

国计民生。

于焉交困。

而贪昧陋劣之员。

受其牢笼牵鼻。

沦胥以败也。

又不足言矣。

昔刘晏以吏人不可用。

谓吏无荣进。

则利重于名。

我国家立贤无方。

吏员一途。

咸有进身之阶。

惟其才之所宜。

未尝限其所至。

则固有荣进之可期矣。

即或不尽荣进。

而其爱一时之小利。

必不如其爱身家子孙之大利。

更不如其畏身家子孙之奇祸。

今试语人以于公治狱之阴德。

而子孙驷马高车。

充溢门闾。

未有不欣然慕效者也。

语以王温舒舞文巧诋。

奸利受财。

而罪至于五族。

未有不悚然易虑者也。

特无以提醒之。

迁善远罪之良心。

无缘而动耳。

上以君子长者之道待人。

而人不以君子长者之道自待者。

非人情也。

矧吏胥多读书识字。

粗知义理。

习典故。

明利害。

视田野之愚氓。

闺门之妇孺。

其化诲当更易易。

为官者。

方日资其心思才力以成其政治。

而顾视为化外之人。

不一思所以化诲之。

听其日习于匪僻。

于心何安。

而于事又宁有济乎。

余于听政之暇。

采辑书传所载吏胥之事。

各缀论断。

裒为四卷。

名曰在官法戒录。

广为分布。

以代文告。

书曰。

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

孟子曰。

仁则荣。

不仁则辱。

观是录者。

善恶灿陈。

荣辱由己。

何去何从。

必有观感而兴起者矣。

 

乾隆八年夏四月桂林陈弘谋题于豫章使署

在官法戒录总目

昆山葛正笏搢书  

桂林陈弘谋榕门编辑 长洲张凤孙少仪同订

临川李安民书臣参校

 

卷一

总论共六十二条

卷二

法录上共八十二条

卷三

法录下共八十五条

卷四

戒录共七十九条

在官法戒录卷之一

昆山葛正笏搢书  

桂林陈弘谋榕门编辑 长洲张凤孙少仪同订

临川李安民书臣参校

总论

太公阴符曰。

治乱之要。

其本在吏。

吏有重罪十。

一。

吏苛刻。

二。

吏不平。

三。

吏贪污。

四。

吏以威力胁民。

五。

吏与史合奸。

六。

吏与人无惜。

七。

吏作盗贼。

使人为耳目。

八。

吏贱买贵卖于民。

九。

吏增易于民。

十。

吏震惧于民。

夫治者有三罪。

则国乱民愁。

尽有之。

则民流亡而国不可守。

又曰。

为吏守职。

为民守事。

各居其道。

则国治。

国治。

则都治。

都治。

则里治。

里治。

则家治。

家治。

则善恶分明。

善恶分明。

则国无事。

国无事。

则外不怀怨。

内不徼争。

后汉书注

周官自府史胥徒。

以至鄙师县正之属。

皆所谓吏也。

太公所言十重罪。

已尽后世作吏之弊。

天下治乱。

实基于此。

为吏者。

当知己与命官。

虽有尊卑。

其为民生休戚所系则一。

不可不自勉也。

王仲宣曰。

大凡执法之吏。

不窥先王之典。

缙绅之儒。

不通律令之要。

彼刀笔之吏。

岂生而察刻哉。

起于几案之下。

长于官曹之间。

无温裕文雅以自润。

虽欲无察刻。

弗能得矣。

竹帛之儒。

岂生而迂缓也。

起于讲堂之上。

游于乡校之中。

无严猛断割以自裁。

虽欲不迂缓。

弗能得矣。

本集

为吏者。

孰悉律例。

可以断狱决疑。

此用其所长也。

若用以舞文。

或务为深入。

则流毒便不可当。

非法之有弊。

乃心之无良也。

可弗戒与。

范蔚宗曰。

曾子云。

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

则哀矜而勿喜。

夫不喜于得情。

则恕心用。

恕心用。

则可寄枉直矣。

夫贤人君子断狱。

其必主于此乎。

郭躬起自佐史。

小大之狱必察焉。

原其平刑审断。

庶于勿喜者乎。

若乃推己以议物。

舍杖以探情。

法家之能庆延于世。

盖由此也。

后汉书郭躬传论。

狱吏虽微。

而其操生杀之权。

与大吏等。

且凡狱之成。

皆以初上之狱辞为据。

轻重出入之间。

尤不可以不慎也。

范史论郭氏之兴。

而归本于察狱平刑哀矜勿喜。

其所以示劝者深矣。

刘公非曰。

东西汉之时。

贤士长者。

未尝不仕郡县也。

自曹掾。

书史。

驭吏。

亭长。

门干。

街卒。

游徼。

啬夫。

尽儒生学士为之。

才试于事。

情见于物。

则贤不肖较然。

故遭事不惑。

则知其智。

犯难不避。

则知其节。

临财不私。

则知其廉。

应对不疑。

则知其辩。

如此。

则察举易。

而贤公卿大夫。

自此出矣。

文献通考。

曹有东西曹。

功曹。

贼曹。

诸名。

如今之各房科是也。

掾者。

属吏之称。

书史。

主录记。

驭吏。

驭车者。

亭长。

收捕盗贼。

游徼。

循禁奸盗。

啬夫。

主赋役。

平争讼。

街卒。

如今之巡兵。

门干。

门下办事小史也。

此皆近世所称为贱役。

而古昔则儒生学士。

往往为之。

诚以人之树立。

各视其志不系乎职之责贱耳。

汉公卿多起小吏。

而两京人才之盛。

吏治之隆。

后世莫能及。

岂不可慕而可法哉。

苏东坡知徐州。

上言。

汉法。

郡县秀民。

推择为吏。

考行察廉。

以次迁补。

或至二千石。

入为公卿。

古者不专以文词取人。

故得士为多。

黄霸起于卒史。

薛宣奋于书佐。

朱邑选于啬夫。

邴吉出于狱史。

其余名臣循吏。

由此而进者。

不可胜数。

唐自中叶以后。

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

是时四方豪杰。

不能以科举自达者。

皆争为之。

往往积功以取旄钺。

虽老奸巨盗。

或出其中。

而名卿贤将。

如高仙芝。

封常清。

李光弼。

来瑱。

李抱玉。

段秀实之流。

所得亦已多矣。

今世胥史牙校。

皆奴仆庸人者。

无他。

以不用故也。

今欲用胥史牙校。

而胥史行文书。

治刑狱钱谷。

其势不可废鞭挞。

鞭挞一行。

则豪杰不出于其间。

故凡士之刑者不可用。

用者不可刑。

臣愿陛下采唐之旧。

使监司郡守。

共选士人。

以补牙职。

皆取人材心力。

有足过人。

而不能从事于科举者。

禄之以今之庸钱。

而课之镇税。

场税。

督捕盗贼之类。

自公罪杖以下。

听赎。

依将校法。

使长吏得荐其才者。

第其功阅。

书其岁月。

始得出仕。

而不以流外限其所至。

朝廷察其尤异者。

擢用数人。

则豪杰英伟之士。

渐出于此途。

而奸猾之党。

可得而笼取也。

本集

文武异才。

各有所托而兴。

自古流品。

诚不足以限人也。

今世吏胥。

多由读书未就。

执事公门。

未尝非士类也。

及以吏员入官。

为守令。

为监司。

未尝限其所至。

与唐宋流外官之制不同。

有志者。

正可乘时自奋矣。

若夫鞭挞之施。

视乎其人之自爱与否。

人果有心向上。

必能守法远罪。

又何必废刑。

而后士有可用乎。

东坡论积欠状云。

凡今所催欠负。

十有六七。

皆圣恩所贷矣。

而官吏刻薄。

与圣意异。

舞文巧诋。

使不该放大率县有监催千百家。

则县中胥徒。

举欣欣然日有所得。

若一旦除放。

则此等皆寂寥无获矣。

自非有力之家。

纳赂请赇。

谁肯举行恩贷。

而积欠之人。

皆邻于寒饿。

何赂之有。

其间贫困扫地。

无可蚕食者。

则县胥教令通指平人。

蔓延追扰。

自甲及乙。

自乙及丙。

无有穷已。

每限皆空身到官。

或三五限。

得一二百钱。

谓之破限。

官之所得至微。

而胥徒所取。

盖无虚日。

俗谓此等为县胥食邑户。

嗟乎。

圣人在上。

使民皆为奸吏食邑户。

此何道也。

臣自颍移扬。

舟过濠寿楚泗等州。

所至麻麦如云。

每屏去吏卒。

亲入村落。

访问父老。

皆有忧色。

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

民虽乏食。

缩衣节口。

犹可以生。

若丰年举催积欠。

胥徒在门。

枷棒在身。

则人户求死不得。

孔子曰。

苛政如猛虎。

以今观之。

殆有甚者。

水旱杀人。

百倍于虎。

而人畏催欠。

乃甚于水旱。

臣窃度之。

每州催欠吏卒。

不下五百人。

以天下言之。

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

散在民间。

百姓何由安生。

朝廷仁政。

何由得成乎。

同上

追呼之扰。

摹写曲尽。

读此而不动心。

犹刮民脂髓。

快其吞噬者。

真与虎狼无异。

天地间如何容得。

廖莹中曰。

古者尚书令史。

防禁甚密。

宋法。

令史白事。

不得宿外。

虽座命亦不许。

李唐令史不得出入。

夜锁之。

韩愈为吏部侍郎。

乃曰。

人所以畏鬼。

以其不见鬼。

如可见。

则人不畏矣。

选人不得见令史。

故令史势重。

任其出入。

则势自轻。

不禁吏出入。

自文公始。

江行杂录

宪司之有关防。

皆为吏胥作弊而设。

若使人人守法奉公。

何妨洞开重门。

愿诸曹皆以君子自待。

勿使上人视之如鬼。

且防之若盗也。

沈存中曰。

天下吏人。

素无常禄。

唯以受賕为生。

往往致富者。

熙宁三年。

始制天下吏禄。

而设重法以绝请托之弊。

梦溪笔谈

今书办原给饭食之费。

即吏禄也。

若辈动云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岂能分外不取一钱。

但须不骫于法。

无碍于理者。

方可。

若专以索诈为事。

赃罪既多。

未有不身罹重法者。

所得之钱。

正如刀头之蜜。

食之未必能饱。

而适足以杀身。

亟宜翻然悔悟也。

李之彦曰。

谚有之。

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

理也。

近世豪家巨室。

威力使令。

偪人致死。

但捐财贿。

饵血属。

坦然无事。

至如人或逋负。

督迫取偿。

必使投溺自经。

然后已。

由此观之。

乃是杀人还钱。

欠债偿命。

东谷所见

豪家恃势鱼肉小民。

未有不结交胥吏者。

胥吏贪其贿赂。

未有不甘心为之指使者。

夫胥吏于所害之人。

大抵乡里相识。

非亲即友。

何忍助恶为虐。

苟能出其良心。

主持公道。

不为富豪所使。

则富豪无所倚恃。

或稍知敛戢。

不致肆行无忌。

丧厥身家。

所全者。

岂独在贫弱之人乎。

又曰。

今日囹圄。

供答不由于民情。

可否一听于吏手。

往往自撰情款一本。

令囚人依本书之。

更不可增损一字。

真情无所赴愬。

呼天神不闻。

号地祇不听。

痛哉痛哉。

夫狱讼所以平曲直。

雪冤枉也。

今有财者胜。

无财者负。

有援者伸。

无援者屈。

豪强得志。

贫弱衔冤。

此岂国家之福耶。

愿司听断者。

在在持平如衡。

事事至公如鉴。

天下何患不太平。

同上

临审私串口供。

既审删改招册。

种种弊端。

无非为钱所使。

须知词讼内帮一边。

必害一边。

己之所得有几。

人之受累无穷。

故鉴虚衡平四字。

不独官府之良规。

亦吏人之要训也。

又曰。

「贪欲」二字。

坏尽世间人。

得便宜处再往。

得便宜事再做。

终有悔吝之时。

今日进得一步。

明日又求进一步。

恐是颠隮之兆。

堆金积玉。

来处要明。

越分过求。

余殃在后。

卧病垂死。

术数未休。

几年劳役。

一场春梦。

纵饶得受用。

能有几多时哉。

同上

世俗所称得便宜。

不过为声色货利耳。

不知此皆身外之物。

营求何益。

况衙门中所得之钱。

更多罪过。

几见害众成家。

子孙享用者乎。

惟一生行几件善事。

与人方便。

身心何等快乐。

兼可贻福后嗣。

愿身在公门者。

毋忘来处分明之一语也。

 

李昌龄曰。

人之处世。

不可不积阴德。

夫不积阴德者。

未见其有后也。

故于定国父。

治狱多阴德。

而知其子孙必兴。

孙叔敖有埋蛇之阴德。

而母知其必贵。

信有之矣。

然阴德亦甚易积。

不独富贵有力者。

虽寻常之人。

皆可积也。

所谓积德者。

常操不害物之心。

出入起居。

种种行方便。

如此便是积阴德也。

今姑以其小者言之。

如蛾之赴火。

蚁之堕渊。

而吾能救之。

亦是积阴德。

矧夫人有饥寒。

吾能饱暖之。

人有疾厄。

吾能安乐之。

救人之患难。

解人之仇怨。

济人之困贫。

不没人之善。

不成人之恶。

不言人之过。

凡此之类。

皆积阴德也。

常以方便存心。

随力行之不已。

则阴德亦厚矣。

殆见福寿之增崇。

门户之盛大。

子孙之荣显。

不求而至。

予言不欺。

力行之可也。

乐善录

方便处处可行。

公门中尤易行。

罪孽处处可作。

公门中尤易作。

此篇虽为众人说法。

于吏役尤切。

所当书绅也。

马贵与曰。

西汉公卿士大夫。

或出于文学。

或出于吏道。

亦由上之人。

并开此二途以取人。

未尝偏有轻重。

故下之人。

亦随其所遇。

以为进身之阶。

而人品之贤不肖。

初不系其身之或为儒。

或为吏也。

故公孙弘之儒雅。

丙吉之贤厚。

龚胜之节操。

尹翁归之介洁。

亦不嫌于以吏发身。

则所谓吏者。

岂必皆浮薄刻核之流。

而后始能为之乎。

东京才智之士。

亦多由郡吏而入仕。

以胡广之贤。

而不免为郡散吏。

袁安世传易学。

而不免为县功曹。

应奉读书。

五行并下。

而为郡决曹史。

王充之始进也。

刺史辟为从事。

徐稚之初筮也。

太守请补功曹。

当时并不以为屈也。

文献通考

又曰。

成周之制。

元士以上。

命官也。

府史胥徒。

庶人之在官者也。

然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则未尝贵官而贱吏也。

后世为胥吏者。

作奸犯科。

不自爱重。

故为世所轻。

而儒者尤耻与为伍。

秦弃儒崇吏。

西都因之。

萧曹以刀笔吏佐命为元勋。

故终西都之世。

公卿多出胥吏。

而儒雅贤厚之人。

亦多借径于吏以发身。

其时儒与吏。

未甚分别。

故以博士弟子之明经者。

补太守卒史。

而不以为恧也。

同上

观此二条。

可知自古吏胥。

为储才之地。

今虽不能如昔所云。

而有志者正不因吏胥而贬损也。

尚其激昂奋发。

媲美前贤。

为吏胥吐气也。

王凝斋曰。

自圣贤以至于凡庶。

其德远矣。

自割股以至勃磎。

其行远矣。

自让国以至攫金。

其事远矣。

由初而言。

善恶之间。

不能以发。

而其终之远。

乃如是焉。

独不免为习所移尔。

习之移人。

虽豪杰之士。

有不能免者。

而况于中材乎。

此为人上所以有教也。

掾曹名臣录序

孔子以性相近。

习相远为训。

则天下之大。

无人不在相近相远之中。

而其易于相远。

且多由善而习于不善者。

莫如胥吏。

盖以处为恶之地。

入为恶之群。

又有可以为恶之才。

迫以不得不为恶之势。

故一为吏胥。

而终其身无为善之日。

子孙受为恶之害。

不可胜计矣。

序掾曹而首论及此。

其勉胥吏也至矣。

予承乏侍郎。

摄印章而治财赋。

阴观诸司掾吏。

有知琴书。

可教诲。

因录我朝名士。

出于掾曹。

至显宦者数人。

为一卷以示。

皆有勃然兴起之色。

乃知人性果不相远。

一脱故习。

至君子不难矣。

同上

天下之人。

有知书者。

即有不知书者。

惟胥吏无不知书者也。

即无不可教诲者也。

世人于胥吏。

贪鄙者慕而效之。

不然。

则又鄙夷而厌贱之。

未有思所以教之者。

凝斋作传以示。

使之勃然兴起。

其望胥吏也厚矣。

昔元好问曰。

自风俗之坏。

上之人以徒隶遇佐史。

甚者。

先以机诈待之。

廉耻之节废。

苟且之心生。

顽钝之习成。

实坐于此。

而佐史亦以徒隶自居。

身辱而不辞。

名败而不悔。

甚矣。

人之不自重也。

吁。

遇之以徒隶。

待之以机诈。

我固不可以不自省。

若自暴自弃。

而不自重。

尔曹岂可以不戒乎。

同上

人虽至愚。

见人以机诈苟且顽钝相待。

未有不惄然怒者。

惟胥吏则视为固然。

恬不为耻。

及其犯法罹刑。

亦复不以为辱。

固由待之者非。

亦胥吏之自待先薄也。

凝斋以此自省。

并冀胥吏之自重。

其警省乎吏胥也。

抑又切矣。

○按凝斋先生。

名鸿儒。

少工书法。

未为人知。

里人有为府史者。

尝以其书置府中。

知府段坚。

见而奇之。

遂收之门下。

卒成名儒。

是其一生之学问渊源。

功名际会。

皆由吏胥中阅历得来。

故言之亲切而有味也。

观所录十三人。

皆卓然自立。

不为习俗所移者。

豪杰之士。

不可闻风兴起乎。

至于从案牍中。

别识人才。

以广造就。

则尤官长雅意。

凝斋之心。

亦即段公之志耳。

颜光衷曰。

古云。

公门中好修行。

何也。

夫公门常常比较。

时时刑罚。

其间贫而负累。

冤而获罪。

愚而被欺。

弱而受制。

呼天控地。

无可告诉。

惟公门人。

下接民隐。

上通官情。

艰苦孤危之时。

扶持一分。

胜他人方便十分。

宽假一次。

胜他人方便十次。

若能释贫解冤。

教愚扶弱。

无乘危索骗。

无因贿酷打。

无知情故枉。

无舞文乱法。

则一日间。

可行十数善事。

积之三年。

有数万善事。

人当困厄。

谁不知感。

神明三尺。

宁无保佑。

自然吉庆日至。

子孙昌盛。

如其不然。

怨毒之财。

得亦非福也。

迪吉录

亲切指点。

见得衙门中人。

随处可以为善也。

积德固易。

积恶亦易。

视人存心如何耳。

王心斋倡道海陵郡。

诸掾吏以事至海陵。

相率诣之。

先生无他言。

第曰。

「心地好。

前程保。

」言行汇纂

六字可作掾吏箴。

盖惟心地好。

则不妨于作吏。

不然。

未有不造恶招祸者也。

陈眉公云。

汉人取吏。

曰廉平不苛。

平则能在其中矣。

曰廉能者。

后世不熟经术之论也。

长者言

人须心中无欲。

方能心平。

心平。

方能事平。

故廉又为平之本。

吏多不能廉。

亦不肯廉。

故动多不平之事。

虽有能。

适足济其恶耳。

又曰。

当官若不行方便。

做甚么。

公门里面好修行。

凶甚么。

刀笔杀人人自杀。

唆甚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

欺甚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

妒甚么。

前世不修今受苦。

怨甚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

急甚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

恼甚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

摆甚么。

纔过三寸成何物。

馋甚么。

死后一文将不去。

吝甚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

占甚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

贪甚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

巧甚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

谎甚么。

是非到底自分明。

辨甚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

憎甚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

仇甚么。

人生何处不相逢。

狠甚么。

世事真如一局棋。

算甚么。

谁人保得常无事。

诮甚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

谋甚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

卜甚么。

言行汇纂

劝世歌曰。

心不光明点甚灯。

念不公平看甚经。

大秤小斗吃甚素。

不孝父母斋甚僧。

妙药难医冤业病。

横财不富命穷人。

利己害人促寿算。

积善修行裕子孙。

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暗中阴骘分明有。

远在儿孙近在身。

守口莫谈人过短。

自短何曾说与人。

生事事生君莫怨。

害人人害汝休嗔。

欺心折尽平生福。

行短天教一世贫。

解人颐

二则皆警世通言。

余取其尤切于胥吏也。

故节录之。

官衙中人。

果能每日常念此一遍。

诸般过恶。

自从此减矣。

惜字十八戒。

卖旧书废纸与人。

印封残册废卷同。

遗弃污秽中。

脚下践踏。

糊窗壁。

覆瓿裱画。

拭几砚。

擦垢秽。

燃灯夜照。

点火吃烟。

刀剪裁破。

因怒扯碎。

以书籍作枕。

与妇女夹针线。

嚼烂吐地。

塞墙壁孔内。

烧灰仍弃于地。

言行汇纂

广惜字真诠。

下笔有关人性命者。

此字当惜。

下笔有关人名节者。

此字当惜。

下笔有关人功名者。

此字当惜。

下笔属人闺阃阴事。

及离婚字者。

此字当惜。

下笔离间骨肉者。

此字当惜。

下笔谋人自肥。

倾人自活者。

此字当惜。

下笔凌高年。

欺幼弱者。

此字当惜。

下笔挟私怀隙。

故卖直道。

毁人成谋者。

此字当惜。

下笔唆人构怨。

代人架词者。

此字当惜。

下笔恣意颠倒是非。

使人含冤者。

此字当惜。

下笔喜作淫词艳曲。

兼以诗札讥诮他人者。

此字当惜。

下笔刺人忌讳。

令终身饮恨者。

此字当惜。

同上

以上二则。

相传为文昌帝君语。

事虽无考。

而文字发天地之秘。

起万化之原。

为圣人所作。

敬之则蒙福。

亵之则获祸。

此千古不易之理也。

身在官衙。

以纸笔给事。

几案丛杂。

最易犯不敬之罪。

至广惜字各条。

则今之胥吏。

所习以为利。

而惟恐其不能者也。

下笔时。

苟存慎惜之心。

则于为善去恶也。

不远矣。

徐太室曰。

一手诘盗。

一手窃盗赃。

故前盗死而后盗生。

一面惩奸。

一面窥奸妇。

故此奸伏而彼奸起。

归有园尘谈

衙门中日日治奸治盗。

而胥役不免为奸盗之事。

千般计巧。

所瞒昧者止一官耳。

衙门而外。

人人目为奸盗。

清夜扪心能不通身汗下。

胡端敏公曰。

瞒人之事弗为。

害人之心弗存。

则为良吏。

存业编

此二语亦人所易知。

但身入公门。

则无人不作瞒人害人之态。

无时不行瞒人害人之计。

且有自悔不能瞒人害人者。

有惟恐瞒人害人之不巧者。

时地使然。

习而不察耳。

愿书此二语于廨舍。

以为群吏朝夕之警焉。

龚戆庵问龙潭老人曰。

近世善恶报应。

颇觉差池。

岂苍苍者亦愦愦耶。

龙潭指天而语之曰。

此老虽不急性。

却有记性。

要其终观之可也。

同上

不急性。

不过幸免于旦夕。

有记性。

断难免祸于将来。

所谓到头终有报也。

世有身为胥吏。

倚官衙权势。

陷害良民。

以致家益富饶。

门户鼎盛者。

人每惊而异之。

甚且羡慕而效法之。

是皆不知天之有记性者也。

宋潜溪曰。

积邱山之善。

尚未得为君子。

贪丝毫之利。

便已陷于小人。

言行汇纂

凡为吏胥。

固无事无时不作图利想也。

尝自问能不陷于小人否。

人不改过。

多是因循退缩。

须奋然振作。

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如毒蛇啮指。

速与斩除。

无丝毫凝滞。

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同上

人之指吏胥。

皆曰衙蠹。

盖由贪利如饴。

作恶种种吸人脂膏。

有如蛇蝎也。

苟欲改恶从善。

当如昨日死。

今日生。

方可振作。

更当看作毒蛇啮指。

方可斩除。

稍一因循。

毒重难救矣。

可不惧哉。

凡吏立身正直。

自能服人。

若动逞意气。

故作威棱。

此怨府也。

同上

逞意气而作威棱。

意气有时而平。

若使衙门胥吏。

倚附权势。

吞噬无餍。

其为怨府也。

不知几何矣。

可以一出而救人之厄。

一言而解人之纷。

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

但因以为利。

则市道矣。

同上

救厄解纷。

莫如在官之人。

所虑者。

以财利为行止。

全无公义。

包揽扛帮。

如虎生翼。

升木。

祸胎怨府岂止市道而已。

华彦民曰。

蛾之种类不一。

有一种名曰扑灯蛾。

似蝶而小。

夜飞见灯则扑之。

遂殒其躯。

夫蛾之扑灯。

向明而来。

初岂谓其害己哉。

必资其气焰。

利其膏泽。

故轻身投之。

迨知祸。

则已无及矣。

解人颐

胥吏倚势作奸。

舞文纳贿。

将谓得财可以养生。

未几身命难保。

然则非理营逐。

早夜孜孜。

唯恐不巧者。

正其招祸取死。

唯恐不速者也。

与扑灯之蛾。

何以异耶。

唐翼修曰。

凡为公门胥役者。

其处心积虑。

大约与屠业者相似。

初未尝不具慈悯心。

积久便成杀机。

习惯则生意日微矣。

故有初入衙门。

犹有顾忌之念。

到老年便成猾贼。

良心澌灭殆尽。

又有自家尚是好人。

大众交摘。

竟堕恶道者。

盖其平日狐假虎威。

自谓豪杰作用。

欣欣得意。

不知积业多端。

不惟自身受之。

且祸延后代。

仔细思之。

亦何益乎。

休论其远。

即观目前。

害人过多。

索诈恐吓。

为乡邑所侧目。

一旦身罹法网。

懊悔无门。

虽日诵经礼忏。

亦无救于万一矣。

古云。

明有王法。

幽有鬼神。

思之思之。

人生必读书

危言苦语。

曲尽情态。

可知身入公门。

真人鬼关也。

苟有良心。

能不猛省。

府史胥徒。

其未在官之先。

未必不良善也。

及一入公门。

而口之所出。

多非实言。

身之所行。

多非正事。

盖不如是。

则不足以给一家之用。

何也。

彼既已在官。

则以公门为恒产。

上不能读书以求禄。

次不能耕稼以谋生。

次不能工贾以求利。

八口之需。

皆望于公门所出。

使口必择言。

身必择行。

将终岁无担石之入。

室人交谪。

嗷嗷待哺者。

谁为养育。

势不得不丧其本心。

言不义之言。

行不义之行。

以取不义之财。

给一家之用也。

及取之既惯。

则竟视为应得之物。

无害于天良。

而大肆其贪残矣。

同上

托业在是。

必谓一钱不取。

诚有所难。

但取之有道。

须是于理无碍。

于心可安者。

方不损阴骘。

若一味贪婪。

恃威吓诈。

但知饱身肥家。

全不顾人死活。

究之饮啄前定。

非可强求。

分外不能有毫末之增。

徒使罪恶如山。

祸延妻子。

孰得孰失。

愿执投公门者。

熟思而审处之也。

顾亭林曰。

汉武从公孙弘之议。

下至郡太守卒史。

皆用通一艺以上者。

唐高宗总章初。

诏诸司令史考满者。

限试一经。

昔王粲作儒吏论。

以为先王博陈其教。

辅和民性。

使刀笔之吏。

皆服雅训。

竹帛之儒。

亦通文法。

故汉文翁为蜀郡守。

选郡县小吏。

开敏有材者。

张叔等十余人。

亲自饬厉。

遣诣京师。

受业博士。

后汉栾巴为桂阳太守。

虽干吏卑末。

皆课令习读。

程试殿最。

随能升授。

吴顾邵为豫章太守。

小吏资质佳者。

辄令就学。

择其先进。

擢置右职。

而梁任昉有厉吏人讲学诗。

然则昔之为吏者。

皆曾执经问业之徒。

心术正而名节修。

其舞文以害政者寡矣。

日知录

为吏用通艺明经之人。

以其明理而后可以任事。

有识而后可以有为也。

今之吏胥。

未尝非曾读经书之人。

乃读书时。

原为营求科第。

徒资口耳。

全无心得。

一旦弃举业。

入公门。

益视经书为无用。

其存心行事。

虽显悖经书。

亦不及顾。

心术如何不坏。

名节如何能立。

顾先生此议。

崇重学术。

厚望吏胥。

两得之矣。

又曰。

周官太宰。

乃施典于邦国。

而陈其殷。

置其辅。

后郑氏曰。

殷。

众也。

谓众士也。

辅。

府史。

庶人在官者。

夫庶人在官。

而名之曰辅。

先王不敢以厮役遇其人也。

重其人。

则人知自重矣。

同上

柳子厚言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

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

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率。

其间等威贵贱。

迥不相侔。

而其事则皆敷政理民。

以辅佐天子者也。

试看今日檄行。

不曰该管官吏。

则曰官参吏处。

事无大小。

有主持之官。

即不能无承行之吏。

苟明于陈殷置辅之义。

吏益知所以自重爱。

而不肯知法而犯法矣。

又曰。

元初有宪官疾。

吏往候之。

宪官起。

扶杖而行。

因以杖授吏。

吏拱手却立。

不受。

宪官悟其意。

他日见吏。

谢之。

吏曰。

某为属吏。

非公家僮。

不敢避劳。

虑伤理体。

是则此辈中未尝无正直之人。

顾上所以陶镕成就之者何如尔。

同上

吏胥苟有欲心。

惟恐官之不任用。

凡百依附谀悦。

求为家僮而不得。

何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