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2288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岸带的定义。

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

2、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的位置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

1.海岸线

(1)定义: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

(阅读,讨论,回答)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

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

2.海岸的类型

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这些不同类型海岸有哪里主要特点及开发方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课后练习:

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

(学生回答)

海底地形: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大陆架和大陆坡:

见教材P16

岛屿和海沟:

见教材P16

洋盆和洋中脊:

见教材P17

大陆隆:

也称大陆基。

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

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

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

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

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

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

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了解洋壳的形成。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

(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

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

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2、认识和了解海洋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和重要性。

4、了解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调查泉州沿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海洋的环保观、生态观。

教学重点难点:

  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当前,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海洋开发的永续利用,我们必须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一)海洋环境污染:

(1)海洋污染的

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

④石油污染: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

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学生阅读P74-75,思考:

海洋污染物主要来源有哪些?

说明海洋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海洋污染物是通过什么途径危害人类自身的?

(二)海洋生态破坏

1.产生原因:

①人类生产活动

排放污染物一—造成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一—造成生物数量减少;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

②自然环境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2.赤潮:

(阅读P77,赤潮)

(1)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地理、生物、化学:

赤潮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植物中的甲藻、硅藻等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细菌等;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是赤潮形成和发发展的基础。

②地理(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③地理(气候、洋流、地形等自然条件):

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总之,赤潮发生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然现象。

(2)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

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3)赤潮的危害:

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

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②损害海洋环境。

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水体缺氧等。

③危害人体健康。

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④影响海洋旅游业。

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活动)思考P77活动。

(三)海平面上升

(思考:

为什么小岛国对大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尤其积极和迫切?

海平面上升的机理是如何的?

1.海平面上升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

2.带来的危害:

(如右图)

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②植树造林

③工程措施:

海岸防护堤坝

(四)海洋环境保护

(问:

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有哪些?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提高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三节  海洋权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了解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跟邻国海洋权益争议的概况,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重点难点:

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

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

该“公约”规定:

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结合图6.20,板书讲解领海、内水、专属经济区、毗邻区、大陆架等概念。

思考:

内水与领海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阅读P84,钓鱼岛和南沙群岛)

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

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

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

⒓际鹾妥式鹈芗偷母咝录际醪担⒑Q笞试唇部未痛俳夜喙夭岛图际醯姆⒄埂?

/p>

(课堂练习: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

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B、C。

【答案】B、C

 [经典例题5]读“海洋空间的划分留”回答下列问题: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全球144个沿海国家对A处拥有     权;对B处享有     、     、     、保护、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C处为     ,是        财产。

 

(2)我国      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      。

 (3)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拥有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请用数学公式列出该答案的计算方法:

           。

【解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

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沿各个方向拥有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即占有面积为126000平方海里,也就是43万平方千米。

  【答案】(l)领海 勘探 开发 利用 国际共同海域 人类共同继承 

(2)管辖二分之一 (3)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主要的海洋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2、分析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预防措施。

3、了解科学防灾措施,提高灾害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调查泉州主要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了解海洋自然灾害的重要性,树立海洋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沿海地区城市和人口不断聚集,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逐渐增大。

因此,重视并加强对海洋自然灾害的研究、监测、预报和预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主要的海洋自然灾害类型:

(一)海洋自然灾害:

1.定义:

是由风、潮、浪、冰、雾等自然过程引发的,主要有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巨浪、海雾等。

2.风暴潮:

   按照成因的不同,风暴潮又可以分为哪两类?

(温带风暴潮和热带风暴潮。

(阅读P69材料,思考活动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海啸

(1)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所引起的巨浪称为海啸。

(2)成因:

大多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如图所示:

 

l 1.海底地震震源要浅,震级要高 (小于20~50千米)(里氏6.5级以上)

l 2.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

l 3.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 (1000米以上)

(3)海啸危害特点:

其始快、来势猛、突发性强等特点。

   (思考)为什么日本成为世界上发生海啸地震最频繁的国家?

4.海冰和冰山

(1)海冰:

狭义的海冰是指海水冻结形成的咸水冰。

广义的海冰包括咸水冰以及流入海洋的河冰、湖冰等淡水冰。

(2)形成:

在风弱、浪小、流速慢、海水含盐偏低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形成海冰。

(3)危害:

海冰的膨胀力以及运动时发生的推力和撞击力,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4)冰山:

是淡水冰的一种,是指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而形成的巨大冰块。

(承转)海洋自然灾害危害巨大,我们如何应对呢?

(阅读P72,回答)

(二)海洋自然灾害防治

1.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与监测。

2.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

3.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作业:

1、练习册相应内容

2、调查泉州主要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的危害。

 

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2、理解不同类型洋流及其成因。

3、掌握不同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世界洋流流向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作风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图启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海水的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对于表层海水而言,其基本运动形式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

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波浪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阅读回答,讲解风浪、涌浪)

除了我们常见的波浪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波浪,那就是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波浪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洋能资源;对海上作战、船只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阅读:

世界著名风浪区——好望角

(承转)还有一种海水运动形式,也是我们每天都能够遇到的,那就是潮汐。

2.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阅读P31钱塘潮:

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我们都知道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每天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潮汐还有大潮小潮之分,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讲解大潮、小潮、潮汐的时间变化)

 

学生思考:

农历一个月中,大潮和小潮各出现几次?

分别出现在年哪一天?

(活动)讨论各种活动与潮汐的关系。

(P31)

3.洋流: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关于洋流的这部分内容,咱们将在下节课中重点学习。

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洋流的概念,那么洋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

按照形成原因,洋流又可以分为三类:

(二)洋流

(1)洋流分类

  

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

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

(小结)寒暖流对流经海区沿岸的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以及航海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承转)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世界洋流的分布。

(2)洋流的分布

(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

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

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

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④环球:

西风漂流(寒流)

   (活动)P33,结合图3.17活动

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概念

2、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以及应对自然异常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雪灾的形成与“拉尼娜”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

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1、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

(结合洋流和气压带风带,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成P41,思考题。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正常年份下,沃克环流的情况,那么,在异常情况下,沃克环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承转)发生厄尔尼诺时,全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承转)假如沃克环流不是减弱,而是增强,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结合图4.10,讲解拉尼娜现象。

3.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3)影响: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完成思考题P44)

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

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

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并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读图4.1,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的关系。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