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1688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3 大小:10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

《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1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数学复习教案.docx

五下数学复习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完成期初复习1—6题。

复习要求: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小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复习过程:

一、 复习口算。

1、小黑板出示期初复习第1题,指名口算。

提醒学生既要注意算得正确,又要注意口算速度。

2、补充:

0.38×23.6+1.77.6÷1.9              10÷2.59-2.41.25×4

4.6-1.6×23.5÷0.7+2.41÷5×7        1.25×18+1.25×623.5÷0.2÷0.5

二、复习笔算。

1、期初复习第2题。

⑴复习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回忆验算方法。

⑵指名板演,其余座练,集体订正。

2、期初复习第3题。

⑴提问:

怎样取积的近似值?

怎样取商的近似值?

两者有什么异同?

⑵指名板演,其余座练,集体订正。

三、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学生自由回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后指名说。

2、填空。

⑴9厘米是1米的()分之(),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米。

⑵0.6里有()个十分之一,0.304的计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单位。

⑶5个百和1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⑷0.03千克=()克        420厘米=()米        4.2千米=()米    5200平方米=()公顷6米8分米=()米    9.02吨=()吨()千克=()千克

3、期初复习第5题。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复习小数文字题。

期初复习第6题。

五、作业。

课堂作业:

期初复习第3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简易方程和应用题,完成期初复习。

复习要求:

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注意使计算简便,会解含有三步计算的简易方程,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方法解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名数的改写及分数的大小比较。

 1、提问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2、让学生到黑板上任意写一个名数。

3、让学生对所写的名数进行改写,回忆出单、复名数的改写方法。

单名数改写方法:

一看、二想、三列、四移    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方法:

一分、二改、三合

4、复习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同分母分数,分子越大则分数越大;异分数分数,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5、做期初复习第7题,集体校对。

二、复习解简易方程。

1、提问:

你觉得解简易方程时应注意些什么?

能先算的要先算,看清未知数是什么数,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2、做期初复习第8题前两题。

指名板演,其余座练,然后集体校对。

三、复习四则运算及简便运算。

1、回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指导审题(期初复习第9题)。

3、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4、评讲交流。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期初复习第10题。

这是一道几何初步知识的应用题,用方程解较为方便,要注意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2”。

2、期初复习第11题。

提示:

可以根据两个数量关系式列出两种不同的方程来解答。

3、期初复习第12题。

求某一方速度的相遇问题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地运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

4、只列式,不计算(看谁列得多,好)。

5、变式练习。

⑴某厂有男工216人,比女工的2倍少58人,女工有多少人?

⑵某厂有女工137人,男工人数比女工的2倍少58人,男工有多少人?

五、作业。

课堂作业:

1、简便运算。

79.9×9910.1÷12.5      1.25×62+1.8×12.5      

2、期初复习第8题后两题。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数理解掌握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1、完成课本第3页的例1。

2、总结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三、利用轴对称性质制作轴对称图形。

1、完成课本第4页的例2。

2、完成第4页的做一做。

四、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一的1、2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1、         对称的图形两边有对应点

2、         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之间的距离相等

3、         轴对称的图形到对称轴之间的距离也相等

轴对称变换

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长方体的认识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完成P4的练一练和练习一1—4题。

教学目的:

1、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和高,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

2、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正方体、圆柱体、三棱体、球体、圆锥等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牙膏盒、火柴盒之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墨水瓶盒、粉笔盒、铅笔盒、排球、牙膏的实物图,引导学生按照平面上的图形(平面图形)和占据一定空间的图形(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分类。

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或正方体和排球等球体等等,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把它们的形状称为立体图形。

3、请同学们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4、引出新知:

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

2、⑴巧切萝卜引思路:

引导学生切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再切三刀就能得到一个长方体了。

引导谈话:

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⑵分组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探究讨论面、棱、顶点的知识,小组内完成下面表格。

我们的发现面()棱()顶点()

⑶师巡回指导: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可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去了解长方体。

⑷小组汇报。

2、教师指导学生用课本第135页的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再次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3、学画长方体。

⑴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⑵教学画法。

通常只要画出三个面。

师示范画后,生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⑴学生根据长方体框架,观察并讨论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⑵共同归纳:

①按棱的长度可分为三组,每组内4条棱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③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

⑤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⑶变换位置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⑷看透视图找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巩固发展。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⑴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⑵每一个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⑶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形状都相同。

()

⑷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

2、完成练习一的1—4题。

四、全课小结。

1、今天学的长方体与过去学的长方形有什么区别?

2、举例:

说出长方体的实物。

五、作业:

课堂作业:

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说出下列的六个面怎样才能拼成一个长方体?

并画出拼成的长方体,标出它的长、宽、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二)正方体的认识认识正方体,并把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对比,巩固学过的知识,完成练习一5—10题。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分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教学难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长方体有()个顶点。

2、()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4、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后,比原来两个小长方体减小()个面。

5、指出所给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二、导入新课。

1、根据学生回答的上面的最后一道题的结果,教师说明:

像这种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板书课题)

2、你见过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学生自由举例)

三、教学新课。

1、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①师指着上面5个图形说明,这些都是长方体,其中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②画出揭示两者关系的集合图。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⑴既然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具备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吗?

⑵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大小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四、巩固发展:

㈠填空:

1、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也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的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每一条棱长是()厘米。

㈡判断:

⑴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⑵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

⑶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

⑷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⑸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㈢趣味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小正方体。

2、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3、下面这个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

怎样想的?

4、拿出8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㈣想象练习。

如图:

这是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请您想象一下:

①它的右面的面积是多少?

②后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哪几个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

五、作业:

书P7页,5—10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完成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获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和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教学准备:

长、正方体模型,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1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说说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2、说说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这个长方体的上面面积怎样求?

前面面积又怎样求?

右面面积呢?

3、引入:

同学们,如果要求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那又该如何计算?

怎样算才能做到又对又快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㈠教学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概念。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外表,说出各个面的名称,并用铅笔标明。

2、让学生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开(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3、启发思考:

观察展开图,长方体中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那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4、引导概括:

长方体的表面包括哪几个方面?

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指的是什么?

㈡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1,理解题意。

2、求这个纸盒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怎样求?

3、分组讨论。

4、小组汇报,师板书:

方法一:

5×4+4×3+5×4+5×3+4×3+5×3

方法二:

5×4×2+5×3×2+4×3×2

方法三:

(5×4+5×3+4×3)×2

5、比较:

这三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个更简便些。

6、概括小结:

上面算式中的5、4、3分别是长方体的什么?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要知道几条棱的长度?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是:

S表=(长×宽+长×高+宽×高)×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9页的“练一练”

2、完成练习二第2题中的第4小题和第3题中的第2小题。

3、回答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⑴把一个假山放在一个玻璃金鱼缸中,假山的高度超出金鱼缸许多,要求金鱼缸用了多少面积的玻璃,就是要求它的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⑵一个火柴盒由外壳和内屉组成,用纸板做一个这样的火柴盒,求至少要多少纸板,也就是求多少个面的面积之和?

其中上、下、前、后、左、右各有多少个面?

4、发散思维训练。

(学有余力的做)

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长10厘米,宽5厘米,高5厘米,如果沿长的方向连接在一起,它们的表面积是多少?

如果将它们横放重叠,此时的表面积又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五、作业:

课堂作业:

书P11页第4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四)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书P10,例2,例3。

教学要求:

学会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不需要算出长方体全部6个面总面积的体情况分析。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无盖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口答)

下图,计算长方体上面的面积用()×()是()平方厘米。

前面的面积用()×()是()平方厘米,右面的面积用()×()是()平方厘米。

单位:

厘米

2、求下图的表面积(单位:

分米)

3、做一个长1.2分米,宽0.8分米,高0.6分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

(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实际上是求什么?

二、学习新课

㈠讲解例2。

改题出示例2:

做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1、生尝试练习。

2、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

6个面是什么关系?

每个面的面积怎样?

①(3×3+3×3+3×3)×2

②3×3×6(也可写成32×6)

3、讨论:

3×3表示什么?

“×6”是什么意思?

哪一种方法更好?

(自己认为)

4、练一练。

P10,1。

㈡教学例3。

1、在生产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而只需要计算其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和。

2、出示例3: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长方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指名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注意,鱼缸上面没有玻璃)

那只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

这些面中哪些面面积相等?

4、独立解题。

5、练习:

练一练P10,2。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分米,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表面积是多少?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

3、给一个长9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木箱的盖及四周涂上的漆,问油漆部分面积有多少?

4、做一个无盖的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木箱,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四、课堂小结。

根据实际情况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时,首先要考虑好这个形体到底有哪几个面,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然后再计算。

五、课堂作业。

P12,7、8。

思考题。

两个同样的火柴盒拼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大?

怎样拼表面积最小?

为什么?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练习二10-17。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⑴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什么叫正方体的表面积?

⑵求做一个长方体铁皮油箱至少要用多少铁皮?

就是求什么?

⑶给一个正方体木块涂漆,求油漆面是求什么?

2、⑴求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怎样求?

前后面、左右面的面积呢?

⑵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8厘米,4厘米、5厘米这个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前面的面积是(),右侧面的面积是()。

3、填表。

长方体长宽高表面积

8米3米1米

9分米9分米2分米abhS=

正方体10厘米1.5分米aS=

二、发展练习。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火柴盒,观察后回答。

⑴求这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只要求几个面的总面积?

为什么?

⑵要求这几个面的总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

⑶如果这个内盒的长5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做这个内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做,如何列式?

⑷说说所列算式的含义。

2、出示火柴盒的外壳(说明它的长、宽、高与内盒相等)

⑴问:

做这个外壳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该怎样列式?

⑵学生讨论几种解法,在此基础上找出最简单的解法。

3、讨论:

如何求粉刷长方体水池的用料做长方体水管的用料等。

教师指出:

在实际计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弄清缺少哪些面,要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两题。

⑴做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铁皮箱,棱长是2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多少铁皮?

⑵一个教室长8米、宽7米、高3米,用石灰粉刷四周墙壁和平顶扣除门窗及黑板面积共21平方米。

问:

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每平方米用石灰180克,一共需石灰多少千克?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13、14、15、16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六)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第14-16页上半页,练习三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P14两个实验所需的物品以及橡皮,文具盒和书包。

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1立方米的三棱架一个学生准备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0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它们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先学习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

(板书)

二、新授。

1、教学体积的意义。

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

实验一:

⑴把一小石块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你发现了什么?

(水面上升)再放入一块(水面再上升)。

这是为什么?

(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

⑵把一小石块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水面稍上升,换一块大一些的石块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水面上升得多一些说明什么?

(石块大小不同,它们占的空间不同)

实验二:

在一个底部留下一洞孔的盒中装满橡皮泥(可用生的面团代替)再把一个长方体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

你发现什么?

(盒中的一些橡皮泥从底部的洞孔中挤出)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

(长方体占空间)

小结:

这两个实验都说明物体占有空间。

师出示橡皮、文具盒和书包,问:

哪一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

得出体积的意义: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

哪个体积最小?

2、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板书)

⑴教学立方厘米。

说明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学生取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棱长。

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自己的手指尖比一比,说一说同哪一个指尖的大小差不多。

说一说你见到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⑵教学立方分米。

师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教具,问:

它的棱长是1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1立方分米的大小。

(可用手空抱拳,取1分米高度,其体积约是1立方分米)。

说说你见到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⑶教学立方米。

观察教具1立方米的三棱架,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再指导学生看课本P15下面的插图。

让学生感觉一下1立方米有多大,试一试1立方米的空间里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个同学。

说不得说你见到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教师可说明:

1立方米水约可装满500个热水瓶,1立方米木料,用它可做课桌约50张。

⑷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厘米是较小的体积单位,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

⑸进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

计量单位常用单位名称用途例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计算线段的长度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计量面积的大小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计量体积的大小

⑹练习。

做第16页“练一练”第1题,练习三第1题。

3、教学体积的初步计量。

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体积单位。

教师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演示:

出示1个小正方体,说明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出示2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问这个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因为是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它含有2个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立方厘米)

出示3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问:

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出示4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问:

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学生操作,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师揭示学生中的不同拼法,如教材P16页上面的两种拼法。

提问:

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为什么?

还能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体积的意义,什么叫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四、布置作业。

P16页“练一练”第2题,练习三2。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七)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P16-19,练习三3-7。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学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1立方分米纸盒,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块。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