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1647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

《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年高考作文题目.docx

04年高考作文题目

04年高考作文题目

【篇一:

20综合04年高考作文题目集锦】

11

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集锦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除全国统一命制的以外,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重庆等11个省、市单独命制。

一、全国卷作文题有四套: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1:

材料:

一位老妈妈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染布店老板,一个嫁给雨衣店老板,老妈妈整天担心,下雨天染布店那边的生意会不好,晴天的时候雨具店那边的生意又不好,每天都这样担心,后来有个人跟他说,你真幸福啊,无论是下雨天还是晴天都会有生意,那个老妈妈乐得不得了。

以“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2:

(河北省,山东省等)

阅读下面四句话: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谚语)

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向你提出意见的人。

(达.芬奇)相信任何人与不相信任何人,一样是错误的。

四句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还是相信自己吧。

请你以“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体裁,文意自定。

不少于800字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3:

(上海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

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

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

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4:

有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这位农妇却沿这种思路想下去了:

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可下很多蛋,蛋又可孵化很多母鸡。

最后农妇大叫一声:

“天哪!

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

”可以想象农妇将会怎样痛苦下去。

失去一个鸡蛋的痛苦竟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在常人看来的确有点荒诞,但生活中这种人大有人在。

孩子生病了,焦急的母亲一边守着病儿,一边又焦急地想着孩子的学习肯定耽误了,误了学习肯定影响升学,影响了升学肯定影响就业。

如此这般这位母亲会被

痛苦煎熬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放大了痛苦有可能将这个家击倒。

上班路上,因车子晚点,有可能要迟到,这也是一件平常的事。

但有人却不这样认为:

迟到了肯定要招致领导的批评,同时还会影响奖金,从而影响年终考核,还会影响晋升,还会?

?

总之还可引申出无数的“还会”。

如此,再坚强的心也会被击垮。

请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二、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70分)

以“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不要写成诗歌。

三、北京高考作文题:

命题作文:

包容,800字左右,文体不限。

北京高职单独招生作文

“时尚”是社会在一定时间段流行的习俗和风气,有人也称之为“时髦”或“新潮”。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竞相展示着它们的身姿,赢得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他们追求“时尚”、创造“时尚”并享受“时尚”,但是人们对“时尚”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可谓见仁见智,赞赏艳羡者有之;指责排斥者有之。

请以《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四、广东卷:

古时东瓯人(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了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了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五、辽宁高考作文题:

“平凡与自豪”,文体不限。

六、湖南:

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9亿,在每个孩子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观念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角度自拟,不少于800字。

七、福建:

以名人曹操、苏轼、薛宝钗,霍金,宋江,鲁迅,孔子,曾国藩,冬妮娅,桑地亚哥为内容。

题材不限

八、重庆高考作文题:

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登珠峰时,登到8000米时我体力不支放弃了继续攀登,别人很为他惋惜,说如果还坚持一会,胜利就属于他了,他却说:

我知道8000是我的生命极限。

请以“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期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九、湖北高考语文作文:

古人有面好镜,人的雀斑都照的出,另有大量昏镜,照人模糊的多,但买此镜的人很多,请以“买镜”为话题写篇作文

十、天津:

“才与非才”

一个木匠在森林里看到一段树根,他认为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一个艺术家却认为它是一个在艺术方面的好材料。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话题作文,文体不限。

十一、辽宁作文题:

有一记者问名人的妈妈,她是否对儿子感到自豪,妈妈答道:

“我感到自豪,但我还有一个孩子正在地里挖土豆,我更为他感到自豪”,这样的话令人深思,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自豪与平凡”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作文,体裁不限。

十二、浙江卷作文话题:

人文精神与发展

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比较低,要发展物质文明,同时也要发展精神文明,(一份调查表,略)。

请根据以上调查材料,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

十三、江苏话题: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

水的灵秀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常年保持一种蔚蓝,沉稳的大山却一年四季变幻出不同的景色.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

这个话题包含两个方面,你可以写其中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

【篇二: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2004年高考作文因为有许多省市单独命题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

虽然越是分散命题,大家越是注重一种既定和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且这些省市大多第一次高考自主命题,总是希望给人们一个“沉稳”的感觉,但是仔细玩赏品味,依然能够看出一种“灵动”——个性与创意。

揣摩诸多考题,我们醒悟:

这些高考作文题的命题不是没有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和研究这些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必将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作文复习的方向,提高高考作文复习的效率。

下面我们来对十五份卷(包括四份全国卷和十一份省市卷)中的作文题进行评析。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Ⅰ用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地。

作文话题与2003年全国卷作文话题“感情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非常相似,也是从理性感悟的角度立意。

话题的语言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三句名言和一句谚语,话题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表述平实,容易把握,这对学生全面、准确地审读和理解题意很有帮助。

但同时也正是审题比较容易,学生要写出不同一般的文章也就比较困难,这就更加有利于从“发展等级”上实现人才的筛选。

这个话题可以引发多种观点:

1.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调整和提高自我;2.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容易闭目塞听,凡事主观臆断;3.盲目听取别人的错误意见定会误人误己;4.对别人的意见不必太在意,关键是要有自己的主见?

?

可以综合这些观点谋篇布局,也可以选择最佳角度立意。

人们常说:

写作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写作。

构思时一定要兼顾“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看法”两方面进行立意,论证时不能片面、绝对,更不能肯定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要有辩证思考和全面说理。

如果文章中有古今中外事例的正反论述,可能更好。

全国卷Ⅲ:

全国卷Ⅲ用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命题程式类似于2003年全国卷,选择中国古代寓言作为作文话题材料。

由于寓言类的题材本身就具有通俗的哲理性,因而从中提取主题,引发思考,就比较自然。

与2003年的“智子疑邻”有所不同的是2004年这个寓言比较直接地点明了题意,更加容易使人感悟其中的道理。

和全国卷Ⅰ作文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很相似,全国卷Ⅲ作文话题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话题中的“与”字清晰地告诉了我们:

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如何“既看到了自己又不至于忽略了别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看到自己的智者绝对不会看不到别人,能够看到别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自己。

而且,通常人们所说的“把自己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把别人当作别人”这些话,是很有哲理意味的,也值得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深思参照。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集体。

人活着,既要想到、看到自己,更要想到、看到他人,既要为自己,更要为他人。

当然,如果仅仅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又偏题了。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Ⅱ用于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命题虽然采用了时尚的网络表达方式,对于熟悉网络的中学生来讲,可算是营造了一个考场上的作文情境,但话题材料似乎并不时尚,对话语言也很平常。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个话题,给考生传递了一个虽然很有现实意义却很难写出新意的“信息”。

在立意角度上看,话题是一元的,不新鲜,无非是“要正确看待挫折带来的‘痛苦’”;文题是传统类型的,虽然和传统的“面对挫折”、“战胜脆弱”这些文题有所不同。

这个话题虽然也是关系型的,但是话题涉及到的两个概念并不并列,也不表示必然的联系,我们要关注的是客观情况与主观情感的问题,简单地说,这篇作文应是表述对某些人“遭遇挫折”后“放大痛苦”这种现象的反思。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说“遭遇挫折”之后不要“放大痛苦”,这里有两个思考维度:

一:

“挫折”是什么程度的挫折,“遭遇挫折”后“放大痛苦”应该不应该?

二:

“放大痛苦”有三个层次的区别——1.把痛苦放大,例如张国荣跳楼自杀;2.保持一种痛苦,例如勾践卧薪尝胆;3.把痛苦缩小或化解掉。

这道作文题最大可取之处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健康(现在这些独生子女一般都心理脆弱),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

如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因为话题比较切实,学生可用材料倒是比较丰富,构思也有一定的发挥的余地。

全国卷Ⅳ:

全国卷Ⅳ用于广西、内蒙古、陕西、海南、西藏等地。

全国卷Ⅳ和全国卷Ⅱ一样,也采用了时尚的网络表达方式。

这则话题所引的语言材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因而不算陌生,但选用了新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算是对现代人观念的一种挑战,命题本意显然的不在于就事论事。

所以,考生既可以旧事新议,也可以广而论之,可写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此外,命题材料还和教材有联系,“阿q!

”这句话的潜台词似乎是:

“真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

”学生对此十分熟悉,这对把握题意是十分有利的。

这则材料的寓意有些类似1990年高考作文“玫瑰园里的花和刺”,但立意范围更加宽泛,立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快乐幸福”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一种感受,一种心态,它和人的思维观念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多往好处想,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

2.“思维方式”对“快乐幸福”的感觉影响较小,“幸福”不纯是“想”出来的,主要来自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善;要从自立自强过程中获取幸福感,而不能像阿q一样一味自我麻醉。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不知足常乐”。

3.幸福感既来自实际利益,也来自思维调节,二者不可偏废。

——这种观念比较辩证。

而上述三种理念又可以迸发出一些思想的火花,足以成文。

北京卷:

北京卷作文题目虽然是命题形式,实际上和话题作文很相似,有人称之为题引式话题作文。

“包容”这一话题

上海卷:

承接前两年的“面对大海”和“杂”,上海再一次以“忙”这个题目呈现出大都市的喧哗和丰富。

在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现实生活中,不仅仅上海人“忙”,天南地北的很多人也很忙,但到底忙什么呢?

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从“遥望星空”到“面对大海”到“问苍茫大地”,在保持开放、大气的同时,变得越来越务实了。

这是一个比较实在的文题:

其一,话题贴近学生读书生活中的各种体验,贴近学生心灵。

其二,考生写作时切入的角度和可用的材料都比较丰富。

其三,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文题看似平易通俗,实则需见功力——因为“平”,笔下就难起波澜;因为“俗”,笔下就难出新意。

话题的平易通俗必然会导致不少考生在立意上肤浅简陋,考生只有透视繁忙世界人事物语中的人类心理和时代精神,才能立意深刻,脱颖而出。

事实证明考生作文之“意”不是作为技能训练出来的,而是出于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境界、见识、情怀。

其四,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这种考题无疑会引导将来的写作教学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丰富人生的方向发展。

从具体化构思方面讲,人们如此之“忙”,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有没有值得认真反思、冷静审视的必要?

我们的“忙”到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有没有负面的价值和反面的意义?

为什么平平常常的一曲《常回家看看》竟然会让那么多人热泪盈眶?

“忙”可能是某些成功人士的重要标志,但是“碌碌无为”已经蚕食了我们的时间和心灵。

我们可以赞扬某种“忙”,或者嘲讽某种“忙”,或者同情某种“忙”,也可以提倡积极参与某种“忙”。

可以对“忙”持辩证的态度,也可以把“忙”和“闲”联系起来思考,生活完全为“忙”所牵制固然不好,但是完全放松休闲,整天无所事事也绝非正道。

天津卷:

天津今年首次独立进行高考命题,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仍然延续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基本思路,采用“材料——分析——要求”三段式。

木匠从实用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出发,以树根为“至宝”。

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思考社会、集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材料”。

——什么是真正的人才?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高中生理应明白: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类对人才的定义是多元化的。

在多元价值的现代社会,判断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审视的角度和判断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材与非材”,没有绝对的“材与非材”。

我们可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体现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等方面的思考。

也可以阐述:

对于拥才者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用才者而言,应该能用不同的眼光评估每一个人,努力发掘他们不同的价值,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运用辩证法分析:

1.多一条标准多一批人才。

2.一个人“有用”还是“没用”,没有固定的判断条件和标准,这和个人的主观性和社会需求性有关。

3.“材”与“非材”并非绝对的,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4.“非材”可以雕琢而成为“材”,要注重培养,使之有用武之地;老师对待“差学”的粗暴做法,就是“木匠”对待“材料”的做法,校园中应该多一些“艺术家”,少一些“木匠”。

重庆卷:

重庆“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和全国卷Ⅰ中的作文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Ⅳ中的作文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在探究“关系”方面非常相似。

由于话题中两个概念构成的关系并不完全矛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兼容的主题和比较温和的审视态度,如果要偏重一方,就要为自己的观点设计一个特定而又可靠的前提,这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写作时一般情况下必须兼顾两个方面,要明白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辩证地、全面地、具体地看待生活处理事情。

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期待中生活,如何对待别人的期待?

别人对“自己”可能有不切合实际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自己”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

实际上“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可以简化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认可关系。

从哲学上讲,“自我”与“他人”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范畴,人类一直在寻找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丧失了自我;也有很多人因为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期望盲目操作而害己害人;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能平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最终成为强者。

处理这个问题的原则应该是:

自我认识是前提,他人期望是参考。

对于正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高中生而言,这一话题的确很有思考的价值,有很强的导向意义。

考生面对这一话题应该有话可说,有情可诉,有理可讲。

重庆这个文题还使我们想起了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不过这个话题已经从道德层面的观照转变为自我意识的提醒,显然突破了传统完美主义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视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在“理性”的光芒中,

探求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张扬。

这是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激活了生命的沉淀,因而显得更加温馨。

从个人意识向他人意识的拓展,是人类逐渐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在现代社会,强调个人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并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浙江卷:

文题材料来自于2003年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素养及需求的调查报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课题组承担),命题者通过简洁而有说服力的调查材料以及明白晓畅的提示语,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矛盾,让学生理解生活富裕了,还要有建设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对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进行思考并出谋划策,这非常符合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核心内容。

“人文素养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前沿且深具时代意蕴的话题,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个话题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从当前世界发展的态势来看,人类文明已呈现出经济建设与科学文化的交融趋势,社会进程中偏废任何一方均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人类要想进步,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

这道作文题在语文气质、人文气息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但其可操作性与创新意识均显不足。

因为文题缺乏适当的解析,材料没有给学生提供确定的信息,话题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大清楚,学生对“人文素养”这一术语,“耳熟”却不“能详”。

有人认为,这个话题“口”开得比较大,进去容易出来难,学生容易写泛泛而论的议论文,但不深刻透彻。

实际上,由于观点、内容、文体方面有相当的限制,这个话题比较适合于写思辨性散文。

话题中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条件式的关系,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切实的角度、充实的材料和巧妙的构思。

考生一方面要注意:

大气的话题要有大气之作——为思想而文,为精神而文,乃是大气之作;另一方面还要注意:

要善于“化大为小”——哲理生活化、内容具体化,切入点小而准。

江苏卷:

命题者从自然的两极“山”与“水”切入,用优美典雅的语言勾勒出“山”和“水”的特点以及“山”、“水”给人的启迪,充溢着诗情画意,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考生在审读中得到美的熏陶。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内涵深刻丰富,具有较强的人文气息与哲学气质。

文题可作以下三个层次的悟读:

其一,自然意义上的山和水,确定山与水不同的内涵,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的熏染、影响;其二,运用象征或比喻,拓展“山”与“水”的外延,由自然山水而推及人事、性情、道德、文化意义上的山水,谈人格特征、谈人生感悟、谈文化思想;其三,撇开山水,提炼出哲学意义上的“稳中有变、动中有静”这样的话题,探究“沉稳”与“灵动”的价值区别,也可以藉此展现考生思维的深刻性、辩证性。

这三个层面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选择好一个切入点,依照一条确定的线索组织材料,突出中心与重点,一定可以使你的思想篝火明亮起来。

当然,江苏这个文题对文化积累不够或悟性不足的考生而言,无疑是一道难题。

有人认为必须写出材料中蕴涵的“变与不变”互为转换理念,强调材料中的“然而”是切题的标尺云云,还是把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混为一谈了。

由概括材料寓意来确定自己作文的主旨,这自然是安全迅捷入题的一种技巧,但思考要见深度,要有新意,也并不容易。

如同北京卷文题一样,考生如果能够“兼写两个方面”,例如扣住“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表述“变与不变”的哲理性或丰富多彩的人性,例如赞美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例如由水智山仁写到人的且智且仁或由水灵山稳写到人的且灵且稳,例如写水的灵动教人“柔”、山的沉稳教人“刚”,文章肯定又上了一个档次。

不过“只写一个方面”也能写出佳作,例如立意来自材料,写一篇有关“仁者乐山”或“智者乐水”的散文,例如立意来自话题,写一位有“山的沉稳”的父亲,仍然能够立意深刻、意境深远、感人肺腑。

就整体而言,江苏作文题目是一个有层次、有品位、充满活力、蕴含生机的题目,但也有不足之处:

1、说是话题作文,实际上又不符合话题作文的命题规律,提供的材料有意无意地成了制约写作的重要因素,写作难度比较高,作为竞赛题似乎还可以。

2、“给材料”与“给话题”之间缺乏必要的过度性的语段。

话题的重心是“灵动和沉稳”,而材料的重心是“变与不变”,使考生难以协调和适应,似乎有“话”无“题”了。

因而有不少考生反映考试时找不到真切的感觉,也不大明白立意的倾向,只好在镣铐的束缚下尽量跳出美丽的舞蹈了。

湖南卷:

湖南卷的作文话题是“家庭教育”。

命题者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情况基本肯定,但又指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是我们应试构思的大概框架。

命题风格朴实、内涵丰厚,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现实性;尤其是审题上不为难学生,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

在这里,“家庭”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没有比喻或象征的含义。

确实,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也很重要,这是一个长期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又是一个改革开放以来漏洞百出问题多多的社会热点。

学生是家庭的重要成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高中生,对家庭教育都有真切(或幸福或痛苦)的体验,因而可用材料丰赡充裕,切入角度可大可小,构思可虚可实,关键只在于选定一个中心深入述说。

阅卷之后发现,完全偏离话题的文章极为

少见,考生的失误比之于往年大为减少。

当然,明显虚构、宿构和“移花接木”之作在所难免。

写这篇文章,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材料中有肯定也有否定,这就要求有辩证思考,一分为二分析问题。

考生最好是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来感悟这个问题,就会有特殊的感受。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命题人似乎有这样的意图:

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教育孩子也有发言权。

然而,考生的作文却不能成人化。

湖北卷:

材料中的故事似乎是一个寓言,“买镜”可以说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虽然是“寓意型”话题作文,但是寓意比较浅近,审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

题意的核心关系到人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方法的问题,问题的本质是我们怎样对待自身的缺陷,要勇于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命题的意图似乎在于引导理性启蒙和人格塑造,话题可以论及个人、论及国家、论及民族甚至论及全人类,因而从写作技巧上讲,“买镜”可以换成“自我认识与他人评价”之类的话题,这样考生在审题时就不会“遭遇”人为的无谓的障碍。

“买镜”有两种情况:

买明镜与买昏镜。

它体现的是做人的学问、做人的艺术,可以看出做人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要买模糊镜子的人看来是不多的。

但是,自命不凡、自我感觉太好,因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希望“模糊”的人,却真的还不少呢!

顺着这个角度写下去,似乎可以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这道文题的不足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

1.材料老套、沉闷,立意受限制,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很难有自由发挥的空间;2.材料表述比较繁杂,不少考生反而无所适从,有的考生干脆以“镜子”为话题了;3.跟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的某些语段极为相似,似乎和思想政治、伦理道德说教若即若离;4.命题有模仿2002年台湾国文考试题目《对镜》之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