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诗经》两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1647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诗经》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4 《诗经》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4 《诗经》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4 《诗经》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4 《诗经》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 《诗经》两首.docx

《4 《诗经》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诗经》两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 《诗经》两首.docx

4《诗经》两首

第二单元 诗 歌

4 《诗经》两首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

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

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叙述手法和结构方式的能力。

可以看出,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手法,结构上具有《诗经》的共同特点——重章叠句,这可从《氓》《采薇》中看出。

答案: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首诗的内容比较明显,最后一句采用了夸张手法,能点出写相思之苦这层意思即可。

答案: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情诗,是一位多情女子的内心独白。

女子的情感细腻婉约,暗含幽怨。

首章既点明姑娘心仪的对象是一位年轻的男子,又表露了姑娘对他的一往情深:

“那个衣着青衫的士子呵,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

第二章只是换了几个词,男子形象由“青青子衿”改为“青青子佩”。

“君子佩玉”,古代男子衣服上都有饰物,诗人选择男子身上的饰物,近距离描绘了男子的形象:

“那个佩玉的士子呵,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你。

”后两句哀怨进了一层:

“即使我不能到你那里去,你怎么不到我这里来看我啊?

”第三章把女子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

她在城楼上踟蹰不安,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终于发出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叹。

《子衿》善于以层层推进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钱钟书曾指出:

“《子衿》云: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子宁不来?

’”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二)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3~4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3.这首诗每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从形式上(问答式的句法)和内容上(无数战士不可遏止的愤慨)来回答。

答案:

每章的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对话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这样,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4.这首诗是如何运用“赋”的手法的?

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赋”的表现手法,其次要注意题干中“如何运用”这一关键词,切勿答非所问。

答案:

这首诗,每章第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分别突出“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整首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抒发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

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润州听暮角①

[唐]李涉

江城②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注】①文宗时,诗人曾被流放康州,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

②江城:

临江之城,即润州。

5.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意象?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根据诗句可以分析出相关意象,第二问的回答,需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

答案:

典型的意象:

号角、江水、沙漠、鸿雁等。

营造了一种荒凉与寂寞的意境。

6.本诗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请具体分析其以景传情的写法。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

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概括,诗人巧妙地借助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思归之情,做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答案:

诗的前两句巧妙地借助幽怨的边声和茫茫的江水,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做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后两句借写鸿雁受惊吓腾空远飞,表达自己远离家乡、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进一步寄托更强烈的思归之情。

(意思对即可)

【作者介绍】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

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人。

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

后出山作幕僚。

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州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

著有《李涉诗》一卷。

存词六首。

【诗歌鉴赏】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练,耐人寻味。

一、二句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

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

三、四句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

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

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

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

每一物象,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情思含蓄,意境深远。

二、语言运用

7.对下面这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要求:

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

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

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但不可改变句子原意。

答案: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8.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概括香港“占中”闹剧的危害,每点不超过10个字。

中新社雅加达10月18日电 印尼《国际日报》18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称,香港“占中”闹剧持续之久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容忍度,它的恶劣影响将需很长时间来弥补。

“占中”发起人、主力和幕后操盘手的主要“武器”就是争取更大范围的民主,可事实上这样一个扰乱社会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民主的伤害。

事实证明,“占中”闹剧持续以来,大量香港市民的基本权利被无形中剥夺,这包括正常营业、道路使用、公共场所自由游览、公共交通使用、正常工作、言论自由等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公然被践踏是香港社会几十年来甚少发生的事情。

文章还指出,“一国两制”中提出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央政府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承诺,可是一小撮险恶用心者将政治黑手伸向香港,目的是搞乱中国。

这显然不利于整个香港的长远发展。

香港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国际社会形象向来是上佳的。

如今的“占中”闹剧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旅游业、金融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占中”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动荡,使得投资者顾虑香港的投资环境,将在不短的时间内挫伤香港的发展潜力。

“占中”闹剧已让全港人民愤怒,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它的恶劣影响。

真正的民主顾及大部分人正常而幸福的生活,“占中”闹剧已经变得越来越自私、无理而引人厌恶了,希望香港早日走出这一泥潭。

①“占中”闹剧 

②“占中”闹剧 

③“占中”闹剧 

解析:

先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再给材料划分层次,最后概括每层意思即可。

注意题目要求“每点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①(“占中”闹剧)践踏了民主和人权。

②(“占中”闹剧)破坏了“一国两制”。

③(“占中”闹剧)有损香港国际形象。

三、创意微写作

《采薇》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将征人来时风光与归时景象做了对比描写,情景交融,被推为千古名句。

请描写诗中征人归家时的情景。

要求:

(1)符合原诗诗意,侧重心理描写。

(2)使用第一人称和比喻修辞手法。

(3)200字左右。

写作提示:

注意审清题意“侧重心理描写”“第一人称和比喻”“200字左右”,根据题干“将征人来时风光与归时景象做了对比描写”的提示,将诗句中景物生动描写,但不可过多展开,要将“我”归来时的心理描写作为重点,这要根据全诗内容、主题来合理想象。

答案:

(示例)想当年我出征的时候,杨柳婀娜多姿,柔美的枝条拂过我的衣袖,仿佛是父母兄弟的手要留住我的脚步。

现在我回来了,大雪如飞絮般飘飘洒洒纷纷扬扬。

道路泥泞难行,我又渴又饿。

看那远处渐渐清晰的村庄轮廓,那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啊。

生我养我的土地,生我养我的父母,你们望眼欲穿,也是在一日日一夜夜盼望我的归来。

我九死一生,满身伤痕孤独地回来了,而和我同乡的战友却埋骨他乡。

多年的征程就像这脚下难行的路,多少辛苦,多少悲伤啊,没有谁知道我的哀痛。

四、知识讲堂

如何进行心理活动描写

1.直接描写心理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

请看契诃夫的《穷人》中女主人桑娜要抱养邻居的孩子时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间接描写心理

(1)借助梦境或幻觉描写心理。

梦境或幻觉能表现人物思想愿望,显示人物思想变化的曲折过程,寓意含蓄。

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描写:

她又擦了一根。

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

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2)借助外在活动描写心理。

有时可通过对人物的外在活动(如行为、语言、神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

一个人的思想波动,往往能够从人物的言语神态中表现出来。

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

例如: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

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

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地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3)用景物折射心理。

人物的性格、情绪一般都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

古诗文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心,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之感,这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