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1362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

出卷人:

姚万波审卷人:

沈景崧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

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

①颁布“解负令”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③设立四百人会议④设立陪审法庭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解负令”的颁布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

A.奴隶对人身自由和权利的反映   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C.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D.工商业奴隶主对奴隶的需求

3.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

A.选举    B.世袭    C.公民轮流担任 D.抽签

4.“四百人会议”( )

A.是长老会议的常设机构,具有预审提案、准备决议等职责

B.实际上掌握了全国的最高司法权

C.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统治权

D.削弱了长老会议的权力,并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5. 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你不可能看到公民。

A.正在抽签选举民众法庭的审判员

B.步行进城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正在公民大会上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6.下列材料所涉内容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第一等级:

500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以担任国家的执政官、司库。

第二等级:

300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他们可以担任国家的执政官。

第三等级:

年收入在200麦斗以上,称为“牛轭级”,他们只能担任低级官吏。

第四等级:

200麦斗以下,统称为“日佣级”,他们与国家的一切官职无缘。

A.按土地收入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

B.一部分地位很高的贵族,由于其经济状况有限,被划分在三、四等级

C.有利于雅典从贵族制向民主制的发展,从而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7.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商鞅在变法中注重从树立法律权威、规范国家制度和制定刑罚体系三个维度塑造秦国体制,这表明秦国

A.确立依法治国理念  B.建立统一政治实体C.树立天下一统观念  D.致力完善法律体系

9.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

A.改革的内容 B.改革的方式 C.改革的性质 D.改革的成果

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1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2.商鞅变法后,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4.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镇压人民的反抗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

15.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A.背诵诗赋辞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16.北宋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17.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18.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19.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颁布《农民改革法令》和《1861年2月19日宣言》后,农奴们

A.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B.通常取得了高于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的份地

C.购买份地的赎金全部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D.自法令颁布之日起即可赎买土地

20.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

“(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      B.表达了地主的愤怒

C.强调了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D.揭示了改革的性质

21.毫无疑问,亚历山大二世改变了农奴的命运,他被人称为“解放者”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和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位“解放者”是

A.玻利瓦尔  B.林肯    C.拿破仑   D.明治天皇

22.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A.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B.“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C.农民不得不重新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D.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

23.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农奴的是

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一世 C.亚历山大二世 D.尼古拉一世

24.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B.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C.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D.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25.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26.明治维新后,日本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最先侵略的国家或地区是

A.台湾    B.朝鲜    C.菲律宾   D.琉球群岛

27.日本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根本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强硬态度  B.综合国力的增强C.人民的要求 D.中下级武士的作用

28.有学者认为: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预示着后面会有更加猛烈的风潮……”。

据此得出的结论最为准确的

A.戊戌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B.戊戌变法促成了革命思潮的萌发

C.戊戌变法使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资产阶级的普遍质疑D.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29.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30.有人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B.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31.《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32.黄仁宇说:

“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

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

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

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性格怯懦  B.清朝祖制  C.君主制度  D.宗法制度

33.“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由此可见谭嗣同意识到戊戌变法在本质上是一场

A.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自上而下的爱国运动

C.以死明志的正义运动       D.救亡图存的启蒙运动

34.“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国民革命运动

35.为为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将下列哪些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了起来(    )

①设议院 ②开国会 ③定宪法 ④废八股取士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36.【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甲午战争失败,光绪亲政,似乎机会正在眼前。

这个时候正是康有为崛起并有条件改造清廷,以变法而求国家富强之际。

可惜,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仍堕入传统政治旧窠,以人事纠缠与冲突而告终。

                   ——摘编自李鸿谷《戊戌政变及代际断裂——梁启超》

材料二 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康有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有条件改造清廷”的活动的。

(5分)材料一将这一活动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什么?

(4分)

(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从中国社会本身”解释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6分)

3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明治政府从1868年到1911年共制定了50项以上直接关于教育改革的法令……尽管当时财源拮据,但对教育的投资却是最多,明治末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3%。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号召“自今之后,众庶人民,无论华士族与农工商,至其妇女子,必期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1873年又实行《学制》增补,制定矿山、农业、商业、各种实业学校的《学则》,开始兴办实业教育。

1886年又设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

1886年政府颁布《师范学校令》,把培养教师放在和培养国家领导人同等重要的地位。

1890年政府规定,凡工作十五年以上者可享受终身养老金,死后其家属可享受一定的补助。

1899年颁布《小学校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政府每年从国库中支出100万,作为教师的教龄津贴和特别薪用。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6

(2)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6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3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文科第五次周测历史卷(三)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A    2.C    3.D    4.C    5.D    6.C    7.B    8.B    9.C    10.A    11.B    12.C    13.B    14.B    15.C    16.B    17.B    18.D    19.A    20.A    21.B    22.A    23.A    24.B    25.B    26.D    27.B    28.B    29.D    30.A    31.B    32.C    33.D    34.C    35.D    

36.

(1)背景: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皇帝亲政后,面对危局产生了变法图强的思想。

原因:

顽固派和维新派的争夺与斗争。

(2)封建制度根深蒂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当时中国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整体上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考生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37.

(1)特点:

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资力度大;重视基础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2)维新派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启示:

学习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梭伦改革对旧贵族的“严厉”指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限制旧贵族的措施,①②③④项均符合题意和史实,故选A;⑤主要是为了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故选A。

 

2.本题考查的是梭伦改革的相关史实,以及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负令》就是为协调公民中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从而达到巩固统治,而颁布实施的;当然,不能够忽略的是,《解负令》的颁布,是雅典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

由此可见,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旨在学生再现再认和识记与理解历史基础的能力。

梭伦改革首创陪审法庭制度,规定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ABC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可排除。

故选D。

4.本题考查索伦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索伦设立的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统治权,C项说法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的机构应该是陪审法庭;D项是公民大会的职能。

故选C。

5.本题主要考查对梭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均符合梭伦改革的史实;D陶片放逐法,出现在克利斯提尼时期,所以D不可能发生在梭伦时代,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6.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依据材料财产等级制度的推行,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它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故选C。

7.本题考查战国至秦汉的军功爵制,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材料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中重大变化,自耕农阶层发生变化与爵制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有助于官僚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材料无从体现,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双向流动”,故D错误。

故选B。

8.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商鞅变法是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原则,与封建专制制度不符,故A项错误;从“注重从树立法律权威、规范国家制度和 制定刑罚体系三个维度塑造秦国体制”,可知商鞅通过三个维度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建立统一的政权,故B项正确;商鞅采取的是政治措施,而不是树立思想观念,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完善法律体系只是商鞅改革措施的一个方面,故D项错误。

故选B。

9.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社会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市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改革;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则是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过渡,在各诸侯国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

综上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改革的内容、方式与成果均不是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不同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故选C。

10.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封建经济的建立对封建化起决定性作用,“废井田,开阡陌”,促进封建小农经济发展,随之引起一系列上层建筑的变化,故A正确,BCD排除。

故选A。

11.本题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为依托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两个关键词“战国时期”和“直接动力”。

战国时期,诸侯连年混战,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迫使各国不得不进行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

A项是变法的根本原因;B项是直接动力;CD都是原因,但不是直接动力。

综上,故选B。

12.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记忆和理解,在商鞅变法中为保证国家的税源充足,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建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使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

商鞅变法

点评:

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

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1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据所学知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明显符合题意;“颁布均田令”促进了农业化;“迁都洛阳”虽不是具体汉化措施,但体现了政治中心南移对鲜卑族封建化的推动和影响,也符合题意。

“整顿吏治”不含有封建化的含义。

综上所述,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14.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和理解。

联系所学知识,保甲法是: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以此来加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军事储备。

结合材料“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可知,王安石的目的是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故选B。

15.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宋神宗熙宁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可知,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故选C。

16.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以及学生运用一定的史学理论,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A是无关项,排除;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CD是具体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通过以上分析,排除ACD,故选B。

17.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百姓服役影响了生产,国家制定募役法,规定由州县出钱雇人服役,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钱越多。

这既打击了官僚贵族特权,保障了农民生产时间,又增加了政府收入,故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

18.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要结合北宋初期的改革所造成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进行分析;A、C两项的叙述不符合常理,B项降低了北宋初期中央集权的作用;综上所述,答案选D。

19.本题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B项表述错误,应为“低于”;C项“全部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的说法错误,农民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至25%;D项错误,两年后才进入土地赎买阶段。

故选A。

20.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目的的掌握和准确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改革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A符合题意;BC不符合材料主旨;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故选A。

21.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美国南北战争相比较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变了农奴命运的改革指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

玻利瓦尔(1783—1830)是南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时间不符合,排除;林肯1861—1865年领导并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解放路黑人奴隶,B符合题意;拿破仑是法国著名的历史人物,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治天皇1868年开始领导明治维新,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解放者”不符,排除。

故选B。

22.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四个选项都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题干要求是“主要体现”。

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

1861年改革后,农奴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还要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故选A。

考点:

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

点评:

从背景、领导者、改革焦点看俄国1861年改革的不彻底性:

从背景看,改革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有很大关系,而当时俄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并不突出,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要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从领导者看,这是一场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上是要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从改革焦点看,是要解决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的问题,即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农奴主的阻力,也就必然会维护封建农奴主的利益。

23.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现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其主要局限性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

所以选A。

24.本题考查日对外扩张的计划,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学者主张并非政府决策,故CD错误;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显示的信息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一致,一共分六步:

吞并台湾、吞并朝鲜、吞并满蒙、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称霸世界,故B正确。

 故选B。

25.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日本人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