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转载.docx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转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转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转载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转载)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①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②,右擎苍③,
锦帽貂裘,千骑④卷平冈。
为报倾城⑤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⑦云中⑧,何日遣冯唐⑨?
会挽雕弓⑩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⑾。
【说明】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
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
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这首词是东坡对温庭筠、柳永为代表的传统词风的挑战,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注释】
①老夫——苏轼自指,实际苏轼当时年仅四十。
②黄——黄狗。
③苍——苍鹰。
④千骑(jì)——形容随从之多,也暗指知州身份。
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知州略等于古之诸侯。
古制:
“诸侯千乘”。
⑤报——报答。
倾城——倾动一城之意,犹如说“万人空巷”。
⑥孙郎——即孙权。
郎,古代少年男子的美称。
孙权当时是封建诸侯,这里作者借以自喻其太守身份。
孙权曾亲乘马射虎示勇。
⑦节——兵符。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⑧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
⑨冯唐——汉代人。
汉文帝时,云中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劝谏,文帝听了他的话,并命他持节去赦魏尚的罪和复魏尚的职。
这里作者以魏尚自况,希望朝庭用他守边。
作者正当壮年,所以上句说:
“鬓微霜,又何妨!
”
⑩会——应当是。
挽——拉。
雕弓——有彩绘的弓。
⑾天狼——星座名,象征侵略。
这里指西北与宋朝为敌的羌族(西夏)。
赏析一: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
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委曲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二:
总觉得用"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这些词来形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似乎还是不够表达出词中散发出的那种难以形容的气势,惟有用"千古绝唱"来给这首豪放词一个定位。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
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
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
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词中表现的其非凡的英勇气质,也表达了为国家效命的深切意愿。
全词可分为上下两阕。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放的思想。
上阕主要写描写出猎的盛况。
起句陡兀,"老夫聊发少年狂",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以"老夫"自嘲,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腾,腾空越野,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下阕由实入虚,就个人情绪,抒发感怀。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的万丈雄心从未消失的英雄本色。
但是,隐藏在这种雄心壮志背后的,是苏轼对自己怀才不遇,年华老去的慨叹。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
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辽和西夏。
此处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南宋胡寅曾经说过:
"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江城子·密州出猎》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赏析三: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
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赏析四: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的是一次出猎活动。
我们设想,密州那样一个穷郡,连州衙都会年久失修,春荒时节太守尚且要食野菜,那么太守偶尔一次的兴之所至,其规模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但在苏轼的笔下,这次出猎不仅有规模,而且有声势。
你看,有牵猎狗的,有架猎鹰的,更有旗帜、号角,加上众多的坐骑,人喊马嘶角鸣,这分明是一次军事演习。
至少在苏轼的心里是这样看的,否则他不会用自嘲的语气说自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本来在那时,士大夫流连诗酒、斗鸡走狗并不稀奇,许多附庸风雅的人还要百般标榜自己,大可不必为一次出猎自责。
实在是因为在苏轼的心中,那曾经的万丈雄心从来就不曾消失过。
在积弱积贫的当时,一个有责任心的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要挽狂澜于既倒,不仅要建文功,还要带兵、靖边、为国净胡沙。
何况宋朝本身就是文人带兵,在苏轼的心里,是否也一直有着将军梦,我们不得而知。
但在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里,苏轼所描写刻画的确实是一位会骑马、能射箭、豪情干云、有大将风范的太守形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豪放的,不过豪放中更多爽朗和自许,还兼杂些许怀才不遇、英雄老去的慨叹。
这与他后来写的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格调一致。
但此时的苏轼毕竟只是小遇挫折,心中尚有许多希望,对未来仍可做出许多计划。
冯唐至八十岁始受重用,而苏轼此时年刚满四十,因此他自嘲中有自许:
总不会让我到冯唐那么一把年纪再委以重任吧?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而到黄州,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依然豪情不减的风格中,已然有了一抹不能化解的沉郁。
面对大江大山,缅怀英雄故迹,慨叹个人遭际,那时又是十年过去,“早生华发”的自伤与“鬓微霜,又何妨”的洒脱已不可等同而视。
自许没有了,茫茫浩叹,只能与那一樽水酒一起,酹洒江天。
那时情感,又怎是“豪放”一词所能概述的!
世人不知,只谓苏轼豪放,殊不知这豪放中也有这多分别。
赏析五: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所写。
当时由于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变革,苏轼在朝中很受排挤,已不是初出道时的那种春风得意。
当初宋仁宗审完进士试卷后,曾极兴奋地对皇后说:
“我为儿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
”那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与他一起中第的弟弟苏辙,加上他们那位有战国纵横家遗风的父亲苏洵,成为了焦点人物,一时之间京城中无人不说苏氏父子。
那时的苏轼,定然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
他当然知道国家积贫积弱需要整治,他曾在多篇文章中分析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各方面危机四伏的情势,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革新弊政的要求,但他的思想与王安石的新政方针发生了分歧。
在这次变革中,苏轼所采取的是一种保守的态度,因而在新党占上风的朝廷里,他感到处处掣肘,于是再三申请外调,于是便有了担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地方官的经历。
密州在苏轼的创作史上,绝对应该被大书而特书一笔的。
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超然台记》、《水调歌头》等诗文,他的两首为世人所熟知的《江城子》也写于此。
赏析六:
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刚刚四十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但是“老夫”并不服老,“牵黄”、“擎苍”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
“亲射虎,看孙郎”是“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作者苏轼在这里是以历史上的英雄孙权自比。
“鬓微霜”与开端“老夫”照应,“又何妨”表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
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所以他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显然是把目标瞄准了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国。
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
这首词由描写打猎场面引向抒发爱国豪情,把打猎习武与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
这一思想内容,在同时代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它无愧是苏轼词中的名篇,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七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
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
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赏析八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
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天狼星,这里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赏析九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外任密州。
据《东坡纪年录》:
“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则其创作背景可知。
其集中另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一首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是与这首《江城子》似曾相识的,大约是作于同一时期。
而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显然是对自己这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的“自是一家”之作颇感自豪,其主动拓展词的题材和风格,对于丰富词的表现内容、提高词的传统品位,都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这大约也是苏轼面对诸家讥评他“小词如诗”、“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而要非本色”(陈师道《后山诗话》)等,而能谈笑自如、不以为怀的深层原因所在。
词写狂态、狂意与狂情。
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
起三句写自己,“狂”字是核心,“左牵黄,右擎苍”两短句极富意兴,盖“狂”虽是聊发,却未尝不名实相符。
“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十拍子》)苏轼自认为老的狂夫是特别能解出“狂”的精神真谛的,故他虽不满四十而自称“老夫”,确有一种解人惟我的意味在里头。
这是需要另具只眼来审察的。
三、四两句写随从装束及行阵之壮观,“卷”字极为传神。
平冈即《祭常山回小猎》诗中提到的黄茅冈,其地起伏如浪,故千骑奔过,如席卷覆。
这两句意兴承起三句而来,盖随从千骑也受苏轼感染,豪情顿出。
歇拍三句又折回自身。
为了报答倾城出动随太守(即苏轼)的热情,苏轼也要像当年孙权乘马射虎一样,亲自射杀老虎,以逞自己豪兴,谢百姓热情。
上阕渲染出猎的景象,从行猎者到观猎者,无不以一“狂”字统摄意趣。
下阕从猎后饮酒高歌写起,抒发了由出猎之豪情转化为为国效力的爱国热忱。
其意兴仍是承“狂”字而来。
且因为酒酣,胸胆便特别开张,以至于把鬓发微霜的现实置之脑后了。
实际上也是把自己与王安石新法的矛盾掷之一旁。
只希望自己能像当年固守云中的魏尚一样,在受到打击后能重新受到重用,报国之志尤为恳挚热切。
煞拍三句揭示全词主题,表示自己会像挽拉雕弓如满月的壮士一样,将西北边陲的辽和西夏等侵略者赶出国境。
所以这首词不是一般的少年狂气的发泄,而是内心深处借狂放之气流露出的至性至情。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从熙宁三年到七年,辽和西夏数次南侵,北宋政府割地赔银,丧权辱国,使大多数知识分子义愤难平。
故苏轼借出猎的这一番豪兴,将深隐心中的素愿和盘托出,其“狂”字下面显露的民族赤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作为苏轼早期的一首豪放词,除了作者所描写的壮阔场景和飞扬意趣,让读者在传统婉约词风中耳目一新之外,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形象地展现了从出猎到酒酣抒怀的过程,为全词豪放开阔的情感基调增添了色彩。
难怪苏轼自赏如此。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