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111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docx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

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目的:

巩固和扩大统治。

(2)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

(3)主要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5)实质:

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等级制度

(6)影响:

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

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实质: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2)核心内容(特点):

①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政治权力——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

周王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②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只有周王是绝对的大宗。

③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3)作用:

①当时: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维护贵族集团的世代利益稳固内部统治);②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认祖归宗”、“尊祖敬宗”等。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朝的统一

(1)统一战争的时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过程: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谐音:

喊赵薇去演戏)

(3)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皇帝制度的创立与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总揽全国的政行、司法、军事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调动军队等)

(2)“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3)实行严酷的法律。

3.郡县制——地方官制

(1)建立过程: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

(2)构成:

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

②“县”隶属于郡。

县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③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作用:

①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管理,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3.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历史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秦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消极作用:

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

表现在: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科技进步等。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

(1)背景:

汉武帝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频繁更换丞相。

(2)形成:

①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参议要政;②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议机要。

这样决策机构“中朝”形成,又称“内朝”。

于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沦为执行机构。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2)六部: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意义: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朝分割相权措施

①设置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②为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③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④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古代王朝的监察机构

(1)秦朝: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中央:

御史大夫P10;郡:

监御史P9)

(2)西汉:

①地方: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

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代: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

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

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6)评价: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察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消极: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检察体制的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2)先秦:

实行“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如西周宗法制)

(3)汉朝:

实行“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4)魏晋南北朝:

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一种,“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5)隋唐到清朝(1905年):

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意义: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6.元朝的行省制度

(1)设置:

①地方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简称行省,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②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二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运行:

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②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④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⑤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

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7.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中央:

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

②地方:

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的内阁

(1)废丞相——内阁设立的背景:

①原因、目的: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威胁皇权的教训,正式下令废除丞相职位,以加强君主专制。

②过程:

废丞相,权归六部,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中国宰相制度被永远废除。

③影响:

君主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内阁: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内阁的职责及地位:

①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人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②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4)内阁的影响:

①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②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设置:

①时间:

雍正年间;②目的: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职权:

①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②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③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影响:

①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②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4.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脉络和趋势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趋势:

①中央:

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②地方: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②中国处于清朝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③直接原因、导火索:

林则徐虎门销烟。

2.从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签订条约

危害或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

英法俄《北京条约》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1)主要内容:

①割地:

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

2100万银元,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

④协定关税: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2)影响:

①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④中国革命的性质:

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主要内容

危害

①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①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白银2亿两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④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5.《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主要内容

危害

①赔:

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①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