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0437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

《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docx

河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集锦

(04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05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答案

(1)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

作者春天经历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景。

作者站立在宜阳城头观赏景致,只是城下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接着写远处,“涧水东流复向西”,清冷冷的山泉没有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

三、四句更进一步,继续写景。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经过了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欣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谢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像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

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是以乐写哀,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

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虽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却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06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

(1)示例一:

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

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

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

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第一问:

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

示例: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06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

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3.(0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

(1)示例一:

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

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

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

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第一问:

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

示例: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0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0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

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作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8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归去!

  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

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

(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

(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

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像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像。

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

眼前所见,惟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

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

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了。

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

“宿鸟”应上“黄昏”。

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

“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

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6.(09年全国I\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⑵同意:

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

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

“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

  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解析第一问:

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

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

“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

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7.(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

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第二题考查诗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

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

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

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

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

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

“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

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

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

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

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

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

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

“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

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

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10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3分)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1年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3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

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給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暝”,日暮,黄昏。

“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夜深”。

根据这

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

“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

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

具体体现在何处。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

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

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

可)

【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答出作者

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

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

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2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3年新课标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蘋洲烟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5分)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6分)

13年新课标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5分。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