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退休高校最美教师师德优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格式模板六篇.docx
《最新退休高校最美教师师德优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格式模板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退休高校最美教师师德优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格式模板六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退休高校最美教师师德优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格式模板六篇
2020年最新退休高校最美教师师德优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格式模板六篇
【篇一】
年过九旬的**教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38个春秋,对青少年怀有深厚的感情。
1987年他退休后,义务教育青少年,不图名利,乐于奉献,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退休后,**教授自愿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任务,深入校园和社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他先后义务为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作“论昆虫世界与你们的期待”“现代青年必须具备的素质”“爱国与成才”等教育报告60多场,听讲学生达9000多人次。
他作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使学生立志成才,**教授收集那些通过奋斗而成才的真人真事,自费编印《事业成功之四要素》《名人成才故事》等资料1000余份,发给大学生和中学生,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他还深入学生之中,和学生促膝谈心,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考研等方面有什么问题,都喜欢向他求教和咨询,有什么难事都愿意向他倾诉,他都竭尽所知给予解答。
信息学院有一名男生失恋,精神恍惚,心里非常痛苦,课听不进去,寻求他帮助,**教授经过多次耐心劝说和开导,使该生从苦恼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精神,努力学习。
像这样的事例很多,他先后帮助过100余名学生走出人生低谷。
植保学院一名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热爱,整天埋怨,学习不努力。
郭教授得知后,给该生讲解植保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使该生对所学专业逐渐产生了兴趣,发奋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
其父母非常感激,特意到郭教授家致谢,感谢他对孩子思想上的关怀,精神上的鼓励。
**教授不忘初心校内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还帮助校外学生成人成才。
他和校外一些中学生结成忘年交,自费给陕西、黑龙江、湖南等地学生寄学习资料和励志书籍,写信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孟超是**区张家岗村一位农民的子弟,他上初中时经常帮助父母在学校附近的蔬菜市场卖菜,**教授看到后就把孟超叫到自己家里,给他讲名人成才的故事,发给励志资料,鼓励他好好读书,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在郭教授的指导和激励下,该生刻苦学习,考上了西安财经学院,后被国家招收为飞行员。
孟超说:
“没有郭老师,就没有我的现在。
”**教授先后帮助8名中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使他们走上了工作岗位。
有的学生成才后,对郭教授感激不尽,常写信尊称他为好爷爷。
**教授生活十分俭朴,学校分配的64平方米房子并未装修,家具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一个人造革手提包用了二十多年,补了又补,仍舍不得更换。
但他时常关心贫困地区的学生,并向他们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当我国南方发生水灾、四川汶川等地发生地震后,他慷慨解囊,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和学校。
本校食品学院大四学生王寒碧,因家里经济困难,不能按时交纳学费,他得知后资助1000元。
生命学院强慧妮同学,家在陕北农村,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弟弟也在上大学,父亲又有病,家庭十分困难,郭教授先后资助4000多元,帮助她完成了学业。
有的贫困学生到偏远的地方找工作或实习,经济紧张,他就给每人资助200-300元,作为路费。
近几年来,他先后资助过11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15000余元。
他说:
“我资助学生是助人为乐,不图什么回报,只要学生成人成才,我心里就快乐和欣慰”。
**教授把义务教育青少年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三十年如一日,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2008年和2010年他两次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
【篇二】
今年国庆长假前一天,记者来到**上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县张堡村白菜育种基地时,远远望去,一排排绿油油的大白菜正在茂盛地成长。
81岁的著名蔬菜专家**如数家珍,介绍自己近年来培育的10余个品种。
这些郁郁葱葱的白菜,倾注着**对科研事业的热爱,更见证了她割舍不下的白菜育种情怀。
被人称为“白菜女王”的**,1959年从我校毕业留校后,1962年起从事蔬菜育种工作,从此就像菜农一样,和蔬菜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白菜育种,主持培育出的“秦白”系列大白菜至今已在我国推行30多年,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24亿元,占全国同类品种种植面积50%以上,并在东南亚、欧洲多个国家试种成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为白菜耗费半生心血的**退休了。
但割舍不下白菜育种的她想的是如何让老百姓春夏冬三季都吃上新鲜大白菜。
“过去人们没有菜,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储备大白菜,且白菜越大越好,可现在,家里基本都是三口之家,都希望大白菜小一点,一顿吃完一个。
”
根据市场需要,大中小结合,随着季节变化四季都能吃到新鲜大白菜,四季可种。
为此,**与**上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专业从事十字花科研究,在育繁推一体、商业化育种推广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
作为公司首席科学家,**又开始了自己熟悉的科研工作。
10亩试验地是从农民手里租的,土地板结,为了确保育种质量,**每年提前预定农家肥,培肥地力后才开始白菜选育。
每天,她骑着一辆半旧自行车,从**早出晚归,奔波于**的实验地。
2013年,10路公交车开通后,她才改坐公交,时间长了,连司机都认下了这个每天一趟在富海工业园下车的老太太。
2017年,公司买了小车,她的出行待遇才得以改善。
每年冬季,**都要带领助手从地里的几百个育种材料精挑细选,筛选出一二十个进入温室,春天时移栽到大田里。
“十字花科蔬菜是异花授粉作物,异品种间极易串花杂交,要保纯一定要从原种生产抓起,严格规范原良种生产程序。
”因此,每到人工授粉季节,**一定要亲临试验地,现场指导工人们用镊子拨开花蕾,按照操作要领,小心授粉,确保育种材料的纯正。
用助手宋放的话说,柯老师一到地里,眼里就只有大白菜,别的什么都忘了。
干起活来,更是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为了让大白菜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带领团队在大白菜小型化上下了大功夫,先后培育出“金66”“金春秋”“金夏秋50”“金夏秋55”“金秋70”“金秋90”等6个兼具春、夏、秋不同季节播种,涵盖早、中、晚熟及菜苔等多种类型的大白菜,全部通过陕西省新品种登记。
其中“金66”作为中熟一代杂种,生长期66天,以其甜脆独特风味和极佳口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欢迎。
此外,她还育成青菜品种3个。
学校离退休处组织的春游和秋游,**从来没有去过。
因为一年四季她确实不得闲,每年一次,专门到甘肃张掖“秦白”系列白菜育种基地,检查公司制种情况,确保种子纯度;试验地里的育种更是放不下,只要有时间,就要到地里转转。
就连回到家也有工作,由于试验地面积有限,楼房一层的小花园被**因陋就简,改建成了小温室,菜苔的种质资源圃就设在这里,几类菜苔的种质资源一行行整齐分布,错落有致。
就是在这不到一分的试验地里,**还选出了3个菜苔新品种。
“能干就要继续干,不能干了也要把我所学传授出去,让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
”
【篇三】
退休25年的**教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桌前度过的,他笔耕不辍,把自己毕生所学、所专不断凝练、升华,出版科普著作37本,仅2018年就出版了《香辛料作物实用栽培技术》《花椒优质生产栽培》《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三本书,为广大农民种植蔬菜提供了科学技术指导。
学校东南区家属区的老房子,老旧的家具、简单的布局,透露着**朴实、低调的品质。
走进客厅,一张书桌上密密麻麻摆满了书籍、手写的稿件,里面写满标记。
张老师老伴高伯贤笑着说:
“不好意思,桌子有点乱,不过他的书桌我不敢收拾,这些书本材料的顺序,全在他心里,只有他清楚。
”
2014年,**撰写的《花椒高产栽培新技术》出版,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他,一个人背着150本书坐火车到家乡华县,辗转回到乡里,把书免费分发给周边村子的乡亲,让大家互相传阅学习。
花椒种植在华县广泛普及离不开**老师的功劳,现在华县几乎家家户户种花椒,塬上塬下更是花椒林成片,远远望去,颇为壮观。
**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华县等地举办农民蔬菜栽培培训班7期,培训农民达300余人。
其中三分之二已经取得了相关农业技术职称,成为当地蔬菜种植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
问起**老师是否爱“逛”,张老师连连点头道:
“喜欢!
喜欢!
”再问他这些年“逛”过哪里,张老师想了片刻,回答道“泾阳农业合作社、三原蔬菜基地、宝鸡农业产业园……”无一不是和农业、蔬菜有关。
园艺、蔬菜既是**老师的专业,更是他一生所爱。
“希望明年再出三本书,在有限的生命里,把自己毕生钻研的学问写出来,为农业、农村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临走时,**表示。
【篇四】
三尺讲台,一间教室,一间图书室,几十个留守儿童,这就是**“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也是九十一岁退休教师**爷爷的家,更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家。
“爷爷给我过生日”
我叫**,今年18岁,现在是**幼儿师范学校一年级学生。
三年前,我刚考上初中时,但英语成绩较差,我就来到学校隔壁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希望通过叶老师的辅导,能尽快提高英语成绩。
叶老师看到我家困难,家又离学校远,就让我吃住在他家。
2016年的一天,妈妈主动给爷爷2000元作为食宿费用,爷爷硬是没收,于是妈妈就把钱转手给了爷爷的老伴叶奶奶,说孩子在这也不能白吃白喝。
爷爷听了很生气,说要是我收下这笔钱,你就给我回家。
叶奶奶把钱退还我,我也继续住在爷爷家读书,而且一住就是三年。
刚开始,我见到叶老师就喊他“老师”,他说,我这把年纪应该比你爷爷还要大。
第二天,我喊他爷爷时,他脆生生地开心地答应着。
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因为我出生前爷爷就去世了,看到别的小伙伴有爷爷心里又羡慕又嫉妒,心想要是我也有一个爷爷那多好啊。
因为我现在也有爷爷啦。
去年6月11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中午放学回来,看见爷爷很高兴地手拿一盒蛋糕。
我心里嘀咕:
今天爷爷拿蛋糕干嘛?
爷爷启发我:
“今天6月11日是什么日子?
”见我一头雾水,爷爷说“是你的生日。
”这时我恍然大悟。
爸爸妈妈都很少记着我的生日,除非我提醒他们,他们才给我买蛋糕。
可爷爷,真是个细心人,他曾看了我的身份证,就记下我的出生日。
真的,我很开心,因为有爷爷念着我,我很幸福。
时隔不久,我在江苏外婆家过暑假,忽然接到爷爷的电话,他说:
龙女,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
此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因为上次爷爷买蛋糕过生日,我说那是阳历,我都是按农历过生日。
没想到一个随口而出的无心话,让爷爷记在心里。
“爷爷给我过生日”,我感动得哭了。
爷爷为了与家长沟通,共同把学生教育好,就常常家访。
2017年的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到我家家访,由于我家在大黄州,乡下土路不好走,他骑车摔了一跤,第二天我见他右脸颊都青了,就问爷爷怎么回事?
他笑着说,你家路不大好走,我给摔倒了。
听到这话我又心疼,又倍感自责。
在爷爷的精心辅导下,加上自己的努力,去年我终于考上了学校,爷爷还给我买了一辆电瓶车,让我骑车回家方便。
我基本上每周到爷爷那看看他,感觉那跟家一样。
一次我没回去,也就没看他,后来他看到我,说:
孩子,爷爷舍不得你,你上周没来,爷爷挺想你的。
当时我心里特别开心,因为我有一个想我的爷爷。
“爷爷桥墩下呆一宿”
曾吃住在爷爷家的除了我,还有不少,杨鸿燕也是其中之一,她是我的学姐,1997年考入初中,在班上是语文课代表,爷爷见她身体不好,家又离得远,就和她父母说让她吃住在爷爷家。
鸿雁没有爷爷,她爸爸三岁时爷爷就去世了。
叶爷爷把她父亲当成干儿子,把鸿雁当作孙女。
每周五晚,爷爷就骑车把她送回村子,周日晚再接回来。
那时候,杨鸿雁长得不高,身体也不好,寒暑假去医院体检,也是爷爷陪着她。
去县城上高中后,杨鸿雁双休日就住在爷爷家,她说:
“初中和高中的六年,生活中的事情大多由爷爷来处理。
”
2003年毕业那年,杨鸿燕去南京做了鼻子激光手术,由于没做好,第二天,鼻孔大出血,情况非常危险,爷爷和村里人用长藤椅把她抬到路上,准备找车,可当地没车到南京,好在关键时刻来了辆南京的回头车。
当鸿雁手术做完醒来时,发现爷爷一晚都没合眼,一直陪在身边。
2003年,杨鸿燕考上大学,爷爷就送她去学校报名。
他俩乘汽车前往南京,然后由南京坐火车到宿州。
到达学校后,爷爷向杨鸿雁的辅导老师交代了一些情况,并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辅导老师每月写信,告知杨鸿雁在学校生活、学习等情况。
“当天下午,爷爷就坐车从宿州回到南京时,已经很晚了,这时南京到乌江的班车也停运了。
那天晚上,爷爷在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墩下呆了一宿。
”杨鸿雁流着泪,心里很内疚,说,那晚天气闷热,蚊子又多,爷爷穿着短袖衬衫,受的罪可想而知,这事还是她毕业后才知道。
其实爷爷完全可以住宾馆,可他没有,为了我们这些孩子,他省吃俭用,把节约的钱全部用在我们身上。
杨鸿燕记得,一天,爷爷跟杨鸿燕说,鸿雁,我有一件事和你商量,我在这没有什么亲人,一直把你当做亲人。
我想在百年之后,让你把我送回河北沧州老家。
当时鸿雁听后,内心不是滋味,只是无奈地点点头。
没多久,爷爷又特意告诉她说,我已经签订遗体捐赠协议了,以后希望你把我的遗体运送到蚌埠医学院。
鸿雁看爷爷说得轻描淡写,而鸿雁心里堵得慌,她觉得爷爷真正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
5年前,爷爷在一次家访中被电瓶车撞倒,从此,爷爷的身体越来越差,他还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因担心手术会失败再也不能站上讲台上,就一直将就着。
一天半夜,他一不小心跌倒在地,昏迷不醒,幸亏**学校的老师及时送他到南京医院就诊,一查竟是脑出血加脑膜炎。
起初医生说他年纪太大,没法治了。
学校老师恳求医生,说爷爷是“中国好人”,现在还替孩子们免费上课,医生才勉强同意做手术,但风险很大,成功率只有5%,“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医生告诫说,你的手术没三个月别想出院。
一听三个月不出院,爷爷顿时急得头上冒汗,这么长时间,那些孩子怎么办?
离开孩子,我的“伤”是不会愈合的。
但好人必有好报,爷爷的手术很成功。
本来住院需几个月,但住院第四天他就急着出院。
“孩子们需要我,我必须回家。
”医生拗不过他,就让爷爷在一张自愿提前出院的证明上签了字,才肯放人。
出院时,爷爷的头上还缠着纱布,伤口缝合线还没拆,根本不能走路。
爷爷先打电话给学校校长,让他来接,校长劝爷爷在医院好好休养。
爷爷不死心,又将电话打给他的南京学生。
那学生夫妻俩用担架把爷爷抬上车,一直送回家,回到“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回到我们身边。
我们看到佝偻着背,满头银发的爷爷头上扎着绷带,眼角上留着手术后的伤疤,忍不住放声大哭。
爷爷却笑着说,不要哭,老师不是回来了吗!
此时,爷爷身体虚弱,不能站立,我们心疼地让他坐下讲课。
很快,沉闷的小屋里又响起了爷爷那铿锵有力的声音。
爷爷的坚强,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一周后到南京拆线,医生说:
“你这个老头,我们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手术你四天就往家跑,你回家干什么呢?
”
“我不想在医院多呆着,我得早点出院给孩子们辅导,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
”爷爷说。
“该花的钱绝不小气”
奶奶虽然心地善良,但在一开始却不理解爷爷,觉得他太傻,上课不收费倒也罢了,又让我们免费吃住在他家,就常常数落爷爷:
你那三千块不到的工资能受得了吗?
可看到爷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这些孩子,奶奶被感动了,就主动帮着烧水做饭,铺床叠被,忙个不停。
为了让我们这些“小树”茁壮成长,爷爷不光教书,还要育人。
他经常带我们外出参观,开阔视野。
“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
”这是爷爷坚持的理念。
他还有个规矩:
每年带我们外出游学两次,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花的都是爷爷自己微薄的退休金。
“有一次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们看了都哭了。
”爷爷说,“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次印象都深。
”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作用,爷爷平时省吃俭用,出行靠自行车,每次骑车都要到离家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因为那里的菜便宜。
爷爷到南京给我们买学习资料,就把自行车骑到十多里外的公交车站,锁上车,再乘车赶往目的地。
爷爷的家还是三十多年前的老房子,没有装潢、没有卫生间、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爷爷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
奶奶不理解,抱怨说家里的煤炉漏气封不紧,我买个新的20块钱不到,你硬是叫我退回。
爷爷说,该花的钱绝不小气,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能花。
我们非常感谢爷爷,是爷爷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如果没有爷爷,我们可能中途辍学,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早早地学裁缝、理发,或者外出打工。
感谢叶爷爷——我们的亲爷爷。
【篇五】
**老师1999年从琅岐中学退休之后,仍心系教育。
关心学校,主动为学校发展建设出谋划策。
关爱青少年成长,积极参与关工委工作,15年来他尽心尽力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乐此不疲地参加学校各项德育文化活动。
担任琅岐经济区关工委副主任兼报告团团长,撰写演讲稿五十多篇,义务到中小学校做了二百多场报告,报告围绕爱国主义核心,联系马尾新城建设、琅岐大开发热潮,紧扣青少年生活与思想实际,并通过自己辛苦拍摄的VCR、照片展示,生动形象,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老师情系社会,发挥余热,努力为社会服务。
他创建的琅岐互动网已有八年之久,坚持主旋律,热情宣传琅岐乡土乡情、社会发展,在琅岐乡亲乃至美国琅岐华侨华人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受到广大群众和领导的好评。
**老师先后被评为福州市教育局“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马尾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先进个人”、“马尾区十佳志愿者”和福建省民主同盟“先进盟员”等。
2013年,他还被福州市公务员局评为“福州市先进退休干部”,事迹编入《银色风采》专辑;在福建省关工委成立30周年之际,他又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事迹收录《最美夕阳红》专辑。
**老师退而不休,无私奉献,他片片夕阳映红了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值得我们尊敬与赞扬。
【篇六】
**,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大学退休教师。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33年如一日,关爱藏族学生,帮助学生近万人次,将自己收入的近1/3用于这项事业,被藏族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阿爸”。
他经常说,西藏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尤其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本地人才。
只要能让孩子们成才,自己做什么都愿意!
**用他的行动,树立了爱心助学的榜样,书写了民族大爱的感人事迹。
1978年,**夫妇从西藏阿里调到**大学工作,当得知初到**的10多名西藏新生不适应**湿热气候,全身长满疙瘩,又疼又痒后,他和妻子千方百计帮孩子们寻医问药,最终解除了病痛,孩子们从此都叫他们“阿爸、阿妈”,并在学校藏族学生中流传。
1991年夏天,藏族学生尼玛次仁肺部大出血,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就在他丧失信心的时候,“阿爸阿妈”来到医院,像对待亲儿子一样,给他喂药、送饭、擦洗身子,给了他极大精神鼓励,最后奇迹般地痊愈了。
尼玛次仁毕业回西藏后,写信表示“一定要干出成绩来,给阿妈、阿爸看”。
2005年妻子去世后,已届古稀之年、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依然用各种方式延续着对藏族学生的关爱。
**近十所高校的10多名藏族同学,讲述杨老师的故事几乎一样:
进大学,就被杨老师接去吃迎新饭;逢年过节,邀请同学们与他团聚联欢;杨老师生活节俭,对同学们却很大方;大事小事,同学们总爱找他帮忙。
2008年初,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72岁的**被困在了湘西老家。
他内心十分焦急,“肯定有很多孩子回不了西藏,我必须回去看看!
”于是,他辗转多次、两天两夜没合眼赶回了**,从藏历年三十到初七,将滞留在**的藏族学生分批接到家里过年。
**珍藏着两样东西:
一本相册,里面全是他珍藏多年的与藏族同胞、藏族孩子的合影;一本纸页已经发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抄记着藏族孩子的学校、姓名和联系方式。
33年来,**到底接待了多少个藏族孩子,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尽管他的年龄和藏族孩子们的阿爷差不多,然而,初来**的藏族年轻人仍亲热地沿袭着师兄师姐对老人的称呼,喊他“阿爸”
33年来,**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始终坚持帮助培养藏族学生,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
2010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