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3考试必备.docx
《中国文学3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3考试必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3考试必备
一、填空题
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
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
》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
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
特征:
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
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
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
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
其创作主张:
“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
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
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
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发展,也就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
代表作家:
刘呐鸥、施蛰存。
7、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形成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
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三、简答题
1、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
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
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
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
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茅盾的小说成就------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
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
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
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吴荪甫人物形象分析------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地让位于后者。
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
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
可惜他生不逢时。
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
他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
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
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而他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
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4、分析郁达夫笔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固自戕,也不愿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这些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显示出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
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提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后是有相当代表性的。
郁达夫一方面紧紧扣住了青年知识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态,一方面指出青年的制造者是黑暗的病态社会。
笔下病态人物的命运,又是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相联的,祖国的贫病也是造成青年“时代病”的重要原因。
5、觉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
他每一次向恶势力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
不过他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无不批判。
《家》的结尾,终于有所醒悟,并表示支持觉慧的出走。
在《春》和《秋》中,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他的“作揖主义”。
6、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幻想当一个有稳固生活的劳动者,可是他被腐败的环境锁住,受“逃匪”“侦探”等的欺压、“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
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都更沉沦堕落一层,愈来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最后完全变了个人,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
他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人们从中可以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四、分析题
1、《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
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
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
(3)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A、“看与被看”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二元对立。
在这类小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位隐含的作者在看:
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在这类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
B、“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2、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认为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判中才得以进步,要求人的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
这种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锐性,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他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
他最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
他的“推背式”的思考方法,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
他的杂文思维是非规范化的。
常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全新的思路。
他杂文的犀利刻毒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可以说是他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
他不对某人做出全面评价,而是将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四)杂文的主观性
他的杂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
一切客观人事都是要通过他主观心灵的过滤折射,才成为他的杂文的题材。
读者能够透过杂文里的描述与抒写,看到活生生的他。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杂文的语言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
自如地驱遣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另一方面,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这都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应、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所需要的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
2、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二、名词解释
1、文学革命——这是陈独秀提出的新文学运动口号,主张“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简答题
1、周作人在新文学初期提出了什么理论口号?
答:
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的理论主张,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和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要关注他们的“非人的生活”。
“平民文学”就是要用通俗的白话来反映人民大众的真实的生活境况。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二、名词解释
1、海派文学——这是指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家注重依托文化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现代都市的“文明病”创作上具有较新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2、京派文学——这是指30年代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流派,作家往往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之中,追求文学艺术的独立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商业化,具有传统的文学审美的理想主义特征。
四、论述题
1、试分析三十年代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
答:
30年代的大多数作家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对象,开始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如老舍的“市民世界”、巴金的“青春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等。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40年代的文学主题,首先是爱国主义的扩展与深入。
2、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延安作了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报告。
二、名词解释
1、为工农兵服务——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所提出的解放区文艺政策,其目的是要求文艺能够配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解决“如何为群众”的创作思想问题,并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这个文艺政策为新文学长期所要解决的“大众化”、“平民化”指出了具体的对象。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阿Q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的主人公。
2、巴金的在小说《家》中塑造了高觉新这个软弱、妥协的人物形象。
3、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小说《边城》。
4、祥子是老舍所塑造的一个城市平民的形象。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抒情体小说——这是创造社诸成员,特别是郁达夫主张“本着内心的要求”来进行小说创造,强调自我情感的抒发,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大胆地暴露自我内心的情感,注重抒情化的小说情节的展开,小说的抒情意味较浓。
三、简答题
1、“问题小说”创作有什么特点?
答:
提出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进行思想文化启蒙,闪现理想主义光芒,富有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四、论述题
1、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鲁迅的小说创作的特点。
答:
注重主题的革新,人物性格的刻画、艺术形式的变革,叙事手法的现代化,语言的现代锤炼。
注重反映变革中的农民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变化,歌颂新农民的形象,批判落后农民的劣根性,在叙事、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注重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创作。
2、结合平时的创作,试分析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特点。
答:
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
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
如:
《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是他用快板这特殊武器进行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故事性强,讲求情节连贯性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
如《小二黑结婚》,作品写了根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烟自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生总总波折,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
如:
《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写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烟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插着作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
但经过提炼,纯粹、质朴、平易。
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
《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对他所熟悉的 北方农民口语进行加工。
筛选、改造。
提炼,是指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风趣而质朴明快。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郭沫若的新诗代表作是《女神》。
2、《沙扬娜拉》是徐志摩的诗作。
3、戴望舒在诗歌《雨巷》中刻画出了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的意象。
二、名词解释
1、新诗的“三美”——主张新诗格律化,强调诗歌要做到“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是强调新诗“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是强调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建筑美”是强调新诗应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2、七月诗派——是在诗人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人物有牛汉、绿原、曾卓等,他们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艾青的诗歌创作有什么样艺术特点?
答:
注重诗歌的时代精神,展现独特的意象与主题,如“太阳”和“土地”的意象,具有一致忧郁的诗绪。
四、论述题
1、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的特点。
答:
分前后期创作,前期注重清新、自然、活泼、浪漫的诗歌形象的塑造,诗风小诗潇洒飘逸,秀丽缠绵,后期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传达一种唯美主义的人生理想和诗绪。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鲁迅的抒情性散文代表作是《野草》。
2、林语堂是主张幽默闲适小品散文创作的。
二、名词解释
1、“美文”——这是周作人从西方文学引入的一个散文创作概念,主要内容是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土地”。
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体系,核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集合了“叙事说理的分子”,融抒情与叙事为一体。
2、幽默闲适小品——30年代前期,文坛上曾风行幽默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其中代表人物是林语堂。
其特点是提出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散文创作,即“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三、简答题
1、冰心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答:
清新、自然、美丽、漂亮的艺术风格,语言上文白相间,灵活多样,多抒发刹那间的思绪和飘忽的情感。
四、论述题
1、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鲁迅杂文创作的特点。
答:
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针砭时弊,批判黑暗现实,善于取社会类型相,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比较鲜明。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代表作品。
2、曹禺的戏剧代表中国现代戏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名词解释
1、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
“爱美”为英文“Amateur”的音译。
其宗旨是“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爱美剧的提倡,在特定的时期,推动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和发展。
三、简答题
1、早期文明戏创作有什么特点?
答:
引进西洋戏剧创作样式,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妆、表演的“写实性”,建立新的演出方式。
四、论述题
1、结合平时的阅读,试分析论述曹禺戏剧创作特点。
答:
代表了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成熟,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注重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关注现实发展的前景和发展的命运,具有一种人生哲理的探索意味。
中国文学(3)作业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是现代文学诞生的标志。
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40年代的文学主题,首先是爱国主义的扩展与深入。
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延安作了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报告。
阿Q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的主人公。
巴金的在小说《家》中塑造了高觉新这个软弱、妥协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小说《边城》。
祥子是老舍所塑造的一个城市平民的形象。
郭沫若的新诗代表作是《女神》。
《沙扬娜拉》是徐志摩的诗作。
戴望舒在诗歌《雨巷》中刻画出了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的意象。
鲁迅的抒情性散文代表作是《野草》。
林语堂是主张幽默闲适小品散文创作的。
《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代表作品。
曹禺的戏剧代表中国现代戏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取得的成就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
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比较重要的是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具有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与战争与救亡发生了联系。
从文体上看,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和通讯此时成立最热门的体裁之一。
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常用的意象。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散文作品。
《雅舍》是梁实秋在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