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9369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

(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

谁送别谁?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洛(luò)阳 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

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

孤独,孤寂,孤零零。

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

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

表示时间的词语。

平明,天刚亮。

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

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

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

感觉到怎样的情绪?

(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你读出了什么情绪?

(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

送别辛渐的王昌龄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孤寂的楚山着墨描写,你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

他又为何会有此心境呢?

(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诵,师生诵读古诗。

5.作者送别友人,请友人带去书信,亲友可能会问什么?

(为什么不回来?

过得好吗?

为什么会被贬?

)他的回话是什么?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冰”“玉”体会到纯洁、无暇。

)诗人想表达什么?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什么口信?

(报平安)

6.为什么王昌龄不是通常的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冰清玉洁的信念呢?

(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你还读过王昌龄的什么诗?

(边塞诗《出塞》《从军行》)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满怀壮志的王昌龄,在屡次被贬后,仍不改壮志雄心,这期间也有友人作诗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补充诗句,指名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仍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7.作者送别友人,触景生情,情蕴景中,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寒孤寂,更展现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让我们站在“芙蓉楼”,看苍茫江雨,诵读这首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诗人孤寂的心情、高洁的情操)

3.诵读积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作者的孤寂,其实表达这种情绪的诗,我们还读过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维的《使至塞上》、张继的《枫桥夜泊》、柳宗元的《江雪》。

“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人有悲欢离合,离别的哀愁诉说不尽,送别诗便成了传递情意、诉说衷情的常见方式,你还记得哪些送别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是诗歌的魅力,是经典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吧!

板书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孤寂)

冰心 玉壶 (高洁)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感悟了王昌龄在送别诗里的悲凄孤寂和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操。

今天让我们随唐代诗人卢纶,走进他笔下的边塞诗,领略一个扣人心弦的追击场面,感受边防将士的英勇无畏!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单(chán)于 遁(dùn)逃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雁”,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两个“亻”,别漏写;“隹”的右边是四道横。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

抽生读诗,男女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哪些学习方法?

(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看图、联系上下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结合注释,理解大体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

(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河中浑

元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读懂诗意:

读懂了哪句诗?

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

交流意思,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

(“月黑雁飞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夜遁逃”)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欲将轻骑逐”)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

(“大雪满弓刀”)

4.品析鉴赏:

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被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5.拓展:

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我们再来吟诵一下第二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将军什么样的形象?

从哪句看出来的?

(勇敢,“将军夜引弓”;力大无穷,“没在石棱中”。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板书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墨”的写法,上“黑”下“土”。

2.理解“墨梅”。

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图上的,我们叫它“题画诗”。

3.了解作者。

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洗砚(yàn)池 乾坤(qiánkūn)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砚”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乾”右边的“乞”,不要写成“气”。

“坤”是左右结构,右边“丨”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抽生读诗,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这梅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朴素淡雅。

3.质疑:

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

(鲜艳的色彩,枣红,玫红……)“清气”是怎样的?

(淡淡的,清幽的,清淡,清雅……)

4.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

(色淡气清)

5.你觉得王冕只是在写梅吗?

还在写什么?

(借物喻人)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冕这个人,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被称为“画梅圣手”。

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作画,有官员和大财主亲自下乡见他时,他还躲起来。

你觉得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

(淡泊名利,清高,不虚荣)那么,王冕就像这梅花一样不追名逐利,孤芳自赏,一身正气。

他把名利看得“淡”,洁身自好,有骨气。

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

(气节,气度,骨气)

“清气”是怎样的气节?

(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墨梅,实际上在讲述作者自己的志趣、志向。

让我们咏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6.拓展:

诵读《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从这首诗的哪一句,你体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气节?

(“不同桃李混芳尘”)配乐,吟诵。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像《墨梅》这种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青松》。

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体会诗人的精神品格。

板书

墨梅

王冕 题画诗

色淡 淡泊名利

气清 洁身自好

教学反思

本课叩开诗歌的大门,步入古诗的殿堂,欣赏送别诗、边塞诗和题画诗,领略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从知诗人、释题目、诵古诗、悟诗意、品诗情、拓展读几个环节,诵读感悟。

(1)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引导点拨,进行学法迁移。

(2)通过联系背景、了解诗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

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

多音字:

盛(chéng) 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

“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

“恭”,部首是“

”,第九、第十画都是“丶”。

“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

“博”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

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

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

(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

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

(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

(日夜不停。

日,白天。

)你读出了什么?

(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

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

(车胤。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

理解句子意思:

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倦”(疲倦),“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

(“家贫不常得油。

”)理解句子:

组词理解“贫”(贫苦,贫穷,贫困)。

句子的意思是:

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

出示句子: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汇报: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拓展阅读。

原文:

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

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

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

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

(誉:

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

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

(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

板书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

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

(《望庐山瀑布》《将进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

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

(木字旁,可能是木棒。

)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

那么“铁杵”是什么呢?

结合注释:

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铁杵(chǔ) 还(huán)卒(zú)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夆”,再写“辶”。

“卒”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

磨铁杵 欲作针)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

“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字形猜字义:

“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意思。

3.组织交流。

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

(被她的意志感动。

)“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

问什么?

(老媪。

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

4.句式理解。

读一读,比较一下: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A强调的是“山中”,B强调的是“读书”。

5.绘声绘色讲故事。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

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

(可用多种方式讲。

可以用“评书”讲法——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

(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

学生齐读。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得成果。

3.拓展延伸:

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板书

铁杵成针

磨铁杵 欲作针

反反复复读课文 联系注释讲文意 讨论交流明道理

功到自然成

教学反思

学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理解文意,而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感知。

理解词语时,可采用“换词法”和“组词法”。

让学生先猜再讲,将一篇简练的小古文扩成一篇生动的现代文,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并学以致用。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脉、估”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秀品质。

3.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

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

(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

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

它为何遇难?

结果怎样?

2.了解作者雨果。

(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山脉(mài) 剖(pōu)开 机械(xiè)师 调遣(qiǎn) 穿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

诺曼底号 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腹”是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日”,最下面的“

”不要写成反文。

“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面右边“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

“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遣”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丨”。

“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时、地、人、事。

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

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

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

“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

“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

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

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

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

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

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指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

(2)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

(3)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

(4)读“一刹那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深入体会:

哪些词语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