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9093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

《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天坛导游词.docx

北京天坛导游词

北京天坛导游词

北京天坛导游词

  大伙儿好,今天将由我带领大伙儿参观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的古代祭坛建筑群。

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点。

天坛分为内,外坛两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坛凉快,冬至祭天在圜丘坛凉快。

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那个地点凉快过祭祀大典。

  天坛不但以精美的古代祭坛建筑群闻名于世,也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园林景观。

占地面积有273公顷,植被覆盖率达89%。

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就达3600余株之多。

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天坛要紧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天地合祀时期,一个是天地分开祭祀的时期。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营建北京宫城的同时,建天地坛。

初建时为天地合祀,称天地坛。

主体建筑有大祀殿。

有9位明朝皇帝在天地坛凉快过合祀天地大典。

嘉靖年间,将天地合祭改为天地分祭。

在原有的大祀殿的南面建圜丘,专门祭天。

又在北京城的北郊建了方泽坛,祭地;东郊建朝日坛,祭日;西郊建夕月坛,祭月。

嘉靖十七年时,把原来的大祀殿改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层圆形攒尖顶,更名为大享殿。

三层圆顶又分不铺盖成了绿色、黄色、蓝色,三色琉璃瓦,在那个地点进行凉爽大享礼。

  清代乾隆皇帝对天坛的礼制、建筑进行完善和相应的改变。

要紧有六项:

  第一,改建斋宫。

第二,改天坛的内外坛墙为夯土砖包墙。

第三,扩建圜丘。

第四,把祈谷坛大享殿改称祈年殿,三色琉璃瓦统一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蓝色。

第五,在天坛西侧增设圜丘坛门,两坛两门,规制更加严谨。

第六,改建皇穹宇。

将重檐改称单檐。

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坛祈年殿是光绪年间重建的。

  1918年新年元旦天坛对外开放。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天坛驻扎;解放前期,天坛曾经是国民党军队的弹药库。

园内杂草丛生,昔日皇帝祭天的神坛差不多面目全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部分建筑进行了修缮。

使得天坛焕然一新。

形成了以一、三、五、七、九为特点的建筑布局。

  一,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三,三道坛墙。

内坛墙;外坛墙;圜丘、祈谷之间的隔墙。

  五,五组建筑。

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

七,七星石。

  九,九座坛门。

外坛墙两座,一座通往圜丘坛,一座通往祈谷坛。

圜丘坛周围四座,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

祈谷坛东、西、北三座。

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在成贞门。

抬头向北望去,能够看到一条长长的路,它连接着皇穹宇与祈谷坛建筑群。

这条路,叫海墁大道,又叫丹陛桥。

全长108丈,中间是神道,东侧是御道,西侧是王道。

之因此称为桥,讲法有两个:

第一种讲法是因为它南低北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与天相连,因此叫桥。

第二种讲法是因为这条路的下面靠北建有走牲口用的通道。

那个通道还有个不称,叫鬼门关。

因为这些牲畜是祭天的贡品,一旦通过那个通道,就再也无法生还,因此得名。

在丹陛桥的北侧偏东,有一个平台,那个地点叫具服台。

是皇帝进行凉爽祈谷大典时,临时在那个地点休息,换衣服的地点。

祈谷坛就位于丹陛桥的最北面了。

  进入祈年门,我们就看到了,闻名的祈年殿。

上殿下坛。

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

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有鎏金宝顶。

天青色琉璃瓦,象征天,殿内有蟠龙藻井。

  祈年殿是用28根巨柱围绕支撑。

形成内、中、外三圈。

内圈4根龙井柱,柱间以东南西北的顺序,象征春夏秋冬。

中圈12根金柱,隔出的12个柱间代表一年12个月,加上12根柱位,是24,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

外圈12根檐柱,隔出的12个柱间,代表一天12个时辰。

祁年殿内中间北部,放有一个方形高石台,上面摆放的是皇天上帝牌位。

东西两侧的方形石,摆放的是清代列祖列宗的神牌。

  出了祈年殿,在祈谷坛的北侧,还建有一座五开间的大殿,叫皇乾殿。

永乐年间建成,在天地坛时期它被称作叫天库,是专门存放祭祀天地神牌的地点。

明嘉靖年间,天地分开祭祀后,皇乾殿专门放大享殿所需要用到的神牌。

清朝乾隆年间将原来黄色琉璃瓦的顶,改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天蓝色琉璃瓦。

  祈谷坛南侧东西两边还有两个配殿,面阔九间。

里面原来放的是日月星辰、风雨云雷、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川太岁等的神牌。

明嘉靖改制后这些牌位都移到了先农坛。

现在是供游人参观的展室。

  祈谷坛东门外有一条通脊连檐的长廊,共72间,又叫七十二连房。

长廊把祈年殿和神厨、神库连接在一起,是古代进行凉爽祭祀典礼时运送祭祀物品的通道。

现现在差不多成为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了。

  长廊的东南侧,有八块大青石,石头是人工雕刻成山形,叫七星石。

那个地点是八块石头,什么缘故叫七星石呢?

那是因为最初在明朝嘉靖年间,有道士称,大享殿东北方空旷,不利于皇权稳定和皇帝万寿,因此皇帝把7块石头放在那个地点是象征北斗七星。

到了清朝,清朝皇帝认为,这七块石头代表东岳泰山得七座山峰。

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七峰的发脉,最后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乾隆皇帝在东北方向再加一块小石头,象征长白山。

寓意满汉一家,江山一统。

  今天,苍穹下屹立的祈年殿,依然矗立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林间,依旧那样的高贵、神圣,祈年殿的祈为祈祷,年为谷子成熟的意思、意为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

  天坛的概况和祈年殿就给大伙儿讲到那个地点,借祈年殿吉祥的名字,我衷心祈祷大伙儿今年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感谢那天坛的祈谷坛建筑群就给您介绍到那个地点。

  

第二篇:

北京天坛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首先我为大伙儿简单介绍一下,天坛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点.天坛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向,全园占地273公顷,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

在中轴线上有三组专门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

另外,园中西侧有斋宫等建筑,全园遍植古松、庄严肃穆,是一处专门理想的祭祀场所。

  在明代,天坛初建之时,实行天地合祭,不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上。

后来,在京城的北面设地坛,专门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侧修建了圜丘坛及皇穹宇,专门祭天,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规模。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

侵略者在此胡作非为,盗走并破坏很多宝贵文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一个在那个地点祭天的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但天不随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瘾便一命归西了。

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重修天坛,但不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给世人、给世界留下一份遗产。

  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遗产名目。

好!

下面我就带大伙儿参观。

  一、圜丘坛门内东南角

  各位!

现在我们来到了圜丘坛景区,事实上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坛,因为那个地点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

圜丘坛建于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个院落的南端,我先给大伙儿介绍一下圜丘坛院落中的陈设。

请看西边,那儿有一杆非常高的木杆,它叫望灯杆,是祭天的时候挂灯笼用的。

各位也许要咨询:

祭天挂什么灯笼呀?

当然要挂啦!

因为当年祭天的时刻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点一刻。

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皇帝来祭天,也真是够辛苦的,挂个灯笼照个亮,只是分吧?

只是,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须是吉灯高照。

那么现在请大伙儿猜一猜这座灯竿有多高?

现在我来宣布正确答案:

灯杆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什么缘故不再加点凑够10丈呢?

确信有缘故,不错,请各位先猜猜看,待会儿我再告诉大伙儿。

不仅灯杆不一般,那灯笼也不一般,高有两米,直径两米六,够气派吧!

但最不一般的还得讲那灯笼中的蟠龙通霄宝蜡,长有一米三,直径三十厘米,可连续燃烧12个小时,既不用剪蜡花,也不流蜡油,是当年皇帝祭天的专用宝蜡。

  再看看东边的那个绿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炉,是在祭天大典结束后,焚烧祝板及祭品的地点。

这是铁镣炉,在进行大典的时候炉内燃烧松杆、松柏,同时还烧些檀香木,一时刻火光冲天,香烟缭绕,不但增加了神秘庄严的气氛,而且在严寒的冬夜给皇帝带来了一丝暖意,真是一举多得呀!

  现在,言归正传,我给大伙儿介绍一下圜丘坛,它是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什么缘故要将祭天台设计成圆形呢?

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设计成圆形了。

一般人看这座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设计者们是用数字九建成了这座神秘的祭天台,现在我们一起来寻寻那些神秘的九看它们藏在何处。

  (走近圜丘坛,在圜丘坛的近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这儿咱们不妨来个足踏为实,请大伙儿一边登上这一组台阶,一边数数这组台阶有多少级(自地面层到底间层,因为那个地点人少,面积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级(把客人带到底层平台的东侧)。

往上还有两组台阶,每组也是九级,整个圜丘坛东、南、西、北各开一口,每个登坛口都有上、中、下三组台阶,每一组台阶差不多上九级,现在我们差不多寻到了12个九了。

我们再寻寻看,足下底层祭坛的坛面直径21丈,没有九,中层直径15丈,也没有九,顶层九丈,有一个九,假如把三层直径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还有五,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

真是巧夺天工!

那么,不的地点还有九吗?

有!

请各位更上二层九,我们到最上层看一看。

  (在圜丘坛顶端,东侧无人处)

  各位,现在有没有感到九的气味儿更浓了?

大伙儿请看坛面中心,有块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被一层一层的扇形石板所围绕,这第一环是九块,第二环是二九一十八块,第三环是三九二十七块,直到最边上一环为九九八十一块。

再看一看中层,它由十个九块开始至十八个九块,底层至十九个九块至二十七个九块,即三层坛面,每层铺九环石板,每环石块又差不多上九的倍数,自一倍至二十七倍,如此,上、中、下三层坛面共铺石板3402块,即378个九。

  还记得吗?

刚才我们看到的望灯杆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炉两侧台阶各九级,皇帝还嫌不够,祭天时还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见皇帝对九的崇敬,什么缘故?

咱们下坛再讲。

  (天心石讲解)

  各位请看,在祭天台中心有一块突起的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为何叫天心石呢?

据讲这块石头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与天上诸神们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灵犀者,便可在此与神交流一番。

那什么缘故又叫亿兆景从石呢?

亿兆是多的意思,景从是象影子一样随从,因此讲白了亿兆景从石就是一呼百应石,这是一组奇异的声学现象,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讲话时,声音不仅宏大,而且有共鸣及回音。

那么,这是什么缘故造成的现象呢?

请看,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坦,声波传到周围的石栏杆后能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刻仅为0.07秒,讲话者全然无法分清它是原音依旧回声,因此有一呼百应的感受。

当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讲话的时候,感到不仅有神助声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应,身为人君者便把这一呼百应的回声当成是天下万民对自己的无限忠心及一致响应。

往常只有皇帝才能站在那个地点讲话,现在我们也能够蹬上天心石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只是,不贪心,每人只能许下一个心愿,现在我们推举一名德高望众的朋友为我们大伙儿许个愿吧!

  (九的揭密,在走下圜丘坛后的东北侧讲解)

  各位朋友,现在是我们解开九的隐秘的时候了,我咨询咨询大伙儿,自然界最大的东西是什么?

对了,是天;自然数里最大的数字是什么?

是九。

依照阴阳学讲,在天地间,天为阳,地为阴;在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在方向上南为阳,北为阴,因此九与天都属阳,差不多上老大,因此古代用九象征天,因此用九来筑祭天台便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祭祀完毕,皇帝回宫,那么皇天上帝的牌位何去何从?

当然,也要回宫,只是它可不回人间的宫殿,而是人间的天宫,在哪里呢?

那就是我们前面的那座建筑---皇穹宇,好!

我们现在便去天宫访咨询一下皇天上帝。

  三、皇穹宇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

那个地点是在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及其它诸神牌位的地点,即皇天上帝和诸神的寝宫,除大典外,其余时刻,众神便在那个地点休息,即人间的天堂.皇穹宇建于公元1530年,位于圜丘坛之北,整组建筑由一堵圆形的墙所围绕,院内有三座建筑,即存放皇天上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及存放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诸神牌位的东西配殿。

  正殿皇穹宇象一把巨大的雨伞,其殿顶呈圆形,基座为圆形,院落的围墙也是圆形,这些圆差不多上敬天礼神的象征,但也正是这些圆及建筑,造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即皇穹宇院内的三大声学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院落的圆形围墙,它就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回音壁。

那么回音壁有何奇特之处呢?

其现象是如此的:

假如两人站在两座配殿后的围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小声讲话,都能专门清晰地听到对方所讲的话。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呀,整个围墙是圆形的,又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滑,再加上围墙顶部盖有檐瓦,声音不宜散失,因此声波便沿着圆墙连续反射而产生回音.各位能够试一试,我们五分钟后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请各位看看第二个有味的现象。

请看皇穹宇丹陛下有三块石头,假如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会听到一次回音;假如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能够听到二次回声;假如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能够听到三次回音,故称此石为三音石。

事实上据声学专家测量,假如那个地点足够安静,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声是无限次的,只是我们人类只能听到三声。

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缘故非常简单,假如你站在三音石上环顾一下四周,你会发觉,噢!

原来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儿是回声产生的最佳位置。

  第三个有味的地点是从丹陛上往南数的第十八块石头,它被称为对话石,其奇妙之处是:

假如一人站在该石板上,另外两人分不站在东西配殿的西北角及东北角,那这三个人轻声讲话就象打电话一样清晰,这是因为他们三人所处的位置恰巧是一个边长为36米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尖上,故产生了这种奇妙的现象。

在那个充满奇特的小院里,可能还会有其它的隐秘等待着我们去发觉,也许您就是发觉者,好!

下面请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及对话石的妙趣,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四、九龙柏

  各位朋友,那个地点有棵古树,名叫九龙柏,因其树干形状象九条盘旋腾飞的龙而得名,这棵树在建天坛之前就已存在,有八九百年的树龄了,据讲是专门在此侯驾的,又此书又称九龙迎圣柏。

  五、丹陛桥

  各位请看!

在我们眼前豁然出现一条平坦、宽敞的大道,它叫海墁大道,有叫丹陛桥。

它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及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的作用,全长360米,宽约30米,分为三路,中间宽敞的路面为神道,就连皇帝也不能走,东侧的窄路为御道,供皇帝专用,西侧为王道,为随同皇帝祭祀来的文武大臣们而设。

整个路面底部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最北端与最南端相差2米,而路面上部看起来非常平坦,这种设计方法的妙处是象征皇帝步步升高,寓为升天、祈福。

可又没有确实让皇帝步步升高走歪坡而受累,因此采取了上平下歪的形式,既让皇帝舒服地走着平道,免去登高之苦,又不失其登高之实,真是令人叫绝!

  讲到这儿呀,大伙儿可能会有点儿纳闷儿,这明明是一条宽敞的大路,你如何会称之为桥呢?

事实上各位有所不知,在前面桥下有个桥洞,不是误称,而的确是座桥,为何开个桥洞,讲出来您不害怕,那个桥洞人称鬼门关。

情况是如此的,在丹陛桥的西侧有一个专门为祭祀而饲养动物的机构,称牺牲所,在丹陛桥的东侧又有一专门为祭祀而宰杀动物的机构,称宰牲亭。

在祭祀前要把西侧牺牲所内所养的动物赶到东侧宰牲亭内宰杀,做成供品,可自西向东无路,又不能让那些祭祀用的牛呀、羊呀的走上丹陛桥,玷污了神路,故在桥下开一洞,让那些等侯被屠宰的动物们通过。

只要动物通过桥洞就必死无疑,均被制成供品,从未有生还者。

因此我们不是误称,而的确是座桥,叫它鬼门关,不为过吧!

好!

现在我再带大伙儿去看看皇帝的小金殿。

  (在具服台前)

  各位!

那个地点是具服台,在进行凉爽祭祀大典时,在此临时搭起帐篷,人称小金殿。

那么,设这座小金殿有什么作用呢?

原来呀,皇帝在大典前,要在那个地点换衣服,脱去黄色的龙袍,换上蓝色的祭服,以示对皇天上帝的尊敬。

此外,皇帝还要在此洗手,恭侯大典的开始。

小金殿内设宝座、宝桌、香炉、炭盘等,典礼完成后便将小金殿拆除,就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具服台了。

好!

现在请各位随我来,我们去参观天坛内最精华的部分---祈年殿景区。

  六、祈年殿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祈年殿景区,它是皇帝在孟春祈雨的地点。

整个景区位于天坛的北端,由祈年殿及两厢的配殿组成院落。

祈年殿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年的祈年殿是座长方形大殿,由于当时天地合祭,故那个地点不仅是祈谷的场所也是祭天的场所。

自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后实行天地分祭,在天坛的南端设圜丘坛,又在北郊设方泽坛,那个地点便成为祈谷坛了,而且还将原来的长方形大殿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圆形大殿。

清朝光绪年间,祈年殿毁于雷击,后来重修。

解放后,政府对其进行多次修缮,使得祈年殿焕发出比昔日更美的光彩,也成为北京旅游的象征。

  各位请看,高耸的祈年殿端坐于三层汉白玉筑成的6米高的祈谷坛上,殿高32米,直径30米,三层圆形的殿顶上遍铺蓝色琉璃瓦,以蓝天为背景显得协调优美。

原来三层殿顶所铺的琉璃瓦自上而下为蓝、黄、绿三种颜色,象征天、地及万物,后来为了突出敬天之意,统统换成了蓝色。

祈年殿不仅外形优美,其内容结构更是令人拍手叫绝。

整座大殿俗称无梁殿,完全靠28根擎天柱支撑,更无铁钉、水泥等建筑材料,全由木料卯合,使国内外参观者无不称奇。

  祈年殿的东西配殿是存放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诸神位的地点,正殿是在祭祀典礼中恭放皇天上帝牌位的地点。

不仅如此,里面的陈设还有很多,专门是支撑大殿的巨柱,个个都有讲道,过一会儿,我们到祈谷坛上给大伙儿认真讲解,现在各位能够在那个地点留个影,那个地点是照祈年殿的最佳位置。

  (在祈谷坛上)

  各位!

现在请大伙儿看看祈年殿内的景观,殿内正中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东西两侧共设8个配位,是供奉清代皇帝祖先牌位的地点,在典行祈谷大典时作为陪祭,每个神位前都设有供桌,陈设24种食品及牛犊、五谷杂粮等.大殿内有四根镏金大柱,叫龙井柱,俗称通天柱,象征一年之四季,中层的十二根红漆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的十二根红漆柱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层12根红漆柱与外层12根红漆柱相加为24,代表一年当中的24个节气,加中间4根为28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大殿上方的8根被称为童子柱的短柱,共计36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象征皇帝一统天下。

  如何样?

了不起吧!

整座大殿不仅建筑精美,而且寓意深刻,可见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大伙儿是不是也都为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呢?

  七、皇乾殿

  各位朋友,那个地点是皇乾殿,是在祈谷大典完毕后恭放皇天上帝及祖先牌位的地点,又被称为祈谷坛寝宫。

  好啦,中轴线上的建筑我们就介绍到那个地点,最后我们去参观一下七星石。

  八、七星石

  各位朋友,那个地点是我们要参观的最后一处景观七星石,关于它的传奇可真非常多,现在我就给大伙儿讲一讲。

据传奇,永乐皇帝在迁都北京时想寻个地点建天坛,但是总也寻不到合适的位置,正在发愁。

有一天梦中,忽然见天上天门顿开,北斗七星落在紫禁城之东南。

按阴阳学讲南为阳,天也为阳,正是建天坛之理想场所,故落旨修天坛于此。

事实上呀!

这七星石乃是明朝嘉靖年间经人工雕凿后放在那个地点的,有心的朋友可能要咨询,不对呀!

我数来数去如何是八块而不是七块呀!

您没有数错,那什么缘故七星石却变成八块了呢?

原来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德,又在七星石的东北方向另放了一块小一点的石头。

为何放在东北角呢?

因为满清是在我国的东北成长、壮大起来的一个民族。

  好啦!

各位朋友,天坛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支持及协助,在讲解中的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感谢大伙儿!

  

第三篇:

北京天坛导游词

  大伙儿好,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我姓x,大伙儿能够叫我x导!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北京天坛。

  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点。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珍宝。

  现在快到目的地--北京天坛,请大伙儿有秩序的下车!

  我们现在们在天坛的昭亨门,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南大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

耗时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

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

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

外坛墙总长6416米,原来仅设西门,为天坛的正门,是当年皇帝前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

现在的东、南、北各门,差不多上后来开发的。

内坛墙总长3292米,分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天门"。

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处进行凉爽,名为天地坛。

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后,才实行天地分祭,从此那个地点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事实上的天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

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进行凉爽祈谷礼,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我们从南门到里面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门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

台上有长杆,叫望灯杆,该杆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杆长九丈九尺九寸。

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吊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所用特制,长四尺,粗一尺,并铸有凸龙花纺。

燃点时不灭,不流油,不剪蜡花,可燃烧十二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这是名副事实上的天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进行凉爽。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奇特有味的讲法。

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设计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宽阔游人所赞美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

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

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

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

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然而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

什么缘故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筑祭坛呢缘故是:

一、据神话传奇,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

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

天为阳、地为阴。

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

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

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从南门进入圜丘坛,在内墙南隅有一座用绿琉璃砖砌成的燔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木和祭祀后烧祝版、祝帛的地点,燔炉旁有一座瘗坎,祭典结束,把扬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内,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的意思。

大伙儿看在燔炉前排有8座燎炉,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