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889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5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要求:

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表现,并且能够对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相关的分析说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答题时要先将相关的理论点写上)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

西北内陆,撒哈拉沙漠(地图册P39右下角,简单陈述),热带雨林】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例如: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各要素的变化:

过度砍伐、开垦、放牧等活动将植被破坏,植被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并引起小气候变化。

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肥力下降,地表沟壑纵横,河流含沙量大,引起生态恶化】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

黄河中上游植被破坏后对下游的影响:

黄河上、中游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河流中含沙量增加,进而导致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引起洪涝灾害。

泥沙淤积还会使河床抬升,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引起土壤盐渍化。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①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②综合考虑,系统决策③可持续开发利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地图册P41上部四个图)

1.地带性分异规律:

(记住名称,基础,影响因素,判断标准)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干湿度(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垂直分异规律(选择题经常涉及到)

1).基带(山麓自然带)的判断与山体所处的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2).山体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低纬向高纬的变化规律

3).山体自然带的数目的影响因素

A.纬度(同高度):

纬度越低,自然带带数越多,反之则少

B.高度(同纬度):

绝对高度越越大,自然带带数越多,反之则少

相对海拔高度越大,自然带带数越多,反之则少

4).同一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的判断

同一山体:

阳坡高于阴坡

不同山体:

纬度越低,自然带的位置越高,反之则低

5).雪线

向阳坡雪线海拔高,背阴坡雪线海拔低;

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例如: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又名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纬度),判断标准:

自然带沿东西方向延伸,沿南北方向更替。

1).各纬度比较,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是高纬和低纬,干湿地带分异明显的是中纬度

2).各洲比较,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是非洲,干湿地带分异明显的是亚洲

2.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规律(记住八个大的例子以及成因)

1).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墨西哥高原的东北部,巴西东南部都为热带雨林气候控制下的热带雨林带,共同因素为:

暖流流经(暖流名称加增温增湿),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大量水汽,遇到地形的抬升,处于山地迎风坡

2).东非高原热带草原的分布:

海拔高,改变了水热状况

3).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带的分布:

山地的背风坡(经常和山脉西部对比考查)

4).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在沿海地区呈狭条状分布:

地形

5).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水分

6).沙漠中的绿色走廊:

河流—水分

7).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南半球适合该自然带存在的大部分地区为海洋,缺失陆地。

8).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两岸:

寒流

人口与环境

一:

中国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特点、原因:

1).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

原因:

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快,医疗卫生事业提高,死亡率下降。

3).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原因: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二:

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特点、原因:

1).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

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迅速。

原因:

生产力水平提高。

3).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原因: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死亡率下降。

4).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迅速下降。

原因:

控制人口增长政策。

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原因:

生活观念的变革。

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

(一)“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前)

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基本特点:

高出生、高死亡、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基本特点:

高出生、高死亡、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分布地区:

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二)“高-低-高”模式(工业革命)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原因:

1.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劳动2.生产力水平提高

3.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4.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特点:

1.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2.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3.人口增长迅速

时间:

发达国家:

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

20世纪50年代至今

代表国家:

20世纪50年代,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三)“低-低-低”模式

原因:

1.生产力发展2.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

3.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4.生育观念的变化

特点:

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有些国家零增长或负增长;

主要分布国家: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韩国、古巴、中国)

四: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利于弊

人口增长模式

原因

原始型

能够满足农业社会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劳动力容易出现不足

出生率、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小

过渡型

劳动力充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就业压力大,经济发展变慢,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急剧增长

现代型

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和国防兵源不足,养老等费用增加

青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比重上升

五:

如何分析人口问题

数量(基数以及增长速度),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素质(高低),分布

六:

中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基数大(总量多),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压力大;

2、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低,属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3、男女性别比失调;4、老龄化进程加快;5、人口素质较低。

七: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导致劳动力紧缺以及老龄化现象严重

1).劳动力紧缺影响:

①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②兵源不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2).老龄化现象严重影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②老年人生活孤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对策:

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八: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策:

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九: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影响最大,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会影响到环境的人口容量,而资源是首要因素。

十:

、人口容量的特点:

①临界性(人口数量与合理人口容量相当)

②相对性(随时间地点、科技水平变化而变化)

③警戒性(人口数量要低于人口容量)

十一:

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也有资料数据为8.9亿),中国目前识记人口数为13亿多。

十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个人生活或者职业需求的改变因素)(记住每条的例子以及细节因素)

十三: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以及迁出地的影响(重要)

对迁入地

有利:

1.未迁入地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2.促进迁入地的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3.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

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对迁出地

有利:

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3.可以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十四:

人口迁移的分类

1、按迁移的空间范围:

1)国际人口迁移:

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

2)国内人口迁移:

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2、按迁移方向:

1)农村→农村

2)农村→城市(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3)城市→城市

4)城市→农村(逆城市化的表现)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十五:

人口迁移的定义(以及三个判断要素)

两个地区间的移动:

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

居住地变更:

旅游、度假、出差、暂时搬迁等不属于

时间限度:

通常为一年

十六:

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

十七:

国内人口迁移:

80年代中期前:

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流量小;

方向:

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原因:

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民进城市。

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80年代中期后:

特点:

数量增加,自发性流动为主

方向:

①内地迁往沿海城市、工矿区②农村到城市③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原因:

①(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允许农民进城落户

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十八: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特点: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迁出地:

旧大陆(欧、非、亚)迁入地: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原因: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意义:

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二战以后:

特点:

1.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迁出地: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入地: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原因:

1.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2.石油输出国招募大量外籍劳工

意义: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城市与环境

一:

城市区位因素

(1).地形:

①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②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④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和城市发育最理想的地区

(2).气候:

世界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

干旱、高寒、湿热地区,城市分布少。

(3).河流:

1)较大的河流交汇处易形成大的城市。

岷江,嘉陵江,汉江与长江分别交汇于宜宾,重庆,武汉

2)河流的入海口处易形成大的城市。

例如:

天津(海河),汉堡(易北河),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河)。

3)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易形成大的城市。

赣州

4)过河点位置易形成大的城市。

伦敦

5)河流弯曲度较大处(凹岸与凸岸的应用)以及河心岛处(巴黎)

(4)资源:

伊春的木材约翰内斯堡的黄金

煤炭工业城市:

鸡西,鹤岗,大同,平顶山,抚顺,阜新,伯明翰(英),曼彻斯特(英),

钢铁工业城市:

鞍山,包头,攀枝花,贝洛奥里藏特(巴西)

石油工业城市:

大庆,东营,克拉玛依,玉门,阿伯丁(英国)

(5).交通

1)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