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8886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

《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

届高三语文考试试题

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八月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就行,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学语言;兼之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

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需,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才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

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

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

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

语言积淀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

对于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

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的功力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拟人化特征的词组:

深冬、阴晦、冷风、呜呜作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

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

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

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

《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

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

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

比如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汇,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睨、瞟、瞄、眨、瞪、眺、睬、瞥、盯、睹、嘹、眦、嗔、晌、睇、觑等等,且不同词汇皆有微妙的动作差异,生动形象,姿态万千。

那么,如何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呢?

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多游走于现代白话、关中话、陕南商州话和古语之间,于《红楼梦》语言借鉴尤多,又汲取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近则与沈从文、孙犁相衔接,再加上他的勤奋练笔,于是锻造出了贾氏独特的文学语言。

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

语言上没有这

样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0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文学语言逐步有了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的倾向。

B.叙事文学必须构思故事,而故事通过语言传达,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

C.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D.优秀的文学语言,必定是在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自我创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把文学创作不重视锻造文学语言作为立论前提,进而明确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B.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

C.文学语言要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并自成一体,贾平凹独特的文学语言是最好的明证。

D.对于锻造文学语言,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能够阅读文学经典,品出语言的味道、魅力和美感,再经常练笔,语言积淀就有了可能。

B.如果不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就很难形成自我鲜明的风格。

C.如果有了对语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我们的文学语言也会由贫乏、干瘪变得丰富、鲜活。

D.只要文学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

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

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

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

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

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

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茶。

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

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

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

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

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

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

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

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

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

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

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

她说:

“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

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

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

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

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

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

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

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

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

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

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

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

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

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

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

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

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

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

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

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C.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

D.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5.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6.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

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

超过500元。

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9.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6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

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

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

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

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

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

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

榜发,士论大哗。

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

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

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

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

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

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

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

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

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

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

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

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

其党大恨。

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

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

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

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

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

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

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

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

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振基勤于治政。

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爱惜人才。

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敢于谏言。

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①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③。

[注]①三晋:

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

②二陵:

指崤山南北二陵,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

③指白衣送酒的典故,晋代王弘遣白衣使者送酒给陶渊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题目点出写作的时间、事件和目的,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诗。

B.首联交代了望仙台是由汉文帝修建的,详细描写了在望仙台所见的景色。

C.颔联表面写了望仙台景色的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在感慨历史的变迁。

D.第五句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抒发的感慨一致。

15.这首诗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1)屈原在《离骚》中,既有以“”一句来写自己遭到谣言造谣中伤,又有“”一句来表达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死多次也不后悔。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两句写出了春夏两季鲜花芬芳、树木繁茂的美丽景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扇不在大,有品则名。

扇艺术,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魂之美。

这盖因——扇艺术与文人情趣相勾连,消暑纳凉,。

扇中思绪,似言似语;哲言靓画,摇曳生姿。

这些书画流韵,与扇子的手持功用刚好相合。

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

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

书画家在扇面作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

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汉字的神韵,在名扇中可谓。

晋书》有言,大书法家王羲之居住蕺山,遇一卖扇老妪。

(),慨然题字。

老妪看着白扇变墨扇,怕更为难卖。

王羲之劝她不必担心,尽管去卖。

竟是市人见之,出价十倍争买。

缘是书扇文字,行气纵横,无限匠心留其中。

明代大书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

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

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

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似有高格名士相谈,更价值不菲。

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

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

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千娇百媚声名遐迩鬼斧神工天马行空

B.风情万种声名遐迩巧夺天工龙飞凤舞

C.风情万种如雷贯耳鬼斧神工龙飞凤舞

D.千娇百媚如雷贯耳巧夺天工天马行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看到很少有人买老妪的扇子

B.王羲之看到老妪的扇子很少有人买

C.王羲之惜其扇少人问津

D.王羲之非常同情老妪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清的书法扇面,女性手迹是最出众的

B.明清的书法扇面中,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

C.最出众的明清书法扇面,是女性手迹的

D.明清最出众的书法扇面,是女性手迹的

20.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四处并修改。

(5分)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

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①②③④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6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了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

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

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

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

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

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

①文中有一处逻辑错误,找出并改为“”。

②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不超过20字)

③作者是通过引出这个结论的。

(不超过10个字)

22.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到秋冬季节,都是落叶飘零的时候。

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甚至是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口号“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

但《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16日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

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仙桃中学八月考试参考答案

1.C2.B3.D

4.【答案】B【解析】B项,“暗示女孩单纯幼稚”错,作者是在提醒女孩不要上当,食道癌是无法治愈的,表达的是作者对女孩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对治疗父亲的病的急切心情。

5.【参考答案】①引出第一个小保姆的故事,因为第一个小保姆来自大樟树村。

②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也为下文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剖析作铺垫。

③是作者抒发情感,阐发议论的寄托物。

如“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等语句,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6.【参考答案】①对儿女们

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讴歌。

第一个女孩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女孩连同车票钱都给了母亲。

②对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

第二个女孩因为家庭困难而没有钱返回时,我们不理解和妻子“抱怨”,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贫穷者的自责。

③对弱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