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8855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x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一、 教材分析

⒈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画图、简单图案欣赏与设计等操作性活动,正确把握和理解平移、旋转等内容.

本章既不同于“变换几何”中的平移、旋转变换,也不是单纯的平移、旋转现象的欣赏,而是先通过观察具体的平移、旋转现象,分析、归纳并概括出平移、旋转的整体规律和基本性质,然后在平移、旋转的图案设计、欣赏和简单的应用中,进一步深化对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的理解和认识.

⒉重难点分析

本章的重点知识是平移和旋转的性质以及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难点是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过程.组合图案的形成过程分析方法多种多样,有些较复杂图案仅仅用一种变换方式几乎不可能实现,往往要涉及多种变换的使用,所以学生极易产生混淆与错误.利用经典的题目特别训练再辅以动态的演示应该成为突破难点的好方法.

⒊学情分析

实际上学生已对诸如翻折、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只是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没有正式出现罢了,但这些变换的意识学生已经有了.学生学习了本章知识后对平移与旋转以及轴对称这三种常用的全等变换有了系统的认识,但学生把握这些全等变换的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对组合图案的形成过程的分析是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应加强训练.

二、复习目标

⒈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和设计的过程,从事图形平移、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操作技能,增强审美意识.

⒉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和旋转,理解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并能做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

⒊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能够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及其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三、复习思路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首先利用一组基本练习复习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以及利用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平移作图、旋转作图,通过分析简单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化关系,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通过简单的图案设计,将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融合在图案的欣赏和设计活动之中;然后,利用学生已积累的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与全等变换有关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运用“Z+Z”技术进行动态演示,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维

四、复习过程

⒈知识梳理及要点归纳

说明:

其中平移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以及组合图案的形成分析是需要加强的要点;其中图案设计可以适当地弱化.

⒉活动单元设计

活动单元一基本知识练习

通过这样的一组练习,使学生对于教材上最为基本的知识作一系统的复习与整理,尤其是需要加强的要点知识如平移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和组合图案的形成分析作为练习的重点.

(1)如图,△ABC平移后成为△A'B'C',说出在这两个三角形中你所知道的关系.

 通过此题单纯复习平移性质.采用了师生问答结合动态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2)如图,已知△ABC中,线段DE是△ABC平移后边AB的对应线段,请作出平移后的△DEF.

 利用平移性质进行简单的平移作图,尺规作图完成该题,学生板演此题.

(3)、观察下面的图案:

a.这个图有什么特点?

b.它可以通过什么“基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

c.在平移的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本题继续复习平移性质,利用z+z技术动态展示平移的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准确地把握平移的性质,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完成该题.

(4)找出下列图形中的旋转中心、旋转角以及旋转的“基本图案”.

 

 

利用该题对旋转的性质进行再训练,使学生对于旋转的要素做到熟练地把握,另外利用了z+z技术动态演示旋转过程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如图,转动的圆盘上标有“a,b,c,d,e,f”六个

等格.

a.如果转盘顺时针旋转,字母“a”旋转()度时,才能转到字母“e”的位置;字母“c”旋转()度时,才能转到字母“f”的位置;

b.如果转盘逆时针旋转,字母“f”旋转()度

时,才能转到字母“d”的位置.

本题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所以使用了超级画板的动态实验的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借助于课件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如图,△AOB绕O点旋转得到△COD,在这个旋转中:

a.旋转中心是什么?

旋转角是多少?

b.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c.AO与CO的长有什么关系?

BO与DO呢?

d.∠AOC与∠BOD有什么大小关系?

本题继续复习了旋转的性质,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

(7)如图,已知AB⊥AC;AD⊥AE;AB=AC,AD=AE,BD交AC、EC于点P、E,AD与EC交于点Q,问图中是否存在一个图形是由另一个图形旋转后得来的?

若存在,请指出它的旋转中心及旋转角.

本题较以前的几题稍难了一点,主要是多

了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思维步骤.本题是建立在了

七(下)第五章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思考的量大

了些,但还是较为顺利的.再结合z+z技术的使

用就更加好理解了.采用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进

行教学较为合适.

(8)如图,有两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和正五边形,若

正五边形按逆时针方向开始旋转,而它上面的正方形按顺

时针方向一边对着一边旋转,则直到正五边形的AE边和

正方形的c边重合为止,正方形旋转了多少圈?

本题主要是把旋转的知识附加了一个新的背景,

小正方形旋转的圈数实际上就等于4与5的最小公

倍数20与其边数4的商.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

我使用了z+z技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一番就迎

刃而解了.

(9)如图,可以看作是由一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所得,则旋转的次数与每次旋转的度数为()

A、8次、45°B、8次、90°C、4次、45°D、3次、90°

Z+Z技术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采用“猜想---实验验证”的方式进行教学.本题学生理解起来较难,一旦使用了超级画板动态演示学生再思考就容易多了.

(10)下面的图案(如图)可以看作是以一个什么图案为“基本图案”形成的?

试用三种方法分析它的形成过程.

本题有多种分析方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案用z+z技术动态演示出来,一方面对学生的解答作一验证,另一方面学生解答不出来时可以作一提示,对学生的思考给予帮助.

(11)利用如图所给的图形进行图案设计,并说明设计的含义.

 

本题采用学生在计算机上拖拽拼图的方式进行.Z+Z技术的辅助作用在这里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体现.

活动单元二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1)如图,设O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已知∠AOB=115°,∠BOC=125°,求以线段OA,OB,OC为边构成的三角形的各角.

本题最为经典之处在于巧妙地使用了旋转

变换把本不在同一三角形中的三条线段聚合在

了同一三角形中,在实现等线段转移的过程中

利用了z+z技术动态地展示了旋转的过程以及

辅助线的作法.

 

(2)如图1,点M是线段AB上任一点,点N是线段AB外任一点.

a.将线段AB绕点M顺时针旋转90°,旋转之后的线段与原线段的位置有何关系?

b.将线段AB绕点N逆时针旋转90°,旋转后的线段与原线段的位置有何关系?

c.由上,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并试猜想:

*将一个三角形绕旋转中心旋转180°,

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有何位

置关系?

*若将一个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α°(0°<α≤180°),则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为多少度?

本题考查了判断推理,联想猜想、探索发现的能力.值得提出的是:

任意一个图形绕旋转中心旋转α(0°<α≤180°),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均为α或180°-α;掌握这个结论会给解题带来方便、快捷.

(3)(阅读理解题)

课本69页“随堂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如图1,可以看作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

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事实上这类图形都有这样一个特点:

它们绕着某一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α(0°<α≤180°)后,都能与自身重合,我们称这种图形为旋转对称图形,如图1绕中心旋转60°后,能与自身重合,而且绕中心旋转120°或180°后,都能与自身重合,因而该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再如:

正三角形绕着它的中心旋转120°(图2),能够与原来的正三角形重合,因而正三角形也是旋转对称图形.在下列图形中(图3----图10)中,哪些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如果是,他们至少需要旋转多少度能与自身重合?

 

 

本题是一道阅读理解题,他要求用归纳的方法从具体、特殊的事实中探究其存在的规律,把潜藏在表面现象中的本质挖掘出来,并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思想过程.

(4)如图,在Rt△ABC中,∠C=90°,∠ABC=60°,

△ABC以点C为中心旋转到△A'B'C'的位置,使B在

斜边A'B'上,A'C与AB相交于D,试确定∠BDC的度数.

在旋转变换中要充分利用:

被旋转的元素

(角、线段等)旋转前后保持不变,这一很直

观但又很有价值的性质.

 

(5)已知:

边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ABCD和OEFG,O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正方形OEFG绕点O旋转.探索:

两个正方形的重叠部分与正方形

ABCD的面积有何关系?

本题主要是考察旋转过程中的不变量,

无论正方形旋转到什么位置其重叠部分的

面积始终占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借助

于z+z技术动态展示旋转的过程以及提示

部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⒊课后训练(布置作业)

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B与∠C互余,

点M、N分别是AD、BC的中点.试用数学道理说明

MN=

(BC-AD).

平移变换与旋转变换一样,是常用的

几何变换.本题利用一组平行线构造平移,

是本题中“转化”的精彩之处.

 

五、反思与自评

本节课从复习基本知识入手,把平移的性质、旋转的性质以及组合图案的形成过程、图案的设计等知识作了较为系统的再训练,其中z+z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然后通过一组综合练习把本章的重点的知识串联了起来,在这种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中主要是借助于z+z技术突破了难点.Z+z技术在本节复习课中被多次使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我想如果不用z+z的话学生单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容易理解彻底的.本节课尽管力求在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过程上有所突破,但限于题目与题目间的差异性不能做到更好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认为诸如图案设计和组合图案的分析等知识应该在后续学习中再一次加强训练,循序渐进地把这一难点顺利突破.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教案

(1)(新版)苏科版

教  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

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利用基本事实有条理的进行证明,做到每一步有根有据,渗透反证法的思想;

3.经历探索线段的轴对称的过程,在“操作——探究——归纳——证明”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的轴对称性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1.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不相等.

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开场白

同学们,纷繁源于简单,复杂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构成的.为了更好的研究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最基本的图形——线段的轴对称性.

进入状态,兴致盎然.

衔接上一节课,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研究策略.

实践探索一

在一张薄纸上画一条线段AB,操作并思考: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对称轴在哪里?

为什么?

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提出猜想.

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线段的轴对称性,猜想对称轴的位置,为后续研究作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探索二

如图2-17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如果沿直线l翻折,你有什么发现?

说说你的看法.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描述发现.

在操作中感知线段的轴对称性,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实践探索三

如图,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交AB于点O,点P是l上任意一点,PA与PB相等吗?

为什么?

通过证明,你发现了什么?

用语言描述你得到的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

方法不一,具体如下:

1.利用“SAS”证明△OAP≌△OBP后,

说明PA与PB相等;

2.

利用线段的轴对

称性和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说明PA与PB相等.

问题虽然比较简单,学生都能感受到PA与PB相等,但是要让学生进行推理说明还是有困难的,要提示学生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入手,说明线段或角相等,再结合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思路,让学生寻找到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下面的证明积累经验.

总结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共同小结.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师生互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实践探索四

试判断: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吗?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你能读懂题目吗?

题中已知哪些条件?

要说明怎样一个结论?

2.请你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画出图形.

3.根据图形你能证明吗?

试一试,让学生自己作图,讨论研究,并给出结论和证明.

教师点评,用幻灯片给出解答过程: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作图,猜想结论,探讨说理.

完成证明: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解: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不会相等.

如图,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外任

取一点P,连接PA、PB,设PA交l于点Q,连接QB.

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因为点Q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QA=QB.

于是PA=PQ+QA=PQ+QB.

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PQ+QB>PB,即PA>PB.

本题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的应用,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比较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线外的点与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此性质的理解.另外对于文字题的证明,教师通过逐层提问、分解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命题,巩固证明命题的思考方法与表达形式.

指导学生活动.

练习:

课本P52练习1、2.

这两题都是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应用.

第1题是借助网格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2题是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小结

1.线段垂直平分线有哪些性质?

我们是怎么证明的?

2.线段垂直平分线有哪些应用?

它主要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讨论、小结.

帮助学生及时归纳所学,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

布置作业

课本P57习题2.4,分析第1~4的解法,任选2题写出过程.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题作业.

实行作业分层,便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自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