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8389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docx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回答问题)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如下不足:

1.思维质量不高。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懒于动脑,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上课是老师讲什么便学什么,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的答案,不积极主动的思考,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状态。

2.注意力差

个别学生有时表现为注意力不能持久。

学习态度、动机、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障碍,能力更是被抑制。

他们上课时或做小动作,或处于失神状态,或趴在桌子上睡觉,上课效率极低。

3.动机缺乏

家长的思想意识不正确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对这样的孩子要求不严、不高,认为学不学知识都无所谓,所以不能与老师达成一致的要求,使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上得过且过。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散文、小说、戏剧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全册共编排了29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7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三、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2.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能力目标:

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中。

因此,学习第二单元,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的同时,一定要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以丰富自己的情感。

在第五单元学习中,不但了解古人的生活,更要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

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本学期在授课中主要做到提前备课,明确目标,精通过程。

在学生方面,主要培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力,要求每分钟阅读不少于500字,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从而培养学生在把握自己观点的前提下,学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讲演。

3.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4.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计划在十一月份展示学习成果,即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来展示。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做到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5.作文教学,在原有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本学期主要突出针对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本学期大作文计划写八次,学完每个单元后写一次,其他练笔不少于八千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本学期,教师设计问题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单元检测层次化,让上中下学生都有所得。

对学困生,利用每周二课余时间给予辅导;对优等生,多注重个体的独立研究,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以培养创新意识。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方式,成立帮扶小组。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每单元过关。

古诗文背诵默写,由课代表负责检查,生字听写,同桌之间互批,单元检测由教师详批,并及时反馈。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

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9.利用竞赛、学科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知识竞赛每月一次,故事会、讲演会与主题班会挂钩,朗诵随着课文进行,读书报告会在学期末进行。

10.教学总结及反思

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总结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并且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

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五、本学期个人提高方面

1.业务提高计划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本学期听课节数力争达到20节以上。

听课除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外,组织好本组教师开展听课学习。

(2)写好教学反思(每单元一个教学反思)、教学体会(每月一个教学体会)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精心设计、灵活操作,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课堂结构要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5)板书(教师、学生)要工整得体,既有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又锻炼学生的书法。

2.计划阅读书目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湖南省义务教育常规》、《人文思想的足迹》、《成功教育》、《细节决定成败》等。

3.其他活动:

学习电脑,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六、教研课题

本学期教研课题,拟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上。

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生厌写情绪,通过分析,寻找适合学生并能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和方法,力求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指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勤奋上进,在教学中多研究多探索。

拟设立教研课题为:

《分析厌写情绪,提高作文兴趣》

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厌学情绪的产生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反应比较慢,接受能力较差,缺乏信心,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进而产生了学习恐惧心理。

2.家庭原因:

个别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受教育情况,不引导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写作时,帮助他们分析题意,化解难点,树立自信。

2.培养他们与人交流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努力拓展语文学习领域。

即阅读方法要灵活,增加课文阅读量,作文训练形式多样化。

4.在实践中积累感悟。

即开展有序的语言积累训练,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佳句,收集各种新闻、轶事等。

5.把写大作文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

6.少搞命题作文,尽量自由写作,评改适度。

7.加强与家长、其他任课老师的联系,对厌学的学生降低标准,多开小灶。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内容

1.白杨礼赞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方法

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

课型

新授课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

叙事散文。

(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

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

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

出生在哪一个省?

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学生: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

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

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主宰()  

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旁逸斜出    婆娑(suō)秀颀(qí)  

2.解词:

见注释。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 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

    5.理清思路:

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 和( 性格 )。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

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

按照这条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

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

找出文中关键词句。

(所见)

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

“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

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课堂小结

归纳写法特点:

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作业布置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

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

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

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7)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课后总结

 

教学内容

1.白杨礼赞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方法

复习本文线索,思路。

重点突破第5、7段内容及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

课型

新授课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本文的线索: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

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一起学习5、6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

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

(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

(干、枝、叶、皮)

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的词语?

读一读

4.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干,笔直

        外形      枝,靠拢      旺盛,力争上游

                  叶,向上

                  皮,光泽

         倔强挺立

    精神     向上发展      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明确:

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

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

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二、学习第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

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

反问、排比

讨论:

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

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读第9自然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

运用什么写法?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

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

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

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四、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试试看:

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可简单说,也可以说一段话,课下做为作业也可以写你想到的其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叶、梅花、老黄牛、鹰、荷花、蜡烛、小草、翠竹、孔雀

五、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

描写景物: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语言句式:

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六、学习运用:

结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

学习句式及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结合屏幕所给图片仿写一段话。

 

仿写抒情句:

1)当你……难道……难道……难道……

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

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课堂小结

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

描写景物: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语言句式:

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作业布置

1.运用象征手法,任选一幅图片。

礼赞“落叶”或“梅花”等,在话题本上完成200字的片断。

2.小结本上小结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课后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