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7990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37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docx

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

引言

 

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大量研究表明: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突出表现为:

信息单一性,分类标准单一、缺乏灵活性,高度汇总所采集的数据,与企业其他职能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没有被实时记录和处理,以满足主要视图的需要为系统的目标,仍然局限于静态的、历史的和滞后的信息揭示,难以满足用户不同的、变化的、未知的信息需求。

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的价值。

针对这些局限性,研究者提出了改进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其中:

用REA模型描述业务流程,并基于REA模型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是发展较为成熟的理论,该理论受到了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重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本文的研究结合当前的企业经营模式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基于网络计算模式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本文的基本结构为:

第一章回顾了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已有研究,着重分析了REA模型,为下文应用REA模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分析了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来自于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转变的需要,可行性则来自于以网络计算为特征的信息技术;

第三章首先提出了基于网络计算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接着对基本框架中的组件进行分析,以REA模型为基础,从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建立出发,进而讨论对业务数据的操作处理模型,以及引入数据仓库技术,拓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

第四章则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计算模式的实现以及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和改进方向进行分析。

最后,在结束语中对基于网络计算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第一章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

 

近50年来,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注意到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支持会计信息使用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针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类研究的思路是在分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架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型。

本章总结前人在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某些成果将会作为本文的分析工具。

1.1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的分析

这里所讲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包括手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还包括基于桌面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后者是“以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手工会计模型的规则及其功能定位”(袁树民,1998)。

它们采集会计事项的财务计量结果,基于会计循环,以会计科目表为核心对会计事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最后得到通用财务报告和较为固定的管理报告。

不断的研究表明,这一会计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AA)在1969年对管理决策模型进行研究及在1971年对非财务计量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后,列出了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MaCarthy,1980):

(1)信息单一性:

仅存储、处理业务活动数据的一个子集,主要是会计事项的日期和财务影响。

记录和维护会计事项的货币计量结果,而不包括诸如生产能力、执行情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数据。

(2)分类标准单一,缺乏灵活性:

会计科目表决定了有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应当如何归类,但对于非会计人员来说,这样的分类可能掩盖了数据的本质特征,使得非会计人员不能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

(3)高度汇总所采集的数据:

会计数据的使用者有不同的类别,特定的使用者所需的信息量、信息的汇总程度及其关注的焦点取决于使用者个体的个性、决策风格和概念框架。

所以,有关经济事项及经济对象的数据应该尽量以最基础的形式存在于会计信息系统中,以便于最终用户对这些基础数据按个人需求进行汇总,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对用户提供已汇总的会计数据。

(4)与企业非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限:

与同一经济现象有关的数据常常需要由会计信息系统与非会计信息系统重复输入和存储,即在多个系统中存在同一数据的若干拷贝,导致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的不一致性。

 

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发展了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的分析,我国学者薜云奎(1997)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点概括为“只读寄存”,系统提供的信息“非此即彼”,即

(1)连续性:

会计系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与交换是按照一种严格设定、不可更改的程序连续不断、顺序进行的;

(2)有形性:

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交换都必须以有形的实物(纸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为载体;

(3)单一性:

会计系统在信息收集、储存与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非此即彼性,收集与处理的信息只限于与主体直接相关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已发生或已执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只储存和报告应用符合会计准则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生成的会计信息。

这种只读寄存、非此即彼的特征造成了手工会计系统的局限性:

(1)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量相对减少,主要是向资本市场提供单一性质的信息;

(2)信息生产成本大。

对计算机桌面系统应用于会计核算,他称为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初次革命,是一次成功的“仿真”,而且实现了“随机寄存”功能,可以根据记账凭证所提供的基础数据直接生成各类账簿所寄存的信息,瞬间生成各类会计报表,省略了手工会计循环中用于信息重组和分类的诸多烦琐的环节,并且使得各程序之间的技术性核对(账账、账证、账表核对)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但该革命是未脱离“传统会计的窠臼”,它的局限性表现为:

(1)未改变信息处理和报告上的单一性或非此即彼性;

(2)未引起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变革;

(3)未因为信息处理成本的降低和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而改变会计信息揭示的基本框架,仍然局限于静态的、历史的和严重滞后的信息揭示。

Hollander等(1999)提出:

(1)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没有被实时记录和处理:

会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大量采用批处理方式,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总是滞后的,影响了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采集与存储数据以满足主要视图的需要:

视图是人们为认识事物而选择和组织与该事物有关的信息的模式。

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不同,认识该事物的视图也会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以事先已确定的视图作为其最终输出结果,采集与存储满足视图需要的数据。

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的主要视图是通用财务报表及由管理人员预先确定的管理报告,根据这些视图制定会计科目表(账户分类方案),依据科目表来存储、汇总数据,再由这些数据生成固定化的输出结果,难以支持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

肖泽忠(2000)提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指出尽管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在对报告者与审计人员的规模效益、简化财务报告程序并保持财务报告在不同公司的可比性、有利于监管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通用财务报告基于的两个假设:

(1)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

(2)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并不合理,需要有一种由用户按需定制财务报告的机制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灵活多样的财务报告,满足用户共同的和不同的、稳定的和变化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需求。

1.2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

在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始思考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为改造对象,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绩效。

研究者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部分研究从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模型入手,部分研究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与处理模型库的结合,分类介绍如下:

1.2.1事项会计

Sorter(1969)提出“事项会计”(eventaccounting),他认为会计应该提供对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有用的相关经济事项的非汇总数据,为达到该目的,他明确了事项会计的两项操作原则:

(1)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解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汇总数据;

(2)在收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在设定外生变量的变化的情况下,对未来发生的同类事项的预测。

他还提出用多栏式报告,按照事项在各个时期的计量属性、可控性、重要性在不同的栏目中分别报告。

事项会计通过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关于事项的描述,帮助使用者从财务报告推断有关的会计事项,获取更多的信息辅助决策。

1.2.2数据库会计

(1)该模型由Goetz于1939年提出,他认为会计人员只有完全理解了需要进行决策的事项的本质,才能对经济现象进行挑选、分类和计量;另一方面,使用者只有完全理解了产生信息的方法,才能正确评价信息;同时,由于不同的目的或适应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信息,应该记录多种价值。

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基础历史记录”,将数据库或类似的发明用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中,得到一个可调整的系统,达到支持管理的目的,针对法律或财务会计目的所作的必要调整则作为该系统所得记录的补充。

所以,Goetz在1939年提出的目标系统是保存最原始状态的数据,使得这些数据可以按照最切合每一个决策者需求的形式进行组织。

在数据库会计的理论基础上,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将理论与数据库技术联系起来,建立更为储存强大的非汇总(Disaggregate)和多维数据的会计信息系统。

Colantoni等(1971)描述了可以将每个事项用货币与非货币特征进行编码的工具,用层次数据结构图(树形结构)将通用会计科目表与已编码事项类型对应列示,并强调对数据进行管理必须引进一种数据管理语言。

提出层次数据库会计模式的还有Liebarman和Whinston(1975)、Haseman和Whinston(1976),他们引入了70年代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提出了基于事项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并描述了系统实施的途径。

另外,也描述了在数据库中将非结构化的数据文件转化为逻辑数据库的过程。

Everest和Weber(1977)将Codd(1970,1972)提出的关系数据库模型的概念用于会计领域,为了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导出关系模型,他们采用了传统会计体系结构,并用结构化分解法分解这一结构,形成数据库的概念模式。

接着,阐明了如何运用关系代数操作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

但是他们发现:

大多数研究在建立数据模型时,数据库主要按传统会计模式的数据逻辑模型组织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更多的数据分类操作。

他们建议应研究如何用先进的数据结构描述会计处理的对象本身,提出了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一定要以复式记账会计体系项有关的数据的起点,这就使他们提出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产生多个与更全面的事项数据相关的视图。

MaCarthy(1979,1980)进行了这一研究,他运用Chen创建的实体-关系(Entity-Relationship,E-R)图,建立了用高度语义(Semantic)化的表述方式表述的数据模型,使数据模型不只是对会计处理程序涉及的数据进行描述。

1.2.3REA会计模型

McCarthy(1982)在其将E-R方法用于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在大型组织环境中探讨了有关数据库设计的问题。

他创立了REA会计模型,REA模型将经济活动涉及的实体(entity)分为三类:

(1)资源(resource):

资源能为组织带来经济价值,而且可辨认。

会计确认为资产的大多数项目都属于资源。

(2)事件(event):

包括所有能从某方面直接影响组织的资源的经济活动,不仅限于能够进入簿记体系的交易事项,还包括其他不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活动。

(3)参与者(agent):

参与者是参与事件的一群人,组织收集与他们相关的数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计划、控制和评价其基本活动。

(4)在必要时,可将地点也视为REA模型中的实体。

在这些实体之间存在四类关系:

(1)事件-资源关系,称为存量-流动关系(stock-flow),其中资源为存量;事件为流动,包括流入和流出,用于表示那些增加或减少资源的事件;

(2)事件-事件关系,称为二元关系(duality),指组成一个业务循环、导致两组资源增减的两组事件之间的关系,一组事件导致一组资源流入,另一组事件导致另一组资源流出,流入的资源与流出的资源总是相互联系,如销售与收款循环中,销售事件引起存货减少,而收款事件则引起现金增加,减少的存货与增加的现金相联系,销售事件与收款事件的关系就是二元关系;

(3)事件-参与者关系,称为控制关系,控制关系是内部参与者、外部参与者和事件之间的三重关系。

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模型,这种三重关系经常会被细分为两个二重关系:

事件-内部参与者,事件-外部参与者;

(4)内部参与者-内部参与者关系,称为责任关系,描述上级对下级进行控制和负有责任的关系。

三类实体和四类关系可以用下图说明(图1-1)

McCarthy建议将REA模型作为企业设计共享数据库的起点和建立用户视图的依据,他给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2:

 

为了满足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结构化分析的需要,他还提出了将不同类型的事件、资源、参与者,或事件、资源、参与者的子集概念化为通用的类型或集合,如可以将原材料实体、半成品实体、完工产品实体概念化为存货实体。

将对不同实体的概念化与对实体的逐层分解结合起来,就使所建立的模型更接近真实世界中的现象的本来面目。

Dunn和McCarthy(1997)评价了REA模型相对于事项会计与数据库会计的三个特征:

(1)基于数据:

包括三个条件:

1数据必须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存储(至少在某段期间内);

2经授权的决策者可以访问已存储的数据;

3可以对已存储的数据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提取和处理,以满足不同的使用目的。

(2)基于语义:

由于数据库是描述现实的模型,数据库设计要采用接近真实世界的综合语义模型。

在会计领域,使用综合语义意味着会计模型要能描绘产生会计数据的经济交换活动或过程。

模型的组成部分应该反映真实世界中的现象,而不是只将复式记账体系这一人造系统(如,借、贷、账户等)作为描述现象的原始数据。

按语义对会计系统建模,可以将对经济交换现象的描述与对非会计现象的描述统一起来,使非会计决策者也可以访问和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数据,这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

(3)基于结构化:

基于结构化指的是将发生的事件用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模板描述,在设计企业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将这些模板作为基层结构。

REA模型具备结构化的特征:

1将所需记录和存储的,与某事件有关的数据表述为结构固定的模板:

对每一事件而言,该事件所涉及的资源和参与者的有关数据都需要记录和存储,如,销售是企业记录并存储数据的事件集,伴随着收集每一销售事件的数据(如,发票号、日期、金额等),REA模型要求结构化描述与该事件相关的资源(如,存货、运输车、人工)和参与者(如,销售人员、顾客)的数据,同时还要求结构化表示这些实体之间的联系。

2以二元关系将两类基本类型的事件在同一结构中反映:

两类基本类型的事件是:

资源流出(支付)和资源流入(获取),这两类事件通过二元关系(一增一减)集合在一起,在同一模型中表示为一个循环,或称为一个交换。

数据模型基于结构化的特征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企业级的业务数据库。

Geerts和McCarthy在1994年提出的完全REA模型就将企业视为交换或活动的集合,在该集合中,每个过程都有以付出资源(减少)来获取另一资源(增加)。

将企业进行最高层次的抽象,则这些集合最终可归纳为一个过程,即现金流入(初始筹资)和现金流出(偿债或分配所有者权益及利润)。

因此,结构化模型有助于按一定层次进行结构化分解,特别是中间层次的结构化模型向下可细分为一系列包含事件、资源、参与人的结构模型,向上则可以综合,直到企业所有的活动集合成为企业的价值链。

1.2.4以数据库与模型库支持灵活报告模式

我国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沿用如何结合数据库与模型库,应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报告。

傅元略(1997)提出将财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扩展成支持经营决策的系统,应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将原来只支持会计核算的数据库扩展成为支持核算、控制和决策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下列数据类型:

(1)企业外部(环境)数据:

行业、竞争对手、市场、技术、可利用的资源、产品供求关系等;

(2)内部经营计划和控制数据:

管理方针和策略、预算、各种控制标准、投资计划、本量利关系等;

(3)预测数据:

销售预测、成本估计和机会成本等;

(4)总括数据:

过去销售额度、财务比率、其他比率。

他建议在原有的数据库中增加以上数据项,以该数据库和一个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模型库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将数据输入、数据库管理、模型库管理、经营控制和信息加工处理等功能集成在会计信息系统中。

支持经授权的用户调用菜单,由系统自动从数据库和模型库中取所需的数据与模型加工成用户所需的信息。

袁树民(1998)提出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为核心,真正建立一个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导向,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模型的未来会计信息系统。

提出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蓝图:

核算和管理应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集成,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为导向,确定需要的信息,提倡用户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交互式建模。

薜云奎(1999)则提出了未来财务报告的特征:

采用多元报表价格体系、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有形资产与技术资源并重、表式与图像信息并重、货币与非货币信息并重、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提出了会计频道的概念,支持用户的多元选择。

肖泽忠(2000)提出大规模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认为企业应维护一个可用来保存其愿意披露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在最原始的水平保存;将会计程序模块化,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报告生成器。

使用者通过该生成器选择具体的信息项目、类型和表达形式。

吴旺盛(2000)提出针对网络时代的“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重组会计业务流程,并提出了网络时代会计业务流程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将原始数据适当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事件驱动对源数据的处理;扩大数据规模,提高相关性及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在线实时财务报告,提取信息与企业处理信息同步。

本章回顾了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有关研究,这些研究从理解会计所反映的业务流程的本质,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已有的会计处理流程入手,力图建立一个高度概括、抽象反映经济活动本质的数据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满足用户需求的视图;对结合数据库与模型库的研究则提出了如何对源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将讨论面对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转变的要求,如何基于网络计算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并着重对支持该基本框架的数据模型及操作处理模型、构造数据仓库的建立进行讨论。

第二章 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的转变,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信息技术向网络计算模式的演变则使重构具备了可行性。

2.1电子商务提出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这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以更高的效率运作,提出了重构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2.1.1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e-Business),是指“应用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在按一定的协议连接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下从事商务活动的方式”。

这里所指的电子商务不仅是网络和电子化手段在商业贸易方面的技术性运用(即电子贸易,E-Commerce),还是整个商业活动和企业组织结构基于Internet、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的重组或创新,这一过程中任何能加速商务处理过程、减少商业成本、增加商业价值、创造商业机会的活动都可以归入电子商务的范畴。

2.1.2电子商务的分类

电子商务按照交易对象分为四类:

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简称B2B)、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ustomer,简称B2C)、企业对政府(BusinesstoAdministrations,简称B2A)、消费者对政府(CustomertoAdministrations,简称A2C)。

其中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主要来自于B2B、B2C两种类型,B2B类型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领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真正突破口,对于企业来说是大势所趋。

(1)B2B电子商务

B2B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供应链(SCM:

SupplyChainManagement)技术,以中心制造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及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面向最终客户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iSCM)”。

B2B电子商务能够通过在供应链中适时、准确的信息流加速物流和资金流。

缩短供应周期、资金周转期,整合供应链,保证对最终客户的需求快速反应,得到上游企业的及时供应,降低成本(如,采购成本、库存成本等)。

典型例子如网络设备制造商Cisco,由于采用Web采购和销售网络,Cisco的交货周期从过去的3周缩短到3天,销售额增长了500%,而人员却只增长1%;美国最大的零售商Wal-Mart通过其外部网络连接它的主要供应商,供应商电脑能够实时接收Wal-Mart的货架上商品数额的变化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供应商及时组织生产和送货,使Wal-Mart约97%的商品直接由供应商送至商场货架而毋需入库,大大减少了商品库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商品到货率,使得Wal-Mart以独有的价格优势成为零售业巨头。

B2B起源于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简称EDI)。

EDI是人们俗称的“无纸贸易”,它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文件(如,合同、报价单、订单、运输说明、收货通知等),按照共同制定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已有国际标准UN/EDIFACT)转换成标准的EDI报文,通过一定的网络在进行商业往来的两个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报文交换。

EDI能在无需人工输入业务资料、无需纸张文件的条件下,完成原材料的采购、商品销售、银行汇总、保险、货物托运、海关申报等商业活动。

现阶段,增值网络(ValueAddedNet,简称VAN)是EDI通信的首选网络,而利用Internet进行EDI通信主要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EDI报文的传输。

两者各有所长,Internet上几乎没有增值服务,数据的安全性与VAN有很大差距;但Internet是开放性网络,接入方式多种多样,使用费用低廉,且覆盖范围广,则是VAN所不能比拟的。

随着Internet安全性的增强及网络法律规范的完善,Internet也将成为EDI的理想平台。

(2)B2C电子商务

B2C电子商务利用Internet的互动性、全球性、个性化,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借助于Internet开展在线销售活动,它利用Internet提供的搜索浏览功能和多媒体界面,提高了消费者检索商品信息的能力,并允许消费者在线定制商品的配置,在线通过信用卡、电子货币或电子钱包完成支付,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B2C的意义在于简化了客户与企业做生意的过程,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强企业与客户的直接关系,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2.1.3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表现为:

(1) 加强企业内外价值链的连接关系

企业价值链理论是迈克•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的,Porter认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而每个企业都是一系列存在逻辑关系的活动的集合体。

可以用企业价值链来分析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的一组业务活动,企业价值链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2-1):

企业价值链中存在两类活动:

主要价值活动和支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