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
“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1929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
这种猿人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叫_____)。
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
他们居住在石灰岩的山洞里,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
”文中划线处应填入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原始人
2.下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复原图,据图想象它的用途最有可能是
A.制陶B.耕种C.造房D.打猎
3.在“最强大脑”的角逐中,请你根据下图的两个提示依次说出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传说人物()
提示1:
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谷物和蔬菜
提示2:
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A.炎帝、盘古B.炎帝、黄帝C.黄帝、女娲D.盘古、女娲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将下列君主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盘庚②周武王③启④周平王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④②③
5.“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画符号,下启青铜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它”指的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楷书
6.“先发制人”“避实击虚”“攻其不备”,这些成语的出现说明了春秋时期
A.变法兴起B.思想活跃C.商业繁荣D.战事频发
7.学习历史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与下图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8.公元前260年,秦王亲自来到河内,井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征调到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当时,秦赵两国激战于
A.城濮B.桂陵C.马陵D.长平
9.《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D.统一度量衡、货币
10.“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该诗“将相本无种”用的历史典故与下列秦末农民战争中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A.刘邦、项羽起义B.巨鹿之战C.楚汉之争D.陈胜、吴广起义
11.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①参观都江堰
②到赵州桥上散步
③用纸写诗
④读《史记》和《资治通鉴》
⑤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
⑥参加科举考试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①②③⑥
12.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宣政院的设置D.西域都护的设置
13.“汉和帝继位时年仅10岁,太后专权……公元92年,和帝用宦官郑众等掌握禁军,消灭了窦氏外戚势力,宦官则从此开始参与政事并得以封侯……安帝时,邓太后及其兄邓鹭掌权,后安帝与宦官李闰等合谋灭邓氏,与皇后阎氏家族共同掌权。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
A.外戚势力强大B.宦官直接操控政局C.皇帝没有实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4.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二人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A.修筑灵渠B.设置河西四郡C.加强中央集权D.统一文字
15.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
A.“兼爱”“非攻”B.严刑峻法C.休养生息D.“以德化民
1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下列哪一城市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南朝江南开发的一个缩影
A.成都B.广州C.建康D.洛阳
17.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在时间较短。
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A.“王与马,共天下”B.十六国政权更替,导致政局动荡
C.“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D.司马睿篡夺皇位建立东晋
18.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迅速歼灭袁军主力,进而大破袁军。
据此可知,该战役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挟天子,取得政治上的主动B.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C.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19.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这主要得益于()
A.北伐战争的胜利B.“王与马,共天下”
C.淝水之战的胜利D.经济重心的南移
20.《宋书)记载: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21.农业是提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传说中,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号称神农氏,被认为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材料二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浙江余姚的古人类活动最具代表性。
这群古人类居住着干栏式房屋,农业工具以骨耜(见如图)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材料三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作了条件。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材料四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新法推行了十年,……家家富裕充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的人是谁?
和他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另一位传说人物是谁?
(2)史学界将材料二中的古人类被称为什么人?
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3)材料三认为,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四中“新法推行”是指中国古代的哪次改革?
材料中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内容?
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影响?
(5)综合以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古代社会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其主要依据是他倡导了哪一事件?
当时的国君是谁?
该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的思想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商鞅变法措施。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直接导致该局面的出现?
材料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4)李白诗中“秦王”指的是谁?
“扫六合”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5)“秦王”为巩固统治而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五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6)材料中体现了统治者哪些措施?
2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时期,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图示话分立)
材料一
(迁徙话开发)
材料二见如图
(汉姓话融合)
材料三见如图
(总结话特征)
材料四:
见表格
时期
时代特征
先秦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秦汉
统一国家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
请回答: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判定材料三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哪场改革?
该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请写出来。
(4)综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写出材料四中“”所代表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详解】
据题干“在周口店山洞里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
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当作武器或生产工具来使用……用木柴燃火,烧烤食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种,B符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A排除;山顶洞人与“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不符,C排除;原始人包含多种,D排除。
故选择B。
2.B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和题干信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复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由最初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使用骨耜等工具翻土从而进行耕种,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解析:
B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和题干信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复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由最初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使用骨耜等工具翻土从而进行耕种,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3.B
【详解】
帝神农氏,他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始祖。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故称姬轩辕。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还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他的属下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妻子嫘祖擅长纺织,会缫丝,B符合题意;盘古、女娲在材料中没有涉及,ACD排除。
故选择B。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启创立王位世袭制度,商朝的盘庚迁都殷,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③①②④正确。
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5.A
【详解】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符合题意;BCD项出现在甲骨文之后,排除。
故选择A。
6.D
【详解】
根据材料“先发制人、避实击虚、攻其不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词语都属于作战术语,故D符合题意;变法兴起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思想活跃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商业繁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时期,故D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故A错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
解析:
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时期,故D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故A错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故B错误;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指夏朝之前,故C错误。
综上故选D。
8.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60年,秦赵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故D符合题意;城濮之战是晋楚之间的战争,桂陵、马陵两次战役是是齐魏之间的战争,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详解】
根据所学,“秦,虽死犹存”是指秦朝统一及创立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焚书坑儒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D项也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不是主要的,排除CD
解析:
A
【详解】
根据所学,“秦,虽死犹存”是指秦朝统一及创立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焚书坑儒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D项也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不是主要的,排除CD项。
故选A项。
10.D
【详解】
根据材料“将相本无种”结合所学可知是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前陈胜曾高呼“王侯将相
解析:
D
【详解】
根据材料“将相本无种”结合所学可知是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前陈胜曾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修造,故唐朝时期参观都江堰符合史实,①正确。
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期
解析:
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修造,故唐朝时期参观都江堰符合史实,①正确。
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期到赵州桥上散步符合史实,②正确。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唐朝时期用纸写诗符合史实,③正确。
隋文帝时期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符合史实,⑥正确。
①②③⑥正确,故选D。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出现于唐朝之后,④错误。
指南针在宋朝时期用于航海事业,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在唐朝时期不可能出现,⑤错误。
④⑤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
本题设置唐朝的情景,需要结合所学对情景进行分析,出现于唐朝之前的史实,如都江堰、赵州桥、造纸术、科举制符合题意,《资治通鉴》及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晚于唐朝出现,故不符合题意。
12.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正确;A排除;丝绸之路
解析:
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正确;A排除;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商道,B排除;宣政院的设置管辖西藏地区,C排除;故选D。
13.D
【详解】
根据材料“太后专权”“宦官则从此开始参与政事并得以封侯”“邓太后及其兄邓骘掌权”“宦官李闰等合谋灭邓氏”等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选项D符合题意;A项无法体现交
解析:
D
【详解】
根据材料“太后专权”“宦官则从此开始参与政事并得以封侯”“邓太后及其兄邓骘掌权”“宦官李闰等合谋灭邓氏”等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选项D符合题意;A项无法体现交替专权,排除;官宦不是直接曹总政局,排除B;材料内容反映的不是关于皇帝有没有实权的问题,排除C。
故选D。
14.C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设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而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修筑灵渠
解析:
C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设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而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修筑灵渠,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故A不符合题意;设置河西四郡,发生在汉武帝的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统一文字,发生在秦始皇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刚建立时,社会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是墨家主张,严刑峻法是法家主张,以德化民体现了儒
解析:
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刚建立时,社会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是墨家主张,严刑峻法是法家主张,以德化民体现了儒家的德政,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而作为南朝各政权的都城—建康是最能够反映江南开发的,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
解析:
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而作为南朝各政权的都城—建康是最能够反映江南开发的,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城市,虽然在南朝时期有所发展,但不能够全方位展现江南的开发,排除;B项是南方的港口城市,主要反映的是海外贸易,排除;D项是北方城市,不可能展现南朝江南的开发,排除。
故选C。
1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解析:
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C项;“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形成的政治格局,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十六国政权更替,导致政局动荡。
因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因此,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项。
18.C
【详解】
材料“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迅速歼灭袁军主力”,可见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挟天子”的信息,排除A;官渡之战,就兵
解析:
C
【详解】
材料“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迅速歼灭袁军主力”,可见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挟天子”的信息,排除A;官渡之战,就兵力和物资而言,曹操不如袁绍,排除B;D是官渡之战的影响而非曹操取胜的原因,排除。
故选C。
1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C正确;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
解析:
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C正确;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排除A;“王与马,共天下”与题干描述的现象不符,排除B;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故选C。
20.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分析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南方的手工业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分析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南方的手工业发达。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这表明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
21.
(1)炎帝;黄帝(或轩辕氏、公孙轩辕)
(2)河姆渡人;水稻;
(3)铁器(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
(4)商鞅变法;内容:
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影响:
家家富裕充足。
(5
解析:
(1)炎帝;黄帝(或轩辕氏、公孙轩辕)
(2)河姆渡人;水稻;
(3)铁器(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
(4)商鞅变法;内容:
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影响:
家家富裕充足。
(5)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改革的推动、统治者的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的人是是炎帝;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了蚩尤。
从此,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依据材料二“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浙江余姚的古人类活动最具代表性。
这群古人类居住着干栏式房屋,农业工具以骨耜(见如图)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分析可知,史学界将材料二中的古人类被称为河姆渡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3)依据材料三“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作了条件。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析可知,农业发展的原因是铁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4)依据材料四“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新法推行了十年,……家家富裕充足”分析可知,材料四中“新法推行”是指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材料中属于改革内容的是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材料中属于改革影响的内容是家家富裕充足。
(5)综合以上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社会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改革的推动、统治者的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22.
(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法家;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
解析:
(1)商鞅变法;秦孝公;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法家;
(2)统一度量衡
(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嬴政;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政治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中央集权制度
(6)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