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6041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docx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0分)

1.(6分)(2016高三上·黄陵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

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

诗人把握的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

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

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解构生活现实”。

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

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

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

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

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然而,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

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一不一相一一信!

”(《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

”(《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地反映当下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2.(12分)(2017·九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罗老病重期间还牵挂着《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卷的编写情况,现在这部分已经编撰完毕即将付梓,可惜他没有机会看到了,真是莫大的遗憾。

”对于罗沛霖去世,数字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难掩悲伤。

今天上午,两院资深院士、著名电子学与信息学家罗沛霖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11天前,罗沛霖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98年的人生旅途。

罗沛霖被誉为“红色科学家”。

早在1938年3月,他就秘密奔赴延安,进入中央军委三局,创建了延安通信材料厂,同时还担任延安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教师,为抗日前线培养通信人才。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罗沛霖应组织要求,前往美国留学,准备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1948年9月,在好友钱学森的推荐下,罗沛霖正式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

“党派我来留学,要对得起党”的信念让35岁的罗沛霖坚定了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的决心,他只用23个月便完成了课程和论文,直接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在努力完成学业之外,罗沛霖还从事着另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据我所知,罗沛霖一直与当时的留美科技人员协会保持密切联系,这个协会主要工作之一便是动员留美人员回国建设新中国。

他是这个协会加州理工学院支会的负责人。

”郑哲敏回忆说。

在罗沛霖等人的影响和支持下,1950年,庄逢甘、郑哲敏、鲍文奎等一大批知名留美科研人员集中回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事业。

1950年罗沛霖回到北京。

1951﹣1953年,他两度独自赴民主德国考察谈判,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联合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并出任该厂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为我国电子工业的自力更生发展和电子设备生产配套打下基础。

1956年一个重大任务落在了罗沛霖的肩上。

他被抽出参与讨论并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工作。

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由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

规划工作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副总理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主持。

1958年,吴佑寿曾在中科院电子所研制“超远程雷达”。

他回忆说,“罗老学术造诣深、见多识广,给大家介绍微弱信号检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实际提出采用‘门波积累’来解决问题,对大家很有启发。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罗沛霖是倡议人之一。

实际上,退休后的罗沛霖一刻都没有闲下来,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除了致力于软科学研究之外,还参与了大量科普丛书出版工作,热衷于电子科技人才培养。

“罗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由于知识渊博,他的意见往往具有战略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表示,“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他身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摘编自王飞、李大庆《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相关链接】①就资历而言他可谓是“三八式干部”(指抗日干部——编者注);从学历上讲他曾留洋获得过博士学位;而论学术成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双院士“头衔”便足以说明一切。

更有人把他称作“三士科学家”——战士、博士、院士……(节选自尹传红、骆玫《“三士”科学家罗沛霖》)②“如果一生生活呈波浪形,并不是一往直前,只要一旦改弦更张,努力奋进,还是可以有所贡献的。

最理想的当然还是早日认清方向而持之以恒,取得成就。

”罗沛霖跨两个世纪的人生阅历与经验总结,或许正是现在的年轻人所须借鉴的。

(节选自李琪《笑容风雨乐思得失——走近罗沛霖院士》)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清晰,分别从资历、学历和学术成就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传主作为“三士(战士、博士、院士)科学家”的一生。

B.第一段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对罗沛霖院士的缅怀入题,照应标题,又以“莫大遗憾”设置悬念,自然引出下文。

C.本文运用倒叙手法,从传主的去世写起,追述传主的生平事迹,介绍了传主在中国革命、电子工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

D.罗沛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告诫青年人,当生活不顺利时,只要改变方向,努力奋进,持之以恒,就会取得成就。

(2)

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

罗沛霖院士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其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12分)(2017高一上·罗湖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里的陕西:

王维笔下的辋川

张孔明

每年的秋天,我总爱偕朋带友,去蓝田辋川游玩。

辋川名气不大,可王维名气大呵!

王维是盛唐大诗人,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他的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挂冠而退,隐居于辋川别业,率意于竹溪松林,吟诗作画,其乐陶陶。

其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诗,就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然主义的描写,产生了浪漫主义的画面:

一阵好雨,荡去了灰尘;树木花草,豁然清新;雨后黄昏,秋意宜人;山川静美,满目空寂。

晴空如洗,松林如黛;明月高悬,清辉低泄。

一脉清泉,缓缓流动;水清见底,水流石白。

水滨竹林,郁郁青青。

竹丛笑语声喧,农家少女欢快,她们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

莲花亭亭,莲叶田田;渔船游来,波涌莲开,打鱼人要抛锚下船了。

任凭春天的芳华消逝吧,眼前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

屈原笔下的王孙说“山中兮不可留”,我王维却要留下来,享受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

这样的诗情画意,让人叹为观止,又不能不心向往之。

要是在一千二百年前,可以约诗朋画友,买舟而往。

沿灞河逆行,取辋河逆进,穿峡谷逆上,东踅西荡,渐入佳境,隐约看见草堂了,那便是王维的别业了。

仅行30里,却别是一方天地。

身临其境,映入眼帘的,不正是王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

当年王维的挚友裴迪看望王维,就是驾舟逆水而去的。

而今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

从蓝田坐公共汽车,要不了半小时,就到王维别业的遗址了。

不读王维的诗,这里仍然算得山清水秀,读了王维的诗,这里就不免要令人扼腕长叹了。

王维的别业被圈在一家半遗弃的公司大院里,陈旧的楼房,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不要指望找到王维笔下的漆园、鹿柴、竹里馆等二十处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唐代美景,能找到那棵古龄一千二百多年的王维手植银杏树,就算得大饱眼福了。

立足古银杏树下,不能不发思古之幽情。

王维去了,银杏树还在;辋川变了,王维的诗还在。

品读他神咏天吟的诗句,面对这故地,没有滋味,胜有滋味,别有滋味!

应该说王维隐居这里,是慧眼独居的。

终南脚下,天子眼皮底下,竟有这么一个“曲径通幽”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远不近,正好于此半退半隐。

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这里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

“人间正道是沧桑”,辋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永远告别诗情画意恐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

成千上万的工人开进了辋川,成千上万的树木倒下了,山峦沟壑,被夷为平地,半现代化的厂区和职工生活区拔地而起。

就在王维别业的辋川上游不远处,为了建起一座楼房,要辋川让路,于是另一座青山被劈开,使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辋川改变了河床。

从此以后,王维别业门前的那条“清泉石上流”的辋河永远消逝了,与此相对应的“明月松间照”的画境也荡然无存了。

古老的银杏树就孤零零地伫立在旧河床边上,目睹着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在一夜间消失。

好在人们已经觉醒,随着工厂的搬迁,这里相对“清静”了许多。

多少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和朋友漫步在王维走过的山涧小道上,总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不是诗,是梦,是王维留给后人的一个神话般的梦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在辋川这块神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吗?

但是,无论如何,辋川还是值得去的。

相对都市而言,那里仍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

看一眼王维手植的银杏树,吟一遍王维的《山居秋暝》,也不失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

毕竟那里还有我们值得回味的地方;毕竟我们在失去了很多之后,还是保留下了那棵最可宝贵的活化石——千年银杏树,以及千余年来人们对诗人王维代代传承的景仰和怀念。

(《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辋川名气不大,但因为王维的诗、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又因他挂冠而退,在辋川别墅隐居,所以地因人传。

B.作者在第二段以优美的文字、浓烈的情感,再现了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的意境,能够收到弓引人入胜、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C.作者扼腕长叹的内容是古今两重天,裴迪看望王维要逆水行舟,而今人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而歌颂了现在的便利交通。

D.第四段作者用“不能不”这样的双重否定词,强调自己立足古银杏树下,情不自禁地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发思古之幽情。

(2)结尾作者说我丁“失去了很多”,请结合全文概括“失去”的内容,并加以说明。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1分)(2017高一下·黑龙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

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

景祐元年,礼院奏用冬至日册后,沔奏:

“丧未祥禫而行嘉礼,非制也。

”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

沔奏:

“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治。

”黜知衡山县。

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

所在皆著能迹。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

沔上书言:

“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

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

居两月,迁礼部郎中,知庆州。

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

沔曰:

“乘危伐丧,非中国体。

”三司所给特支,物恶而估高,军士有语,优人因戏及之,命斩之徇。

明日,给特支,士无敢欢者。

迁枢密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丧罢。

服除,为陕西都转运使。

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

对曰:

“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

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

”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

“南事诚如沔所料。

”英宗即位,迁户部。

帝与执政议守边者,难其人,欧阳修奏:

“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

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弃瑕忘过。

”遂又以为观文殿学士、知庆州,徙延州,道卒。

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B.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C.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D.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的第一,二,三名依次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B.社稷,我国古代称谷神为社,土神称为稷,粮食和土地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故而人们也用社稷代指国家。

C.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祭祀、典礼、外宾接待等事务,科举取士、学校事务也归礼部管辖。

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

D.服除,意思是脱掉丧服,即守丧期满。

根据传统孝道观念,官员遭逢父母去世,一般都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沔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上谏。

他曾上奏反对在举丧期间册封皇后,并为李安世上书说情,请求赦免,结果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县知县。

B.孙沔恪守道义,不乘敌军之危。

西夏国君元昊死去,这本是攻打西夏的良机,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C.孙沔睿智清醒,善于审时度势。

他上书指出吕夷简主动申请罢相的真实意图;任秦州长官时又提醒皇帝岭南一带敌人气焰正盛,战局危急。

D.孙沔政绩突出,办事能力很强。

他所管辖治理的地方都能够有很好的政绩;在他七十高龄的时候,欧阳修还向皇帝推荐了孙沔出任边境守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②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之位。

而居尧之宫,逼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5.(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谢逸

豆蔻梢头春色浅。

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

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

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独倚阑干凝望远。

一川烟草平如剪。

【注释】

①豆蔻:

植物名,春日开花。

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②步摇:

古代妇女首饰。

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

③烟草:

形容草色如烟。

(1)

下列对诗歌的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

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

E.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之情。

(2)

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题;共6分)

6.(6分)(2020高三上·珠海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非常重视反省。

比如《论语•学而》中曾子“________”   一句强调要经常反省自身,荀子在《劝学》中还用“________”一句强调反省的重要作用。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写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以抒发情感。

(3)“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滕王阁序》中的经典语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也用了“衡阳雁”的意象。

五、选择题(共4题;共8分)

7.(2分)(2016高一上·河北期中)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瞋目(zhēn)   寂寥(liáo)     残羹冷炙(zhì)    

B.孱头(càn)    戮没(lù)       殒身不恤(yùn)    

C.桀骜(jié)    黯然(àn)       挥斥方遒(qiú)    

D.喋血(dié)    创伤(chuàng)   长歌当哭(dàng)    

8.(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三年来,小溪旁边建了不少小区,东岸的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宽敞大气。

B.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子女外出务工,常年不归,父母倚门倚闾,望穿秋水,是常有的事,做子女的应当经常和父母保持联系。

9.(2分)(2017高二上·黄山期末)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选文科还是理科这个问题上,我曾犹豫过,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听说学理科大学毕业后容易找工作。

B.在2018年春节期间是出去旅游还是在家学习的调查问卷中,我班将近一半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前者。

C.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D.皖南古民居具有防匪防盗、冬暖夏凉、生活方便等诸多特点,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完好无损,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往参观。

10.(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秋战国时期,酒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         。

            。

             。

             ,因而有的酒肆为了招引更多顾客,还高高地挂起了酒旗。

①由于当时饮食业的兴盛,同行之间已产生了竞争

②《墨子》、《韩非子》中也都讲到酤酒之事

③可见当时卖酒、买酒已是普通之事了

④《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酤酒、市脯不食”

⑤不吃买来的肉

⑥说他不饮市上买来的酒

A.③①④⑤⑥②    

B.④②⑤⑥①③    

C.③④②⑥⑤①    

D.④⑥⑤②③①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1.(5分)揣摩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近、修辞手法相同、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句子(不能再使用例句中加线的“调味的盐”“菜”这两个词语)

例句:

人情味就像调味的盐,放多了,公平和正义的菜反而苦涩难咽。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6高一上·湖南期中)请以《看不见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

①明确立意,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0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

4-2、

4-3、

4-4、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5-1、

5-2、

四、默写(共1题;共6分)

6-1、

6-2、

6-3、

五、选择题(共4题;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