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地图的识别.docx
《定向地图的识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向地图的识别.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定向地图的识别
地图的识别
与其他地图图种相比,国际定向越野使用的地图(以下简称越野图)是一种更为清晰易读,便于在野外行进中使用的专用地图。
2.1越野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是地图上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要想学会识别、使用越野图,首先应懂得地图比例尺。
2.1.1比例尺的慨念:
图上某线段的长度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叫地图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
如某幅图的图上长为1厘米,相应实地的水平距离为15000厘米,则这幅地图是将实地缩小15000倍测制的,1与15000之比就是该图比例尺,叫1:
15000或1:
1.5万地图。
2.1.2比例尺的特点
——比例尺是一种没有单位的比值,相比的两个量的单位必须相同,单位不同不能成比;——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衡量的。
比值的大小,可按比例尺分母来确定,
分母小则比值大,比例尺就大;
分母大则比值小,比例尺就小。
如1:
1万大于1:
1.5万,1:
25万小于1:
1万;
——一幅地图,当图幅面积一定时,
比例尺越大,其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幅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大,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简略;
——比例尺越大,图上量测的精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图上量测的精度也就越低。
2.1.3图上距离的量算
2.1.3.1用直尺量读
当利用刻有“直线比例尺”的指北针量读时,可根据刻在尺上的数值在图上直接读出相应实地的距离。
当利用“厘米尺”量读时,要先从图上量取所求两点间的长度,然后乘以该图比例尺分母,即得出相应的水平距离(需将结果化算为米或公里):
实地距离=图上长X比例尺分母
如在1:
1.5万越野图上量得某两点间的距离为3毫米(0.3厘米),
则实地水平距离为:
3毫米xl5000=45000毫米(45米)
当量算某两点间的弯曲(如公路)距离时,可将曲线切分成若干短直线,然后分段量算并相加。
2.1.3.2估算法
估算法又叫心算法,这种方法在定问越野比赛中最有实用价值。
要掌握它,需要具备下述两方面能力:
——能够精确地目估距离,包括图上的距离和现地的距离:
在图上,能够辨别0.5毫米以上尺寸的差异;在现地,目估距离的误差不超过该距离总长度的1/10,如某两点间的准确距离为100米,目估出的距离应在90—110米之间。
——熟知几种图上常用的尺寸单位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的对应关系,如:
在1:
1.5万图上,1毫米相当实地15米;2毫米相当实地30米,1厘米相当实地150米.....(参见下表)
几种基本尺寸相当于实地的水平距离
基本尺寸\比例尺
1:
10000
1:
15000
1:
20000
0.5mm
5m
7.5m
10m
1mm
10m
15m
20m
2mm
20m
30m
40m
5mm
50m
75m
100m
10mm
100m
150m
200m
2.1.3.3图上量算距离应注意的问题
从越野图上量得的距离,不论是直线还是曲线距离,都是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如果实地的地形平坦,图上所量距离接近于实地水平距离;如果实地两点间的地形起伏,则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量得的水平距离。
因此,在计算行进里程时,必须根据地形的起伏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将图上量得的距离加上适当改正数。
下表是根据在不同坡度的道路上经实验得出的改正数。
在有些地区(如深切割的山地),实际改正数可能会大于该表中所列的数据。
水平距离改正数
坡度
加改正数(%)
坡度
加改正数(%)
0°~5°
3
20°~25°
40
5°~10°
10
25°~30°
50
10°~15°
20
30°~35°
65
15°~20°
30
35°~40°
80
如果对行进的里程只求概略的了解,可以根据下列经验数据进行改正:
地形类别
加改正数(%)
平坦地(有微起伏)
10~15
丘陵地(比高100米以下)
15~20
一般山地(比高100-200米)
20~30
2.2越野图的注记
越野图的注记主要分为三类:
2.2.1地名注记
在越野图上,地名的表示并不重要,除非对运动员判定方向与确定站立点非常有用,地名(包括村镇、河流、高地等)一般不表示。
2.2.2高度注记
高度注记分为等高线注记(注在等高线上)、高程注记(地面高程注记绘有测注点“.”,水面高程注记旁则不绘测注点)和比高注记三种。
2.2.3图外说明注记
越野图图外说明注记包括比例尺、等高距、图名、图例、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成图方法、用图要求等。
有时越野图上还会印有检查卡片、检查点说明表、赞助人广告等。
2.3越野图的符号
识别越野图的符号对于正确地使用越野图是十分重要的。
而识别符号不能靠机械地记亿,需要了解它们的制定原则,了解符号的图形、色彩和表意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根据符号联想出每一种地面物体的外形、它的特点和它的专门功能。
2.3.1符号的分类与颜色
如同其他地形图一样,越野图也要求完整而详细地表示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植被和境界,即所谓“地图的六大要素”。
根据定向越野比赛的特殊需要,国际定联将越野图的符号分成五类:
2.3.1.1地貌,用棕色表示
这类符号还包括小丘、小洼地、土崖、冲沟、陡坡、土垣等表示地面详细形态的专门符号。
2.3.1.2岩石与石块,用黑色表示
岩石与石块是地貌的特殊形式,它们既可以为读图与确定点位提供有用的参照物,又可以向运动员表明是危险还是可奔跑通行的情况。
为使它们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地貌符号,这一类符号使用了黑色。
2.3.1.3水系与淤泥地(沼泽地),用蓝色表示
这类符号包括露天的明水系和水生或沼泽生的植物。
2.3.1.4植被,用空白或黄色和绿色表示
植被情况的详细区分和全面表示非常重要。
植被是按下列基本原则表示的:
2.3.1.5——白色(空白) 指一般性起伏地上的树林的密度适度,地面上无阻碍行进的灌木或杂草丛,可以按正常速度奔跑的地区。
2.3.1.6黄色 空旷的地域。
分为空旷地,半空旷地及凌乱的空旷地。
2.3.1.7绿色 树林中密度较大的地区。
按可跑性分为慢跑:
使正常跑速降低20—50%;
难跑:
使正常跑速降低50—80%;
通行困难:
使正常跑速降低80—100%。
上述可跑性的区分均取决于树林的生态,如树种、密度及矮树、草丛、蕨类、荆棘、荨麻等的生长情况。
2.3.1.8人工地物,用黑色表示
包括各种道路、房屋、栅栏、境界等地图符号。
2.4符号的等级
根据各类符号在世界各国定向越野图上出现的频率,同时为了促进全世界定向越野地图的标准化,国际定联将越野图的符号分成三个级别:
A———适用于各种国际比赛和世界锦标赛;
B———可以用于一定地形类别之中的;
C———在特殊地形中补充A级和B级的非国际通用符号。
在国际定联1982年制定的《国际定向运动图制图规范》(《DrawingSpecificationsforInternationalOrienteeringMaps》)中,A级符号列出73个,B级符号列出25个,C级符号未做统一规定。
2.4.1符号的大小与相互关系
为了完整而详细地表示出地形,同时又能保证越野图的清晰、易读,国际定联规定了越野图符号的最小尺寸以及相互靠近的符号的关系的处理原则与最小间隔。
符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符号间最小距离的规定,都是以日光条件下的正常视力和地图制印能力为依据制定的。
通常:
——岩石类符号、河流与沟渠类符号,最短不小于0.6mm;
——虚线符号,至少应有两段;
——点状符号,至少应有两个点;
——淤泥地最小面积应为两条0.5mm长的线;
——兰、绿、灰、黄的普染色块和黑色的网点,图上最小面积为0.5mm2;兰、绿、黄色的网点最小面积为1.0mm2。
——同颜色的两条线间的最小距离,如黑与黑、棕与棕之间,为O.15mm;
——两条兰色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25mm。
当若干小而重要的地物紧靠在一起,即使用最小尺寸的符号表示,符号大小也超过了实地地物的大小时,这些符号仅保持了它们相互间位置关系的正确性,实际的准确位置已经做了合理的移动。
2.4.2符号的图形特点(不包括C级符号)
无论何种地物,它们在现地的平面形状特点都可以被理解为:
面状的、线状的和点状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图上各种符号的图形特点与实地地物的形状特点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一一对应。
面状的:
这类符号在实地的面积通常较大,包括树林、湖泊、宽河、淤泥地、建筑群等,它们用依比例尺描绘的符号或轮廓符号表示。
我们可以在图上直接量算出地物在实地的长宽和面积,因此有些教科书称这类符号为“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线状的:
这类符号包括小河、公路、铁路、窄林道、石垣等等,它们的长度是依比例尺缩绘在图上的,宽度则没有依比例尺表示,因此这类将号又被称作“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点状的:
这类符号在实地的面积或体积通常较小,但它们的外形或功能却具有明显的方位作用,是运动员在行进中的重要参照物。
例如水坑、石块、塔形建筑物、水井等,用不依比例尺描绘的图案符号或点状符号表示。
在图上,点状的符号本身并不指明地物的大小或它所占有的面积,因此不能进行量算。
这类符号拥有自已的“定位点”,即地物在现地的精确位置:
符号举例
定位点
■ △ × □ ● ▲
在图形的中心
在符号的重心
点状的符号又被称为“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2.4.3认识符号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越野图上,对于一组属性相近的地物,通常只规定一个基本符号,然后根据这些符号的不同分类,分别使用不同的颜色。
在识别符号时,不要搞混。
为了表示某些同类地物之间的差别,一般只将它们的基本符号做一些局部的改变或方向调整,在认识这些符号的时候应特别仔细,注意符号本身或其与周围地形之间的细微差别:
符号举例
符号名称
符号特点
颜色
不能通过的陡崖
边缘线粗
黑
能通过的陡崖
边缘线细
黑
围栏
单齿线
黑
高围栏
双齿线
黑
岩坑
缺口朝上
黑
山洞
缺口朝下坡方向
黑
当若干同类符号以某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来表示地物时,它们所反映的只是地物的性质和范园,并不代表地物的个数和精确位置。
某些地物,虽然它们的性质相同,但当它们的长度、宽度或直径不同时,图形特点将会改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如下表:
现地地物
转化条件
符号及其名称
图形特点
池塘
图上大于1mm2
湖泊
面状的
现地直径小于5m
水坑
点状的
河流
现地宽度在5m以上
宽河
面状的
现地宽度2-5m
小河
线状的
2.5等高线
等高线是指地形高度的差距。
他们表示哪里有山,哪里有坑谷以及地形的陡缓。
在很多公园图中,等高线较少;但也有很多公园图,等高线较多,且高度各异;因此,读懂等高线很重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路线选择。
每一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用等高表示,通常为2-5米。
不同地图,等高距不同。
等高线越紧密,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越缓;如下图所示,将这些截口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形成一圈套一圈的等高线图,显示出该山的形态。
如下图。
如果切割山体的每个水平截面都具有各自的海拔高度,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等高线实际上就是由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2.5.1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
——地图上的每条等高线都是实地等高线的水平投影;它既描绘出地貌的平面轮廓,也表示出地貌的起伏。
——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每条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
——在同一幅地图上或同一等高距的条件下,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凹地的等高线则表示深浅。
——在同一幅地图上或同一等高距条件下,等高线间隔密,实地坡度陡;等高线间隔稀,实地坡度缓。
2.5.2等高距的规定
等高距是相邻两个水平截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如图。
等高距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貌表示的详略,等高距越小,等高线越多,地面表示就越详细;等高距越大,等高线越少,地貌表示得就越慨略。
由于实地地貌的起伏与切割程度的千差万别,适合显示平坦地区的等高距,在显示山区时就可能会出现等高线密集甚至重合;反之,适合显示山区的等高距,在表示平坦地区时又可能会出现等高线过于稀疏。
同时,等高线的疏密还会影响到地图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因此,国际定联对越野图的等高距做出了专门规定,并要求将等高距说明印制在每张越野图的显著位置上。
例如,国际定联规定:
定向越野地图的标准比例尺为1:
1.5万,等高距5米;当其他地物不多,地貌在较大的面积上便于表示时,也可以采用2.5米的等高距,但不得在同一张图上使用两种等高距。
假如上述标准比例尺及其等高距的地图还不够详细,也可考虑使用1:
1万比例尺和其他等高距,但需经过国家定向运动协会的地图委员会批准。
2.5.3等高线的种类和作用(见下图)
——基本等高线用O.1毫米的棕色线表示,并按规定的等高距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
——加粗等高线用O.25毫米的棕色线表示。
它是为了便于计算高差,从平均海水面起,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描绘一条的曲线,又称“计曲线”。
——辅助等高线用0.1毫米粗的棕色虚线表示,它是按约1/2的等高距测绘的曲线。
它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地表形态的信息。
示坡线
示坡线是顺着下坡方向绘制并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小短线。
它通常绘在等高线最有特征的弯曲上,如山顶、鞍部或凹地底部,以及在读图困难、有必要表明下坡方向的地方。
如左图。
2.5.4地貌基本形态及其等高线图形
地貌的每一种形态都有一个独有的等高线图形。
等高线上任一微小的弯曲都可以象符号那样,向我们表明地貌的特征。
利用等高线研究地貌的方法
2.5.4.1地貌起伏的判定
学会判定地貌的起伏是对利用等高线研究地貌的最起码的要求。
判定地貌的起伏,也就是判定现地地貌的斜坡方向,因此,开始训练识别等高线时,首先就应该注意学会利用示坡线、标高点、河流、等高线注记和图形等,快速判明斜坡的升降方向。
——利用示坡线判定:
顺示坡线方向,下坡;逆示坡线方向,上坡。
——利用河流谷地判定:
沿河流(谷地)方向时:
向河源,上坡;背河源,下坡。
横向河流(谷地)方向时:
向河流,下坡;背河流,上坡。
——利用等高线注记:
朝字头方向,上坡;朝字脚方向,下坡。
——利用等高线图形:
山背、山垄等地貌隆起部分的等高线图形,其凸出的部分总是朝下坡方向;而山谷、洼地等的图形则相反,总是朝向上坡方向。
另外,山的等高线图形,一般山脚处较疏,山的中上部则较密。
因此,上坡方向就是等高线图形由疏变密的方向,下坡方向就是等高线图形由密变疏的方向。
2.5.4.2地貌结构的判定
学会判定地貌的结构,也就是学会综合、完整地了解一定区域内地貌的相互关系和位置的方法。
地貌结构的判定不仅有利于确定站立点,而且还可以帮助运动员在快速运动中保持清醒的方位意识,以便对整个比赛中的体能、技能的发挥做出合理安排。
判定地貌的结构,首先应利用图中明显的标高点、河流、谷地等,概略判明区域的总的升降方向并弄清楚大的地貌的起伏、分布规律。
然后,将主要注意力放到弄清楚地貌的结构线、特征线和特征点(即山脊线、坡度变换线、山顶、鞍部等)的平面位置和高度、坡度的比较上。
为了便于判定地貌,在时间、条件允许时,可以运用粗细不等的实线和虚线、圆圈、“×”等,在图上分别标出大小等级不同的山脊(山背)、山谷、山顶和鞍部,借此建立对地貌结构的基本概念,并由此做出对它们可能给运动带来的影响的清醒估计。
等高线是指地形高度的差距。
他们表示哪里有山,哪里有坑谷以及地形的陡缓。
在很多公园图中,等高线较少;但也有很多其它公园和森林图中,等高线较多,且高度各异;因此,读懂等高线很重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路线选择。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用等高距表示,通常为2-5米。
不同地图,等高距不同。
同一幅图上只采用同一等高距。
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
一是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高度相等并各自闭合;二是在同一幅图上,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
等高线间隔大的坡度缓,间隔小的坡度大;三是图上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和相应实地地貌的形状相似。
如下图所示:
等高线的种类和作用。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分为四种(见下图) ;首曲线是用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间曲线是用以显示曲线所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助曲线是用以显示间曲线还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计曲线是便于在图上计算高程,从高程面算起,每逢等高距五倍处的首曲线描绘成粗实线。
﹡地貌识别:
在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和地貌符号,来识别地貌的各种形态
山顶:
是以等高线中最小环圈表示,有时用示坡线表示斜坡方向,绘在环圈外侧(见上图) 。
凹地:
除环圈形等高线表示外,还必须在环圈内侧绘有示坡线,示坡线在等高线内侧(见上图) 。
山背:
等高线向外凸出部分表示山背,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为分水线。
(见上图)
山谷:
等高线向里凹入的部分表示山谷,各等高线凹入部分顶点的连接线为合水线。
(见上图)
鞍部:
图上用一对表示山脊和一对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显示(见图) 。
山脊:
由若干山顶,鞍部连接的凸棱部分,山脊的最棱线为山脊线(见图)。
特殊地貌:
是指等高线无法显示的地貌。
在地图上用特殊符号所示的地貌,如变形地、岩峰、露岩地等(见下图) 。
小练习:
自我测试
此等高线图上有一些标明数字的箭头,请试说出这些箭头指的方向是地势升高了,还是降低了或是保持同样的高度。
请把以下的八个图对号入座
1—C;2—B;3—F;4—E;5—H;6—A;7—G;8--D
2.5.4.3高程和高差的判定
高程判定是判定地面上某点的海拔高度;高差判定是判定地面上某两点的海拔高度之差值。
判定高程和高差,都要依靠图上的高程注记和等高线。
高程判定:
——某点在等高线上,它的高程就是该等高线的高程。
如图中的房屋,高程为85米;
——某点在两等高线之间约二分之一处,它的高程就等于下面那条等高线的高程加上半个等高距。
如图中的大石块“点”,高程约为137.5米。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出位于两等高线之间约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或其他位置上的任意点的高程。
高差判定:
学会了上述判定高程的方法,判定高差就变得较容易了。
——当两个点位于同一斜面上时,只要数一下等高线的间隔数量(乘上等高距),并加上余高,即可求出两点间的高差。
如图中的房屋至大石块之间的高差,约为52.5米;
——当两个点不在同一斜面上时,先要分别求出它们的高程,然后用大数减去小数,也就求出了两点间的高差。
如图中的房屋至岩坑之间
的高差约为43米。
2.5.5斜面形状和坡度的判定
判定斜面形状和坡度在定向越野比赛中的作用,主要是可以帮助运动员避开消耗体力过大的地形。
同时,特征明显的地貌斜面形状又是良好的行进参照物。
根据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利用最简单的方法——目估法判定斜面形状和坡度是可能的。
斜面形状可根据等高线图形的疏密变化直接判定,如图所示:
坡度要根据图上等高线间隔的大小判定。
在1:
1.5万,等高距为5米的标准定向越野图上,可按下式求出斜面的概略坡度:
α19°÷dα=坡度d=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间隔(单位:
毫米)
几个常见尺寸相应实地的坡度(近似值):
2mm≈9.5°1mm≈19° 0.5mm≈38°
注意:
此方法在d值小于0.5毫米时不宜采用。
因为d值较小,估算坡度的误差就越大
地图上的等高线和等高距:
2.6越野图上的其他内容
2.6.1磁北线
磁北线(MN线)是地图上表示地磁的方向线。
它不仅可以用来标定地图的方向、测量目标的方位角,还可以用于概略地判明行进路线的方向和距离。
磁北线在图上用0.175毫米的黑色平行线表示。
在1:
1.5万的越野图上,要求两相邻磁北线间的距离约相当于实地500米;在1.1万的图上,要求两磁北线间的距离约相当于实地250米。
磁北线在图上的长度,要求贯通整个赛区。
2.6.2比赛路线符号
比赛路线是在定向越野比赛前根据设计临时标绘的内容在较正规的定向越野比赛用图上,比赛路线符号一律用透明紫色(PMS)表示。
对于等级高的比赛,国际定联规定必须在赛前将路线符号加印在比赛用图上,其他等级的比赛则可以用红色圆珠笔手工填绘。
2.7读图的一般规则
2.7.1要完整、正确地理解越野图
越野图不是地面客观存在的机械反映,它是通过制图工作者采用取舍、概括、夸大、移位等制图综合方法完成的。
因此,图上物体的数量、形状、大小、精确位置等与实地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
例如:
——在多种地物聚集的地方只表示了对运动有价值的,其他地物通常不表示或仅象征性地选择表示;
——山背上、河岸边的细小凸凹,图上不可能全部表示,仅表示出了它们的慨略形状;
——公路、铁路等线状地物,其符号的宽度是夸大了的。
地图比例尺越小夸大程度越高,这必然引起线状地物两旁其他符号的移位,因此这些符号的位置就不可能十分精确。
2.7.2要有选择地了解地图的内容
读图时不能漫无边际什么都看,而应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如何定向和越野跑问题有关的地域和内容上。
可以先综合扫视一下图上的比赛地域,而后确定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进而获取需要的信息。
2.7.3要对各类符号进行综合阅读
不能孤立地看待地物或地貌的单个符号,而应将它们与地貌和其他地形要素联系起来阅读。
即,不仅要了解它们的性质,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的方向、距离、高差等空间位置关系,从而明确这些要素对竞赛的综合影响。
2.7.4要注意读图与记图的关系
读图时,要边理解边记忆,对在竞赛中可能有助于判定方位与确定站立点的各种要素更应如此。
有效的读图应转变为这样一种能力:
比赛中不必过多而频繁地查看地图就能在自己的意识中清楚地再现从图上得到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记忆快速而准确地确定自己在图上的他置、下一步的运动路线和方向。
2.7.5要考虑现地的可能变化
虽然越野图的测制十分强调现势性,但由于人工或自然的原因造成地形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十分迅速的,因此,读图时必须根据图廓外说明注记中注明的测图时间,考虑图上表现内容落后于现地变化的可能性。
一般,测图时间距离使用时间越久,图上与现地之间的差异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