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53720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docx

云南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价表云南农业科学院

附件2

培养合同编号:

2011CI065

 

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评价表

姓名:

顾坚

学科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培养方式:

项目培养

所在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依托企业:

云南田瑞种业有限公司

起止年限:

2011年-2016年

填报时间:

2016年8月15日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制

填表要求和说明

1.填表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

2.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获得的奖项、专利,承担的课题,培养人才等,由入选时开始至填表时为止;

3.培养方式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合同》所确定的培养方式填写;

4.“培养项目完成情况”,已完成项目验收和鉴定的需提供验收和鉴定意见的复印件;

5.组织、主持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应邀在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的需提供相应证明;

6.经费落实、使用情况、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审定盖章;

7.发表的论文、论著限填公开发表有统一刊(书)号的期刊、著作;

8.基本情况简表中专利、获奖等如有多项,在排名中分别以阿拉伯数字填写,并用“、”分隔;获得专利情况指已受理和已授权的专利。

9.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指在研、已验收、已报奖等;

10.“历年年度考核结果”指省科技厅组织的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年度考核结果;

11.技术成果推广方式分为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推广应用、技术改造、其它;

12.本表表格可自行增加行数,要求自行调整版面,用A4纸双面打印,表格电子版可从云南省科技厅门户网站下载(http:

//)。

一、主要简历(自大学起)和主要学术技术经历(含出国培训)

起止年月

毕业院校、专业或工作单位

学位、职称或职务

1984.9-1988.7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

学士学位

1988.7-1989.7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讲师团成员

1989.7-1992.7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1992.7-2000.7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00.7-2009.7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09.7至今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研究员

2012.8.5-8.9

德国Strube育种研究有限公司

交流、访问

2015.7.19-8.2

以色列Galilee国际管理学院

出国培训

2016.3.28-6.25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访问学者

二、主要技术创新点及应用(限500字)

(主要技术创新点及在本行业或本技术领域所处的地位,服务产业发展及成果转化前景,取得经济社会效益预期等)

1.选育出的小麦温光敏不育系K456S获植物新品种权(排名第一)。

不育系K78S自选育成功以来一直作为骨干不育系应用,至今已10余年,但其强优势组合选配困难的问题越来越制约着我省杂交小麦的发展,第三代不育系K456S在多个方面较K78S有了较大的改善,正在逐步取代第二代不育系K78S。

云南杂交小麦团队是“十一五”、“十二五”杂交小麦“863”计划重点项目的全国六大优势团队之一,现又进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项目,并主持“西南麦区强优势小麦杂交种创制与应用”专项,项目经费1535万元。

2.带领团队建立起了国内领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DH)育种技术体系。

在利用云南自然条件基础上,研究和建立起了一套实用高效的小麦双单倍体诱导技术体系,已先后对560余份省内外材料创建小麦双单倍体(DH)5万余个、构建研究用群体10余个,为我国和我省小麦快速高效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目前,团队每年生产的小麦DH株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

三、培养合同中考核指标及完成情况

《培养合同》考核指标

完成的考核指标

1、引进新的小麦不育系种质3份,丰富和拓宽我省小麦不育系的种质基础;

2、将小麦×玉米杂交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快速稳定优良组合和株系,选育小麦不育系DH株系1000个,供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3、选育实用的小麦温光敏不育系1个;提纯不育系株系2个;

4、申请省级或横向项目1项

5、申请新品种保护权1项;

6、发表论文2篇。

1、从省外及国外引进小麦不育系种质5份,其它大小麦种质材料280余份,丰富和拓宽了我省小麦及小麦不育系的种质基础;

2、自入选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以来,将小麦×玉米杂交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快速稳定优良组合和株系,获得小麦双单倍体(DH株系)4万余个,其中不育系DH株系2000余个,这些株系正在不同的试验中进行鉴定、筛选和应用;

3、选育出小麦温光敏不育系2个,提纯不育系株系6个;

4、申请到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4项;

5、获新品种保护权3项,获发明专利1项,获国外专利公告1个,申请新品种保护权2项;

6、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2篇,参编出版专著1部。

项目培养合同考核指标

(培养方式为项目培养者填)

完成的考核指标

1.明确小麦×玉米杂交中不同小麦材料间单倍体胚诱导率差异的胚胎学机理;

2.明确常规措施的改进对单倍体胚的诱导发育过程的影响及程度,以及它与不同小麦基因型对诱导率的影响有何异同;

3.提出提高小麦材料整体单倍体胚诱导率的技术策略;

4.发表论文3篇。

1.明确了小麦×玉米杂交中不同小麦材料间单倍体胚诱导率差异的胚胎学机理:

研究发现玉米花粉管到达小麦珠孔的到达率差异是不同小麦材料间单倍体胚诱导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2.明确了常规措施的改进对单倍体胚的诱导发育过程的影响及程度,以及它与不同小麦基因型对诱导率的影响有何异同:

研究发现增加授粉玉米花粉量、改进授粉后和受精后的营养条件、补充激素等措施,可增加到达小麦珠孔的花粉管数量、提高受精率;

3.提出了提高小麦材料整体单倍体胚诱导率的技术策略:

增加花粉量、改进营养条件和补充激素是提高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可行途径和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4.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

四、申请专利及授权情况

序号

名称

类型

授权

专利号

专利

受理号

授予国家或地区

排名

1

一种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胚的麦穗离体培养液配方及制备方法

发明

专利

ZL201410000309.0

中国

2

2

Amethodofinvitrocultureofwheatspikesthroughhybridizationbetweenwheatandmaizetoinducehaploidembryos

发明

专利

已公开

2015202003

澳大利亚

1

3

云麦52号

植物新品种权

CNA20090504.8

中国

4

4

云麦101

植物新品种权

CNA200905006.6

中国

5

5

K456S

植物新品种权

CNA20110298.4

中国

1

6

云麦102

植物新品种权

CNA011686E

中国

5

7

云麦103

植物新品种权

CNA011687E

中国

5

五、专利应用情况

1、云麦52号品种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较当地对照平均增产30千克/亩以上,已在省内外累计种植150余万亩;

2、用云麦52号和云麦101作亲本选育出的云杂5号、云杂6号杂交小麦品种,仅2011年以来已在省内外及越南等地累计推广种植60余万亩;

3、云麦102、云麦103作为恢复系有较高的配合力,与多个不育系组配出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正在参加各级试验;

4、不育系K456S的丰产性比现有不育系K78S提高25%,近年来已成为骨干不育系,每年用其组配杂交组合200余个,已筛选出比常规对照增产15%以上新组合多个,其中云杂12号、13号组合正在参加云南省区域试验;

5、发明专利“一种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胚的麦穗离体培养液配方及制备方法”及发明专利“一种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胚的麦穗离体培养方法”已在团队的小麦双单倍体育种工作中应用多年,并用这两个专利累计培养小麦双单倍体(DH)5万余个。

 

六、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主持开发的新产品名称

新产品登记号或批准号

K456S(新不育系)

品种权号CNA20110298.4

从事技术服务、技术改造项目

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为国内小麦育种和科研单位生产小麦双单倍体和构建DH群体提供技术服务)

2011年-2016年,湖北农科院1.5万元,南京农大2.3万元,中国农大4万元,河南天明种业6万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5.4万元,徐州农科所1.5万元,云南农大0.17万元等,共计20.9万余元。

 

推广的技术成果名称

推广方式

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杂交小麦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生产示范、应用

2011-2016年累计制种1万余亩,平均每亩比种小麦增收300元,制种农户合计增加收入300万元。

杂交小麦云杂5号、云杂6号

生产示范、应用

2011-2016年累计示范杂交小麦40万余亩,平均亩增值60元,共增值2400万元。

七、承担项目或课题

序号

项目或课题名称

本人排名

起止时间

经费

项目来源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之“西南麦区强优势小麦杂交种创制与应用”课题

3

2016-2020

1535万元

科技部

2

“十二五”农业领域国家科技计划“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之“云贵高原麦区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2011AA10A106)

2

2011-2015

200万元

科技部

3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建设项目

4

2012-2014

909万元

农业部

4

亚非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岗位

2

2015-2016

15万元

科技部

5

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优质高产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子项(2010BB005)

2

2009-2012

90万元

省科技厅

6

省重点基金项目“小麦玉米杂交中成胚率差异的胚胎学机理”(2010CC001)

2

2010-2013

30万元

省科技厅

7

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优质高产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子项(2012BB015)

2

2012-2014

65万元

省科技厅

8

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麦类遗传育种省创新团队”(2012CH008)

4

2012-2015

30万元

省科技厅

9

联合支持国家计划“云贵高原麦区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2014GA016)

3

2014-2015

60万元

省科技厅

10

省科技惠民专项“优质专用高产多抗麦类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子项(2014RA056)

3

2014-2017

170万元

省科技厅

11

省面上基金项目“小麦不育系柱头外露特性的遗传及分子标记”

2

2010-2012

5万元

省科技厅

12

云南省科技厅选派技术创新人才赴发达国家进行短期访学项目

1

2016

4万元

省科技厅

13

省农科院超前预研专项“麦类单倍体技术优化及应用”(2014CZYY004)

2

2014-2014

15万元

省农科院

14

所长基金项目“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K78S和C49S遗传基础研究”

4

2013-2016

18万元

省农科院粮作所

八、获奖情况

序号

奖项名称

类别

等级

获奖时间

排名

九、组织或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情况

序号

学术会议名称

(全称)

时间

地点

会议级别1、国际性

2、全国性

3、省部级

参会情况1、组织会议2、主持会议3、特邀报告4、大会发言

5、书面交流

1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大会

2012

西安

1

5

2

“强优势小麦杂交种创制与应用中期工作总结会及现场观摩会”

2013

重庆

2

5

3

云南-江苏小麦夏繁技术研讨会

2013

南京

2

4

4

第七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

2015

河南

2

5

5

2014年度云南省麦类育种学术研讨会

2014

昆明

3

5

十、发表论文、著作

有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目录

论文:

全部作者(按原排序),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期

编号,第页—第页

著作:

全部作者(按原排序),书名,出版社,出版地,出版年份,共页

1

2

 

3

 

4

 

5

 

6

 

7

8

 

9

顾坚,杨木军,李绍祥,田玉仙,李宏生,杨和仙,刘琨,赵红,提高小麦×玉米中单倍体苗加倍率的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12,25

(1):

19-21.

田玉仙,李宏生,顾坚,杨木军等,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麦类作物学报,2012,32(3)404-409(通讯作者)

李绍祥,田玉仙,顾坚,杨木军,杨和仙,刘琨,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012,25

(1)15-18

李宏生,丁明亮,顾坚,田玉仙,赵红,吴绍柱,杨素梅,杨和仙,李绍祥,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研究初报(英文),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16(9):

1930-1932,1938

刘琨,李宏生,李绍祥,顾坚,田玉仙,丁明亮,赵红,杨木军,小麦玉米杂交中麦穗小花穗位间的成胚率差异研究,麦类作物学报,2014,34(5):

591-596

宁波,李宏生,李绍祥,顾坚,赵红,杨木军,刘琨,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英文),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16(9):

1869-1872

李宏生,李绍祥,赵红,丁明亮,崔永祯,顾坚,田玉仙,刘琨,杨木军,开颖和柱头外露对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2),1671-1675

李宏生,谭丽明,赵红,吴绍柱,张志强,丁明亮顾坚;杨木军;李绍祥,小麦品种云麦52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检测,西南农业学报,2015,28(5),2063-2065

于亚雄主编.云南麦类研究进展.云南科技出版社,昆明,2015,共873页.(杨金华,杨木军为副主编,程耿、程加省、顾坚等26人参加编写)

十一、培养项目完成情况和培养经费使用情况

(附验收证书)

培养项目完成情况

明确了玉米花粉管到达小麦珠孔的到达率差异是不同小麦材料间单倍体胚诱导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增加授粉玉米花粉量、改进授粉后和受精后的营养条件、补充激素等措施,可增加到达小麦珠孔的花粉管数量、提高受精率,这些措施是提高不同基因型小麦材料整体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可行途径和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附相应培训机构证书或学位证书)

出国培训学位教育完成情况

(单位财务审核盖章)

培养经费落实、使用情况

项目总经费12万元,其中省科技厅培养经费6万元(已于2011、2012年分两次到位),单位匹配6万元,到2014年所有经费已全部按预算开支完毕。

其中:

省科技厅培养经费6万元使用情况为:

1)论文出版费0.5万元;2)试验外协费1.5万元;3)资料印刷费0.5万元;4)学术交流费1.5万元;5)差旅费1.05万元;培训费0.45万元;其它((购杂交袋、种子袋、化肥、农药等)其它0.5万元。

单位匹配6万元的使用情况为:

1)论文出版费0.1万元;2)试验外协费1.9万元;3)资料印刷费0.2万元;4)学术交流费1.0万元;5)差旅费1.15万元;6)培训费0.15万元;其它1.5万元(购化肥、农药、化学试剂等)

十二、培养工作总结:

全面反映培养期内技术创新人才思想品德和业务工作的总结报告,突出创新及所取得的成绩及贡献,字数控制在3000字以内,请按以下提纲编写:

1、评价内容(主要包括①《培养合同》完成情况;②主要工作业绩,包括获得的专利、奖励、新产品开发,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论文、论著,组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培训考察,人才培养等情况;③个人在科研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创新能力的提高。

2、培养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及不足;

3、今后工作方向。

一、《培养合同》完成情况

本人自2011年9月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以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在科研工作中,注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注重深入田间实际和科研生产第一线,用苦干和实干精神带领团队成长,在单位领导和课题主持人及团队同事的关心支持下,全面完成了培养目标任务。

1.加强与国内外麦类育种家的交流,从省外及国外引进小麦不育系种质5份,其它大小麦种质材料280余份,丰富和拓宽了我省小麦及小麦不育系的种质基础。

2、自入选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以来,将小麦×玉米杂交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快速稳定优良组合和株系,获得小麦双单倍体(DH株系)4万余个,其中小麦不育系DH株系2000余个,这些株系正在不同的试验中进行鉴定、筛选和应用;

3、选育出小麦温光敏不育系2个,提纯不育系株系6个;

4、获新品种保护权3项,获发明专利1项,获国外专利公告1个,申请新品种保护权2项;

5、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2篇;参编出版专著1部。

二、主要工作业绩

本人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和小麦双单倍体育种工作,是云南省农科院粮

食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的技术骨干,现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麦类遗传育种省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云南省农信通专家和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自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以来,参与各类项目14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建设项目1项、人才项目2项、院所级科研项目2项;获发明专利1项,获国际发明专利公告1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各1篇,参编出版专著1部。

团队自1992年开始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研究,我一直承担不育系的选育工作,由于我们在不育系选育和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杂交小麦品种选育上的突破,使我们在“十一五”、“十二五”的杂交小麦“863计划”项目中一直是全国6大优势团队之一(目前全国有20个从事杂交小麦研发的单位),也是我国杂交小麦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创建”的3个完成单位之一,现又进入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项目,并主持“西南麦区强优势小麦杂交种创制与应用”专项。

不育系是杂交小麦的核心材料,杂交小麦的突破依赖于不育系的突破。

自1992年小麦温光敏不育系C49S等问世以来,已利用其选育出多个杂交小麦品种和新的不育系,团队多年来所用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大多来自C49S,遗传基础狭窄,因此要选育有突破性的不育系必须有新的种质材料。

自2011年以来,我先后从省外及美国引进不育系或含有不育基因的材料共5份(MTS-1、YS型、BNS及Kar192、VA12HRW-52),其它小麦和大麦种质材料280余份,丰富和拓宽了我省小麦及小麦不育系的种质基础。

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是近年来作物育种的一个趋势。

团队自2000年开始研发基于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DH)技术以来,我一直负责和承担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团队将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冬播与夏播相结合,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小麦双单倍体诱导技术体系,目前团队的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1年以来已为中科院、农业大学、农科院和育种公司等十余个单位生产小麦双单倍体或构建DH群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共获得DH株系4万余个,其中小麦不育系材料DH株系2000余个,目前课题组每年生产的小麦双单倍体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

每年均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人员前来学术和观摩,并从2015年10月起开始接收亚非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学习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

自2011年以来,利用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对常规育种各世代的优良株系或组合进行快速纯合稳定,选育出了一批不育系DH株系并从中选育出2个新的不育系株系,目前这两个不育系株系正在进行杂交小麦新组合的测配和筛选试验。

另外,由于小麦温光敏不育系在经过多次繁殖后会发生混杂和变异,因此需要对不育系进行提纯,自2011年以来,对K78S、K456S等不育系进行提纯、筛选和鉴定工作,获得了提纯复壮的不育系株系6个。

选育的新不育系K456S近年来已成为骨干不育系,用其组配的2个组合(云杂12号、13号)已提交参加2015/2017年度云南省区域试验。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我积极参与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工作,其中利用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优势,为国内小麦育种和科研单位生产小麦双单倍体和构建DH群体提供技术服务,2011年-2016年期间,为湖北农科院、南京农大、中国农大、河南天明种业、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徐州农科所、云南农大等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共获得技术服务费20.9万余元;五年来,共推广示范杂交小麦40余万亩,制种1万余亩,杂交小麦的制种及示范推广为制种农户和杂交小麦种植农户累计增收2700余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同时培训了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户150余人次。

另外团队选育的耐旱杂交小麦品种“云杂5号”、“云杂6号”在保山、陆良、镇雄等地种植都被作为科技抗旱典型之一。

江苏镇江、扬州从本团队引进20份不育系,筛选出了7个优良组合;2014/15年在越南7省1市成功示范杂交小麦600亩,受到越南农业部官员的高度肯定,批准2015年从云南进口杂交小麦种子15吨;越南安越国际农业股份公司主动提出与粮作所签订为期10年的杂交小麦合作协议;2015/16年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将利用本团队提供的550公斤杂交种在巴基斯坦5个小麦主产区布点示范。

在团队带头人杨木军博士/研究员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培养期间我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培训、考察活动,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国内外杂交小麦研发动态,也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012年与团队成员共3人到德国Strube育种公司就杂交小麦和小麦双单倍体技术进行考察交流;2015年到以色列

Galilee国际管理学院培训了15天97.5学时;2016年到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作物与土壤环境科学系小粒作物育种项目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访学交流;参加了2012年在西安召开的“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大会”、2013年在重庆和南京分别召开的“强优势小麦杂交种创制与应用中期工作总结会及现场观摩会”、“云南-江苏小麦夏繁技术研讨会”、2014年在昆明召开的“2014年度云南省麦类育种学术研讨会”、2015年在河南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

通过五年的培养,我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及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