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6134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8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5-63页。

单元

教材

分析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

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

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

两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

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

速度、时间和路程间的关系

笔算

积的变化规律

估算

单元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和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

2.注意把学习乘法计算和解决问题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探索运算中的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难点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单元

课时

安排

本部分内容用1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口算乘法

2课时

笔算乘法

3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2课时

乘法估算

2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口算乘法

主备人

张小林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学前准备

1.口算

10×5=50×30=

15×1=8×20=

21×2=32×3=

2.口答

你是怎样计算21×2的?

32×3的呢?

 

 

学生开火车完成口算练习。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学生看图片

汇报查找的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

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怎样列式?

如何计算?

方法一:

16×3=48

想10×3=30,6×3=18,30+18=48,所以16×3=48

方法二:

16

×3

--------

48

2.问:

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2)10×30+6×30=480

(3)160×3想100×3=300,60×3=180,300+180=480,所以160×3=480

(4)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练一练:

18×4=24×3=25×2=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怎么列式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

130×5=2×380=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学生知晓题意,列出算式。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完成练习,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独立完成练习。

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巩固新知

1.课本第46页做一做。

2.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独立完成,反馈结果。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16×3=

(1)10×3=306×3=1830+18=48

(2)在头脑中用竖式口算:

16

×3

--------

48

160×3=

(1)16×3=48160×3=480

(2)16个十乘以3,得48个十,是480。

作业布置

练习六的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口算乘法练习

主备人

张小林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高学生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熟练程度。

2.结合口算乘法复习已学过的两步应用题。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知识迁移复习新课

你能说出下列各算式的乘积各是多少吗?

35×2=19×5=250×3=

230×4=140×7=16×5=

18×3=13×6=350×2=

17×5=280×3=140×6=

学生开火车完成口算练习。

指名学生回答其中三道算式的口算方法。

典型事例激发兴趣

1.导言:

同学们你会用几种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哪个同学知道?

愿意来说一说吗?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

2. 出示P48页情境图

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

3.找规律

110+120+130+140+150=()×()

220+230+240+250=()×()

学生读题。

列出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学生小组交流口算方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列出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学生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加强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

40×8=120×6=

16×5=11×60=

40×80=25×30=

 

2.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

(1)鲸20秒能游多少米?

(2)袋鼠5秒能跳多少米?

(3)豹子3秒能跑多少米?

3.找规律,你会用几种方法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独立解决问题,指名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方法。

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主备人

张小林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笔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积的定位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231×4=321×2=32×2=23×3=23×30=180×3=231×3=

2.笔算

24×12=44×59=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探究新知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2.提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3.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4.理清算法。

问:

先算什么?

(先算2乘145,得数的末尾和因数中的个位对齐。

)再算什么?

(再用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145)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最后算什么?

(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145×12=1740

145

×12

-------

290

145

-------

1740

5.问:

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6.对比例题,归纳法则。

(1)观察45×12和145×12

(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3)归纳法则。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指名学生读题。

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让学生说说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请学生们估一估145×12的积是多少。

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先算145×2,再算145×10

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想加便得结果。

观察竖式中积的定位。

 

用学过的计算工具,计数器来验算。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说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的异同。

小组讨论交流,总结法则。

 

齐读法则。

巩固练习

1.做一做

134×12=176×47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说一说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1740

145

×121、相同数位对齐;

-------2、从各位算起;

290

1453、用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去乘,积的末尾就和

-------那一位对齐。

4、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1740

作业布置

练习七第3、5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

主备人

张小林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基本练习

1.口算

28×3=16×8=

36×2=46×20=

4×160=3×150=

150×6=26×7=

20×19=200×73=

900×24=430×8=

15×6=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145×27=679×13=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学生口答结果

说说口算的方法。

个别学生被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指名回答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

巩固练习

1.判断并改错。

121

×14

-----

484

121

-----

605

314

×28

------

2482

378

------

5762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46×215=224×36=28×153=27×142=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仔细观察竖式。

找出错因并进行改正。

 

指名回答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

 

独立分析题中给出的信息数据和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读懂题意,独立分析解答,全班汇报。

 

拓展练习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芳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

121121

×14×14

----------

484改正:

484

121121

----------

6051694

作业布置

练习七第10、11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主备人

张小林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本53页例2主题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600×300=30×23=

53×30=20×700=40×22=

40×72=40×72=40×72=

20×20=40×90=502×7=

608×5=908×4=400×50=

2.笔算

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30

—————

4800

2.106×30=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60×30=106×30=

 

学生尝试计算。

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思考并回答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叙述计算的过程。

 

学生尝试计算。

汇报计算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概括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独立正确地进行计算。

全班汇报。

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60×30=4800

甲:

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160

乙:

×30

—————

4800

106×30=3180

106

×30

——————

3180

作业布置

练习八第3、4、7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主备人

张小林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

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学生观看图片。

 

展示事先找的图片汇报

 

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

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6千米。

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

小林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60米。

师: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

每小时,每分钟都是表示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在班上交流。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出示: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

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

 

学生读题目。

 

学生自主练习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在班上交流。

 

80×2=160(千米)每位学生写出关系式。

225×10=2250(米)

 

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

齐读关系式。

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写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交流。

 

写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收获。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80×2=160(千米)225×10=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表示法:

160千米/小时60米/分钟

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八第8题.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练习

主备人

张小林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熟练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加深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加深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引入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组内交流后进行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教师强调指出:

在以上三个数量关系中,我们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关系式(如速度=路程÷时间),就容易推想出其他两个。

(让学生把上面的三个关系式齐读两遍)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小组长做好记录。

分小组进行汇报。

基本练习

1.填空:

(1)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可以写作()

(2)王阿姨打字速度非常快,她平均每分钟能打130个字,可以写作()。

(3)某汽车制造厂平均每天生产汽车1074辆,可以写作()。

(4)李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