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495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docx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学习要点

第一、施工技术指南

1、总则

1.0.5路基工程作为土工结构物,将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基床表层、边坡防护、支挡结构、路基排水及沉降观测等作为系统工程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标准进行管理,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及质量检测工作,确保路基工程质量。

1.0.6电缆槽、接触网支桩基础、声屏障基础、预埋管线沟槽、结合接地等工程应与路基工程同步施工。

1.0.10路基工程填料作为结构物材料宜优先采用集中供应。

3、施工准备

3.0.2路基工程施工调查,应根据工程特点着重调查收集下列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

1、施工范围内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情况。

2、核对土石类别及分布,调查施工环境条件及取、弃土困难地段的填料来源、弃土位置和运土条件等。

3、调查核对级配填料,收集级配填料的拌合场地等有关资料。

4、土石方爆破地段的地形、地貌、地质和附近居民、建筑物、交通和通信设施等情况。

5、输用地手续、拆迁补偿所需的资料。

6、当地可利用的资源和设施。

7、修建各项临时工程和施工防排水设施的资料。

8、收集与工程有关的既有线运营情况、路基情况,以及采取安全合理、施工方便的工程措施所需的资料。

9、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材料、新型结构所需的资料。

3.0.3开工前应对全线路基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核查。

3.0.4交接桩及施工复测:

1、交接桩应在现场进行,并按有关规定办理书面交接手续。

2、中线、高程必须与相邻地段贯通闭合,两端为桥梁或隧道时,应以桥梁或隧道中线、高程为准。

在两个施工单位的分界处,应由双方共同复测签认,线路中线和高程必须与管界外的控制桩和水准点闭合。

3、线路控制桩和路基中线、高程测量误差应符合现行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测量工作必须贯彻“双检制”。

对主要的中线控制桩应测设护桩并作出记录。

边桩应根据贯通后的中线、高程测设,在地形、地质变化处应加测横断面的地面线。

3.0.5施工前,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资料,按照现行《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对路基填料理进行复查和试验,确认填料类别,按规定填写土工试验报告,经审查签证后方可使用。

对需改良的特殊岩土,除进行常规试验外,尚需进行专门的鉴别试验,以确认其种类和处理方法。

3.0.6土工合成材料、固化剂、级配碎石、沥青等原材料运抵现场后,必须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货商提供的质量检验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验。

3.0.10路基工程施工全面开工前,应选择一定长度的试验区段进行试验。

确定机械设备组合、施工工艺、摊铺厚度、压实遍数、改良土配合比、级配料配合比等施工参数及试验、检测的方法。

3.0.12路基工程施工前应做好人员的技术培训。

4、地基处理

4.1.1施工前应熟悉有关施工图、工程地质报告、土工试验报告,收集地下管线、构造物等资料,并结合工程情况,了解本地区地基处理经验和类似工程的施工情况。

4.1.3地基处理施工前,应设置永久性平面和高程控制基点,测定边界范围,开挖两侧排水沟,疏通排干地表积水,清除场内杂物、杂草,按设计要求做好抽水、清淤、回填工作。

4.1.4施工前应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和掌握所承担工程地基处理的目的、原理、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等。

4.1.5施工前应核查地质资料,并进行地基处理的各项工艺性试验。

当核查或施工中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

4.2.2原地面坡度陡于1:

5时,应自下而上挖台阶,台阶宽度、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3.1挖除需换填的土层,并将底部起伏较大、可设置台阶或缓坡,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

底部的开挖宽度不得小于路堤宽度加放坡宽度。

4.3.2根据换填部分所处的路基部位,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并分层填筑碾压达到相应的压实标准。

4.3.3施工控制:

1、换填范围及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中应对需换填土层范围及深度进行核实。

2、当采用机械挖除需换填土时,应预留厚度30cm~50cm的土层由人工清理。

3、所用填料及压实标准应符合技术指南5.2~5.5节的有关规定,对填料应定期进行抽样检验。

4.4.3碎石垫层应采用级配良好且未风化的砾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0mm,含泥量不得大于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

4.4.4砂(碎石)垫层施工的分层厚度、压实遍数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4.4.6砂(碎石)垫层填筑完后必须及时完成两侧干砌片石护坡,并同时做好反滤层。

4.10.1粉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准备:

1、测量放样、平整地表、清除障碍物。

2、在施工现场取样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比试验,确定试桩配合比。

3、固化剂的种类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和变质的固化剂。

4、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各项技术参数,检验成桩效果。

试桩数量不得少于2根。

5、粉体喷射搅拌机械应配置灰量自动记录仪。

4.10.3粉体喷射搅拌桩施工控制:

1、严禁在没有喷粉的情况下进行提升钻头作业,严格控制钻进速度、提升速度、喷粉量及空气压力,确保成桩质量。

2、控制下钻深度、喷粉高程及停灰面位置。

桩头应原位搅拌约2min。

3、当成桩过程中因故停工时,第二次喷粉必须重叠接桩,接桩长度不得小于1m。

4、随时检查加固料用量、桩长、复搅长度,评定成桩质量。

如有不合格桩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桩或其它处理措施。

5、搅拌钻头直径磨耗量不得大于10mm。

6、粉体喷射搅拌桩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桩长及桩身均匀性应符合设计要求。

7、粉体喷射搅拌桩桩顶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8、粉体喷射搅拌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9、钻机成孔和喷粉过程中,应将废弃物回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10、粉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允许偏差应按表4.10.3的要求控制。

表4.10.3粉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1

桩位(纵横方向)

50mm

2

桩体垂直度

1%

3

桩长

不小于设计值

4

桩体有效直径

不小于设计值

5

单桩喷粉量

不小于设计规定

6

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

不小于设计值

4.11.1浆体喷射搅拌桩的施工准备:

1、测量放样、平整地表、清除障碍物。

2、在施工现场取样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比试验,确定浆液最佳配比。

3、固化剂、外掺剂的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严禁使用受潮、结块和变质的固化剂、外掺剂。

4、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各项技术参数,检验成桩效果。

试桩数量不少于2根。

5、浆体喷射搅拌机械应配置浆量自动记录仪。

4.11.3浆体喷射搅拌桩的施工控制:

1、严格控制搅拌机钻进和提升速度、供浆与停浆时间,确保成桩质量。

2、控制下钻深度、喷浆高程及停浆面。

桩端必须原位喷浆搅拌一定时间。

3、成桩过程中,以一次喷浆二次搅拌或二次喷浆四次搅拌为宜。

复搅时应避免浆液上冒。

4、成桩过程中,当因故停浆继续施工时必须重叠接桩,拉桩长度不得小于0.5m。

若停机超过3h,应在原桩位旁边进行补桩处理。

5、当钻进搅拌中遇有阻力较大,钻进太慢,应增加搅拌机自重,然后启动加压装置加压,或边输入浆液边搅拌钻进。

6、配制好的浆液不得离析,供浆应连续,固化剂与外掺剂的用量、泵送浆液时间必须有专人记录。

7、随时检查施工记录,评定成桩质量,如有不合格桩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桩或其它处理措施。

8、浆体喷射搅拌桩桩顶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9、浆体喷射搅拌桩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桩长及桩身均匀性符合设计要求。

10、浆体喷射搅拌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11、钻机成孔和喷浆过程中,应将废弃的加固料及冒浆回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12、浆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允许偏差应按表4.11.3的要求控制。

表4.11.3浆体喷射搅拌施工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1

桩位(纵横向)

50mm

2

桩体垂直度

1%

3

桩长

不小于设计值

4

桩体有效直径

不小于设计值

5

单桩喷浆量

不小于设计规定

6

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

不小于设计值

4.14.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施工准备:

1、核查地质资料,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

2、测量放样,平整场地,清除障碍物。

3、选用的水泥、粉煤灰、碎石及外加剂等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检验。

4、按设计要求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选定合适的配合比。

5、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参数,试桩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少于2根。

4.14.2CFG桩可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或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

4.14.3振动沉管灌注施工:

1、机械按设计桩位就位。

2、振动沉管至设计深度。

沉管过程中每沉1m应记录电流表电流一次,并对土层变化处予以说明。

3、用搅拌机拌合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检查其坍落度。

坍落度、拌合时间应按工艺性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且拌合时间不得少于1min。

向管内一次投放混合料,投放数量按试桩时确定的数量进行,投料后留振5~10s。

4、拔管速率应按试桩确定参数进行控制,拔管过程中不允许反插,如上料不足,须在拔管过程时空中加料,不允许停拔再投料,拔管至桩顶。

施工桩顶标高宜高于设计标高50cm,浮浆厚度不超过20cm。

5、桩顶采用湿黏土封顶。

6、机械移位。

7、施工流程如图4.14.3所示。

 

图4.14.3CFG桩振动沉管灌注施工流程图

4.14.4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

1、机械按设计桩位就位。

2、钻至设计深度,停钻。

3、搅拌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检查其坍落度。

向管内泵送混合料,混合料的泵送量按试桩确定的数量进行,泵送时不得停泵待料。

4、拔管速率应按试桩确定参数进行控制,拔管速度均匀,拔管至桩顶。

施工桩顶标高宜高于设计标高50cm。

5、机械移位。

6、施工流程如图4.14.4所示。

 

图4.14.4CFG桩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流程图

4.14.5开挖表土,截桩。

不得造成桩顶设计标高以下的桩体断裂和扰动桩间土。

4.14.6褥垫层宜采用静压法施工。

4.14.7CFG桩施工控制:

1、CFG桩的数量、布置形式及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2、桩长、桩顶标高及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3、褥垫层厚度和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CFG桩施工中,每台班均须制作检查试件,进行28d强度检验。

成桩28d后应及时进行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其承载力、变形模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CFG桩施工允许偏差应按表4.14.7的要求控制。

表4.14.7CFG桩施工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1

桩位(纵横向)

50mm

2

桩体垂直度

1%

3

桩体有效直径

不小于设计值

4.19.2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

1、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的下承层表面应整平、压实,并清除表面坚硬凸出物。

2、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应将强度高的方向置于路堤主要受力方向,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按设计铺设。

3、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应牢固,受力方向连接强度不低于设计抗拉强度。

4、土工合成材料铺设时,必须拉紧展平插钉固定,并应与路基面密贴不得有褶皱扭曲。

5、铺设多层土工合成材料时,其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距离不宜小于0.5m。

4.19.3土工合成材料不得直接铺设在碎石等坚硬的下承层上。

应在土工合成材料和碎石之间铺设5cm厚的中、粗砂保护层。

4.19.4土工合成材料铺好后应按设计要求铺回折段,并及时用砂覆盖。

4.19.5严禁碾压及运输等设备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上碾夺或行走作业。

4.19.6土工合成材料垫层的施工控制:

1、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范围、层数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铺设的土工合成材料属于隐蔽工程,应按隐蔽工程做好检查记录。

3、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允许偏差应按表4.19.6的要求控制。

表1.19.6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1

铺设范围

不小于设计值

2

搭接宽度

+50mm

0mm

3

上下层搭接缝错开距离

±50mm

4

层间距

±30mm

5

回折长度

±50mm

4.20.3路基面上的溶洞,应采用片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封闭,封闭厚度不小于0.5m,顶部与路基面齐平,搭盖洞口0.1m以上。

4.20.5墓穴、地窖、枯井等人工洞穴,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并符合下列要求:

1、揭露其表盖层,清除洞内沉积物。

2、采用水泥土或石灰土回填夯实;对于石质洞穴,采用片石混凝土回填。

并视具体情况可采取压浆处理等措施。

5、路堤

5.1.2路堤各部分及护道均应分层填筑,并碾压至规定的压实标准。

不同填料的压实厚度与碾压工艺应通过试验段工艺试验确定。

5.1.3施工允许含水率控制范围应根据填料的性质、要求的压实标准和机械的压实能力综合确定。

压实含水率应由重型击实试验的最佳含水率和碾压工艺试验段施工允许含水率范围综合确定。

当含水率过高时,应采取疏干、松土、晾晒或其它措施;当含水率过低时,应加水润湿。

5.1.4路堤施工应及时做好防排水:

1、施工前应结合永久排水设施做好地表排水设施,排水沟应随挖随砌,铺砌必须及时完成。

2、基底、坡脚、填层面应及时做好排水处理,不得积水。

3、傍山修筑路堤时,应防止水渗入路堤结构各部。

4、在多雨地区或雨季施工时,应防止地表水流入取土场内;并应将取土场内局部积水随时排除。

5.1.5填筑路堤应符合下列条件:

1、施工前,应对地基进行复查、核对,发现地基范围内有局部松软、坑穴、泉眼等,应慎重处理,不得随意填塞。

2、使用不同填料填筑时,各种填料不得混杂填筑,每水平层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

渗水土填在非渗水土上时,非渗水土上层面应设向两侧4%的横向排水坡。

3、相领填层使用不同种类或颗粒条件的填料时,其粒径应符合D15/d85≤4(两层渗水土间)或D15≤0.5mm(非渗水土与渗水土间)的要求。

否则,两层之间应铺设隔离作用的土工合成材料。

5.1.7路堤填筑应进行工后沉降观测。

路堤工后沉降量及不均匀沉降应符合设计要求。

5.2.1基床以下路堤填料:

1、基床以下路堤应选取用A、B组填料和C组碎石类、砾石类填料。

2、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

3、当选用硬质岩石及不易风化的软质岩的碎石时,应级配较好,块石类填料的粒径不得大于15cm。

5.2.2基床底层填料:

1、基床底层应选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

2、块石类作为基床底层填料时,应级配良好,其粒径不应大于10cm。

5.2.3基床表层填料:

1、基床表层填料应采用级配碎石、级配砂砾石和沥青混凝土。

2、采用级配碎石时,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

4、基床表层填料材质、级配必须经室内及现场填筑试验,压实标准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正式填筑。

5.2.5过渡段填料:

2、基床表层以下级配碎石级配应符合表5.2.5的要求,其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应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应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应超过2%。

表5.2.5碎石级配范围

级配编号

通过筛孔质量百分率(%)

50

40

30

25

20

10

5

2.5

0.5

0.075

1

100

95~100

-

-

60~90

-

30~65

20~50

10~30

2~10

2

-

100

95~100

-

60~90

-

30~65

20~50

10~30

2~10

3

-

-

100

95~100

-

50~80

30~65

20~50

10~30

2~10

3、过渡段内与级配碎石连接段采用A、B组填料。

5.3.1路堤填筑前准备:

2、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确定不同压实机械、不同填料施工含水率的控制范围、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

压实机械宜选用重型振动压路机。

3、试验段位置应选择在地质条件、断面形式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长度不宜小于100m。

5.3.2路堤填筑:

1、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应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每个区段的长度应根据使用机械的能力、数量确定,一般宜在200m以上或以构造物为界。

各区段或流程内严禁几种作业交叉进行。

2、路堤应沿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

当原地面高低不平时,应先从最低处分层填筑,两边向中部填筑。

路基边坡两侧超填宽度不宜小于50cm,竣工时应刷坡整平。

3、分层填筑厚度应根据压实机械压实能力、填料种类和要求的压实密度,通过现场工艺试验确定。

采用碎石类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40cm;采用砂类土和改良细粒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

分层填筑的最小分层厚度不宜小于10cm。

4、不同性质的填料应分别填筑,不得混填。

每一水平层的全宽应用同一种填料填筑,每种填料层累计总厚不宜小于50cm。

当上下相邻填层使用不同种类及颗粒条件的填料时,其粒径应符合本章第5.1.5条的规定。

5、填料摊铺应使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进行平整,填层面应无显著的局部凹凸,并应做成向两侧横向排水坡。

7、压实顺序应先两侧后中间,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

各种压路机的最大碾压行驶速度不宜超过4km/h。

各区段交接处,应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m,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应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

5.3.3路堤填筑施工控制:

1、施工中应检查核对填料的试验和实际使用情况,当实际使用填料发生变化时,应另取样做土工试验进行鉴定。

2、在每一层的填筑过程中,应确认填料质量、含水率、铺土厚度、填料表面平整度符合设计及本章第5.3.2条规定后,再进行碾压。

4、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压实质量,砂类土、细砾土、碎石类及粗砾土采用K30和n两项指标。

5.4.1基床底层填筑前应根据所选的机械及计划使用的填料种类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

试验段的长度不宜小于100m。

5.4.2基床底层填筑应符合本章第5.3.2条规定及下列要求:

1、采用碎石类和砾石类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5cm。

2、采用砂类土和改良细粒土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

3、分层填筑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0cm。

5.4.3基床底层填筑施工控制:

4、基床底层压实质量,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n)三项指标控制。

5.5.1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填筑前准备:

1、施工前应做好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备料工作。

2、拌合场内不同粒径的碎石、卵石或砂砾等集料应分别堆放。

3、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必须采用场拌。

4、在大面积填筑前,应根据初选的摊铺、碾压机械及试生产出的填料,进行现场填筑压实工艺试验,确定填料级配、施工含水率、松铺厚度和碾压遍数、机械配套方案、施工组织。

试验段不宜小于100m。

5、基床表层填筑前应检查基床底层几何尺寸,核对压实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基床底层应进行修整,达到基床底层验收标准。

5.5.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填筑施工:

1、基床表层的填筑宜按验收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修整“四区段”和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检测试验、修整养护“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摊铺碾压区段的长度应根据使用机械的能力、数量确定。

区段的长度一般宜在100m以上。

各区段或流程只能进行该区段和流程的作业,严禁几种作业交叉进行。

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应分层填筑,每层的最大填筑压实厚度不得大于30cm,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得小15cm。

3、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摊铺可采用摊铺机或平地机进行,顶层应用摊铺机摊铺。

每层的摊铺厚度应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

用平地机摊铺时,必须在路基上采用方格网控制填料量,方格网纵向桩距不宜大于10m,横向应分别在路基两侧及路基中心设方格网桩。

用摊铺机摊铺时,应根据摊铺机的摊铺能力配置运输车,减少停机待料时间。

4、在摊铺机或平地机摊铺后应由人工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5、整形后,当表面尚处湿润状态时应立即进行碾压。

如表面水分蒸发较多,明显干燥失水,应在其表面喷洒适量水分,再进行碾压。

用平地机摊铺的地段,应用轮胎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暴露的潜在不平整再用平地机整平和整形。

6、碾压时,应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最后静压收光。

直线地段,应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

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重叠压实不应小于40cm,各区段交接处,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不应上于2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

7、横向接缝处填料应翻挖并与新铺的填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碾压,并注意调整其含水率,纵向应避免工作缝。

8、碾压后的基床表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局部表面不平整应补平并补压。

9、已完成的基床表层应采取措施控制车辆通行,并做好基床表面的保护工作,防止表层扰动破坏。

严禁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

5.5.3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填筑施工控制:

2、填料复查试验应在级配碎石厂和摊铺现场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试验。

3、基床表层填筑压实标准按表5.5.3-1的要求,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压实系数K(或孔隙率n)三项指标控制。

表5.5.3-1基床表层填筑压实标准

填料

压实标准

地基系数K30

(MPa/m)

动态变形模量Evd

(MPa)

孔隙率n

级配砂砾石或级配碎石

≥190

≥55

<18%

5.9.1路堤边坡应采用加宽超填或专用边坡压实机械施工。

当采用加宽超填方法时,超填宽度不宜小于50cm。

5.9.2路基施工时,填筑面应平整,并根据现场情况做必要的截水沟和急流槽等截、排水设施。

5.9.3路基刷坡宜用刷坡机械进行刷坡。

机械刷坡时应根据路肩线用坡度尺控制坡度。

人工刷坡时应采用挂方格网控制边坡平整度和坡度,方格网桩距不宜大于10m。

5.9.4路堤边坡应密实、稳固、平顺。

5.10.1路基工程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

观测基桩必须置于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并定期进行复核校正。

观测装置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

施工中应保护好观测基桩及观测装置。

5.10.2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

5.10.3边桩及沉降在施工期间每天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

当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3d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

预压期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

5.10.4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

5.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