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144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

《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docx

平面三公理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必修2.1.1平面(第一课时)

学时

1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理解平面的三个公理.

教育技术标准:

SETC·S

本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平面的概念;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述空间中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三个公理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和多媒体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生活中平面及其性质的举例、分析、总结归纳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思维辩证,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唯物主义精神.

本节(课)

教学内容

的分析

“平面”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2章的起始课.在第1章学生已经从整体角度认识了柱、锥、台、球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接下来则需从局部的角

度认识空间几何元素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空间图形,提高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学生认识了新的几何元素“平面”及其性质,其次,学生首次经历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过程,

再次,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形成三个公理,学生初步体会欧几里得公理化体系,

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因此这节课是有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与本节

(课)相关

的学生特

征的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平面内点、直线的概念和性质.在教学设计时,可以类比“直线”来研究“平面”.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平面几何已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能力.但学生以前接触的大多是平面图形,习惯于在平面上解决问题,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较弱.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会尽量给学生灌输他们才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角这一思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同时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的烦琐与困境.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教学方法

启发式,问题导学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平面的特点和三个公理,以及能用三种语言表述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准确表示,学习公理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手段

□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其他:

板书设计

平面

1.平面的特征4.例题

2.平面的图形及符号表示5.小结

3.三个公理6.作业

教学过程

一、概念的引入

问题1:

观察图中的房屋,有你熟悉的空间图形吗?

进一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从该物体中抽取一个长方体出来,追问:

长方体是由哪些几何元素构成的?

设计意图:

从整体到局部,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这么一栋赏心悦目的别墅竟然是由一些几何体组成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几何体的世界里!

那么这些几何体到底是怎样的结构呢?

接着,以学生熟悉的长方体为载体,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必要的、有用的.

点、线、面是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它们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在初中关于点和线,我们已经详细研究过了,那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二、概念的生成

问题2: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直线形象?

(2)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3)怎么表示直线?

学生通过讨论给出如黑板的边缘、空中划过的闪电等都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从而教师明确数学中的“直线”就是从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学生进而给出直线的基本特征如:

①直的;②向两边无限延伸;③无粗细.回忆了直线的表示方法:

几何上用线段表示直线,但是两边可以无限延长;符号表示是直线AB或者直线a.

设计意图:

“抱住”直线学平面!

学生曾经学习过直线这一概念,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任何人在学习时总会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把直线这一原始概念议论透.对直线概念的研究方法可以类比、迁移到对平面概念的研究中,这也有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平面概念.板书时笔者将以上内容作为一列写在黑板的左边,最上边写直线二字;之后,右边写上与直线相对应的平面的有关内容,最上边写平面二字,形成类比直线认识平面的效果.

问题3: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平面的形象?

(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3)怎么表示平面?

学生交流举出“桌面”、“黑板面”、“光滑的玻璃”、“平静的水面”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再从这些直观印象中抽象出几何里所说的“平面”.

类比直线这一原始概念,不难得出平面具有“平的、无限延展、没有厚薄”的基本特征.再通过类比画线段表示直线,我们画矩形表示平面——观察角度原因——水平放置——成为平行四边形.符号上:

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将平面记作:

平面ABCD,平面AC,平面

 

设计意图:

纵观平面概念的生成过程,

我们通过类比直线认识了平面,学生体会到概念形成过程是自然的,对概念理解达到概念学习的水平.同时把直观与抽象,比较与类比这些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之中.

三、性质的探究

1、公理2

在设计本节教学中,我打破了以往教学的传统,将教材中的公理2放在公理1之前介绍,主要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考虑.首先,你得有一个平面,然后才好说与平面有关的事.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两点能否确定一个平面?

学生说:

不能.

老师继续提问:

“在空间中至少需要几个点才能确定一个平面?

是三个呢?

还是四个、五个呢?

两位同学为一组,动手做数学实验1.

数学实验1:

用手指头将一块硬纸板平衡地摆放在空间某一位置,至少需要几个手指头?

引导学生归纳出公理2.

设计意图:

在动手操作、观察感悟中获取新知.通过做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体会到该公理2的正确性.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预设:

学生可能会忽略“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教师提出问题:

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否确定一个平面?

学生回答不行,进一步让学生举出反例.也有学生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是“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四点、五点可以吗?

”另外,通过提问“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的平面只有一个吗?

”让学生感受到“有且只有”的内涵.

师生共同探究:

如何用图形语言表示公理2,及公理2的作用?

(因为学生第一次碰到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确实对他们来说是一个

难点,而且她们是高一的学生,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一节没有学习)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间思考,画出图形,体会图形的直观.

 

 

师生共同体会公理2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比如相机、测量仪器的三角架定位、三角形所在平面的稳定性等都是公理2的实际应用.

 

公理2的内容不仅给出了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即“过不在一条直线的三点有一个平面”;而且给出了这样的平面具有唯一性,即“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另外,该公理还可以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如不共线的三点中任意取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一定在不共线的三点确定的平面内,从而为公理1打下铺垫.

2、公理1

确定“平面”以后,接下来我们就会想到“点”、“线”和新的对象“面”

之间有什么关系了.我们主要探讨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

对新对象(平面)与已经有的对象(直线)关系的关注——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说直线a在平面

上呢?

数学实验2:

如果把硬纸板看作一个平面,把你的笔看作是一条直线的话:

(1)你能使笔上的一个点在平面内,而其他点不在平面内吗?

(2)你能使笔上的两个点在平面内,而其他点不在平面内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平面的公理1.

设计意图:

通过笔和课桌面直观感知原本难以想象的直线和平面的关系,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体会到公理1的正确性.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师生共同探究:

如何用图形语言表示?

师生共同探究:

数学符号更简洁,如何用符号语言表示?

设计意图:

点与面,直线与面之间用什么符号表示,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最后体会线,面都是点的集合,所以可以借助集合语言表示.

用PPT展示长方体ABCD-ABCD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用集合符号表示,由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悉符号语言,也为以后符号语言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回到公理1的三种表示,总结三种语言的特点和公理1的作用.

公理1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方法,同时也为我们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在平面内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分析,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无限延伸的直线放在平面上,说明平面也是向四周无限延展的.公理1用直线的“无限延伸性”来检查平面的“无限延展性”.

师生共同体会公理1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比如工人用直棒检查墙面是否平整,木匠将绳子拉紧,将两端置于桌旁,通过是否漏光来检查桌面是否平整.公理1用直线的“直”来检查平面的“平”.

在此,向学生介绍平面的数学史.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数学家们就尝试着用“点”,“直线”去描述平面.我选取了沃尔夹岗·鲍耶关于平面的定义.沃尔夹岗·鲍耶关于平面的定义可以确定平面是真实存在的,在讲解时,教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平面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

对于“平面”这个极其抽象的概念,教材没有说明其存在性,使得学生对平面的存在性产生疑惑,这会影响学生对平面三个公理的学习.此环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平面的存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研究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书籍,借助网络,了解平面概念的发展史,撰写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平面的数学史,让学生了解自己出现的困惑,其实数学家们也同样经历过据.借此活动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事实:

无论是赫赫有名的数学家,还是普通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经历着从不准确到准确最后到完善的过程,而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的执着精神!

3、公理3

数学实验3:

把三角板的一个角立在课桌面上,三角板所在平面与桌面所在平面是否只相交于一点B?

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平面的公理3.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预设:

可能学生在归纳公理3时会忽略“有且只有”,教师可通过提问:

“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如果有一个公共点,因为平面是向四周无限延展的,那么一定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它们还有除了这条交线以外的公共点吗?

”帮助学生理解“有且只有”的内涵.

师生共同探究:

如何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示?

(三个公理中最难的就是公理3的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用硬纸板做了一个两平面相交的模型,再用PPT来展示相交的画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继而画出正确的图形语言,来突破难点.)

教师用教具摆出不同的两个平面相交的状态,让学生观察并作图,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设计意图: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是立体几何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在本节课中应突出作图,这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师生共同体会公理3的作用.

思考:

如果一个曲面和一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教师指出:

在几何中,借助点、直线、平面的相互位置关系能刻画平面的“平”.支撑平面三公理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平面必须是“平”的.

设计意图:

学生对平面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视觉映像和感性状态,根本谈不上数学地审视平面的特征.正面去说明平面的“平”相对较难,根据“正难则反”的原则,先从“不平”下手,再通过否定之否定,最终达成“平”的目的.通过“背景(生活实例)——否定(说明不平)——性质(三公理)——在否定(正面定义)”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的“平”.

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的划“×”.(课本练习题改编)

(1)平面

与平面

相交,它们只有有限个公共点.()

(2)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3)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4)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三个公理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总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平面及其基本的特征,初步感知了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研究得到了三个公理:

…….

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经历从具体与抽象、类比与比较的方法认识了新的几何元素“平面”及其性质,同时还学习了用三种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些知识.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初步建立起空间的观念.

思想:

公理的出现,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并通过逐渐演绎推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进而得到我们现在学习、研究的几何体系,我们可以称这种思想方法为公理化思想.

实际上,今天我们不仅仅是在研究平面及其三个公理,也经历了公理的形成过程,即实验操作,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图形、符号表示.

思考:

继续用类比的思想、联系的观点,以及延续本节课研究三公理的基本套路,你预见我们研究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等判定定理、性质时可从什么地方入手?

设计意图:

(1)本节课用了较大的精力去抽象公理,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另一方面,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经历公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蕴涵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从而得到研究新事物的基本套路.

(2)为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深度的理解水平,以及继续激发与保护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师引导学生预见继续研究几何中定理、性质的方向.

课外延伸:

平面概念的发展史

分层作业

必做:

(1)P43练习:

1,2,4

(2)P51习题2.1A组:

1,2

探究:

如图是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如果将它还原为正方体,那么AB,CD,EF,GH这四条直线相互是什么位置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