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39480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

《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docx

交通工程学实验教案DOC

教案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

交通工程学实验

院(部/中心):

交通工程学院

教研室:

交通运输

授课教师:

曾凡灵

授课班级:

12交通工程1、2、3班

博砺

学能

 

上课时间

第15周

上课节次

3课时

课型

实践实践

课题

实验一交叉口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

教学目的

掌握交叉口交通流量调查方法,一般步骤,综合计算

教学方法

实践结合理论

重点、难点

交通量变化规律统计图、交叉口流量流向分析图

教学内容

一、预习报告

1.实验目的

用人工计数法对交叉口车流量调查,得到有关交通需求、通行能力、流向分布和交通组成等方面的资料,以便对路口运行效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提出管理措施或改建方案。

2.实验原理或相关知识

(1)调查地点:

一般可对交叉口各入口处的车流量进行左转、右转、直行分流向调查。

(2)调查时间:

选择有代表性的时段,必要时可调查特定时段的情况,一般时间间隔选择5min或15min进行记录。

3.实验设备及器材

秒表、计数器、笔、纸、直尺、记录板、预制表格等。

4.实验内容及流程

(1)进行安全教育、调查方法等的培训,拟定调查方案。

(2)调查方法:

采用人工计数法,由3~4人一组,每一组负责交叉口一个方向的交通量调查,按左转、右转、直行进行分工,1个人负责调查左转车辆,1个人负责调查右转车辆,另1~2人负责调查直行车辆。

选取高峰小时至少1个小时或1.5小时进行调查,以10min为间隔时间,学生选择路侧安全的地点进行观测。

二、原始数据或信息记录预制表格

调查日期:

年月日星期:

调查时间:

~

调查地点:

路进口路口形式:

(+)(T)调查方向:

(左转)(直行1)(直行2)(右转)天气:

(晴)(阴)(雨)调查人员:

10min间隔

从北来

从南来

南北

合计

左转

直行

右转

合计

左转

直行

右转

合计

0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小计

10min间隔

从东来

从西来

东西合计

左转

直行

右转

合计

左转

直行

右转

合计

0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小计

调查日期:

年月日星期:

调查时间:

~

调查地点:

路进口路口形式:

(+)(T)调查方向:

(左转)(直行)(右转)天气:

(晴)(阴)(雨)调查人员:

10min间隔

从北来

从南来

南北

合计

掉头

直行

右转

合计

掉头

直行

右转

合计

0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小计

10min间隔

从北来与从西来-④汇流

从南来与从东来-汇流

左转

直行

/

合计

左转

直行

/

合计

0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小计

10min间隔

从东来

从西来④

东西合计

左转

掉头

右转

合计

左转

掉头

右转

合计

0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小计

三、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内容

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1.每人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绘制所调查流向的交通量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分析其变化规律;

2.将本组所有人的调查数据汇总到完整的交叉口分流向车辆汇总表中,绘制交叉口流量流向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3.讨论在实验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或自己通过本次实验的收获等。

 

教学后记

 

 

上课时间

第16周

上课节次

3课时

课型

实践实践

课题

实验二地点车速调查及分析

教学目的

掌握地点车速作用,调查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

实践结合理论

重点、难点

计算统计特征值:

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50%车速、15%/85%车速、常见车速等

教学内容

一、预习报告

1.实验目的

用人工测量法和雷达测速仪法进行地点车速调查,通过调查资料掌握某地点车速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为交通安全分析、制定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及作为交通流理论研究的主要参数。

2.实验原理或相关知识

(1)调查地点:

视调查目的而异,一般应选择在交叉口之间、线形平直、间距较大而无路测停车和行人等干扰的路段。

(2)调查时间:

应选择气候良好和交通情况正常的日子进行,具体时间取决于调查目的和用途。

3.实验设备及器材

人工测量工具:

卷尺、秒表、记录纸、笔、小红旗等。

雷达测速仪法:

雷达测速仪

4.实验内容及流程

(1)进行安全教育、调查方法等的培训,拟定调查方案。

(2)调查方法一:

采用人工测量法,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每一组在拟调查的路段上选一个较短的距离,用卷尺测量27.8米的长度。

在调查地点做上标记,选择对面的电杆或树木为标志,由此作道路中线的垂线,作为起点。

每组1人持旗立于起点,面向对面标志,当对面标志一被车头越过或前轮刚刚碾过起点线时,立即挥旗。

另1人持秒表立于终点,见到第1人手势立即起动秒表,待该车的车头或前轮一通过终点线立即停表。

第3人在终点处负责记录。

(3)调查方法二:

雷达测速仪对准驶过车辆。

二、原始数据或信息记录

1.人工测量地点车速记录表

日期星期时间地点

方向天气测量长度

车型

序号

大型车

小型车

通过时间t(s)

车速

100/t

(km/h)

1

2

3

4

5

6

7

.......

车辆类型所占比例

2.雷达测速仪法记录表

车型

序号

大型车车速

(Km/h)

小型车车速

(km/h)

1

2

3

4

5

6

7

8

9

......

车辆类型所占比例

三、实验报告内容

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1.调查数据分组整理表格

车速分组(g)

中位车速v

频次

(fi)

频率(fi/n)

累计频次

累计频率

......

合计

2.分析整理调查资料,计算统计特征值:

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50%车速、15%\85%车速、常见车速等;

3.根据统计数据分组表绘制车速的频率分布图和累计频率分布曲线图。

(计算和绘图部分)

4.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1)讨论不同类型车比例控制。

(2)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3)自己通过本次实验的收获等。

 

教学后记

 

上课时间

第17周

上课节次

3课时

课型

实验实践

课题

实验三交叉口延误调查与分析

教学目的

掌握交叉口延误调查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

实践结合理论

重点、难点

交叉口停车总延误、每一停驶车辆的平均延误,交叉口入口引道上每辆车的平均延误、停驶车辆百分率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预习报告

1.实验目的

(1)通过行车时间及延误的调查,可评价道路拥挤度,并可通过实测延误的大小、位置及原因确定缓解拥挤的对策;

由行车时间调查资料可确定车辆通过区间的通畅程度;

通过事前、事后调查,可评价交通措施效果;

通过周期性调查,掌握道路上车辆行车时间及延误的变化趋势;

(2)通过交叉口延误调查资料,掌握某交叉口行车延误的基本规律,为交通安全分析、制定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交叉口延误调查,可为交通控制提供设计依据。

2.实验原理或相关知识

(1)调查原理:

采用点样本法实地调查某交叉口延误现场;

(2)调查地点:

视调查目的而异,一般应选择在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

(3)调查时间:

应选择气候良好和交通情况正常的早晚高峰进行,具体时间取决于调查目的和用途。

3.实验设备及器材

人工测量工具:

秒表、记录卡、笔等。

4.实验内容及流程

上午XX~XX时段的交通延误,时间间隔为15s,即分别在每分钟的0s、15s、30s、45s清点停在入口段的车辆数,并计入表中,入口交通量栏中“停驶数”和“不停车数”分别为这一分钟内经过停车和未经过停车直接通过停车线的车辆数。

每5人一组,其中3名观察员观察直行、左转、掉头停车数量。

2名统计1分钟内停车台数和不停车台数)。

上述观测工作连续进行,直至达到样本容量要求或规定的时间(15min或20min)为止。

对一个引道观测完后,依次观测其它引道。

二、原始数据或信息记录

XXX交叉口延误调查

调查日期:

年月日星期:

调查时间:

~时间间隔:

15s

调查地点:

路进口天气:

(晴)(阴)(雨)调查人员:

测定时间

(从开始时刻起)

交叉口进口处停车数量

0-15

15-30

30-45

45-60

停车台数

不停车台数

小计

合计

三、实验报告要求

1.调查数据结果整理与分析:

按所调查数据计算延误指标并分析调查结果的精度

计算:

停车总延误、每一停驶车辆的平均延误,交叉口入口引道上每辆车的平均延误、停驶车辆百分率、停驶车辆百分率的估计误差,置信度取95%。

2.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实验方法的缺点是什么,提出改进办法。

实验调查及分析收获。

 

教学后记

 

上课时间

第18周

上课节次

3课时

课型

实验实践

课题

实验四路段交通密度视频仪调查及软件分析

教学目的

掌握交通密度作用,调查方法,视频仪器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实践结合理论知识

重点、难点

数据调查方法、软件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

一、预习报告

1.实验目的

对重要路段进行交通密度调查,通过调查资料掌握其大小和影响因素等,为交通密度资料应用于划分服务水,交通密度资料应用于分析瓶颈交通,交通密度资料应用于高速公路管制提供依据。

2.实验原理或相关知识

(1)调查对象:

选定重要公路或城市主干道的一段,进行交通密度调查。

(2)调查时间:

应选择气候良好和交通情况正常的日子进行,时间段最好为早晚高峰,具体时间取决于调查目的和用途。

3.实验设备及器材

视频仪器、光盘、处理软件等。

4.实验内容及流程

(1)进行安全教育、调查方法等的培训,拟定调查方案。

(2)调查方法:

5人一组进行高处俯拍摄,每人3-5分钟。

拍摄时注意正对需要处理的行车道。

(3)针对视频实时数据,与软件传感器连接,进行数据处理:

二、原始数据或信息记录

1.视频拍摄调查基础情况简介:

观察日期天气路段运行方向

观测时段观测员

2.原始据为:

视频资料,光盘等。

3.简单介绍拍摄过程注意事项

三、实验报告内容要求

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1.针对拍摄视频,利用软件进行处理,处理流程:

获得结果:

2.针对视频拍摄,获得交通密度的方法:

3.讨论调查交通密度作用及意义。

4.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或自己通过本次实验的收获等。

 

教学后记

 

上课时间

第19周

上课节次

3课时

课型

实验实践

课题

实验五公交线路通行能力调查与计算分析

教学目的

掌握公交线路通行能力一般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结合

重点、难点

公交通行能力确定及计算

教学内容

一、预习报告

1.实验目的

对公交线路上下客流、通行能力进行调查计算,通过调查资料掌握其大小和影响因素等,为公交线路规划、制定公交管理与调度措施提供依据。

2.实验原理或相关知识

(1)调查对象:

在某公交线路上进行,以确定调查时段内,公交线路站点上下客流量情况,公共汽车的座位利用情况,公交线路延误情况。

(2)调查时间:

应选择气候良好和交通情况正常的日子进行,具体时间取决于调查目的和用途。

3.实验设备及器材

秒表、记录纸、笔等。

5.实验内容及流程

(1)进行安全教育、调查方法等的培训,拟定调查方案。

(2)调查方法:

采用跟车法,一般需4名观测员一组。

观察员1进行站点及交叉口时间延误;观察员2进行站点上客人数统计;观察员3进行站点下客人数统计;观察员4进行站点间公交车座位占用率人数统计

(3)班级人员安排:

5组同学进行26公交调查,5组同学进行30公交调查,连续跟进。

二、原始数据或信息记录

路公交线路调查记录表

日期天气车型号车门数车身长(m)座位数观测时间段:

观测员

站点名称

站点

时间延误(min)

交叉口

时间延误(min)

站点客流量

站点间公交车座位占用率

上车人数(人)

下车人数(人)

上行

下行

上行

下行

交叉口名称

上行

下行

上行

下行

上行

下行

上行

下行

.......

小计

3、实验报告内容

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1.每组汇总整理调查资料,分析并绘制调查路段各站点的上下客流量分布的柱状图;分析各站点客流分布特点。

2.计算各站点总延误、交叉口总延误,公交车行程总延误时间。

计算:

运营车速;行驶车速。

3.公交车通行能力计算:

根据公式:

=

计算调查公交线路的车辆实际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CD=0.8C线

4.计算各站点间公交车座位占用率情况,绘制站点-座位占用率曲线,分析提高不同公交车型运营效率方法。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