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5344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1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

《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十大考古发现.docx

历年十大考古发现

旧石器时代

2012年河南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简介:

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湾滩村哼呼崖的断崖上。

2012年5~10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联合栾川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开始对该洞穴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发现有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动物粪便化石等。

孙家洞遗址位于秦岭以南、淮河以北,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中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上,是气候和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该区域是人类迁徙演化和动物群交流的通道,对于研究过渡区域动物群面貌、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古环境变迁和南北方古人类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

孙家洞遗址出土的中更新世时期古人类化石对于近年来国际古人类学界直立人演化和现代人起源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也为研究古人类的个体发育及系统演化问题提供了化石依据。

动物化石的大量发现和研究不仅有助于遗址周边区域古环境的分析与重建,同时通过现代埋藏学和动物考古学方面的深入探讨,为研究古人类生存模式、栖居形态以及群体组织等国际动物考古学热点问题的探讨做出积极贡献。

河南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主要发现了6颗人牙化石,是河南省境内发现的第一个含古人类化石的洞穴遗址,填补了中原地区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的空白,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该遗址文化堆积有序,出土遗物丰富,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为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直立人栾川种”是研究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演化的重要新材料。

遗址中出土的几十种脊椎动物化石有望成为中国境内重要的动物化石群之一,对研究华北乃至中国第四纪古生物的演化、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掘单位: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栾川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队:

史家珍)

2011年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简介: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的樱桃沟景区内。

在50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

这处新发现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同时也发掘出土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

老奶奶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将近年来在嵩山东南麓调查及发掘的数量众多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

这些地点既有临时活动场所,也有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还有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以及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

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

遗址群沿古代河流两侧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

新发现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

自距今十多万年的荥阳织机洞遗址和旧、新石器之交的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以来,老奶奶庙遗址填补了联系二者之间的环节,建立起当地旧石器中晚期直至全新世文化的完整系列,这个系列及其所见石器技术,文化行为的演进发展过程,关系到东亚地区现代人及其文化起源的重大前沿性国际课题。

(发掘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二七区文化旅游局,领队:

张松林)

2011年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简介:

奇和洞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北,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

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洞穴遗址。

2009~2011年先后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20平方米。

目前已发现3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石铺活动面遗迹,并出土打制的石制品200余件,少量打制骨器及哺乳动物化石等。

石制品属典型南方砾石石器传统。

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两期,第一期重要遗迹有火塘、红烧土堆等;遗物以打制石器为主,少量简单磨制石器及陶片、骨制品、动物骨骼、人牙、煤矸石等。

新石器时代第二期的遗迹有火塘、灰坑、房址、灶、沟等。

居住面主要是由砂质土及烧土平整填垫而成,上面发现木骨泥墙的残块;磨制石器显示其磨制技术也较成熟;陶器纹饰有斜向交错绳纹、刻划纹、锯齿纹、戳点纹、压印纹、指甲纹等丰富内容;出土了两具较完整的成年人颅骨及部分肢骨;动物骨骼有犬、猪及其它哺乳动物骨骼与鸟类、龟鳖甲、鱼骨等;还出土了两件精美的艺术品:

由砂岩磨制的鱼形雕刻钻孔饰件与通体磨制的骨管。

奇和洞遗址是福建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区域史前文化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空白。

奇和洞遗址为研究华南地区万年前后的文化传承、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距今8000多年的人类骨骼为华南同类遗址中所罕见,是研究早期现代人的分布、空间类型及探索华南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土著人产生的重要材料;块根类植物与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遗存,是研究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植物利用与农业起源的重要证据。

(发掘单位:

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出版局、漳平市博物馆,领队:

范雪春)

2009年河南新密李家沟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简介:

李家沟遗址2009年的发掘,发现了距今10500年~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

堆积下部出土有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遗存,上部则含绳纹及刻划纹等装饰的粗夹砂陶及石磨盘等。

其早晚不同时期堆积的埋藏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共生的脊椎动物骨骼遗存等,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早期尚属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典型细石器文化,晚期则已经具备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这一新发现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之末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认识该地区及我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学术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发掘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领队:

王幼平)

2007年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简介:

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西侧。

2005年6月进行首次考古发掘,面积9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5452件。

2006年发掘120平方米,石制品5690件。

2007年发掘49平方米,除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外,在TG9深4.99米处(距基点)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

2005年至今,发掘259平方米(仅60平方米见底),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约3万件,类型有石锤、石砧、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原料主要为脉石英。

哺乳动物化石18种。

文化层深7.2~5.6米。

上文化层仅揭露3平方米,出土石制品32件,少量动物化石,并出土有燧石石片,特点同1965年和2007年采集的细石器相一致。

下文化层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和人类头盖骨化石。

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据灵井动物群灭绝动物占44%的比例和光释光测年的初步实验结果,头盖骨化石出土层位时代为距今8~10万年,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上最敏感时段;出土大量打制和使用的骨器,数量是国内同类遗址中最多的;灵井遗址地层总厚达10余米,其中旧石器、新石器等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不多见的较完整的地层剖面;灵井旧石器遗址分布近万平方米,可对此进行持续性研究。

(发掘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

李占扬)

2006年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简介:

该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海拔1743米的癞石山上,是个总长约35米的洞穴。

2006年的发掘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共获得石制品1400余件,动物化石150余件,人牙化化石1枚。

该遗址遗迹现象非常丰富,有人工垫石地面、火塘等。

该遗址发现的人工垫石地面为西南地区首次发现。

该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法语:

techniqueLevallois)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我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

大河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4.4万年至3.6万年,它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于中国南方的时间早于中国北方。

这或许意味着不同的交流路线。

(发掘单位: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富源县文物管理所,领队:

吉学平)

2001年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简介:

该遗址是中国目前距今2万至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柿子滩遗址群田野资料的石制品组合特征呈现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部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

柿子滩课题的深入开展对建立西部史前文化的时空构架,探索中国细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以及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柿子滩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山西省文物局“十五”计划重大主动性研究课题之一。

2000~2001年的田野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

2000年,在清水河下游两岸进行大规模调查,15公里范围内发现了25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包括高楼河沟口附近的中心遗址区;2000~2001年选择了20个地点进行了定量阶梯式探沟发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三维空间记录以及文化层沉积物的过筛和淘洗,基本搞清了遗址群内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布高程、分布密度、地质成因和遗址的埋藏性质。

第14地点发现一处比较完整的篝火遗迹;2001年,发掘了高楼河附近的第9地点、第12A地点和第12B地点,发现了距今2万~1万年间3个层面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清理出4个用火遗迹、修整石器的工作区、2000余件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制作精美的蚌质穿孔装饰品。

(发掘单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文博学院、吉县文管所)

2000年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简介:

万寿岩由灰岩构成,岩溶发育,生成十几个洞穴,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埋藏在灵峰洞和船帆洞两个洞内。

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共出土800多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多种动物化石。

文物考古专家和第四纪地质专家认为其年代分别为18.5万年前和1至3万年前,且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其中灵峰洞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填补了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船帆洞发现的人工石铺面,属全国首次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亦属少见。

船帆洞发现的磨制骨、角器与粗糙的石制品组合的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向高阶段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灵峰洞与船帆洞遗址同处一座岩体山上,时间上跨越了旧石器时代的早、晚、末三个阶段,是福建省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所仅有的。

在两个遗址中出土少量的锐棱砸石核和石片,对研究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意义重大。

(发掘单位: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文管办、三明市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2012年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简介:

顺山集遗址位于泗洪县城西北梅花镇境内重岗山北麓坡地之上。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泗洪县博物馆于2010、2011、2012至2013年初对其进行了三次发掘,确认其为一处距今8000年的环壕聚落,遗址总面积达17.5万平方米。

清理出包括92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在内的一批重要遗迹与遗物。

顺山集一、二期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具备固定的陶器组合、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明确的时代分期和特定的分布范围。

顺山集一、二期文化遗存与后李文化、裴李岗文化、彭头山文化等有一定的联系。

一、二期遗存出土碳化稻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100~8300年。

三期遗存具有若干跨湖桥文化、城背溪文化及皂市下层文化等因素,年代亦相当,距今7000年前后。

顺山集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是近年来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考古的重大突破,它的发现,为我们进步认识和厘清该区域史前文化谱系、探索中国东部地区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和契机。

大型环壕聚落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该时期环壕聚落考古的空白。

同时为探讨该区域史前环境变迁、种群迁徙及人地关系等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该遗址代表了一支新的并且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在时间上把江苏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向前推了一大段;在空间上,位于淮河下游,是研究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谱系的重要新发现;文化内涵比较单一,基本上没有被晚期严重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