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25707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崇明区2018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5分)

(1)       ,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       ·远浦帆归》)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      ,

       ”。

2.按要求选择。

(5分)

(1)面对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的小明,以下句子最适合劝诫他的是(   )(2分)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以下是一份讲座通知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3分)

  (甲)为了更好地向同学们普及健康知识,(乙)提高同学们的防病意识,(丙)我们特邀请专家作题为“健康校园,防患未然”的讲座。

(丁)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

A.(甲)B.(乙)C.(丙)D.(丁)

二、阅 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

面“壁”自视

潘飞

①从物质形态来看,“壁”是砖的累积物,但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它却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比如,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长达九年,一言不发,出洞时奇迹般地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墙壁上。

他在《入道四行观》中将此举喻为“凝住壁观”,意在提醒人们遇到一切境界,心无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

这一点足以被新近出版的《壁上观:

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所证:

死硬的“壁”生发出镜照功能,供人观视自我,感受“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的艺术氛围。

在壁画总量已达上万平方米的“佛国圣地”——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的那一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庙宇中,古代的画工在墙壁上作画,将信仰、敬畏、崇拜、祈祷等精神内涵付诸于笔下,镌刻于墙上,从而令内心所想固凝为永恒之态,便应和了此意。

②普通人往往遇壁则返,但壁画的作画者却将其加以时空层面的延长,比如,墓室壁画、佛教经变画将苦短、有限的人世,向极乐世界、永生永世无限拉长,墙壁仿佛被打通,洞窟穹顶仿佛是对“升天之路”的模拟和神化,冥土之旅亦是人生行路的伸展,生界与死界、此岸和彼岸只有一墙之隔。

故而,“壁”以及壁上之画实现了人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

壁上作画,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完成的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③壁画建构的时空总是多维的、现实与非现实同在、逻辑和非逻辑共存、画面和环境互生的——从时间性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竟可以同在于一个画面里,这便脱离了架上绘画片断性、瞬间性的局限;从空间性来说,三维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等组合在一起,是对作画者内心结构的拓展和深化,是不受现实拘囿的想像力驰骋的原野,外在地显现着心象时空的内在张力。

同时,审美主客体即作画、赏画者之间的距离也荡然无存,功利欲望的束缚灰飞烟灭,审美体验最终超以象外,化入海德格尔所言的恬然澄明之境。

如果追溯传统,不难发现,壁画依然延续了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体现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品格,追求的仍是主客体的契合和突破具体时空的局限,营构表现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感性空间。

④与架上作画不同,壁画的作画者与其说是面壁而画,不如说是在完成“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他们依照内心的感受、反思,在理解“粉本”和“义理”的基础上欣然运笔,重新加以演绎。

体现在技术层面,就是画工总是以生物的眼光观照自然万物,以生命体会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因此,手中画笔俨然就是他们的唇舌、口齿,尽言其内心的通阔与敞亮。

⑤壁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图式亦不过是以情为桥,将作画者对于生命精神的感知,丝丝入扣地输送给后世的人们;他们仿佛把热气腾腾的情感植入一面面冰冷的墙土中,令其有了血肉、呼吸、脉动以及蓬勃的生气,以至于哪怕千年之后,赏画者的心也能穿透厚厚的墙壁以及历史烟云,与作画者对话、交织与共鸣。

壁画要呈现的,“不仅是画,而应是一切”,画里的时空的绵延或顿挫,无不意蕴着画工的心智和情感,这导致画中的内容由具体的物象,发展到所思所想,最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抽象。

壁画总是用“符号”构建、编码着不同于创作者生活的世界——符号世界,这种“符号”又最终架构出严肃、庄重、神秘、欢快等“意义”,比如,宗教画以佛的宏大与包容、俗界的色相之美感化众生,使其获得审美满足时,心灵也得以升华。

由于抽象、晦涩的经典义理被形象化,加之洞窟的朦胧光线和摇曳灯光也参与到这场“造境”的运动中,信众于半虚半实的幻觉里,感受佛法的庄严、神圣和温馨。

到了当下,壁面脱离宗教,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像力终究从神性、法性、天堂、净土的云烟中,恢复原本所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现代人最高的心灵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有删改)

3.第①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在文中是指。

(2分)

4.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3分)

 

5.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壁画建构的时空错综复杂难以捉摸。

B.壁画要求作画者内心结构有空间性。

C.壁画体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转化。

D.壁画创作体现了民族独特思维方式。

6.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7.第⑤段举“宗教画”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直接说明了壁画以“符号”构建别于现实生活的世界。

B.用来证明壁画借助“符号”最终架构严肃神秘等意义。

C.表明宗教壁画借助“符号”、色相造境来教化芸芸众生。

D.与当下形成对比进而凸显艺术脱离宗教后获更广空间。

8.文章结尾部分谈到“到了当下,壁画如何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空间”这一问题,请对此作简要探究。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15分)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

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

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

他长长地舒了口气。

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

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

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

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

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

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

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

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

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

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

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

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

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

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

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

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

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

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

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

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

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

但没有办法。

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

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

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

他做错了什么?

他不知道。

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

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

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

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

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

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

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

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

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

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

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

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

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

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

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

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

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

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

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

他看到了那辆邮车。

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

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

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

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抱。

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

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

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

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

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

他想,女儿真幸福。

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

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

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

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

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

“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

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

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有删节)

9.第①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

(4分)

10.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4分)

11.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

(3分)

 

12.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

将进酒

(唐)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①坟上土。

【注释】①刘伶:

魏晋时期名士。

“竹林七贤”之一,嗜酒不羁。

13.本诗与下列高中教材所学诗歌体裁相同的一项是()(1分)

A.《登楼》(唐·杜甫)B.《咏史》(晋·左思)

C.《从军行》(唐·王昌龄)D.《书愤》(宋·陆游)

14.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瑰丽奇崛B.含蓄隽永C.激越高亢D.清新雅致

15.本诗结尾两句与前部分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请做简要分析。

(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

(18分)

①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

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

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

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

嫂诉主官,甲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

亿视旧牍未尝引乳医为证,召甲出乳医示之,甲亡以为辞,冤遂辨。

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相州。

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

②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吏以闻。

诏付台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

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

植乃除名。

并按钦若,诏释不问。

③知益州。

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

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饥。

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

仲淹既贬,帝以谕亿。

亿曰:

“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

”遂除户部、参知政事。

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

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宪。

(节选自《宋史》)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

(2)民坐是不饥()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

A.施与B.宽限C.推卸D.借贷

(2)亿穷治之()

A.揭穿B.困窘C.穷尽D.彻底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徙开封之雍丘召甲出乳医示之

B.因诬其子为他姓因衙吏至京师

C.转运使不以实闻执吏以闻

D.金未达而事已露也而阴荐亿可用

19.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

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

20.下列不属于第②段中吴植被除名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纳金于宰相 B.自言未尝纳金 C.诬吏误以语达宰相 D.以病惧废

21.第①段“辨冤甲嫂”和“岁饥贷租”两件事分别反映了韩亿     和     的特点。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日喻

苏轼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

“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

“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①,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而眇者不知其异: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苏子曰:

“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

孙武曰: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籥:

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22.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乎B.耳C.焉D.矣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即其所见而名之”表现人们对事物观察粗心。

B.“莫之见而意之”表明受客观限制难把握实质。

C.概括惑于所见、主观臆度两类求道的错误现象。

D.表明当今之人谈论道时都受到不同的局限约束。

24.第③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4分)

25.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南方“没人”掌握“没水”譬喻,形象论证学以致道的道理。

B.“日与水居”“生不识水”的差异是学没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C.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以南方没人与北方勇者作对比,突出观点。

D.“七岁”“十岁”“十五”的连续叙述凸显长期实践的积累过程。

2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

三、写作(70分)

27.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道理都懂,为什么不按照道理去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自拟题目;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崇明区2018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

(1)落花水香茅舍晚寿阳曲

(2)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2.

(1)B

(2)D

二、阅 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

3.“壁”在某些特有的情境里,是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

评分说明:

“在某些特有的情境”“话语和情感流泻的媒介”各1分。

4.作画者完成对“壁”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以及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

评分说明:

“完成对‘壁’的时空层面的延长”“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对生命的特有的感知和开拓”各1分。

5.D

6.答案示例:

承接上文壁画有别于架上作画的局限,进一步阐释作画者“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特点,探讨壁画时空拓展深化的深层原因。

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壁画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铺垫。

评分说明:

“承接上文壁画有别于架上作画的局限”“进一步阐释作画者“笔随心走”“象随意生”的自我传播特点”“探讨壁画时空拓展深化的深层原因”“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壁画是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铺垫”为4个点,答对1点给1分,给满3分为止。

7.B

8.答案示例一:

作者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

(2分)我认为壁画要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还需要摆脱诸如传统话题、历史空间的限制,当然,立足现实,表达现代人心灵所需是根本。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汲取现代科技手法来促进壁画的发展。

(2分)

答案示例二:

作者认为壁画脱离宗教,可以获得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想象力恢复到原本依据的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物质性。

(2分)我认为壁画恰恰是因为有了宗教背景,才能够形成其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宗教使得壁画打通生界、死界、此岸、彼岸,构建超越现实生活的世界。

脱离了宗教可能导致壁画在理性与现实中受到限制。

(2分)

评分说明:

文本相关观点2分;自主探究形成观点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15分)

9.答案示例:

由“那条鱼”偶然流进稻田,因此与大河中的一群鱼有了不一样的命运,与农民别于城里人而扎根农村命运形成类比,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同时也为下文叙述农民进程经历以及女儿走出农村等内容作铺垫。

评分说明:

“‘那条鱼’相关内容概括”“农民别于城里人而扎根农村命运”“形成类比”“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为下文叙述农民进程经历以及女儿走出农村等内容作铺垫”为5点,答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10.答案示例:

把农民遭受城里人冷漠与蛮横对待时的状态,比作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这一比喻契合农民身份。

草长在地里,人在城市里,本无可厚非,但因身份不同,却遭受不同的待遇,形象而深刻地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孤独与耻辱,对城市、农村的不同态度、情感,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其的同情。

评分说明:

“把农民遭受城里人冷漠与蛮横对待时的状态,比作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契合农民身份”“草长在地里,人在城市里,本无可厚非,但因身份不同,却遭受不同的待遇”“形象而深刻地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孤独与耻辱,对城市、农村的不同态度、情感”“传达出作者对其的同情”为5点,答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11.答案示例:

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农民劳作的过程;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劳与坚持;同时,一直向前,也暗含着农民对其选择命运的坚守。

评分说明:

“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农民劳作的过程”“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劳与坚持”“暗含着农民对其选择命运的坚守”各1分。

12.答案示例:

文章刻画了一位扎根农村,淳朴勤劳的农民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土地,与城市格格不入,但是,面对孩子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却欣然接受。

借由这一想象,巧妙地传达了一个时代农民的心理转变,认识到命运的不同,但是,并不因此鄙薄自己的命运,同时,又乐见后代的命运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其选择的尊敬与理解。

形象刻画为主旨表达服务,是情感抒发的对象。

评分说明:

农民形象分析2分;与主旨情感关系分析2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

13.B

14.A

15.答案示例:

诗歌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

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由此,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同时,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

由此,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矛盾和苦闷。

评分说明:

“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

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矛盾和苦闷”为6点,答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

(18分)

16.

(1)通“嘱”,嘱托

(2)因为

17.

(1)B

(2)D

18.C

19.范仲淹因公举荐我,我的愚钝陛下您是知道的;(范仲淹)因私举荐我,那么我自从做官以来,从未曾有意结交托请别人。

评分说明:

“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为6个点,1点有错扣1分,扣到0分为止。

20.D

21.明辨是非忠直爱民

评分说明:

两空分别评分,每空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22.D

23.C

24.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阐释观点“道可致而不可求”中关键词“致”的内涵,善战者之所以用兵如神,因久经沙场,熟识了战争规律;百工之所以能成其事,因日居其肆,熟悉技艺。

这与“君子学以至其道”形成类比,使抽象的“致”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道只能在亲自实践中领会和把握。

评分说明:

“阐释‘致’的内涵”、“善战者”分析、“百工”分析、形成类比、抽象道理形象化。

答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5.B

26.作者首先以“眇人”设喻,引出求“道”之过:

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

进而提出“道可致不可求”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学以致其道”的道理。

评分说明:

“以‘眇人’设喻”“求道之过:

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提出‘道可致不可求’”“论证‘学以致其道’”1点1分。

三、写作(70分)

(70分)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