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25223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材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材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材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材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赏析.docx

《教材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赏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赏析.docx

教材赏析

赏景析情鉴赏技巧: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译】秋天青色的江水碧波万顷,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的飞舞,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

【析】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因此他的一生很可能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⑶,淮山数点青如淀⑷。

江帆几片疾如箭⑸,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⑹,新月初学扇⑺。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释:

⑴塞鸿秋:

曲牌名。

塞鸿,塞外飞来的大雁。

即景:

写眼前的景物。

  ⑵浔(xún)阳:

江西省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⑶练:

白绢,白色的绸子。

  ⑷淮山:

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

淀:

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⑸江帆:

江面上的船。

  ⑹晚云都变露:

意思是说傍晚的彩霞,都变成了朵朵白云。

露,这里是“白”的意思。

  ⑺初学扇:

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

译文:

  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

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驶着,如同离弦的箭;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

道道晚霞都变成了白白的云朵,一弯新月宛若刚刚展开的扇子。

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赏析: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这两句是远写。

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

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两句是近写。

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

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

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

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

“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

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

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

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

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释

①水平池:

池塘水满,水面与塘边持平。

②手捻花枝:

古人以为表示愁苦无聊之动作。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这首词就是他落第后心情不快之作春之作。

译文

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春水溢满了池塘。

细雨霏霏,时停时下,乍晴乍阴,杏园里春残花谢只有杜鹃鸟的声声哀啼,好像在无可奈何地慨叹春天已经归去了。

杨柳那边,她独自登上了画楼,手捻着花枝,倚靠在栏杆上。

对着这引人愁思的暮春之景,她默默无语,扔掉了手中的花儿,抬头静静地凝望着斜阳,她这满心的对春光的一往情深,对美好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又有谁能知晓呢?

作品赏析

该词描写精美的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可谓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

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

清秀柔美,深美婉约。

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再写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

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

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

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

杜牧诗有: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

作者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

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

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

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真是神来之笔。

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

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

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译文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

吴公台:

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

零落。

凋残。

这里指台已倾废。

语出宋玉《九辨》: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

位于偏地的寺庙。

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

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

指吴公台。

垒:

军事工事。

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寒磬:

清冷的磬声。

空林:

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

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

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南朝:

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鉴赏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

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

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

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

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

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

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

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

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

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

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

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

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秦中吟歌舞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释】

  ①秦中:

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②岁云暮:

出自《魏书》中的“岁聿云暮”句,指一年将尽的时候

  ③朱紫:

朱衣紫绶的简称,代指高官

  ④秋官、廷尉:

都是主管刑狱官员的别称。

【翻译】

  长安已是一年将尽的隆冬时节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落满了整个京城,在雪中退朝的都是朱衣紫绶的公侯显贵。

这些贵人们有赏雪吟咏的雅兴,因为他们富足而没有饥寒之忧。

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奢华的宅邸,他们所做的也只是消遣游乐。

朱轮马车又拉着客人来到了红烛彻夜不息的歌舞楼,做东的是刑部高官、而坐在首席的就是刑部主管,他们从中午就开始行乐,到半夜时还不罢休。

可谁会想到阌乡的大狱里还有被冻死的囚犯。

【鉴赏】

  此诗的思想内容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

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

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

与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

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鸥。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群缟炔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赏析:

词的上阕写仲春田园的美丽风光和词人由此引发的感喟。

仲春时节,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白色的荠采花;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

面对这一派格调清新、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克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也似乎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想到罢官的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头发,只得在傍晚时到挂有青布酒幌的酒店去赊一点酒喝,好在赊酒很方便。

词人想借酒浇愁,可这酒又怎能解除他内心的愁呢?

词的下阕描绘了一幅朴实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

人们心情悠闲恬静,过着勤俭的生命;牛栏的西边种着桑麻等农作物。

在这一片宁静的田园中,又走出一位农家女子,她穿着白套裙,趁着生蚕前的闲暇去娘家。

透过农家们恬然自安的心态,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那种追求祖国统一的执着。

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对照的艺术手法,田园怡人的克光,农家闲适的生活,与词人“多情白发春无奈”的心情形成对照,从而含蓄地表现出词人不甘闲居又无奈惆怅的复杂心态;同时,这勃发的春色又暗含词人内心的不甘闲居、不甘消沉,尽管这壮志被严酷的现实重压着。

词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色彩明丽丰富,相映成趣;又动、静结合,人、物和谐,情、景相生。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翻译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赏析

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

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

靖安宅里:

是指元稹在长安静安里的家。

分析:

首句点出地点和时间。

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

“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次句镜头一换,转到四川的望驿台,那里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如花之妻。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含有春光已尽、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

“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

春光同日尽,是说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自然导出“居人思客客思家”。

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了起来。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赏析: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双调】大德歌·秋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译文

寒风飘飘,冷雨潇潇,就是那能睡的陈抟也睡不着。

说不完的烦恼和愁苦伤透了心怀,伤心的泪水扑簌簌地像断线珍珠飞抛。

秋蝉烦噪罢了蟋蟀又叫,渐渐沥沥的细雨轻打着芭蕉。

鉴赏

这首小令描写的少妇的烦恼,是因为"人未归"而引发的,故"懊恼伤怀抱"便成为此曲表现的重点。

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

"风飘飘,雨潇潇",是说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咄咄逼人。

这开头两句就给脆弱的少妇带来很大压力。

"飘飘""潇潇"双声叠韵,倍增空寂之情。

女主人公心绪不宁,夜难成寐,所以第三句就说"便做陈抟睡不着"。

这是借五代时在华山修道的陈抟老祖的故事,极言少妇被哀思愁绪煎熬着,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

忧思如此之深,终至烦恼、悔恨、伤心、落泪。

所以四、五句又写道: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这是女主人公的愁苦情状。

"扑簌簌泪点抛"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

最后二句"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

这些外界景物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难以言喻的久别之苦,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

此曲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中间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相生,交织成篇,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大大提高了艺术感染力。

晓至湖上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zéměng:

小船。

)。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译文

  出城天色刚破晓微明,站立水边让我心意稍微宁静。

水面泛起的薄雾弥漫开来仿佛与天相连。

水中的苇草弯曲下来发出声响,遥远的青山如黛仿佛连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无。

一会儿过后晨日初起,远处三三两两的小舟泛在水上。

怎么能够学得野鸭一般,能去追逐那远方的清影呢。

赏析

这首诗情感丰富。

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

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象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

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早兴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yù:

作动词,鸣叫之意。

)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白居易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

此诗就是在这种喜悦激动中创作的。

译文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昨天饮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

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鉴赏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

此时晨光初照,早鼓正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

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

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

“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

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

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

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jiān)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译文

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

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

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

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的心思。

赏析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

蜡烛通常是红亮、温暖的形象,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显示出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芳心犹卷怯春寒”。

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

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

三、四两句却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不相连属,但又浑然一片。

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怀和包蕴着深情的少女书札,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但三、四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

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

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

既然如此,就不必深藏内心的奥秘,应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

这后一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点明,但不难推想领会。

写出了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背景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

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赏析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

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

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

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

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

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

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