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2303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推荐杨浦区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杨浦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质量监测

高二(高三)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注意:

1.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检测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有关商朝的历史资料中,按照可信度排列正确的是

①甲骨卜辞  ②《封神演义》  ③《史记》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

2.下图所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哪位君王在位时期?

A.周武王B.秦始皇C.汉高祖D.汉武帝

3.地震发生后,某皇帝第一反应是认为自己得罪了上天,并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施政得失。

这一行为反映了

A.“敬天保民”思想B.“为政以德”思想

C.“君轻民贵”思想D.“天人感应”思想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长孙

叱罗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4.与右侧表格所示内容关联的史事是

A.商鞅变法

B.光武中兴

C.孝文帝改革

D.儒家文化圈

5.唐朝开创了政治新格局,主要“新”在

A.中央增设内朝,重用亲信B.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

C.实行文官制度,完善科举D.设置内阁制度,总揽于上

6.学术界把明末清初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

促成“融会”的世界背景是

A.海上丝路推动贸易繁荣B.新航路开辟促进传教士东

C.朝贡贸易吸引万国朝D.工业革命加速中西文化交流

7.“他认为,……财产私有制,以及在私有制下的‘文明社会’剥夺了人的天赋人权。

”文中的“他”是

A.洛克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8.“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世界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

”上述历史分期的视角是

A.革命史的视角B.社会史的视角

C.进化论的视角D.全球化的视角

9.旨在把国王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合众国宪法》D.《法国民法典》

10.“大雾弥漫。

大雾遮盖了流淌于排排轮船和肮脏的污染水之间的泰晤士河。

大雾笼罩着埃塞克斯郡的沼泽与肯特郡的高地。

……”文中情境发生于

A.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B.大革命时期的法国

C.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D.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11.“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文中省略的两字是

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

12.“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13.下表为英法美德四国工业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导致列国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国别

年份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870年

23%

13%

32%

10%

1913年

38%

16%

14%

6%

A.第二次工业革命B.垄断与资本输出

C.帝国主义瓜分世界D.世界市场形成

14.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俄国不仅从西方输入工业革命,而且还从西方引进信仰作为反对西方的武器,这是1917年创造的俄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新起点。

”材料中的“信仰”是指

A.基督教义B.人文主义

C.启蒙思想D.共产主义

15.2018年7月,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大型展览。

此次展览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1919年—1945年B.1921年—1949年

C.1919年—1949年 D.1931年—1945年

16.“欧洲仍以英法为中心,而亚太地区则以美国为中心”。

这一国际格局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B.雅尔塔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多极化趋势

17.某城市举办了“站在‘十四年抗战’起点讲述抗战故事”的活动。

这座城市是

A.北京B.南京C.沈阳D.上海

18.在某条约的附件上有这样的叙述:

“英法德意四大国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提供保证”。

该条约是

A.《大西洋宪章》B.《慕尼黑协定》

C.《开罗宣言》D.《联合国家宣言》

19.某一场改革的内容可用“3R”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这场改革是

A.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农奴制改革

C.苏俄新经济政策D.美国罗斯福新政

20.与右图相对应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示意图》

B.《北约成员国示意图》

C.《美苏冷战示意图》

D.《欧洲联盟示意图》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5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重新融入世界,实现民族振兴,也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1.某杂志要办一期纪念改革开放特刊,请完成下列内容框架设计。

(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12分)

A.世界贸易组织B.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E.十一届三中全会F.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版块一、改革开放的起点

1978年,①召开。

版块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农村:

实行②。

城市: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版块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初步开放:

1980年起,试办③。

深入开放:

1990年起,开发开放④。

版块四、融入全球化的大潮

1991年,中国加入⑤。

2001年,中国加入⑥。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版块五、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

百姓的衣食住行。

22.不同史料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不同侧面,将下列史料与其研究方向对应。

(将图片序号填入相应空格中)(3分)

(1)若要研究版块二,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若要研究版块三,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研究版块五,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____。

(二)脱亚入欧(20分)

1885年,“脱亚入欧”出现在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主办的《时事新报》上,旨在倡导西化。

材料一“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

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

”“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日)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1897年驻华武官神尾光臣拜见张之洞时说:

“前年之战,彼此俱误。

今二日西洋人日炽,中(中国)东(东即东洋)日危,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

——《张之洞全集》(第三册)

材料三“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

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日本政府于1890年颁布)

材料四(1901年,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受陆军教育总监部委托发表演讲):

“日本的道德,随着明治维新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儒教陈腐了,佛教不行了,武士道也没有人提了。

……今后为了确定日本的道德,必须使构成了日本从的道德思想的根底的东西(武士道),永远发展下去……不能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调和的(西洋)道德主义,在日本绝不能繁荣。

——井上哲次郎:

《武士道的本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3.材料二中“前年之战”指何事件?

(2分)

24.材料一的“脱亚论”与后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6分)

2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脱亚入欧”论?

(12分)

(三)留学大潮与近代中国(25分)

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

近代中国曾出现三次留学大潮,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

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最终,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留学生除了学习军政外,不少是学习机械、造船、铁路、采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的,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第一批留学生在“轮船招商局”门前的合影

材料二在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学生后,赴日留学日渐成风。

据统计,1901年为280人,1902年9月为614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

数万留学生中,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

大多学的是军事、政治等课程。

留学生中有黄兴、秋瑾、陈独秀、鲁迅等人。

材料三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

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

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蔡和森、邓小平等。

——摘选自李玉民《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26.概括三次留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何不同?

(3分)

27.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次留学的学习内容为何有此变化?

(7分)

28.谈谈三次留学大潮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5分)

杨浦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质量监测

高二(高三)年级历史学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C

B

B

C

D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A

D

B

C

C

B

D

D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改革开放40年(15分)

21.每项2分,共12分

①E②F③B④C⑤D⑥A

22.每项1分,共3分

(1)图2

(2)图3(3)图1

(二)脱亚入欧(20分)

23.(2分)

甲午战争。

24.(6分)

材料一主张脱亚入欧,与西方国家共进退。

材料二则主张联合中国抗衡西方。

(3分)

材料三则主张通过教育向国民灌输传统“忠”的观念,以做天皇的“忠良臣民”为爱国真谛。

材料四则要以武士道精神为魂,西洋道德为辅。

(3分)

25.(12分)

观点参考:

如: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无论内政外交,“脱亚入欧”并不是主流,日本在吸收现代文明和西方国家竞争的同时也产生了“西化焦虑”,所以在思想领域有复古倾向。

如: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脱亚入欧”论在实践上只是有选择性的使用,物质上模仿和学习西方,但在思想领域却是保守传统的。

(三)留学大潮与近代中国(25分)

26.(3分)

材料一:

学器物(或技术)材料二:

学制度(或军事政治)材料三:

学思想文化。

27.(7分)第一次:

两次鸦片战争惨败促使一部官员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遂开办洋务派遣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2分)

第二次: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器物改革的失败,面对瓜分危机,仿效日本“以强敌为师”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以变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探索。

(3分)

第三次:

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让国人感到离民主共和越越远,促使欲“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有识之士从思想文化层面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2分)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适当赋分)

28.(15分)本小题采用分项评分法。

评分要素是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

评分项一:

观点与论证(8分)

水平1:

回避问题,无观点、无论证。

(0分)

水平2:

观点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1-4分)

水平3:

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

(5-8分)

例如:

留学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经历了向西方学习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民主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虽然由于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化,留学热潮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但是,谋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则是不变的共同的主题;涌现爱国志士豪杰在近代社会各个领域,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能从留学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教育、军事、社会风气等其中几个方面的变革影响加以说明。

评分项二:

材料与史实(5分)

水平1: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0分)

水平2:

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

(1-3分)

水平3:

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4-5分)

例如:

第一次留学生归国后为引进西方技术,成为洋务的技术和实业人才,如詹天佑设计中国人第一条铁路。

第二次留学在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熏陶下,成为反清爱国运动的主体,涌现一批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分子。

第三次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也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能从出国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上、出国人员回国后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评分项三:

叙事与逻辑(2分)

水平1:

仅罗列史实。

(0分)

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

(1分)

水平3:

叙述结构完整。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