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四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18411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三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语文三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语文三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语文三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语文三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三四单元.docx

《语文三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三四单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三四单元.docx

语文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

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

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

“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读第三、四、

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台表演。

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

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

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

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

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

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

一句话,并齐读: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

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课后反思:

学生对自然之道的体会只是表面,特别是要遵守自然发展的规律要付予行动还需加强教育。

板书:

9自然之道问论悟行: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

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

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

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

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

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

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

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

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

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师: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

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讲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治理黄河的一些建议。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能理解,并提了很多好的建议。

原因:

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口增多大量砍伐

治理:

牧林为主规划田地

修筑水利防止水土流失

11.蝙蝠和雷达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

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

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

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教学设计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3.交流:

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

再指名上台介绍。

5.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

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

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

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

“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

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

(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超声波天线无线电波

障障

碍碍

反射物反射物

耳朵荧光屏

(蝙蝠)(雷达)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12《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

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1、初读文章

2、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4、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

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

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

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

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1、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

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2、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

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

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3、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

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

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

第一步。

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

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

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

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二、教情设想:

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1、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

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

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

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

人的心、命运:

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2、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

得意淡然,失意夷然。

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3、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

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

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

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

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

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

题目自拟。

板书:

 大自然的启示

 无知违背↘↗惩罚

认识利用→自然规律→受益

教学后记:

学生基本能独立学习课文,但对朗读的训练还不够多。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学习“我的发现”,懂得副词如“终于”、“根本”、“居然”在句中起到的强调程度的作用。

第一课时进行口语交际

一、导入

1、复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谈感悟。

2、教师小结

二、展示成果

1、分成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2、交流自己的收获。

三、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一人主讲,其他补充。

2、台下提问,生生互动。

四、小结

第二课时完成习作

一、回顾昨天的汇报会

1、各小组总结自己的成果。

2、各小组复述自己的收获(启示、发明)。

二、习作指导

1、以一个小组为例进行指导。

(1)板书程序:

A、第一组成果:

有关杀狼护鹿资料。

B、对这件事的归纳。

C、对这件事的看法。

D、得到的感悟。

(2)结合学生的感悟,教师适当的补充一些名言。

2、口述写作过程。

三、小结写作的难点

1、流动的过程是重点:

(1)先写写大家的活动,可以采用“有的……有的……有的……”。

(2)重点写自己的活动。

2、得到的启示感悟是重点。

四、动手写作。

第三课时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一、学习“我的发现”

1、投影第一组句子。

2、比较不同,认识“终于”一词的作用。

3、自学余下的两组句子。

4、反馈。

5、小结。

6、用以上词语造句。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投影句子。

2、自学,了解意思。

3、小结。

4、朗读。

5、练习连线。

6、背诵。

三、展示成果。

四、小结。

1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感悟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揭题:

夜莺的歌声。

2、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质疑:

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2、讨论:

课文都讲了些什么内容?

(让学生畅所欲言)

3、板书梳理:

“诱敌—传信—摆脱”

4、按照“诱敌—传信—摆脱”看看这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1)诱敌:

从开头到“就不再问了”。

讲了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给敌人带路。

(2)传信:

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

写小男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3)摆脱:

从“德国兵”到全文结束。

写小男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地摆脱了敌人。

5、教师小结。

6、指名分部分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讲读第一段,体会孩子的机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质疑:

文中的“黑色的碎片”、“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说明了什么?

3、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当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和敌人斗勇斗智,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中,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

4、学生反馈,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5、指导朗读课文。

(二)阅读第二段,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1、自由读课文,注意人物说话的口气。

2、质疑:

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为什么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3、交流:

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

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5、指导朗读。

(三)读读议议,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

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3、指导朗读。

(四)读读想想,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引导:

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

3、指导朗读。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诱敌——传信——摆脱

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又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突出语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

因而,教学本课时,教师,学生,文本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多元对话,在阅读中珍视学生感悟语言的个体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树立开放的语文观,力求使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本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

14《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二、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三、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四、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抗日根据地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

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

)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

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

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四、巩固字词。

(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

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

从哪里看出来?

(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

指导朗读:

“往河沿跑!

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

为什么?

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

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

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

小标题:

“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

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

指导朗读: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

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小标题:

“雨来上夜校。

”)

(三)默读第三段。

提问:

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

“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

”“咦!

这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