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礼仪.docx
《元宵节的礼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的礼仪.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宵节的礼仪
元宵节的礼仪
篇一: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的习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据《隋书?
音乐志》记载:
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中唐以后,元宵节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的。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
篇二: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上元灯会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花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舞龙灯、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吃元宵”
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篇三: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元宵节的礼仪)。
下面就说说元宵节习俗。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
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9.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
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
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节还可以送礼物,首先要迎合节日习俗,中国人还是很讲究传统的,所以送些元宵之类的礼物。
其次,最好选择与健康类有关的礼物,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以根据对方身体状况选择有心意的礼物。
如果不了解,就选择一些含有营养的功能饮品,比如好喝酒的人,送其解酒产品,家里有孩子,送些帮助孩子发育的产品,如果实在不好选择,送健康套装是最好不过的了。
例如选择氨康源功氨基酸饮料,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产品。
也可选择其他品牌
以上就是元宵节习俗,希望每个家庭都过一个团圆的元宵节。
篇四:
元宵节习俗
又是一年元宵时。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正如童谣里所唱: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
?
花灯编织着故事,也编织着期盼。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
?
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经历一百多年来欧风美雨的冲刷,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很大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
在当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节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
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
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
“家中点灯,何必出看?
”夫人回答:
“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说:
“某(我)是鬼耶?
!
”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
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
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
正如辛弃疾所说: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
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
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
后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
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祈求生育。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
“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这
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
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
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
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
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
钉,也谐音“丁”。
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
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
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鹅蛋的元宵,妇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候来占卜生育。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
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
这种解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
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