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1121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测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测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测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测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评答案.docx

《测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评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评答案.docx

测评答案

新课标(RM) 历史

参考答案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

(一)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念理解和材料信息提取能力。

宗法制是一种血缘关系,按照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差别。

根据材料中的“祠堂”“家庭”“祭祖”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体现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故选B项。

2.D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和义务做不到时受到的处罚,没有体现出衰落的迹象;C、D两项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

B项反映了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不再听从周王的命令了,是分封制崩溃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4.B 5.B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强调隋唐以来的“地主、士绅与官僚”作为“社会精英”横向流动,因此排除A、B两项。

此与科举制的影响一致,因此符合题意的是D项。

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表信息解读和基础知识的再现。

从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年,中央官员的出身都很卑微,显然不可能与世卿世禄有关,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不是在汉初推行的选官制度。

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人都是因为为汉朝建立立下显赫战功,故选B项。

8.A 9.D 

10.B [解析]根据材料中“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可知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再联系史实可排除A、C、D三项,其分别为北宋、明成祖和清雍正帝,故只能选B项。

11.D [解析]题干反映了内阁可以拒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重拟等,这实际上反映了内阁对皇权有一定限制作用。

1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军机处的理解。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决策权,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可以驳斥材料中认为军机处具有决策权的观点,故选D项。

13.

(1)作用: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2)趋向:

从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分权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原因:

随着诸侯国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提高,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为兼并的需要,纷纷加强自身的权力;郡县制的推行适应了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用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同意。

理由:

①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使其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地方行政区划;②郡县制下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从而改变和废除了过去的世袭制和封邑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日后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4)①在郡县制中央集权的现有体制内,部分吸收封建制地方分权的因素。

②“专在下”:

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专在上”:

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容易产生权力高度集中到一个人手里,出现君主专制和独裁。

14.

(1)主要依据:

血缘。

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2)原因:

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

封闭性、垄断性。

(3)选官形式:

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

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

不断扩大;选官特点:

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4)影响:

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

(二)

1.C 2.B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知识运用能力。

材料中有五口通商的内容,故可判断出该条约是《南京条约》。

四个选项中,A项出自于《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B项出自《望厦条约》;C项出自《马关条约》;D项出自《辛丑条约》。

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4.D 

5.D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列强的侵略,虽然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客观上使中国从农耕文明逐步迈向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故D项的说法错误。

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

6.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起因。

从材料“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那边”可知该议员认为中国禁止走私是正义的,排除B、D两项;但该议员只是个人演说,其观点不能代表政府,选择C项。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北洋舰队”“日本”“李文忠公(李鸿章)”等信息,可知该学者研究的是中日甲午战争。

8.C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

抓住关键信息“民族主义”“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联系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的侵略,都处于感性认识状态下,运动是从反洋教开始的,后被清政府所利用,最后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因此,只有义和团运动符合题意,故选C项。

9.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从材料中“列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等信息可知,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可以判断出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

B项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的特权,A、C两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只有D项是该条约内容。

10.B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漫画中日本帝国主义拿着代表“共荣圈”的项圈,意寓日本欲以此口号迷惑、奴役中国。

该漫画目的在于揭露日本“共荣圈”的侵略奴役本质,选择A项。

12.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特点。

从材料中的神父、学生、风尘女子、军人等不同的社会群体,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即可排除A、C、D三项,选择B项,抗战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13.

(1)现象:

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

原因:

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

(2)举措:

加强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修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并成立海军衙门。

(3)破坏:

威海卫军港遭日军毁坏,旅顺、大连被日军占领,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

根本原因: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4)认识:

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近代以来“有海无防”的耻辱,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改革开放以来,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显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日益强大。

14.

(1)相同:

都主张持久抗战。

依据:

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

(2)途径:

蒋方震把持久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上;陈诚则主张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持久抵抗来争取抗战的胜利。

缺陷:

他们都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3)评价:

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打破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广大国民党官兵英勇作战,作出了巨大牺牲;一度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三)

1.A 2.A 3.B 4.D 5.A 

6.D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考查对图片的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时政漫画时间“1919年”和图中文字信息“山东”,可知漫画反映的是中国的合法权益成为帝国主义的交易,故选D项。

7.C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特点。

从材料可知,这次运动具有民众普遍参与,既反对外国势力,又有质问本国政府的特点。

这些特点只有选项中的五四运动才同时具有。

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8.D [解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6年”,即可得出D项理解错误,因为1926年国共合作已经实现。

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给国民党组织写信,说明当时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故选A项。

10.C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

“拿手好戏”指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进行抗日,联系史实可知,借鉴“工农武装割据”策略,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日活动,故C项符合题意。

11.C 

12.B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早在国民革命运动之前就开始了,A项错误。

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后,正式开始抵抗日本侵华,C项错误。

北平和谈最后是失败的,D项错误。

毛泽东率领红军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只有B的史实与结论关系正确。

13.

(1)观点:

①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②民主政治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③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

(2)不矛盾。

原因:

孙中山的结论主要是基于人们对民主共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而教材论断是基于民主共和作为一股思想潮流而言的。

14.

(1)观点一:

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观点二:

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学术界;观点三:

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

(2)相同:

都主张暴力革命。

不同:

王明主张城市中心,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

依据:

王明是照搬苏联的经验,毛泽东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

(3)与观点三一致。

原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并且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四)

1.C 2.A 3.A 

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政治制度的综合掌握。

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出现高度集权帝制,如拿破仑帝国,所以②错误,排除该小项,答案为A。

5.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政治制度。

从题干提供的信息来看,主要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地理分布的国情,符合人口分布的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机构,所以B项符合题意。

6.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指的是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与香港回归无关,故③不正确。

①②④都是能使香港顺利回归的条件,故选A项。

7.C 8.A 9.D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

根据材料中“国际统一战线进行重建和扩大”的信息,联系亚非拉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史实,可知B项正确。

11.D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

关键信息是“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说明此时美国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D项正确。

A、B两项与材料主旨相反,C项与时间不符,皆可排除。

12.B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外交。

材料所展示的中国外交活动,是围绕联合国展开的,它表明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故丙、丁的说法正确。

13.

(1)措施:

设立专门机构;吸收群众参与政权管理;实行平等的选举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2)特点:

广泛性;民主性;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

影响:

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各阶层民众的抗日积极性;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

(3)观点:

民主制度要适合本国国情。

举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任举三例符合题意即可)

14.

(1)两国表现出改善关系的意愿,中美关系由敌视对峙走向关系正常化。

原因:

美国国内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对外在与苏联的较量中处于守势,迫切需要改善与中国关系。

中国加入联合国,国际地位提高;与苏联关系紧张,也需要改善与美国关系。

(2)关键因素:

台湾问题。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五)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与对城邦制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强调了人(公民)在城邦和政治中的作用,因此B项符合材料主旨。

2.B 

3.D [解析]本题考查希腊民主制度的改革。

结合所学可知,伯里克利时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这与题干中的观点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

4.A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

依据材料可知,公民大会就某一重大问题的议案进行辩论后,再做决定,反映的是决策方式。

B项和C项虽也是民主的特点,但不符合材料;D项不是雅典民主的特点。

5.D [解析]本题属于图片型选择题,依据图片中“雅典娜神像”“雅典剧院”和“帕特农神庙”可知这些都是雅典文化繁荣的表现,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雅典民主的基础上的。

6.C 

7.C [解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的意义。

该规定是针对“狱官或仲裁者”,以此来限制其权力。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B项和D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

8.D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核心内容。

材料强调对住所的保护,而住所属于私有财产,因此该内容充分体现了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A项和C项明显表述不合理,B项不符合材料。

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可采用排除法。

B项与题意“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不符,C项断章取义,D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

10.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法律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

依据“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体现罪行不能继承原则,依据“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因此B项符合题意。

11.C 12.D 

13.

(1)区别:

古希腊思想家认为自己是城邦的公民,政治思想是公民自治;先秦思想家认为自己是君主的臣民,政治思想是君君臣臣的有序化。

原因:

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商品经济繁荣;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中国先秦政治家深受西周宗法分封制等级观念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宗法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2)雅典:

创制出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秦朝:

结束分裂割据,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影响:

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或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意义:

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助于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14.

(1)

时期

政治机构

职能

伯里克利时代

最高权力机关

最高司法机关

(2)有利于选拔人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避免盲目决策。

(3)如法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多数人决策、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等。

(4)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审判原则。

(5)罗马法的一些基本原则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罗马法的价值和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六)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已经完成“光荣革命”,该革命发生于1688年,题干中的书应晚于这一时间,故该书最早可能出版于18世纪末,B项正确。

2.B [解析]本题考查中英政体的比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没有君主,排除A项;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排除C项;D项不符合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我意识到了权力带来的那种危险的孤立”,可以判断空缺部分应该与权力有关。

又从“开国者设计”,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判断应该是制衡制度。

4.B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1895年”“普选权”“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等可知恩格斯主张利用法律来进行斗争,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6.C [解析]英法两国内阁需对议会负责,美国政府成员由总统任命,总统对宪法负责;德国宰相、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宰相对皇帝负责。

故选C项。

7.C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政体的比较。

A项和B项不符合英国,三国均与D项不符合。

三国虽政体形式不同,但追求民主和自由是其共同的本质。

8.D 

9.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和谐公社”不是无产阶级建立的,因此A项不正确;该组织只是美国一个州,不代表福利国家,因而B项不正确;D项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分析,说明应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应选D项。

11.B 12.D 

13.

(1)汉武帝:

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北宋削弱相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政治遗产:

美国和英国一样实行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

颁布《权利法案》。

(3)手段:

成立调查委员会;公众监督。

根源:

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历史条件远未成熟。

14.

(1)政体:

确立君主立宪制。

制度:

议会制度(代议制)、内阁制度、政党制度等。

影响:

保证了英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文明建设影响深远。

(2)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

(3)政体:

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特点:

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或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比较:

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

(4)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

如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度等。

认识:

应大胆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可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民主制度是由本国国情决定的。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七)

1.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可知是美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形成了美苏“冷战”的对峙格局。

2.D 

3.C [解析]从图中的苏联镰刀与铁锤的标志,特别是“我们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可知,这就是“冷战”的含义。

A项是“冷战”时期的一个产物,目的是在“冷战”局面下维护欧洲利益,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冷战”的表现。

4.B [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象征”。

柏林墙的建立,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故②③正确,符合题意。

①与史实不符;柏林墙被拆除的时间是1989年,故排除④。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结合材料中“联合国”“台湾问题”和“国民党的潜在力量”可知新中国已经成立,排除A、B两项。

依据材料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可知中国还未加入联合国,而越南战争停战时中国已加入联合国了,排除D。

6.A 

7.C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联合的条件。

依据材料可知,雨果在很早以前就提出总有一天欧洲会走向联合。

材料只是想法而不是计划,排除A项;材料强调“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在历史上法德经常发生战争。

8.B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从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曾经极力鼓吹欧洲联合,但不希望由法国和联邦德国主持欧洲的联合,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不恰当。

9.A 10.B 11.B 

12.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属于最佳型选择题。

A项和B项只是反映题干中的部分内容,C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

13.

(1)表现:

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确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原因: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苏联与美国争夺霸权;西欧和日本的挑战;第三世界的崛起。

(3)局面: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方式相同:

强调以对话、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出发点不同:

材料二侧重于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材料三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4.

(1)背景:

①苏联的强大,威胁美国的国际地位;②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威胁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或美苏社会制度矛盾加剧);③妨碍美国称霸世界。

措施:

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成立“北约”。

影响:

形成美苏的“冷战”和争霸格局,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原则:

独立自主、平等合作和不结盟(或非集团)。

影响:

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美苏控制,维护民族独立;②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发展,维护共同利益,壮大自身力量;③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④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45分钟专题能力训练卷(八)

1.D 2.D 

3.D [解析]本题考查耕作技术的进步。

根据题干《国语·晋语》反映的时期应该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有人大加指责”说明这一时期牛耕技术并未广泛推广,人们对牛耕的认识还不普遍。

4.B [解析]由材料中“争田”“夺……田”反映出春秋时期,井田制日益瓦解,土地日渐私有化。

A项是政治方面,排除;C项出现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最早出现在战国以后;而D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

5.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水利工程建设。

由材料中“郑国在前,白渠起后”可知该水利工程位于关中地区,结合地理知识可知②正确,故选B项。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限田”“均田”“不宜于土俗”“不可以常”,以及“听民自便为之得”可知该官员认为限制土地兼并不是长久之计,应该顺应自然,反映了其认为该问题难以根治的思想,故选C项。

7.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

根据唐代设置虞部的职能可以看出,它负责管理种植、山泽、田猎等自然资源,体现了D项。

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能判断出“始创”;C项“历朝”有误,材料只反映唐代。

8.B 

9.B [解析]根据材料“诏”字,可知这是官府对手工业的要求,材料中的手工业应为官营手工业。

由于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用于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A项说法错误;由“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说明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

材料制造数量的增加说明政府需要增加,故选B项。

10.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

从“‘报晓’声中”可知不是夜市,排除B项;材料的主题不是描写寺院经济的发达,排除C项;材料不能表明北宋统治者支持商业发展,D项也可排除。

早市发达反映了北宋的市场已经突破了时间限制,A项符合题意。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属最佳选择题。

材料反映的是清初“海禁”政策,所列四个选择项均与“海禁”政策有关。

但“海禁”政策最大的影响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

故答案为C项。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的综合掌握。

A项反映奴隶社会的工商食官制度;B项反映翻车,出现于魏晋;C项中“交子”出现于魏晋;D项“飞钱”是纸币雏形,出现于唐末。

故A项最早。

13.

(1)农业:

铁农具广泛使用(或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手工业:

冶铁业发达或冶铁技术高超。

关系:

农业发展与手工业进步相互促进。

(2)涌现出众多的商业都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或政府设置市场开展商业活动);官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商业市镇兴起;长途贩运发达;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私营工商业占主导;出现一些地域性的商帮;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等。

(4)政策:

对内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

后果:

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

“市”从属于“城”;“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